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發現第三種類型的黑洞了?

2020-09-19 陝西藝網網絡科技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天體物理學家Avi Leob曾形象的描述到:「黑洞是終極的監獄:一旦進入,就永遠無法出去。」

正如夜空中的繁星有著不同大小、顏色和溫度,黑洞也可以根據它們的大小和質量分為四類:

過去,天文學家已經觀測到了恆星級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但中等質量黑洞和原初黑洞仍然停留在理論階段。但在一項最新的研究中,科學家終於發現了追尋已久的中等質量黑洞

2015年9月14日,註定是一個被載入史冊的重要日子。那天,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首次探測到了由雙黑洞併合產生的引力波!這一發現不僅驗證了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言,也打開了探索宇宙的全新窗口。

引力波天文臺未來的探索方向。

自那之後,天文學家確認已捕捉到的黑洞併合事件已達10次之多,這些不同的事件在清晰地向我們展示了,不同的黑洞可以擁有各不相同的自旋,並且它們的質量範圍也跨度巨大:

素材來源:LIGO/Caltech/MIT/R. Hurt (IPAC)

現在,LIGO合作組和室女座引力波探測器(VIRGO)合作組探測到了迄今為止最大的黑洞併合:一個質量為66倍太陽質量的黑洞,與一個質量為8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併合形成了一個質量為142倍太陽質量的黑洞(併合前的雙黑洞質量之和不等於最終的黑洞質量,這是因為併合過程會釋放巨大的能量,並以引力波的形式擴散到宇宙中去)。

素材來源:LIGO/Caltech/MIT/R. Hurt (IPAC)

這次事件有兩個特殊之處能使之成為黑洞探測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首先,按照黑洞的常規形成機制來看,併合前較大的那顆黑洞(85倍太陽質量)應該無法形成才對;其次,一直以來,質量範圍在100倍太陽質量到數萬倍太陽質量之間的中等質量黑洞只存在於理論中,而這次探測到的142倍太陽質量的黑洞,是首次直接觀測到的中等質量黑洞。

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核心方程的預測,黑洞可以有任何質量。在宇宙中,大質量恆星的坍縮是形成黑洞的一個關鍵途徑,但這種過程也會對黑洞的質量產生一些限制。

當一個質量非常大的恆星耗盡燃料時,其核心便會開始在引力的作用下坍縮,形成一個恆星級的黑洞。傳統的理論認為,恆星坍縮時是不會產生質量在65到135個太陽質量之間的黑洞的,這個質量「禁區」被稱為對不穩定性質量間隙(pair instability mass gap)。

對於一顆熾熱的恆星來說,其核心產生的伽馬射線會對恆星外層施加「光子壓」,從而抵抗向內的引力,使恆星處於平衡狀態。然而,當恆星核心的質量大於65個太陽質量時,高能的伽馬射線會有效的轉換為電子-正電子對,這種現象就被稱為對不穩定性。這些粒子對產生的壓力要弱於光子,從而使引力佔據上風。如此一來,恆星的外層就會向內坍縮,核燃燒開始以一種失控的方式加速。其結果就是恆星在爆炸後沒有留下任何黑洞遺蹟。所以理論上,天文學家預計並不會在65到135個太陽質量範圍之間發現任何黑洞。

然而,在2019年5月21日,LIGO和VIRGO探測到的引力波事件卻帶來了兩項突破性的發現:不僅在對不穩定性間隙發現了黑洞,還證明了中等質量黑洞的存在。這兩個發現對理解黑洞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

有兩種可能的情況可以解釋導致這次探測到的黑洞雙星。

第一種情況是,雙星系統中的黑洞是由兩顆恆星坍縮而產生的,這就意味著質量為8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是直接由一顆處於「禁區」中的恆星形成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這一結果可以通過修正已有的恆星核心核反應模型來加以解釋。近來有研究表明,這個「禁區」的下限與碳-12向氧-16轉化的這種核反應速率息息相關。當速率小於現有模型所假設的速率時,這一質量區間就會向更大的質量偏移,從而可以覆蓋這次探測到的測量結果。

第二種情況是,質量最大的黑洞是一個「黑洞二代」,它由兩個較小的黑洞併合而成。因此,黑洞雙星不是由恆星雙星產生的,而是由能將兩個黑洞聚集在一起的動態引力相互作用而產生的。

這二者可以通過併合黑洞的自旋來加以區分:在雙星情況下,它們應該會大致對齊;而在動態相互作用的情況下,它們的方向是隨機的。從目前的分析結果來看,GW190521的併合黑洞的自旋很可能不是對齊的,因此這個結果稍微更偏向於第二種情況。但決定性證據尚未出現。

未來,LIGO和VIRGO還將繼續探測到越來越多的黑洞併合事件,其中也或將包含更多這類較重的併合事件。能夠獲取更多有關於中等質量黑洞的數據對黑洞研究意義重大。特別是,天文學家或許可以藉此更好地理解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與演化。儘管天文學家已經拍攝到星系M87中央的超大質量黑洞,也對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進行了詳盡的研究,但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機制依舊是個謎題。然而,有理論認為,超大質量黑洞或許是由中等質量黑洞組成的。隨著越來越多的黑洞被發現,天文學家也越來越接近一些謎題的真相。

參考來源: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5.101102

https://link.aps.org/doi/10.1103/Physics.13.111

https://www.ligo.caltech.edu/news/ligo20200902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原理,作者:Zwicky

相關焦點

  • 發現第三種類型的黑洞了?!
    那天,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首次探測到了由雙黑洞併合產生的引力波! 這一發現不僅驗證了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言,也打開了探索宇宙的全新窗口。
  • 作為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黑洞的第三種類型終於被發現了?
    但在一項最新的研究中,科學家終於發現了追尋已久的中等質量黑洞。 2015年9月14日,註定是一個被載入史冊的重要日子。那天,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首次探測到了由雙黑洞併合產生的引力波!這一發現不僅驗證了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言,也打開了探索宇宙的全新窗口。
  • 參與全球首測第三種黑洞:GW106521
    參與全球首測第三種黑洞:GW106521科學家已知黑洞有兩種不同類別,第一種是只有太陽數倍質量的恆星黑洞,第二種則是存在於幾乎所有星系中心、質量可達太陽數十億倍的超大質量黑洞。為解開後者的形成之謎,科學家推測宇宙存在質量介乎這兩種類別之間的第三種黑洞類別──中介質量黑洞,卻一直無法證明它們的存在,而GW190521的發現正是對這種神秘物體的首次觀測。
  • 科學家終於發現介於較小黑洞和超大黑洞之間的罕見黑洞類型
    據外媒報導,儘管科學家們最近才能捕捉到黑洞的圖像,但他們對黑洞卻了解得不少。這些密度極高的天體會吸收任何靠其很近的天體,它們是大多數星系的中心,至少天文學家是這樣認為的。 另外目前已知的是黑洞有兩種類型:標準版(較小版)的質量被認為是太陽的5到100倍;另一個版本是超大質量版,其質量是太陽的1000倍以上。
  • 科學家終於發現介於較小黑洞和超大黑洞之間的罕見黑洞類型
    另外目前已知的是黑洞有兩種類型:標準版(較小版)的質量被認為是太陽的5到100倍;另一個版本是超大質量版,其質量是太陽的1000倍以上。 資料圖那麼介於這兩者之間的有沒有其他類型的黑洞呢
  • 天文學家首次發現超稀有類型的黑洞,是黑洞的合併體
    科學家們發現了他們認為是宇宙歷史上最強大,最重,最遙遠的兩個黑洞的合併體,這一合併體釋放了八顆太陽的能量。 從那次事件中,他們發現了更特別的東西-一種超罕見的黑洞。科學家上對重型黑洞合併(GW190521)進行了數值模擬。通過對數據的分析,科學家認為,兩個黑洞相撞產生信號,這兩個黑洞的質量分別約為太陽質量的85和66倍,這是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大規模的合併。 這是一次名為GW190521的信號似乎代表了兩個黑洞相互撞在一起的確切時刻。
  • 最新發現:一種新類型黑洞,其質量和大小都與宇宙間其它黑洞不同
    Latest discovery of different category of black holes一些科學家正在勘測銀河系,認為已經發現了一種新的黑洞類型。這種黑洞,可能是迄今最小的類型,比一個恆星黑洞小,但比一個中子星更大。
  • 科學家發現「近地黑洞」身影,或對地球造成威脅,人類該怎麼辦?
    歐洲天文臺發現「近地黑洞」,質量是地球5倍以上,或威脅地球安危!黑洞的類型科學家把黑洞分為三種,一種是在宇宙爆炸中已經產生黑洞,它質量非常小,但是它密度卻大到難以想像,第2種黑洞是後期演變形成,由於恆星的爆炸產生的巨大能量,在這種巨大能量坍塌後形成了黑洞,這是宇宙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黑洞,最後一種類型黑洞它存在星系的中心,質量甚至是太陽的幾十億倍。
  • 「測不準原理」的三種類型
    、物自體的「不確定性原理」;第三種是認識論和客觀論相互關係的「測不準原理」。如果我們將哲學定義為一門研究思維的科學,那麼思維哲學、或認識哲學主要研究第一種和第三種類型的測不準關係、或認不準關係;如果我們將哲學定義為一門科學的哲學,那麼科學哲學、或自然哲學主要研究第二種類型的測不準關係。我們既可建立一門量子哲學,也可建立一門相對論哲學。
  • 太陽系內存在黑洞嗎?為什麼有人說第九大行星是一個黑洞?
    LAMOST在11月28日發現最大恆星型黑洞這個新聞在科學愛好者中火了一把,我們都知道恆星型黑洞都是大質量恆星在晚年時超新星爆發後內核坍縮產生的,理論上如果要誕生恆星型黑洞的話,那麼這顆恆星內核至少要3.2倍太陽的質量以上,除去超新星爆發散開的物質,原來的恆星至少要有太陽的20-30倍質量以上!太陽系裡的第九大行星是一個黑洞又是怎麼來的?
  • 黑洞是如何塑造一個星系的?黑洞風橫掃一切
    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們分析了XMM-牛頓衛星對活躍星系PG 1114+445核心黑洞長達8年的觀測,展示了超快的黑洞風(從離黑洞非常近的吸積盤釋放出的氣體)如何與星系中心的星際物質相互作用。這些噴流以前也被發現過,但新研究首次明確指出了它們與宿主星系相互作用的三個階段。
  • 中國LAMOST發現改寫恆星演化理論的黑洞
    天文學家根據黑洞質量的不同,把黑洞大致分為三種,恆星級黑洞、中等質量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就是一顆恆星級黑洞,在黑洞家族裡,恆星級黑洞屬於嬰兒級別,它的質量在幾倍到上百倍太陽質量之間。
  • 黑洞也有種類——宇宙中的三種黑洞!
    這樣的天體就是黑洞,就是拉普拉斯說的那個天體。曾經有人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用一盞威力巨大的探照燈往黑洞裡照,能不能看到底?估計不行。射向黑洞的光不管有多強,都會被黑洞全部吃掉,不會有一點反射,洞裡依然是黑的。如今,科學家對黑洞的認識也更加深入了。現在的說法是,黑洞是愛因斯坦在20世紀初期創立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一種特殊天體。
  • 我國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蕩 有助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
    (資料圖片)湖北日報訊  3月8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王貽芳在北京宣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測量到其振蕩機率。這一重要成果對於最終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有著重大意義,該消息在國際高能物理界引起熱烈反響,有評論認為該成果將是中微子物理的一個裡程碑。
  • 最新研究發現黑洞與蟲洞的碰撞也會產生豐富的引力波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數值模擬的方法,發現黑洞落入蟲洞會產生一種特殊的引力波信號——「反啾啾聲」,這與雙黑洞碰撞所產生的「啾啾聲」引力波信號是不同的。研究者據此推測,未來人們可以根據這種特殊的引力波信號來搜尋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蟲洞。「雙黑洞碰撞的引力波特徵是『啾啾聲』。」
  • 變頻器當中常見的三種光耦類型
    在變頻器當中光耦分為三種,本文就將對這三大類光耦分別進行介紹。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08/386424.htm這裡指的三大類,並不是三種型號的光耦而是三種不同的光耦類型。
  • 黑洞理論被顛覆!科學家發現一個奇怪黑洞,直呼這顯然不可能存在
    據報導,近日,法新社發表了一篇有關於恆星級黑洞的研究報導,文章中指出,在宇宙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顆本不應該存在的黑洞,這個黑洞的密度非常大,而且質量是太陽的142倍,對於一個恆星級黑洞來說,科學家表示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 歐洲南方天文臺發現一個距離最近的黑洞,它會威脅到地球嗎?
    第二種是經過大質量恆星的演化之後,再經過超新星爆炸所形成的緻密天體,這種類型的黑洞是宇宙中最常見的一種黑洞;第三種是超大質量黑洞,這種類型的黑洞只存在於一個星系的中心,質量可能是幾百萬倍甚至幾十億倍太陽質量。
  • 黑洞理論被顛覆!科學家發現一個奇怪黑洞,直呼這顯然不可能存在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顆本不應該存在的黑洞,這個黑洞的密度非常大,而且質量是太陽的142倍,對於一個恆星級黑洞來說,科學家表示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什麼是恆星級黑洞?簡單來說,就是大質量的恆星在生命的尾聲,內部坍縮後變成的黑洞。在宇宙中,科學家們通過觀測研究,目前一共發現了3種類型的黑洞,分別是原初黑洞、超大質量黑洞和恆星級黑洞。
  • 「西山文化帶」的三種文化類型
    就文化類型而言,「長城文化帶」和「運河文化帶」都是單一的文化類型,而「西山文化帶」是綜合的文化類型。如果進一步加以分析,「西山文化帶」包括三種重要的文化類型:第一種是早期人類活動遺蹟,即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周口店位於北京房山區,距北京城約百裡之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