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是我國一種古典而風雅的樹木,其「皮青如翠,葉缺如花,妍雅華淨,賞心悅目,人家齋閣多種之」。《詩經·大雅·卷阿》云:「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莊子·秋水》云:「鵷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意梧桐向陽而生,長勢繁茂,具有德輝光耀的表徵,引得鳳凰啼鳴。鵷雛(鳳凰的一種)橫越南海飛到北海,途中幾千裡僅僅遇梧桐樹才棲息,故有「鳳凰非梧桐不棲」的傳說。梧桐也因此被視為吉祥嘉木,數千年來為國人所愛之。
北宋陸佃《埤雅》釋:「今以梧桐皮青,號曰青桐也」,因此梧桐也叫青桐。其樹幹通直,樹皮青翠,樹冠繁茂,花朵別致,果實奇特,是我國傳統的庭院樹種。其嫩葉還可代茶用;木材輕軟,是製作木匣和樂器的良材;種子炒熟亦可食或榨油等。有趣的是:其果實為蓇葖果,內有液體充盈滋養種子,成熟後,液體迸出,果皮自然裂開。種子碧綠圓潤,如豌豆般著生在形如小舟形的膜質果皮邊緣,很是壯觀。
俗傳,在立秋之日,梧桐必落下一葉,故有「梧葉知秋」之說。如:《夢粱錄》「七月(皇曆)立秋」條記載:「立秋日,太史局委官于禁廷內,以梧桐樹植於殿下,俟交立秋時,太史官穿秉奏曰:『秋來』。其時梧葉應聲飛一二片,以寓報秋意。」北宋文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的《梧桐》詩中也有這樣的描繪:「紫極宮廷闊,扶疏四五栽。初聞一葉落,知是九秋來」。因此古人常將梧桐葉落與秋聯繫起來。
如今,人們往往以「金色」綴之於「秋」,是對豐收的企盼。但在古文人眼裡,卻似乎很少有這份喜悅,有的只是秋風的蕭瑟、草木的枯敗、一片肅殺的景象,因此常藉助「秋」這一透著涼意的意象來表達他們悲傷的心情。如「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何處最知秋,風在梧桐井」、「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等等。梧桐被寓意為「寂寞」、「悲涼」、「憂愁」的載體。但「秋」與「悲」其實並沒有必然的聯繫,一方面是「悲秋」,另一方面是「喜秋」,反差如此之大,並非「秋」在作祟,乃人心使然,「秋」不過是一個觸媒而已。劉禹錫就曾彈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反調。
梧桐常常被簡稱為「梧」或「桐」。如: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釋「梧」為「梧桐木」。但古文獻中,「桐」卻不一定是「梧桐」。北宋陳翥《桐譜》,記述桐樹有六種,分為白花桐、紫花桐、油桐、刺桐、梧桐、真桐(赤貞桐)。據考證,這裡的白花桐和紫花桐應為玄參科泡桐屬開白花和紫花的兩種植物,油桐為大戟科油桐屬的油桐,刺桐為豆科刺桐屬刺桐,梧桐為梧桐科梧桐屬梧桐,真桐(赤貞桐)應為馬鞭草科大青屬赬(chēng)桐。此外,傳說「梧」是雄樹,「桐」是雌樹,「梧」與「桐」同長同老,同生同死,在詩人的筆下,梧桐亦是忠貞愛情的象徵。事實上,梧桐雌雄花同株,並沒有雌樹和雄樹之分,雖然也的確存在一些花序是以雄花(或雌花居多)的現象。
梧桐的雌花(花葯不育)和雄花(子房退化),無花瓣,萼片條狀花瓣狀,盛開時向後反卷。
以雄花居多的花序
以雌花居多的花序
圖:倪國平、網絡圖
審核:龔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