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玲——北京理工大學——分子光譜,超分子化學,化學與生物傳感

2020-12-01 生物谷

導師姓名:張小玲         導師類別:博士生導師  

  • 姓名: 張小玲       性別: 女       出生年月: 1963-06
  • 所在院校: 北京理工大學       所在院系: 理學院物理化學系
  •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物理化學(含:化學物理)
  • 研究領域: 分子光譜,超分子化學,化學與生物傳感
  • 聯繫方式

  • E-Mail: Zhangxl000@126.com       電話: 010-*******       郵編: 0
  • 地址:
  • 個人簡介

    張小玲,陝西省佳縣人。張小玲同志先後於1984年、1987年在陝西師範大學化學系獲得學士、碩士學位,後留校任教, 2002年晉升為教授。2003年1月於西北大學化學系獲得博士學位。2005年調入北京理工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工作,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新型功能試劑的合成及其應用研究工作。主持或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及其它橫向項目8項,主講本科、研究生課程7門。具體研究內容有:1.新型螢光探針的設計、合成及其對生物物質的標記;2. 分子光譜、光學探針的基礎研究; 3.光學識別試劑在生物、臨床醫學中的應用;4.單細胞顯微螢光分析。

    獲得獎項

    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其它獎3項。

    著作及論文

    近年來在中國科學、Analytical Letters、Chinese J of Chemietry、Journal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分析化學等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60餘篇,出版教材4部。

    承擔項目

    主持或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及其它橫向項目8項。

    相關焦點

    • 華東理工大學在超分子化學組裝調控化學發光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曲大輝教授課題組在超分子化學調控化學發光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Color-Tunable Single-Fluorophore Supramolecular
    • 超分子化學藥物簡介
      Lehn首次提出了「超分子化學」這一概念,他指出:「基於共價鍵存在著分子化學領域,基於分子組裝體和分子間鍵而存在著超分子化學」。超分子化學是基於分子間的非共價鍵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分子聚集體的化學,換句話說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是超分子化學的核心。
    • 為配位超分子化學奉獻青春
      孫慶福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課題組研究方向目前主要集中在配位超分子化學領域,具體包括容器型配位超分子的結構設計與精準合成、基於主客體化學的傳感識別及催化轉化、多功能稀土超分子配合物等三個方面的研究。」 「超分子」這一術語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就被提出,而超分子化學的概念和術語則是在1973年提出,「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則是超分子化學的核心」。
    • 掌信檢測:稀土超分子傳感材料讓汙染物無處遁形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公布2020年度科研項目評審結果,中國北方稀土(集團)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方稀土)的「稀土超分子傳感材料產業技術開發」項目(以下簡稱項目)被列為內蒙古關鍵技術攻關計劃項目。
    • 福建物構所等發表超分子分析化學研究綜述
      將超分子化學和分析化學完美結合起來的超分子分析化學近年來備受關注。該領域研究受體和分析物的作用、組裝以及分析物誘導的信號傳導和調控,在環境監測、疾病診斷、藥物篩選、手性分析分離等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前景。
    •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光譜化學學報A部分:分子與生物分子光譜學》
      俄羅斯託木斯克理工大學與託木斯克國立大學開發出了評估食品、生物活性食品添加劑和藥酒的抗氧化活性方法,一個基於常規有機玻璃的簡單緊湊... 俄羅斯託木斯克理工大學與託木斯克國立大學開發出了評估食品、生物活性食品添加劑和藥酒的抗氧化活性方法,一個基於常規有機玻璃的簡單緊湊的顏色傳感器可以有效替代實驗室分析方法。相關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光譜化學學報A部分:分子與生物分子光譜學》雜誌上。
    • 【中國科學報】為配位超分子化學奉獻青春
      孫慶福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課題組研究方向目前主要集中在配位超分子化學領域,具體包括容器型配位超分子的結構設計與精準合成、基於主客體化學的傳感識別及催化轉化、多功能稀土超分子配合物等三個方面的研究。」  「超分子」這一術語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就被提出,而超分子化學的概念和術語則是在1973年提出,「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則是超分子化學的核心」。
    • 為配位超分子化學奉獻青春—新聞—科學網
      孫慶福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課題組研究方向目前主要集中在配位超分子化學領域,具體包括容器型配位超分子的結構設計與精準合成、基於主客體化學的傳感識別及催化轉化、多功能稀土超分子配合物等三個方面的研究。」 「超分子」這一術語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就被提出,而超分子化學的概念和術語則是在1973年提出,「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則是超分子化學的核心」。
    • 「超分子化學」之父 藥科大學解讀化學
      原標題:「超分子化學」之父 藥科大學解讀化學揚子晚報訊 (通訊員 姜晨 趙啟航 記者 楊甜子)10月31日,198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Jean-MarieLehn(讓-馬利·萊恩)教授來到中國藥科大學,為藥大師生做了題為「從物質到生命:化學?化學!」的講座。
    • 華理在超分子化學組裝領域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曲大輝教授課題組在超分子化學調控化學發光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 什麼是超分子化學
      超分子化學(Supramolecular chemistry)成為一個獨立的領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後期
    • 「超分子化學」之父做客浙大 講述化學的無窮魅力
      化學!」的講座。這次報告會是浙江大學迎接120周年校慶重要活動「學術大師大講堂」系列講座之一。Lehn是最早從事超分子領域化學研究的化學家之一,第一個提出了「超分子化學」概念,被譽為「超分子化學」之父。1987年,在Lehn年僅48歲時,因在超分子領域化學研究的傑出貢獻獲得了1987年諾貝爾化學獎。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得主都與他也頗有淵源。
    • 超分子化學課堂之分子自組裝
      在之前的小課堂中想必大家對分子識別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來我們將介紹超分子化學的另一研究領域——分子自組裝。自組裝現象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及生命體系中,例如DNA和RNA的雙螺旋結構、細胞膜的形成與穩定、蛋白質的聚集與摺疊等等,這些都被認為是由多種弱相互作用力協同形成分子聚集體的結果。
    • 第十三屆全國分析化學年會閉幕 觀分析化學進展與未來
      分析化學的概念擴展到從物質的存在及其相互作用的測量,包括各種物理立場的作用和化學反應(含生物反應),包括大至天體宇宙,小至細胞,分子間等電荷遷移、能量轉換、物質運輸等相互作用。進入21世紀,分析化學的進步極大地促進了生命科學的發展,顯微成像分析、基因測序分析、質譜分析等手段將迎來更大發展空間。如何應對隨之而來的機遇與挑戰,陳洪淵院士認為訣竅在於創新。
    • 發光學報 | 當稀土遇見分子籠:新型發光超分子體系
      本期目錄當稀土遇見分子籠:新型發光超分子體系當稀土遇見分子籠新型發光超分子體系01引言光的感知是生物最基本的一種能力,因此發光材料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與無機稀土材料相比,稀土-有機超分子體系可以充分利用配體的天線效應敏化稀土發光,且可以通過分子設計實現對組裝體結構和性能的可控調節,最終實現發光材料的智能化設計。然而受限於稀土配位化學的複雜性,多組分稀土超分子體系的設計合成長時間無人問津。02昨天:稀土遇見超分子稀土超分子體系的研究歷史其實由來已久。
    • 華東理工大學在超分子水凝膠領域研究新進展
      《德國應用化學》上,並被選為當期的底封。長期以來,人們利用小分子砌塊,通過超分子組裝的方式,製備出了一系列類似生物組織的超分子水凝膠材料,並在生物醫藥、仿生、光電等領域表現出巨大的應用前景。然而,生物組織所表現出的應變增強特性在人工合成型超分子水凝膠材料中極其罕見。
    • 「分子機器」為何斬獲諾獎 記者連線浙大超分子化學專家
      浙江日報杭州10月5日訊 (記者 李文芳 通訊員 周煒) 時隔29年,諾貝爾化學獎再次花落超分子化學領域。瑞典皇家科學院5日宣布,將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讓-皮埃爾·索瓦日、弗雷澤·斯託達特、伯納德·費林加這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分子機器設計與合成領域的貢獻。
    • 中國化學會第32屆學術年會|第二十八分會:超分子組裝與軟物質材料
      中國化學會第32屆學術年會擬設學術分會57個,今天介紹的是中國化學會第32屆學術年會第二十八分會:超分子組裝與軟物質材料組織單位:中國化學會超分子化學專業委員會分會主席:王梅祥、劉鳴華年會官網:http://www.chemsoc.org.cn/meeting/
    • 超分子化學小課堂之超分子水楊酸
      配方中水楊酸的再結晶不僅減少了活性成分的有效生物利用度,同時也會導致皮膚刺激,因而在業內添加NaOH以提高溶液pH值是常見的做法。該技術可以中和部分游離的水楊酸形成水溶性的水楊酸鹽以提高水楊酸溶解度,從而減少了配方中水楊酸再結晶的可能,同時也避免了由於低pH值可能導致的皮膚刺激。但這種做法同時降低了水楊酸的功效。pH值的變化會對活性成分的各種功效產生巨大的影響。
    • 第十三屆全國化學傳感器學術會議會議指南(大會日程安排)
      許升劉曉亞江南大學P8基於金/無規共聚物組裝體系的分子印跡傳感塗層北京理工大學P19NiO/ZnO   p-n結酶生物傳感用於海水有機磷檢測趙明崗1活性的簡便靈敏免標記螢光檢測李雪君張亮亮廣西師範大學P37表面等離子體共振鋁納米錐陣列及其生物傳感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