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擊大腦有助清除不良記憶

2021-01-07 網易財經

《自然—神經科學》

研究人員在《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中報告稱:有針對性的醫療幹預可以有助於減少悲觀患者的特定負面記憶。

該項技術被稱為電休克(ECT)或電擊療法,通過設置在頭皮的電極極板產生的電流誘發痙攣。儘管人們對該療法有時候會有負面評價,ECT是嚴重抑鬱症的一種有效療法,今天,人們通常將其與麻醉劑和肌肉鬆弛劑混合在一起使用。

荷蘭內梅亨大學神經學家Marijn Kroes和他的同事發現:通過選擇ECT爆發的合適時機,他們可以鎖定和幹擾病人在令人不安的事件中的記憶。這種策略依賴於一種被稱為記憶再鞏固的理論,這一理論認為,記憶隨著每次的進入而被帶出「心理存儲」,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記憶會被「重寫」回到大腦的迴路。動物研究和有限的人類研究證據結果表明:在重新整合中,記憶很容易被改變甚至被消除。

Kroes補充說,對於大多數患者而言,ECT也許不是最佳選擇,但表示這些研究結果可以針對記憶再鞏固指導開發出非侵入性治療措施。

本文來源:東方早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好記憶壞記憶大腦會「歸檔」 或有助治療抑鬱
    就像你會把生日賀卡和銀行帳單分開存放一樣,大腦會把美好記憶和糟糕記憶分別「歸檔」。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聯合設立的神經迴路遺傳中心研究人員的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治療抑鬱症。研究人員做了一系列小鼠實驗,對雄鼠爪子實施電擊作為糟糕經歷,或者讓雄鼠與雌鼠做伴形成美好經歷。
  • 大腦記憶規則被「改寫」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同時形成無先後
    大腦記憶規則被「改寫」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同時形成無先後 來源:科技日報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4-12   今日/總瀏覽:2/3745
  • 大腦新細胞或可清除兒時記憶
    大腦新細胞或可清除兒時記憶   對於任何想留住記憶的人來說近日,《科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海馬體(大腦中與記憶形成有關的區域)中新生成的神經元能「逐出」先前習得的信息。該研究為弄清人難以回憶起童年記憶的原因提供了線索。  領導該研究的神經學家Sheena Josselyn說:「起初,這一發現讓我們大吃一驚。大多數人認為,新的神經元意味著更好的記憶力。」她的丈夫、加拿大多倫多市兒童醫院的Paul Frankland也參與了研究。
  • 瑞典科學家發現清除短期記憶良方
    科幻電影中經常會出現清除記憶的畫面,瑞典科學家表示也可以清除短期情感記憶。一直以來,清除記憶都是科幻電影的一大主題,如今瑞典科學家們研究發現,人類剛形成不久的情感記憶的確可以被清除,而且這一過程與「好了傷疤忘了疼」的說法具有某種相似之處。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9月21日報導,上述發現是由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獲得的,相關研究成果已經刊登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
  • 大腦長期儲存記憶區域被確認 有助治療記憶退化
    有助治療記憶退化 2004年07月07日 09:25
  • 電擊療法可以消除痛苦的記憶
    現在科學家宣稱衝擊療法或可能成為消除不必要的記憶的實際應用,尤其是它作為一種修復創傷後遺症(PTSD)和抑鬱症所帶來的創傷的手段。  目前關於記憶形成的理論認為,人們實際上形成的記憶和稍後存儲供回憶用得記憶之間有一層薄薄時間的窗口。科學家認為,採用電休克療法(ECT)或衝擊療法,可以在這一時間的窗口內幹擾記憶的重新整合過程,例如植入一些新的記憶或完全消除原有的記憶。
  • 嗅覺記憶之秘:一塊蛋糕觸發追憶似水年華,杏仁味回想起電擊
    而對於美國波士頓大學系統神經科學中心實驗室裡的一組小鼠而言,不可避免,杏仁的氣味總是讓它們想起被電擊的命運。當地時間3月17日,該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們在《科學與記憶》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驗證了嗅覺確實能強有力地觸發往事回想。正因如此,氣味可用作一種治療記憶相關情緒紊亂(如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工具。
  • 你的大腦會自動擦除記憶,畢竟垃圾太多不值得-虎嗅網
    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為,太過詳細的記憶反而會給大腦造成負擔,降低大腦的工作效率。如果將大腦看作一臺過濾器,那麼遺忘就是在幫我們過濾那些無關緊要的東西。而這很可能是一件好事。記憶留下了痕跡記憶如何發生,我們又是如何遺忘的?
  • 大腦如何跨時間組織記憶?
    為此,本文所述的結果突出了海馬體(大腦的記憶中心)在形成和鞏固我們的記憶以及擴展我們的認同感方面的關鍵和可變的作用。 引導大腦的神經元「管弦樂隊」:我們大腦中的空間圖 對於滑鼠,在其環境中導航時如何更新和生成空間圖?
  • 美試驗打造「不眠戰士」 電擊大腦保持清醒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據《紐約每日新聞》網站19日報導,美國軍方目前正在研究如何利用低電壓電擊刺激的方法來幫助軍人在從事飛行等高風險軍事行動時保持長時間的高度清醒和警覺。報導稱,傳統上,美軍通過給軍人發放帶有咖啡因的飲品或類似「紅牛」這樣的功能性飲料來幫助軍人保持長時間清醒。
  • 「吞噬記憶」的小膠質細胞 或讓記憶調控有跡可循
    經過3年多的努力,浙江大學醫學院谷巖研究員課題組和王朗副研究員課題組首次發現,用於免疫的小膠質細胞通過清除突觸而引起記憶遺忘,並進一步發現補體信號通路參與了小膠質細胞介導的遺忘。該研究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科學》上。
  • 科學家發現記憶並不僅僅是儲存在大腦中的,而且記憶可以進行轉移
    有一種觀點認為,每個人之所以是獨特的,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擁有著不同的記憶,可以說一個人的行為處事與他所保有的記憶是密切相關的,不同的記憶會造就不同的人格。而這些珍貴的記憶都是保存在我們的大腦之中的。即使是一些認為意識與大腦獨立存在的科學家也毫無疑問的承認記憶是存在與大腦之中的,如果意識,也就是所謂的靈魂和大腦相脫離,那麼也會瞬間喪失所有的記憶。雖然人類的大腦構造極為複雜,而人類對於大腦的研究也極為有限,但是迄今為止我們還是知道記憶儲存在大腦的什麼地方。當然,人類存儲記憶並不只是為了存儲,而是為了使用,所以記憶會在大腦的神經突觸之間進行傳遞。也只能在神經突觸之間進行傳遞。
  • 「吞噬記憶」的小膠質細胞或讓記憶調控有跡可循
    免疫細胞「兼職」參與記憶減退「我們在特點場景中給小鼠施加電擊刺激,使其建立對這個環境的記憶,並在35天後,讓小鼠重返該場景觀察其表現。」谷巖介紹,正常小鼠會因為對環境充滿好奇四處活動,但如果留有恐懼記憶,則會僵住不動。研究人員通過計算單位時間內小鼠處於靜止不動的時間,衡量小鼠記憶保留情況。
  • 大腦儲存記憶準確位置為突觸
    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近日宣布,他們成功通過螢光蛋白質標記儲存記憶的神經元突觸,在細胞水平上確認了大腦儲存記憶的具體位置為突觸(synapse)。實驗人員可以用肉眼看到螢光標記。有關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大腦儲存記憶準確位置獲證
    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日前宣布,他們成功通過螢光蛋白質標記儲存記憶的神經元突觸,在細胞水平上確認了大腦儲存記憶的具體位置為突觸(synapse)。實驗人員可以用肉眼看到螢光標記。有關成果發表在近日的《科學》雜誌上。
  • 蝸牛間的記憶傳遞方式,挑戰大腦如何記憶的傳統理論
    這一令人震驚的結果將改變被廣泛認同的觀點,即關於記憶在大腦中是如何存儲的、被存儲在什麼位置。  對於來自David Glanzman實驗室的新發現,暗示了一種基於RNA的新療法對恢復丟失的記憶有著潛在的幫助。如果正是這一假設,將會改變記憶和學習領域。
  • 德國研究發現:睡眠有助將短暫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
    德國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睡眠有助將短暫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 先前研究顯示,短暫記憶存儲於大腦名為海馬體的部位,長期記憶存放於名為新皮層的部位,類似電腦內存和硬碟的功能。短時間內回想剛記住的內容對把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具有重要作用。 清醒時,重複記憶內容的過程容易受幹擾,難以形成長期記憶。 法新社1月24日報導,德國呂貝克大學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神經學》(Nature Neuroscience)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人在睡眠中「回想」記憶內容時不易受幹擾。
  • :睡眠有助將短暫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
    德國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睡眠有助將短暫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先前研究顯示,短暫記憶存儲於大腦名為海馬體的部位,長期記憶存放於名為新皮層的部位,類似電腦內存和硬碟的功能。短時間內回想剛記住的內容對把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具有重要作用。清醒時,重複記憶內容的過程容易受幹擾,難以形成長期記憶。
  • 腸道微生物影響記憶?《自然》揭示菌群變化如何改變大腦
    David Artis教授和同事用一項經典的動物實驗考察了微生物群對大腦學習能力的影響。 他們讓小鼠學習的是恐懼記憶的消除。具體來說,是訓練小鼠先把一種聲音與輕微的電擊聯繫起來,形成條件反射,小鼠在聽到聲音後就會害怕地身體僵住。隨後,當電擊不再和聲音同時出現,正常情況下,小鼠慢慢地就會消除對聲音的恐懼。
  • 英研究人員發現閉目養神片刻有助增強記憶
    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更簡便的方法,閉目養神數分鐘,有助增強短期和長期記憶。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更簡便的方法,閉目養神數分鐘,有助增強短期和長期記憶。閉目養神愛丁堡大學心理學家邁克拉·迪尤爾帶領同事徵募33名志願者,年齡為61歲至87歲。研究人員讓志願者聆聽兩個簡短故事,要求他們儘可能多記細節。隨後,研究人員讓志願者分成兩組,一組在一間暗室內閉目養神,一組玩遊戲「找不同」,時間為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