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亞洲最大雷達基地,屹立於海拔1600米,精準觀測美俄航天動向

2020-11-30 騰訊網

雷達系統在各國的軍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我國剛剛獲得了核力量,但是與此同時我國還需要一定的反制力量,所以就開始投入一部分力量來建設反導武器和系統,當時這項計劃被稱為是640工程,這項偉大的工程最主要的就是對彈道飛彈、戰略轟炸機等一些空中目標進行提前預警,當時共建設了5處雷達預警基地,而曾是亞洲最大雷達的7010相控陣雷達就是其中一個。

它位於我國河北省的西北部,是祖國北方天空的守護者,它可以精準觀測美俄航天動向,是當時我國雷達技術的一大象徵。這座大型的飛彈預警相控陣雷達始建於1972年,在1976年正式調試投入使用,這一成就的取得也使得我國成功步入掌握相控陣雷達技術國家的行列之中。雖然從外觀上看起來它像是一面巨大的牆體,屹立於海拔1600米的高度上,但是它所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覷。

它的陣面長40米,高20米,採用單脈衝式的工作原理,它可以在方位120度和仰角2-80度的空域內進行搜索和跟蹤,對多批目標實施連續跟蹤也完全不在話下,並且具備強大的抗幹擾能力,為了保障全機的工作狀態配備了監測系統和故障顯示系統。

在使用的過程中,7010相控陣雷達更是屢次立下大功,早在1979年的時候,憑藉收集到的信息精準預報美國繞地航天站「天空」實驗室的墜落,這一信息與美國的雷達系統預測僅僅只差了5分鐘;1983年預報了蘇聯核動力衛星殘骸的墜落點,一度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7010相控陣雷達在特殊時期為我國提供了保護,但是後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這款雷達已經有些落後且不實用了,所以在1993年,相關人員從該基地撤出,7010相控陣雷達也從這一刻宣布被廢棄,成為一處歷史建築物供後人參觀。

7010相控陣雷達是我國雷達技術發展中的一個縮影,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也將會擁有更加先進的雷達預警系統,保衛我們祖國的安全。

相關焦點

  • 亞洲最大雷達基地,最遠探測距離可達3000公裡,藏在一座深山裡
    期間,誕生了7010遠程相控陣雷達系統,最遠探測距離可達3000公裡,該系統所在的雷達基地被稱為「亞洲最大的相控陣雷達基地」,就藏在中國的深山裡。為了布置天線,解放軍挖空了大山 據悉,這座雷達基地位於我國河北省西北部塞北高原黃陽山山崖上,當時,為了在這座1600米高的山崖上布置天線,數萬解放軍挖空了這座大山,使用500節火車車廂才將所有零部件拉到大山下,從而有了早期的7010大型的飛彈監控雷達,該雷達正面寬40米,高20米,探測距離達3000公裡,能跟蹤十批以上的外空目標。
  • 中國天眼,現實中的《三體》紅岸基地
    這是即15年三體系列,第一部實現亞洲人雨果獎零的突破後,《三體》系列第二次入圍該獎提名。說到三體就不得不提紅岸基地,人類從這裡向宇宙發出了第一聲鳴啼。而在現實生活中位於貴州省平塘縣的中國天眼,口徑達500米,相當於30個足球場,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
  • 探秘亞洲最大射電望遠鏡 可觀測百億光年外天體
    亞洲第一的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攝  這個口徑65米,重達2700噸的龐然大物,其相當於8個標準籃球場的主反射面精度誤差卻不超過0.3毫米,並能在1分鐘內完成不同觀測波段的轉換——  10月28日,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研製的直徑65米射電望遠鏡在上海天文臺啟用。
  • 觀察|嫦娥四號成功登月,美俄印日韓探月進展又如何?(下)
    這是印度航天夢寐以求的「大火箭」首次進行軌道發射,其發射成功將讓印度航天運載能力上到一個新的臺階。GSLV- MK III火箭也是印度用於發射月船-2號的唯一可用的火箭。GSLV- MK III火箭高43.43米,芯級直徑4米,整流罩直徑5米,採用液體芯一級加大推力固體助推器,再外加氫氧上面級的構型設計,總體構型類似美國的大力神-IIIE火箭。
  • 真實版三體紅岸基地倒塌!曾是全球最大天眼,向宇宙發送人類編碼
    今年8月,一根輔助電纜斷裂,導致305米寬的反射天線出現巨大裂縫,11月初,一條主電纜又斷了。 這次坍塌震驚了許多科學家! 這次行動猶如小說《三體》中向外星人發送信號一樣,也正是小說中紅岸基地的原型。 該射電望遠鏡目前由史丹佛國際研究中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與康奈爾大學管理,直徑達305米,後擴建為350米。阿雷西博望遠鏡是固定望遠鏡,不能轉動,只能通過改變天線饋源的位置掃描天空中的一個帶狀區域。
  • 合成孔徑雷達:穿透雲霧的觀測「利器」
    合成孔徑雷達(SAR)具有穿透雲霧、全天時全天候監測的能力,能夠透過雲層直接觀測地表信息並實現米級解析度觀測。由於SAR工作在頻率較低的微波波段,雷達波束能夠有效穿透雲層實現全天候的觀測,而且SAR的解析度高,可以有效地識別「偽裝」並且能穿透雲、霧等自然掩蓋物,因此,採用星載SAR觀測系統能夠獲得全天候超高解析度的氣象災害圖像信息。實際上,SAR技術在國內的應用可以追溯到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
  • 廈門天氣雷達將有升級版 曾使用四代天氣雷達
    2014年7月,廈門市政府確定了在海滄蔡尖尾山重新建設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CINRAD/SA,主要考慮了以下因素:目前正在使用的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坐落在島內,頂端僅有195米,其被遮擋的因素很多。為了保證雷達探測不受影響,市政府規定:以狐尾山為中心,周圍近3公裡的建築高度都限制在200米以內,10.3公裡不能超過300米。
  • 國家天文臺興隆基地美景:《三體》中的紅岸基地取景在這就好了!
    《中國國家天文》雜誌官方微博23日發布了一組興隆觀測站的美景圖,展現了雪與藍天白雲共震撼的場面,攝影師是陳穎為。讓人不禁感嘆,電影《三體》中紅岸基地的取景要是在這裡就好了。在原著小說中,紅岸基地位於內蒙古大興安嶺的一座被當地人稱之為雷達峰的山頂,是在冷戰背景下,為對抗蘇修和美帝的太空計劃的絕密國防工程,代號「紅岸」。
  • 2014年大氣輻射和亞洲雷射雷達觀測網國際研討會在合肥召開
    9月10至12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大氣成分與光學重點實驗室承辦的大氣輻射和亞洲雷射雷達觀測網2014年國際研討會在合肥召開。本次研討會是2014年大氣輻射網(SKYNET)和第9屆亞洲雷射雷達觀測網(Asian lidar Network)聯席研討會,會議旨在通過地基網絡化大氣觀測,結合主被動多種遙感手段,對大氣氣溶膠-雲-輻射及其相互作用這一熱點領域進行深入研究,為區域及全球環境和氣候變化尋求預防和治理對策。
  • 這次,中國不準備落後美俄了,研發新一代載人火箭並建造月球基地
    在這條路上,中國比美國和俄羅斯發展要晚,但中國航天人魄力十足。近日,中國航天又迎來好消息。據了解,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早在2018年就已亮相,該火箭是三級半液體運載火箭,總長約90米,直徑約5米,起飛時的重量達到
  • 航天科工可攜式測波雷達助力海浪觀測
    自然災害是海洋牧場減產的主要危害之一,如何了解近海海洋要素信息,採取有效措施規避或減少災害,需要有相應的海洋信息監測設備,實時、長期監測,比如海浪觀測。海浪觀測對於海洋工程建設、海洋開發、海上航運、海洋捕撈及養殖等活動有重要意義,對波浪信息規律的觀測總結有助於判斷災害發生和環境變化。傳統的波浪測量系統的觀測方式有純人工目測法、光學測波儀法、海浪浮標觀測儀法、地波雷達波浪觀測儀法。
  • 北鬥組網後太空又傳來喜訊,中國月球基地啟動,美俄都申請求加入
    圖為月球基地幻想CG圖北鬥組網後太空又傳來喜訊,中國月球基地計劃啟動,中國即將與俄羅斯合作進行月球基地建設,對此有專家表示:月球基地比建立北鬥更複雜,中俄要聯手開建月球基地將加速相關項目的建成,此前中國公開月球計劃時,美俄都申請求加入,但最終美國請求加入卻被拒,主要是美國似乎不大願意和平分享太空資源,一旦中俄計劃成功,美國將被遠遠甩開。
  • 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培訓實習基地(南京)解說詞
    佔地面積為1.8萬m2,包括地面氣象觀測場、儀器性能比對實驗場、教學實習場以及地基遙感觀測平臺四個場地,實現了從地下3.2米到高空數十公裡範圍氣象要素的實時監測。擁有地面觀測系統、雷射雷達、雲雷達、測雨雷達、雲高儀、微波輻射計、汙染氣體監測、氣溶膠粒徑譜儀等精密儀器設備。目前開放了地面氣象觀測、氣象數據分析顯示、雷射雷達三大科普展區。
  • 第三批Starlink衛星準備發射,70米高火箭屹立發射臺,即將升空
    在美國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40號發射場上,一枚高達70米人造物屹立在發射平臺上,看起來是那麼顯眼,它就是即將發射升空的獵鷹9號火箭。這枚火箭的頭部裝著SpaceX公司即將升空的60顆Starlink衛星,本計劃於美國東部時間2020年1月28日9:49至14:49之間發射,但由於發射區和恢復區天氣惡劣原因,發射時間不得不向後推延。
  • 智加科技發布多目視覺立體感知技術,有效距離可達1600米
    近日,無人重卡科技公司智加科技發布了最新的多目視覺立體感知方案——有效距離達到 1 英裡(1600 米)的立體視覺感知技術,可以精準判斷物體的位置和速度,結合多傳感器融合方案將大幅提升系統安全性。依據自動駕駛技術領軍者 Waymo 公布的方案,其感知距離為 300 米,而現在智加科技將這一行業標準的有效感知距離提升了五倍多。
  • 上海佘山曾有亞洲最大的天文望遠鏡,也曾是國家重要的天文臺
    上海天文博物館由天主教的巴黎耶穌會傳教士在1872年建造於西佘山國家森林公園內,它的鎮館之寶是40釐米雙筒折射望遠鏡,也是當時是亞洲最大的望遠鏡和帕蘭子午儀。所以這裡也成為上海人了解天文的初次感受!關於上海天文博物館的來源,就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意外,清光緒24年,耶穌會神父蔡尚質籌資10萬法郎,在法國巴黎為徐家匯天文觀象臺購置一架口徑40釐米、焦距7米的雙筒折射天文望遠鏡,同時還購置了鐵製穹頂。因當地地質要求未能達標,遂重新選址於西佘山山頂,佘山天文觀測臺就此應運而生。
  • 印度航天成功發射一箭十星 包括1顆地球觀測衛星
    DoNews 11月8日消息(記者 丁凡)近日,印度安得拉邦斯裡赫裡戈達島上的薩蒂什·達萬航天中心,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C49)發射了EOS-01衛星以及國際客戶的9顆衛星,成功發射了10顆衛星,其中包括1顆印度的地球觀測衛星EOS-01,另有9顆國際商業衛星
  • 一箭20星中國創亞洲紀錄 多星發射技術僅次美俄
    此次「一箭20星」的發射任務不僅創造了國內單次發射衛星數量之最,同時也改寫了2008年印度「一箭10星」的亞洲紀錄,標誌著中國掌握的多星發射技術僅次於美俄。那麼究竟是什麼誘惑各國紛紛參與到「一箭多星」的競爭中呢?
  • 珠穆朗瑪峰海拔多少米?珠峰為什麼要重新測身高
    5月6日下午,由我國國測一大隊和中國登山隊共同組成的測量登山隊正式開啟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頂行動,在接下來的數天時間裡,他們從海拔約5300米的珠峰二本營出發,將途經東絨布冰川、中間營地、前進營地,隨後抵達海拔7028米、7790米和8300米的一、二、三號營地,最終擇機向珠峰峰頂發起衝擊,正式為珠峰「測身高」。截至5月7日晚,隊員們已行進至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
  • 有效距離1600米,發布多目視覺立體感知技術,智加科技是如何做到的?
    智加科技又交出了新的答卷:技術上推出了有效距離達到1600米的立體視覺感知技術,加速無人卡車落地。近日,智加科技發布了最新的多目視覺立體感知方案——有效距離達到1英裡(1600米)的立體視覺感知技術,可以精準判斷物體的位置和速度,結合多傳感器融合方案將大幅提升系統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