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寂寞的紅酒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有一種特殊的礦產資源,它為支持抗戰提供了較為有力的軍事和經濟保證,它的名字叫做特種礦產。
其實特種礦產不是一種,而是一個種類。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曾控制的特種礦產有鎢、銻、錫、汞、鉍、鉬6種,其中又以鎢、銻、錫、汞4種為主。這些特種礦產除了民用之外,具有極強的軍事用途,因此成為國際上緊俏的戰略物資。
鎢是一種具有特殊軍事用途的稀有金屬礦產,大部分用於生產特種鋼。添加了鎢的鎢鋼(亦稱高速鋼、工具鋼)有「工業的牙齒」之稱,能耐高溫摩擦,可抵禦劇烈的衝擊,被廣泛用於機械、冶金等工業,常被用於製造坦克的車身、飛機的引擎、軍艦的甲板、穿甲彈和槍炮的管子,也可以用來製造電話機、燈絲和鐘錶零件。
「一戰」爆發後,鎢以其重要的軍用價值而在「一夜之間成為所有戰時金屬中最重要的」。
「二戰」前由於美國得不到足夠的鎢礦只能使用次等的鉬鋼。由於鎢礦重要的軍事戰略價值,加上在全球近乎獨佔、足可左右國際市場的儲產量——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提供的數據,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鎢礦資源儲藏國和生產國,估計儲量達190萬噸,所佔世界總儲量的份額達66%;其次俄羅斯儲量為25萬噸,佔8.7%;美國為14萬噸佔4.9%;加拿大12萬噸佔4.2%;玻利維亞5.3萬噸佔1.8%以及基地國家和地區為41.4萬噸佔14.4%,使鎢礦被稱為中國「特礦之首」。
而銻、錫、汞、鉍、鉬等同樣也都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
銻,可做彈藥雷管及引線的配料;在鉛丸中加入銻,可以增加鉛丸的硬度,用來製造榴散彈。(根據英國地質調查局2005年的報告,中國是世界上銻產量最大的國家,佔了全球的84%,遠遠超出其後的南非等國家。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統計數據,2010年的世界銻儲量,中國銻的儲量為950,000噸,佔世界銻儲量的51.88%)
錫,可用於製造軍用罐頭食品所需的馬口鐵,而罐頭食品是軍隊不可或缺的食物,因而也是重要的軍事物資。(錫在10大有色金屬中是最緊缺的品種。根據《中國金屬通報》數據顯示,在2010年世界錫儲量為520萬噸,而中國錫資源儲量居世界之首,錫儲量150萬噸,佔世界儲量的28.8%)
錫是人類知道最早的金屬之一,從古代開始它就是青銅的組成部分之一,到了戰國時期錫就開始用來作為武器的主要材料。中國江蘇的無錫曾有過「無錫」變「有錫」的更名的說法,和錫有著不解之緣。這種說法認為周、秦間錫山產錫,到了漢朝錫礦被採挖一空,故名「無錫」。後來帶了王莽建立新莽時,人們又再次發掘出錫來,於是縣名被改為「有錫」,東漢初又改回無錫。這一說法最主要的依據是唐朝陸羽《惠山寺記》,謂:「山東峰(指惠山東峰,即錫山),當周秦間大產鉛錫,至漢方殫,故創無錫縣,屬會稽。自光武至孝順之世,錫果竭,順帝更為無錫縣,屬吳郡。」
無論傳說是否屬實,但當時人們用無錫來命名這個地方的是希望沒有了錫就不會再有戰爭,從這個角度看,或許每一個人都願意相信這個傳說是真實的。
汞,汞是在常溫下唯一呈液態的金屬,又名稱水銀,可製造爆發粉,這是一種製造高烈度性炸藥的原料,還可以與含酒精的硝酸合成軍事上極重要的雷酸汞,用來製造雷管、地雷、槍彈的撞火炸藥等。
在古代中國,汞被認為可以延長生命,常被用來煉丹,但結果常常是事與願違:秦始皇就是死於服用所謂的「丹藥」導致身體中毒而亡;晉哀帝司馬丕吃了方士的「長生不老「丹藥,毒發而亡;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天天在後宮命人煉丹藥,最後也是死於中毒……
汞是地殼中相當稀少的一種元素,極少數的汞在自然中以純金屬的狀態存在。中國是世界上汞礦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之一,總保有儲量汞8.14萬噸,居世界第3位。
鉍與鉛、錫配成的焊錫合金,是理想的焊接材料,常用於軍工生產。
根據2013年新華網的有關報導稱,中國鉍的儲量、產量、出口量均為全球第一。全球鉍金屬儲量為32萬噸,中國有24萬噸,佔全球儲量的75%。
鉬,被發現後更多的用途是煉製各類合金鋼、不鏽鋼、耐熱鋼、超級合金,在軍事工業中應用廣泛,在20世紀初被大量應用於製造武器裝備,現代高、精、尖裝備對材料的要求更高,如鉬和鎢、鉻、釩的合金用於製造軍艦、火箭、衛星的合金構件和零部件,尤其是用在飛機製造方面,被稱作「戰爭金屬」。
世界鉬儲量主要分布在美國、智利、中國、加拿大和俄羅斯等國,這5個國家的儲量佔世界鉬總儲量的90.6%。2003年世界鉬儲量為860萬噸,中國為330萬噸。
上述6種特礦產品都是不可或缺的軍工原料,也可以說是極為重要的戰略物資,世界各國都在戰前大量儲備,戰時想方設法購買。上面的儲量數據顯示出,中國是這些特種礦產的主要生產國。
1908-1938年間,中國的銻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61.73%,居世界首位;
1913-1937年間,中國的鎢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7%,居世界第一。
我國鉬儲量居世界第二,是當時鉬礦主要生產國。
錫、汞、鉍在世界上均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特種礦產資源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角之一,而且也是國民政府受國際重視的重要政治籌碼,因為列強都有需要中國的特種礦產。
對中國特種礦產最感興趣的莫過於德國,尤其是30年代希特勒上臺以後。急欲報仇和擺脫危機的德國大肆擴充軍備,因此繼續大量的戰略物資,尤其是鎢礦。鎢礦對於德國發展軍事力量來說至關重要。據統計,德國鎢的年消耗量在12000-15000噸之間,德國每年須輸入世界鎢砂產量的一半。而德國本土不出產鎢砂,而英法等戰勝國卻始終對德國抱有戒心,嚴格控制鎢礦等戰略物資的出口,因此德國非常惱火。無奈之下,德國將目標轉移到中國。因為中國是當時鎢礦最大的生產和出口國,也是世界上重要商品生產市場和原來產地。同時德國在列強中在華利益最小,兩國大有同病相憐的味道,中國也一直對德國抱有好感。事實上,在歷史上中國和德國的關係一直非常特殊。可以說,近代中國軍事近現代化受到德國深深的影響,中國軍事化被打上了極深的德國烙印。德國一直是中國的老師和夥伴,不論是晚清還是民國。
「一戰」後,中德關係正常化。儘管中國未籤署《凡爾賽和約》,但德國仍將承認和約第128-134款中關於德國完全放棄前帝國在華特權的規定,中國對德國的印象大為改觀。
1921年,中德兩國正式籤訂《中德協約》,宣布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恢復友好和商務關係;德國放棄了在華領事裁判權,承認中國的關稅自主原則。從此中德關係迅速升溫,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與德國之間居然建立起了令人詫異的密切聯繫。按照美國著名學者柯偉林的說法就是:
從1928年到1938年,蔣介石政府與德國關係的密切程度超過了列強的任何一個。
鎢礦的需求更是讓雙方的合作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德國所需的88%的銻和53%的鎢就是通過普通民間從中國獲得的。進入30年代,德國從中國獲得了更多的鎢砂等急需礦產。德國甚至在30年代初計劃開闢一條從柏林到南京的航空專線,但由於遭到蘇聯的阻撓最終流產。在鎢砂貿易的基礎上,雙方合作不斷深入。中國向德國提供繼續的鎢砂等原料,德國向中國提供貸款、機械、軍火及軍事、技術支持,形成中德間以鎢砂貿易和軍事顧問為重心的軍經合作。人們稱當時的中德關係為「鎢砂外交」。親密的合作關係使中國的工業建設和軍備迅速實現現代化,也對中國抵抗日本起了重要作用。抗戰前,最高80%以上的武器來自德國,近30萬接受德國訓練和武器裝備的部隊及剛剛初步建立起的現代軍事工業。蔣介石甚至誇下海口準備裝備100個德械師和上萬架飛機,這與德國的幫助是分不開的。從淞滬會戰3個德械師的表現和江陰防線就能看出鎢砂外交的實質成果。在抗戰時期,德國還一度對中日進行調停,但終歸於失敗。
德國對華軍事援助主要是在1935-1938年間,德國向向中國提供軍援的主要原因就是德國急需最高的特礦產品。
1935年,德國經濟部長沙哈特致函中國財政部長孔祥熙,表示德國完全願意並有能力大量採購中國的礦產及農產品,並且願意全力提供中國所需的各類工業產品、技術和資金。
1935-1938年間,中國用特礦產品換來了大量的機槍、坦克、飛機等各種德制武器裝備和技術,並以特礦產品為抵押得到了德國的巨額貸款。
1936年初,德國同意向中國提供價值2.5億馬克的貸款來購買包括德國的軍火和其他工業用品在內的物資,而且可以將提前運送價值1億馬克的物資。4月中德達成貸款協議,由德國國家銀行向中國提供1億馬克的貸款,最高以特礦產品及桐油、生絲等作抵押。國民政府用這筆資金從德國購買了武器裝備、兵工器材、重工業設備等。以特礦產品為紐帶建立的中德關係持續到抗戰以後。
即使抗戰爆發後,1938年德國仍與中國達成口頭協定,由中國每月向德國提供鎢砂500噸、錫50噸、銻300噸等物資,德國向中國提供中國需要的貸款和工業品。
儘管德日結盟希特勒迫於日本壓力停止對中國大規模援助,但德國仍然通過丹麥貨船秘密向國民政府輸出武器和技術,一部分德國顧問甚至選擇了留在了中國幫助中國抗擊日本。而戰時中國也一直通過各種渠道向德國提供鎢礦為主的特礦產品。
隨著戰爭的發展,德國為了獲取日本的支持,將所有在華的德國顧問全部撤回國內,中德關係就此走向低谷。1941年7月1日,在德國承認了汪精衛政權後,重慶國民政府迅速作出反應,第二天就宣布與德國斷絕外交關係。珍珠港事件後,重慶政府正式向德、意、日三國宣戰,雙方關係徹底破裂。
當然作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軍事工業和機械工業發達的美國也是中國重要的特種礦產銷售客戶。「二戰」前,美國一直在竭力收購特種礦產,並於1939年頒布《儲備重要軍需品原料法案》,斥巨資收購重要軍工原料。1939年,美國鎢砂的進口量達1485157磅,比上一年增長數倍,其中61%的鎢是從中國進口的。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極為注重特種礦產生產,授權資源委員會對鎢、銻、錫、汞、鉍、鉬等特種礦產實行了嚴格控制,並在1939年專門頒布了《鎢銻專款處理辦法》,規定鎢、銻盈餘除了分撥各省用於各省經濟建設外,其餘的即為鎢銻專款,全數留作資源委員會所辦的國防重工業之用。通過對特礦的統制,國民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的特礦產品,以此為抵押獲得了外國信用貸款,像著名的華錫借款就是以雲南的錫做抵押,為證明中國有錫,孔祥熙曾派人運了500噸到美國,獲得美國認可。中德、中蘇易貨貿易中的中方產品有50%是特礦產品,中美信用貸款80%的抵押品是特礦產品。1938年到1940年,中蘇間的7批「特種財產」(包括飛機885架、大炮940門等)主要償付就是鎢、錫等特種礦產品。
其實,國民政府用特種礦產作抵押也是無奈之舉,因為龐大的戰爭開支讓國民政府入不敷出,對外進行借款已經無法用關、統、鹽稅為擔保,因此只能將鎢、銻、錫、汞等特種礦產作為抵押物,而英美等國也非常樂意用這些物品做交換,因為他們非常需要。通過易貨貿易國民政府從國外換回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和進行重工業建設的機器設備、急需的物資及大筆外國貸款,還用特礦收益進行了重工業建設。這大大增加了國民政府軍事和經濟實力,8年抗戰,特礦起到了重要作用,以致國人稱特礦產品為「我英勇戰士轉戰千裡,殺敵致果的國寶」 。
儘管資源委員會對特礦的控制對抗戰產生了積極影響,但也損害了從事特礦生產經營的礦商、礦工及地方的利益,影響了特種礦產發展。儘管國民政府採取了多種措施試圖進行彌補,但是政府的扶持只是杯水車薪,同時政府根本無暇顧及廠礦的利益。當然資源委員會也不斷謀求自辦,但是自營生產仍然很有限,依然要依靠收購,資源委員會壟斷了其中利潤最高的一環。
「二戰」中後期,鎢的需求量激增,成為盟國與軸心國拼搶最嚴重的戰略物資。
1939年,美國鎢砂的進口量達1485157磅(相當於674噸),較1938年的162744磅(74噸),增加了8-9倍,其中從中國進口的鎢佔到61%。1943-1945年,經「駝峰」空運出口盟國軍工生產急需的特種礦產品有:鎢25085噸,錫17170噸,汞204噸。
1940年,法國曾請求國民政府支援鎢礦,得到國民政府支持。
1943年,鎢砂價格已漲至戰前的775%。錫、銻等特種礦產價格也飆升,不斷創歷史新高。由於從最大進口國中國進口鎢礦的渠道被切斷,德國無奈的只有轉向葡萄牙、西班牙等中立國與盟國搶奪鎢礦。但是從中立國獲得的鎢礦遠遠不能滿足國內需求,以致德國坦克嚴重缺乏大威力的鎢制穿甲彈,包括虎式坦克等武器在火力上都大打折扣。相對軸心國而言,盟國要輕鬆得多,因為他們能從中國這個盟國得到鎢礦,這無疑使得盟國在特種礦產競爭上佔據了很大優勢。
中國的特種礦產為盟軍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有力的支撐著盟國軍事工業,在「二戰」盟國輝煌勝利的背後凝聚著中國特種礦產資源默默所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