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的系列細菌性病害,例如細菌性的斑疹、芝麻斑、髓部壞死、潰瘍等,近幾年發生概率逐漸增多。尤其是細菌性髓部壞死,已經成為保護地番茄種植春季細菌性病害危害最大的一個。
細菌性髓部壞死發病會有如下症狀:
1、植株中上部嫩葉片有部分失水萎蔫,部分葉片邊緣褪綠,嚴重的失水乾枯。
2、莖稈上生出疙疙瘩瘩的突起,嚴重的會出現白毛狀氣生根,尤其南方大棚溼度較大,氣生根可能長達2釐米。
3、莖稈縱向劈開,內部中空、變褐色,嚴重會產生白色菌膿。這一點與枯萎病類似,但枯萎病不會有白色菌膿出現。
4、取一段發病莖稈,投入清水,可見菌溢現象。
細菌性髓部壞死的傳播途徑和防治辦法
番茄細菌性髓部壞死,在低溫高溼時發生嚴重。暖棚在2-4月,拱棚在3-5月初,趕上陰雨天氣,溼氣大,放風不及時就容易發生這種病。細菌會通過整枝打叉的傷口、流水、人為接觸等傳播。一旦發生,來勢猛、傳播快,造成嚴重的影響。
為了有效預防細菌性髓部壞死,需要注意如下幾點:
關注天氣預報,整枝打叉農事操作在晴天進行。打叉完成後,噴一遍細菌殺菌劑。防止病菌從傷口處侵染。避免手接觸病株後再接觸其他植株傷口。若棚中出現細菌性髓部壞死現在,特別嚴重的整株拔出,連同周邊的土一起清理出棚外燒毀或深埋。發病稍輕者,將植株莖稈縱向劈開,噴施細菌性殺菌劑,若莖稈菌膿12小時內乾枯,證明植株還能繼續生長。若番茄上一季其他作物有秸稈、枝葉等的殘留越冬後,經常帶有大量的病菌,若開春不做消毒處理,病原菌會在土壤中潛伏,開春後會再次侵染髮病。此外,若底肥使用了農家糞肥,可能帶有少量土傳病菌、黑頭蛆、地蛆、雞蝨子、各類蟎、蟲卵等。所以土壤消毒非常關鍵。在夏季休棚期間,可以利用夏季的高溫,使用適量微生物菌劑,進行高溫生物悶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