當百年前的宗教遭遇科學鬥士

2020-10-12 昌寶聯護欄

現代科學的昌盛離不開先人前赴後繼的努力,相信沒有哪個人會對這句話有異議。可是說起科學的起源,就沒有這樣一個共識了。

有人說現代科學起源於古希臘那個大名鼎鼎的亞里斯多德。有人說那個「統治」了物理教科書的牛頓才是現代科學的真正起源。

我們無法否認亞里斯多德的貢獻,稱他是世界科學的奠基人也毫不為過。可是他篤信單純依靠思辨就能得出真理,這同今天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現代科學大相逕庭。

而牛頓作為理科生無法迴避的一代「大魔王」,顯然也是整個科學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人物之一。但是牛頓的時代又太晚了,現代科學的普羅米修斯之火早已照亮了歐洲的大地。

在牛頓出生之前,科學還是宗教圈養的「家畜」。

聽起來有些弔詭,現代科學的起源還真離不開那個打壓哥白尼,火燒布魯諾的天主教。這段科學掙脫宗教枷鎖的歷史當中,有一個關鍵人物功不可沒。縱觀他畢生的貢獻,雖然融會貫通了數學、物理學、天文學三門學科,成果多卻算不上開天闢地。可即便如此,他還是被譽為「現代科學之父」「近代力學之父」。

他有一個很特別的名字,姓與名只相差一個字母——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聽到伽利略這個名字,大多數人腦海裡第一個冒出來的會是那個知名的自由落體實驗。這是很多課本當中都出現過的一個科學故事。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認為,物體的自由下落速度與其重量成正比,越重越快。

千百年來這都是一條不可置疑的真理,只有伽利略不這麼認為。他找來了一輕一重的兩個球,從比薩斜塔上當眾拋下。結果出乎眾人的意料,兩個球幾乎同時落地。在眾人的驚呼聲當中,一個偉大的定律就此誕生,自由落體運動定律推翻了千年前的真理。可實際上,自由落體運動定律的誕生並沒有那麼戲劇化,正如現代科學的起源一樣。

伽利略的人生從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開始。他的父親芬琴齊奧是一位出色的音樂家,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音樂思想聞名。作為長子的伽利略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這種思想的薰陶。10歲時伽利略才開始上學,早年多是在一些修道會與修士一起學習。7年後,伽利略跟隨父親進入比薩大學。在比薩大學,伽利略很早就聞名全校了,倒不是因為他成績出眾,而是他尤其喜愛反駁教授。他在那個時期就已經著手研究亞里斯多德的自然哲學,並產生了懷疑。尤其是物體的下降速度與其重量成正比這一條。因為如果亞里斯多德的理論是正確的,那從天而降的冰雹會發生多詭異的事情。所有較大的冰雹將會第一時間落下,而較小的那些永遠會在最後才到達地面,這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也正是在這個時期,伽利略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重大發現。

據說當時還不滿20歲的伽利略在比薩的教堂裡觀察吊燈的擺動,發現無論擺動幅度如何變化,擺動的周期總是相同的。為了驗證這個發現,伽利略又做了很多實驗,最終確定,一個簡單擺的擺動周期是固定的,與擺動幅度無關。後來他還以此原理製作了可以供醫生測量脈搏的裝置。調整繩子的長度,使得裝置的擺動周期與病人的脈搏一致,讀出繩子上的刻度就能快速得出脈搏的準確數值。

他對自然科學的興趣隨著一場幾何學的演講而蔓延開來。伽利略常常向當時的數學教授請教一些幾何學的問題,其中一位宮廷數學家發現了伽利略的天賦,希望他未來能從事數學研究。可是伽利略的父親很早就希望他將來能夠成為一名醫生,畢竟當時醫生的收入起碼是數學家的30倍。

伽利略哪裡會管這些,他連教授都敢反駁,違背父親的意願又算什麼。他沒有完成父親為他選擇的醫學課程,也沒有取得學位就離開了比薩大學。隨後伽利略便跟隨這位宮廷數學家,正式開始了他的科學生涯。讓他成名的研究自然就是反駁亞里斯多德的理論。不過與我們的常識不同,伽利略實際上很可能並沒有在比薩斜塔上做過自由落體的實驗。因為要推翻亞里斯多德的觀點,用亞里斯多德最愛的思辯方式就足夠了。

以亞里斯多德的觀點,一塊大石頭的下落速度要比一塊小石頭的速度大。如果將兩塊石頭綁在一起,下落快的會被下落慢的拖著而減慢,最終的速度介於兩者之間。假設這個結論成立,兩塊石頭作為一個整體其重量比原本的大石頭還要大,可下落速度卻不增反降。很顯然,亞里斯多德對自由落體的觀點是自相矛盾的。

伽利略就是通過這樣的邏輯推理直接推翻了亞里斯多德的1900年前的「真理」。為了驗證,他當然也做過相關的實驗,只不過不是在比薩斜塔上,而是在嚴格控制坡度的斜坡上。而比薩斜塔實驗的出處據說是來自伽利略的支持者,其目的是讓理論更容易理解。對物體運動的研究也讓伽利略注意到了阻力的存在。羽毛之所以下落得慢是因為空氣的阻力,在地面運動的物體之所以會停下來也是因為阻力。這又與當年亞里斯多德的觀點相異。所以有這麼一個幽默的說法,現代科學的誕生就是從反駁亞里斯多德開始的。

不過這些現代人看起來正確無比的結論並沒有讓伽利略功成名就,反而讓他成了眾人排擠的對象。當時比薩大學的教材均出自亞里斯多德學派之手,伽利略雖然沒有將自己的研究公之於眾,但也常常發表一些尖銳的反對意見。這些言論引起了校內學派很大的不滿,因此常常歧視和排擠伽利略。同時也因為父親的離世,伽利略選擇了離開比薩前往威尼託的帕多瓦任職。在帕多瓦的這段時間裡,伽利略研究發明了許多新玩意,包括一種能解決炮擊問題的機械計算器,還有遠稱不上實用的試驗性溫度計。

除此之外他還結識了好友克卜勒,在與克卜勒的書信來往中,伽利略曾表示自己已經相信了哥白尼的理論。但是誰都知道這種事情輕易不能張揚,哥白尼的遭遇就是前車之鑑。1600年,又發生了一件大事,一位公開反對地心說的勇士布魯諾被視作異端,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這件事給了伽利略當頭一棒,他明白,想要徹底推翻亞里斯多德學派還需要等待。在布魯諾被燒死的第九年,傳說一名荷蘭眼鏡師發明了一種叫望遠鏡的儀器。從小就熱愛鑽研儀器的伽利略立馬也開始製作自己的望遠鏡。

不出一年,伽利略就製作出倍率達到33倍的望遠鏡,用來觀察日月星辰,甚是美妙。伽利略的望遠鏡也給世人帶來了許多新發現:月球高低起伏的表面,木星的四顆衛星,無數發光星體組成的銀河。教會十分欣賞伽利略的天文學成果,對他也相當認可。不久,他就收到託斯卡納公國的邀請,擔任宮廷首席數學家,同時出任比薩大學首席數學教授。

實際上他的這些天文學發現都是證明哥白尼學說的最好證據,教會的認可讓伽利略認為時機到來了。之後伽利略前往羅馬,意圖贏得宗教、政治與學術上的認可。教皇保羅五世親自熱情地接待了伽利略,還給了他一個院士頭銜。只不過神父們雖然承認伽利略的觀測與發現,但是對於他傾向哥白尼學說的一些解釋並未認同。幾年後,一群教士聯合眾多伽利略的反對者攻擊他為哥白尼辯護,並控告他違反了基督教義。

伽利略當然明白事態的嚴重性,他立馬趕往羅馬挽回自己的聲譽。最終,教廷免除了對伽利略的懲處,但是下達了一項禁令,禁止伽利略以口頭或文字的形式為日心說辯護。不過,柳暗花明又一村,伽利略的好朋友烏爾邦八世即將出任新教皇。他以為等到好友新官上任,自己就有機會實現夢想了。

1624年,伽利略第四次前往羅馬,恭賀好友烏爾邦八世上任,同時也打算說服新教皇解除禁令。結果沒想到好友表示十分理解和同情,但一口拒絕了他,繼續堅持禁令不動搖。可作為好友,教皇還是心軟了,允許伽利略寫一本同時介紹日心說和地心說的書,態度必須中立。於是伽利略花了6年時間完成了自己的大作《關於託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以下簡稱《對話》)。這本書很有意思,兩位分別代表託勒密和哥白尼的學者在一個聰明卻不懂天文的人面前辯論。兩人以非常淺顯易懂的語言解釋各自支持的學說,文風詼諧幽默,甚至還風趣地影射了教皇。一經出版,迅速火爆全義大利,甚至被認為是義大利文學史上的名著。

不過書中以支持哥白尼的學者大獲全勝結局,加上對教皇侮辱性的影射,被有心之人抓住了把柄。不少人在教皇面前煽風點火,包括教皇背後的政治集團也不斷施壓。教皇也許心裡支持好友伽利略,但現實逼迫著他審判這個異端。年近七旬的伽利略被傳喚至羅馬,等著他的是嚴刑威脅下的審判。最終伽利略被迫跪在地上,在一份由教廷寫好的「悔過書」上簽了字。隨後主審官宣布,判處伽利略終身監禁,《對話》一書盡數銷毀,永遠不得出版。

也許是因為伽利略良好的認罪態度,也許是因為教皇內心的掙扎,伽利略的判決不久後又改為在家軟禁,由他的學生和故友負責看管。在故友的鼓勵下,伽利略又振作了起來,重新研究起了物理學問題。同樣以對話的形式將自己畢生的科學思想與科研成果撰寫成書,偷偷在荷蘭出版。在人生的最後幾年裡,伽利略經歷了最痛苦的時光。他因為早年觀察太陽而雙目失明,大女兒在照顧他的時候不幸離世。儘管如此,伽利略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沒有停下科學研究,享年78歲。1979年,在伽利略被審判的300多年後,梵蒂岡教皇代表羅馬教廷公開在集會上宣布:1633年教廷對伽利略的宣判是不公正的。這位科學史上的先鋒終於被平反。

可那已經不重要了,伽利略的科學精神早已深入人心。牛頓系統地總結了伽利略及惠更斯的工作,得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三定律。愛因斯坦也這樣評價:伽利略的發現,以及他所用的科學推理方法,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標誌著物理學的真正的開端!科學的發展總是要經歷陣痛,最早接近真相的人很多時候並不是這些流芳百世的名人。只不過他們除了應有的學識外,還擁有追求科學所需的特殊勇氣。

相關焦點

  • 科學與宗教矛盾嗎?
    科學和宗教並不一定矛盾。首先有一門學科叫宗教學,那是一個有很多本教材、論文,屬於半歷史半哲學的一門科學學科。都是在用科學和邏輯解釋宗教。那麼科學到底是什麼?大眾最熟知的判斷科學和偽科學的標準,可能是"可證偽性"。但"可證偽性"這一標準顯然太過簡單。
  • 科學與宗教能否真誠對話?
    中華醫學會雜誌社原社長兼總編 遊蘇寧科學與宗教能否對話是一個經典話題,叔本華曾言:在理性與《聖經》之間試圖發現恰到好處的位置,無異於在兩把椅子之間落座。尼採認為:宗教與真正的科學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敵人,它們所處的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 王菲方舟子之爭:是科學的一言堂還是對信仰的呵護
    王菲方舟子之爭:是科學的一言堂還是對信仰的呵護(圖片來源:資料圖)編者按:近日,有「打假鬥士」之稱的方舟子與信奉佛教的娛樂明星王菲近日在網絡上展開了一場「遭遇戰」。對於一切世俗的現象,我們所遭遇的神奇和難以解釋的窘況,已是屢見不鮮。對此,歷史上就存在著所謂的科學的解釋法,或者以世俗之見所作的解釋,與宗教信仰的解釋法。本人認為,王菲與方舟子的爭論實際上既非歷史的首例,想必也不會是世紀終極之爭。本人認為,這種爭論是一種無謂之爭。
  • 科學vs宗教?不,科學與宗教攜手並行
    [摘要]人們往往會將科學和宗教看作是互為矛盾的兩件事物,同時又會覺得科學優於宗教,但事實並非如此。科學與宗教多有相通之處,互利互惠,又各有分工,相輔相成,需要辯證看待宗教與科學的關係。2007年新加坡高校入學考試出了一道作文題:科學提倡懷疑精神,宗教信仰鎮壓懷疑精神,你對此認可多少?
  • 宗教與科學是什麼關係?
    宗教與科學是什麼關係?
  • 科學和宗教的關係
    一些古老的問題,比如科學與宗教的關係等問題,仍然存在。我相信在這類問題上,我們面臨著和過去一樣的困境,但是因為專業的制約,現在人們很少公開討論它們了。但是長久以來,我對這個問題一直懷有濃厚的興趣,所以很想來討論一下。
  • 宗教對人類社會的意義 化解科學一元的困境
    宗教有助於化解科學一元化的困境,也使人有著更高的精神追求人類的社會生活處於兩大系統之中,即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一般來說,科學以「求真」為要務,以物質世界為對象;而宗教、道德等則以達致人類更高的「善」與「美」為追求,以精神世界為對象。
  • 宗教-曾經的科學
    蒙古人帝國曾經橫跨歐亞,以至於宗教也不方便統一。有信藏傳佛教的、有信景教和天主教的、有信伊斯蘭教的。有人繼續信自己原來的薩滿教,也有人信仰其他宗教,還有些人什麼都不信。科技的發展幾乎顛覆了以前各種神話色彩的創世假說,宇宙面紗的剝落讓眾神無處安身,微小粒子的不斷發現恨不能把諸神架上X光機看個通透。如何讓這些明明與現代科學相違背的宗教理論既不與科技產生衝突,又能繼續站得住腳呢?
  • 科學已經演變成宗教
    《科學已經演變成宗教》大家對宗教很熟悉了,可是你可知今天科學也演變成一個宗教。比較一下吧!宗教都有廟教堂等場所吧。而科學也有科學院學校等等。宗教都有各類神靈,而科學的大科學家們,牛頓,愛因斯坦等等就成為科學教的神靈。
  • 科學和宗教、偽科學的區別
    原標題:科學和宗教、偽科學的區別   我們首先要說清楚科學是什麼,特別是科學有三個要素,然後馬上就會明白科學和宗教、偽科學的區別了。   宗教和偽科學也都聲稱掌握或者揭示了規律,但是由於並不符合科學的另外兩個要素,所以和科學有明顯的區別。   科學的第二個要素是科學的精神,包括三個內容:質疑、獨立、唯一。   「質疑」其實是最基本的科學精神,也就是對於以前的結果、結論,甚至廣泛得到證實和接受的理論體系都需要以懷疑的眼光進行審視。但是「質疑」並不完全等同於「懷疑」,更不是全面否定。
  • 科學與藝術、宗教的區別、界限何在?
    相對於這個界限,我們的藝術、宗教又在哪裡?藝術、宗教、科學都是經常被提到的概念。因為這些是我們人類自身特有的基本現象。那麼,這三者到底是什麼關係?歷史上,藝術和宗教經常是聯繫得非常緊密,比如,宗教場所裡通常有繪畫,宗教活動則經常與音樂相關。在很多情況下,宗教需要藝術,藉助了藝術。也就是說,宗教常常很藝術。同時,人們也熱議科技和藝術的關係。可以說,目前科技對藝術的影響非常大,上午帥立國教授已經講到。
  • 向科學迷信說「不」:當宗教信仰又遇上了「科學」
    編者按:王菲與方舟子之爭使科學與宗教的相關話題再一次甚囂塵上,事件之末是王菲灑脫退場,但類似方舟子思維的人群還大有人在。這些人其實很善良,因此,很有必要讓他們了解一點有關科學與宗教信仰的關係。
  • JOJO:《星塵鬥士》中的老二喬淪為配角,可他的黃金精神依然閃光
    到了第3部動畫《星塵鬥士》,距離卡茲sama放棄思考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二喬褪去了年輕的風採,成為了一位外祖父,自己的獨女遠嫁日本,成為了真正的老二喬。 在旅途中,遭遇達比兄弟的奇襲,老二喬展現出賭徒的、打電動的作弊手法。
  • 正確區別對待宗教問題,分清哪些是科學,哪些是宗教迷信
    把佛學和道學視為宗教,是西方的話語權,是強加給我們的。宗教的本質,是說創世神創造宇宙一切,創造人的靈魂,從而牢固控制人心,創世神宗教有一套嚴肅的組織,嚴密的教儀,嚴格的洗腦程序,嚴歷的傳教士,用一定的時間和手段,不斷重複謊言,形成記憶定式,固定的意識形態,還利用特異功能等小手段,如治病等,還有些收買人心的善行等一整套傳教方法建立起來的人類特殊組織,並實現了斂財養教傳教的產業化,其目的是控制整個人群,族群,利用宗教實現統治者的目的。
  • 關於宗教與科學,簡明扼要的解讀在這兒
    舉報   【編者注】「馬克思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這本身就是邏輯自洽的科學理論
  • 荒木飛呂彥漫畫《JOJO奇妙冒險星塵鬥士》幕後故事與古埃及文化
    1987年開始連載的前兩部《JOJO》中、看點是主角的「波紋」能力和老套的吸血鬼故事,因為沒有什麼太過驚人之處,讀者的反響一般,荒木飛呂彥在第三部創作時採納了集英社漫畫編輯椛島良介的建議,將「波紋」能力進化為「幽波紋」,每個人都可以喚醒不同的「幽波紋」,即「替身使者」。
  • 牛頓、巫術和宗教:論藝術和科學、宗教的關係
    那麼,這個其實不僅僅表現了東西方思維上的一個區別,而且還涉及到了藝術、宗教和科學的關係上。隨後由巫術演變成為的宗教也是如此。但是近現代人們在自然科學上的諸多發現,已經為人類提供了另外一種把握周圍世界的工具,它不僅僅是一系列科學的發現,而且他還代表著一種執著的精神、一種探索、懷疑和批判的思維模式。這是現代科學建立的基礎。而開啟人類科學時代最著名、最具有標誌性的人物,其實正是牛頓。
  • 近400人送別科學鬥士鄒承魯(圖)
    他回憶說,有一次鄒老給他定了一個選題去操作,並給過一些建議,「但在發表前,鄒老卻提醒我千萬不要署他的名字,因為署了他的名字會對審稿人有影響」。  本報記者 夏命群 柳志卿  鄒承魯簡介  一家三院士締造傳奇  1923年,鄒承魯生於山東,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就讀於化學系,後赴英國劍橋大學留學,並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
  • 宗教面向科學,科學追求真理。當下科學應對自然發展的瓶頸
    唯神宗教和唯物科學唯物科學批判唯神宗教但無法打破宗教神學歸根結底是沒有觸及真理無法剝除神學迷霧。宗教教導人戰勝自私自我克制貪婪欲望,在初期社會利用未知引導人向善維護推動文明發展,科學發展使宗教的迷信信仰趨向淡薄。唯神是迷信,唯物會迷茫何謂生物?
  • 大科學家牛頓晚年相信了宗教,那麼科學與宗教的基本區別是什麼
    周秋鵬從網上可以找到一個資訊,全球最著名的大科學家之一牛頓,在生命的末端,重新相信了宗教。這個資訊引起了很多爭議,每個人都用自己的認知和經驗進行了解釋。對於這些個人的解釋,也就只能看看而已。但從牛頓晚年相信宗教,可以引發一個話題,就是科學與宗教,究竟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