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喬木的世界裡,梧桐獨具清貴氣質。它枝高葉大,挺拔茂盛,氣宇軒昂。
《太平御覽》裡有「井梧棲靈鳳」的句子。古時的殷實人家常在院子裡,在井邊,栽種梧桐,除了梧桐形態豐茂可彰氣勢,還因為梧桐是祥瑞的象徵——神鳥鳳凰非梧桐不棲。
鳳凰高貴清潔,它以高枝為居,以竹實為食,以甘泉為飲。《詩經》裡有: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梧桐在向陽之處蔥翠生長,尊貴的鳳凰,款款來到,他們成雙成對棲息在梧桐高枝上,彼此唱和。這真是和諧蓬勃的綠時光:樹與鳥相依相生,相互映照,相互成全,成為神話和風景。
也許這樣的廣栽梧桐的習俗還是從宮廷皇家傳播開來的吧,舊時的皇宮深院裡栽梧桐,長長御道邊也植梧桐,難怪李煜落筆處桐葉紛飛。
梧桐的高貴與神聖,還因為,它是古琴的最好的製作材料。梧桐生長快,所以材質輕、松、脆、滑,成為制琴材料的首選。傳說中的許多古琴都是用梧桐木製作的,所以古琴又有個特別好聽的名字,叫絲桐。
「誰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詩裡的「焦尾」是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傳是蔡邕所制。蔡邕東漢人,為人正直,在漢靈帝身邊為官時因常直言進諫,不為皇帝所喜。後隱居吳地時,一日聽見女房東在燒火做飯時傳出木柴爆裂聲。蔡邕懂琴,知道那正燒著的一定是制琴的良材,趕緊從火中救出木柴,製成琴,果然琴音美妙。因琴尾尚有一截燒焦的痕跡,故名此琴「焦尾」琴。後人有聯:靈帝無珠走良將,焦桐有幸裁名琴。
流傳的還有神農作琴、黃帝制琴、唐堯造琴的傳說,琴是屬於王侯貴族的樂器,然後從宮廷王府傳到士大夫階層,傳到尋常民間,這一路流傳下來,多少個朝代就在這悠遠深沉的桐木琴音裡走遠了,煙散了。
一段好琴材,還是要靠時間來養一養才能出佳音的。沈括在《夢溪筆談》裡說:琴雖用桐,然須多年木性都盡,聲始發越。一個制琴者,要在向陽的那片山坡上輾轉流連多少個清晨,才能千挑萬選伐下一棵梧桐?然後要把這梧桐扛回家,閒置在院子裡,由著風日對它。一置多年,某日拾起來掂掂,約莫著那紋理間的水分都已讓風日收盡,這才開工。這樣,一棵梧桐從幼苗出土,到成為皇宮華府琴几上的一張琴,這其間的光陰要多少個少女的豆蔻年華相接,才能等同?
摘自:2020年08月18日《深圳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