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沒有捷徑,
就像飯要一口一口地吃,
問心無愧的功夫要一點一點地下。
中國人無酒不歡。沒有酒,就沒有李白天馬行空蕩氣迴腸的詩句,沒有酒,也沒有飯桌上推杯換盞一錘定音的「酒」文化。而一般沾到酒,就要一醉方休。
英美國家文化也是如此,尤其是年輕人,在閒暇時和朋友一起「get drunk」似乎變成了一種享受生活的手段。
語言就是這樣,越是貼近生活的東西,相應的表達就越豐富。所以「喝醉」在英文裡有多種多樣的表達,據不完全統計,有超過100多種。這裡我就採擷一二,簡單舉出幾個很常用的例子:
1. Drunk:這是最樸實最基本的表達,也是最常用的。
2. Tipsy:意思是「slightly intoxicated or drunk」,也就是「輕度」喝醉。在《美音朗讀和解析系列3——嬰兒語言教育:一把年紀的我們該不該學他們說話? 》一文裡我提到了「押頭韻」(alliteration),指的是兩個單詞都以同樣的輔音(少數情況下相同的元音)開頭,並指出這是英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這裡一個常見的押頭韻表達是「Tipsy Tuesday」,意思是「小酌一杯的周二」。
3. Drunk as a skunk:在上面的同一篇文章裡我也提到了「押韻」(rhyming)的修辭手法,所以這裡的臭鼬(skunk)純粹是拿來作這個用途的,drunk和skunk押「-unk」的韻,聽起來朗朗上口。
4. Three sheets to the wind:這個短語和「床單」沒有關係喲。這裡的「sheet」是航海名詞(nautical),指的是「a rope or chain for extending the clews of a square sail along a yard」也就是帆繩。如果帆繩沒有綁牢靠,風帆會在風力搖晃,如果三根都沒有幫牢靠,那麼船就失控了(out of control)。想像一個人搖搖晃晃失去控制,那很有可能是「喝醉」了。 這個表達的變種包括Two sheets to the wind,只是這裡的船要小一些, 或者是Four sheets to the wind,那麼船就要大一些,當然不論是兩根纜繩,還是三根四根纜繩,只要沒有系牢,那相應的船就要搖晃。
5. Hammered:這時候這個人已經很醉了,因為就像被人給後腦勺來了一錘一樣。
6. Wasted:這個單詞也是很常見的,尤其在好萊塢電影裡。它指的是一個人酩酊大醉,所以第二天因為宿醉(hangover)的緣故整個一天都浪費(wasted)掉了。
7. Inebriated:這是個高大上的詞彙,是個醫學名詞(medical term),同時在法律詞彙中也經常用到。
8. Pissed as a newt:來源不詳。我從來沒見過一個newt(蠑螈)喝醉的樣子,你呢?
小貼士:newt這個詞兒是不是有些耳熟?沒錯,它是好萊塢著名科幻恐怖片《異形》第二部裡那個基地裡唯一的倖存者,一個小女孩的名字。
有人會說,知道這麼多表達有什麼用?答案是當然有用了。在《美音朗讀和解析系列3——嬰兒語言教育:一把年紀的我們該不該學他們說話? 》一文中我也提到過,英語是非常討厭重複的,所以掌握這些意思相近的俗語,可以大大豐富你的英文表達。當然這可只是冰山一角喲,以後我還會繼續總結,敬請關注。
知識奇妙如斯。
把英語說成母語的清華人,不拘小節,不隨大流。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讚和關注。每天寫一點,每天學一點,在學英語的同時學習英語國家文化。好好學習,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