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培訓實習基地(南京)解說詞

2020-11-28 中國氣象局

  作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培訓實習基地(南京)是中國氣象局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共建的培養氣象探測人才的實習、培訓、科普基地。佔地面積為1.8萬m2,包括地面氣象觀測場、儀器性能比對實驗場、教學實習場以及地基遙感觀測平臺四個場地,實現了從地下3.2米到高空數十公裡範圍氣象要素的實時監測。擁有地面觀測系統、雷射雷達、雲雷達、測雨雷達、雲高儀、微波輻射計、汙染氣體監測、氣溶膠粒徑譜儀等精密儀器設備。目前開放了地面氣象觀測、氣象數據分析顯示、雷射雷達三大科普展區。

  本解說詞以"普及氣象觀測知識"為宗旨,突出了"天氣與人和地球"的自然主題,利用通俗的語言,配合受眾的操作體驗,系統介紹了綜合觀測培訓實習基地(南京)的概況、氣象觀測的基本方法。近3年接待國內外參觀、視察、實習、交流人員共計4800餘人次(附件一),促進社會對氣象探測、數據獲取方法的了解,樹立關注氣象、保護環境的良好意識。

  創新點:

  1.面向國內外,科普、教育、宣傳融合,受眾面廣。基地集教學、科研、科普三大功能於一體,人員覆蓋面廣,場地開闊,儀器設備太套數多,方便參觀人員動手操作,接待能力強。為包括個國家和地區的氣象管理人員、留學生、大中小學生,以及媒體和市民提供氣象科學知識的普及平臺。

  2.科普解說與動漫、展示、操作實踐、技能競賽相結合。依託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象特色,除常規的氣象科普內容,還不定期有氣象動漫展示、防災減災科普展、科普講座、氣象儀器設計、防雷知識問答大賽、氣象探測技能大賽等科普活動和精彩賽事。集趣味與知識於一體,科普內容豐富。

  本解說詞達到了普及氣象科技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宣傳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從而提高不同受眾氣象科學文化素質的目的。

  全文:

  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培訓實習基地(南京)講解詞(中文)

  一、觀測基地概況 

  各位來賓,歡迎大家來到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培訓實習基地(南京)參觀。綜合觀測基地於2010年5月正式運行,佔地面積為1.8萬m2。大家順著我的手指的方向,從西到東依次為觀測基地包括教學實習場、地面氣象觀測場、儀器性能比對實驗場以及地基遙感觀測平臺四個場地,實現了從地下3.2米到高空數十公裡範圍氣象要素的實時監測。擁有地面觀測系統、雷射雷達、雲雷達、測雨雷達、雲高儀、微波輻射計、汙染氣體監測、氣溶膠粒徑譜儀等精密儀器設備。是全國各大高校中最具規模、儀器設備最為先進的氣象綜合觀測平臺。

  目前開放的科普展區包括:地面氣象觀測展區、氣象數據顯示展區、雷射雷達展區三大展區。年接待約2萬人次

  二、科普開放主要項目

  (一)地面氣象觀測展區

  首先大家來到的場地是教學實習場。

  在這裡我們用特定的儀器測量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氣象數據,包括溫度、溼度、氣壓、風向風速、日照、降水、蒸發及各種不同深度的土壤溫度等觀測方法。

  1.介紹觀測場儀器布置及規則

  從南到北,氣象從低到高排列,儀器與儀器之間東西間隔不小於4米,南北間隔為不小於3米,這樣的結構避免了儀器相互之間的幹擾。場地內最高的儀器是25m高的避雷針,擊向場地的雷擊通過避雷針導入大地,因此,不會打在儀器上面,有效地保護了儀器的安全。場地的儀器分為兩套測量系統,分別是人工測量系統和自動站系統。

  2.地溫的觀測及操作

  場地西南方向安裝的是地溫場,地溫測量包括地表、淺層和深層溫度的測量。測量儀器包括人工測量的溫度表和自動測量的地溫傳感器。

  首先我們先介紹地溫的人工測量方法。它的儀器是溫度表,通過溫度表感應端與土壤接觸測量土壤的溫度。地表溫度分別是地面溫度表、最低溫度表和最高溫度表。另外還有測量不同深度地下溫度的器表,深度包括:5cm、10cm、15 cm、20cm、40cm、80cm、160cm、320cm。深層地溫需要靠木桿的支撐把溫度表放到要求的深度。地溫場邊緣有踏板,方便觀測員觀看較長溫度表的示數。左邊連著黑色線的這些儀器就是自動測量的地溫傳感器,傳感器探頭埋在地下,埋設深度與人工的儀器一致。通過傳感器探頭電阻阻值的變化計算得到溫度數據。信號通過信號線傳輸到風杆下面的採集器裡,進行處理後在傳輸到室內的電腦裡進行顯示。

  操作:觀測員指導參觀者讀取各個地溫表讀數;比較不同深度溫度表示數的差異。

  3.輻射的測量

  場地東南方向安裝的是測量輻射的儀器,主要觀測項目為太陽直接輻射、總輻射、散射輻射、反射輻射和淨全輻射。

  介紹不同輻射表測量的對象。

  輻射表測量原理為:當輻射表對準太陽時,感應面黑體吸收輻射能而增熱,使下面的熱電堆兩端,形成的溫差電動勢。測量結果通過採集器傳輸到室內電腦軟體裡,直接顯示。

  4.蒸發的測量和操作

  蒸發的測量儀器叫做小型蒸發器,前一天晚上20時注入20ml的清水,當天晚上20時再進行測量。在不考慮降水的影響下,兩者的差值即為當天的蒸發量。

  操作:觀測員指導參觀者量取蒸發器內的水,並讀數,計算蒸發量。

  5.降水的測量和操作

  測量降水量的儀器主要有兩類,一是雨量筒,安裝在西側;另一個是雨量傳感器,安裝在中部。測量降水時,雨量筒需要配合專用量杯使用,出現降水後我們會在固定時間將儲水瓶中的降水倒入量杯測量,從而讀出降水量值。

  旁邊的這臺叫翻鬥式雨量傳感器,是雨量的自動測量儀器,內部由多個翻鬥組成,降水時雨水會使翻鬥不停的翻動,每翻動一次計為0.1毫米降水,最後統計翻動次數即可算出降水量的多少。

  操作:觀測員指導參觀者量取量杯內的降水,並讀數,計算蒸發量。

  6.溫、溼度的測量

  溫度和溼度測量儀器安裝在場地中白色的百葉箱裡。也分為人工觀測儀器和自動觀測儀器。

  人工觀測儀器是溫度表,在這裡有四根溫度表,分別測量幹球、溼球、最高、最低溫度。幹球溫度指示的是空氣溫度。每次觀測直接讀取幹球和溼球溫度即可。最高、最低溫度表顯示的是一天內出現的最高和最低溫度,有特定的讀數時間。百葉箱的作用是防止太陽對儀器的直接輻射和地面對儀器的反射輻射,保護儀器免受強風、雨、雪等的影響,並使儀器感應部分有適當的通風,能真實地感應外界空氣溫度和溼度的變化。溫溼度傳感器是溫度和溼度的自動測量儀器,溼度測量元件和溫度測量元件都焊接在傳感器頭部的小支架上。

  操作:觀測員指導參觀者讀取各溫度表示數。

  7.風向風速的測量

  場地最北面10米左右的杆子,就是風杆,用於測量風向風速的,風杯是用來測風速,風杯轉的越快風速越大。風向標是用來測量風向的,我們知道,所謂的風向是指風的來向,而不是風的去向,如現在風向標指示風自東面吹來,即是東風。

  8.雲、能、天的觀測

  除了用氣象儀器觀測氣象要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設備是我們的眼睛。我們要根據天上雲的形狀、色澤、高低和數量的多少判斷雲狀和雲量,根據視野範圍內能看到的最大水平距離確定能見度。記錄出現的天氣現象(如雨、雪、霧、沙塵暴等)和這些現象的起止時間。

  操作:觀測員指導參觀者判斷雲量、雲狀、天氣現象、能見度。

  (二)氣象數據分析顯示展區

  現在大家來到室內數據顯示終端,通過電腦和場地內的設備連通,數據信號經過處理後,顯示在電腦上,大家可以看到當前的溫度、溼度、氣壓、風向、風速、輻射等測量數據,各個要素24小時的變化情況。此外還可以通過查詢功能查詢過去4年的氣象要素。

  這臺電腦上顯示的是當前的雷達回波和衛星雲圖,我們可以根據氣象系統的移動特徵判斷未來的氣象要素可能變化,為觀測做好準備。比如,雷達回波顯示大的降雨雲團即將移動過來,我們要堅持各儀器狀態,準備好備用的儲水瓶,還要檢查蒸發器的水是否會溢出等。目前我們觀測的數據直接傳輸到校園網站和戶外大屏幕上顯示,方便大家實時關注天氣變化。

  (三)雷射雷達展區

  大家現在看到的是國產多功能雷射雷達。能同時測量大氣氣溶膠和溫度廓線,而一般雷射雷達僅能探測氣溶膠的分布。

  平放在工作檯上的是雷射發射器,雷射就是從這裡產生的。垂直放置的圓柱形部件是雷射望遠鏡,用來接收返回來的雷射信號。雷射器產生的雷射從房頂的窗戶發射到空中,遇到大氣中的氣溶膠顆粒物與空氣分子會發生散射,散射光是四面八方的,其中180度返回來的光會被這個望遠鏡接收到。通過分析接收到的光信號,我們能夠計算出氣溶膠顆粒物與氣溫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

  大家在牆上看到的就是這個雷射雷達的測量結果展示,左上方的是對流層裡氣溶膠顆粒物垂直分布,另兩張圖展示的是氣溫的垂直分布,探測高度能達到45km左右。而且這個雷射雷達還能區分出顆粒物類型,比如說是沙塵顆粒物還是汙染顆粒物。

  謝謝大家,再次歡迎大家光臨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培訓實習基地。

  (責任編輯:葉海英)

  

相關焦點

  • 中國氣象局公布25個綜合氣象觀測試驗基地名單
    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葉珊杉報導 3月22日,中國氣象局公布了25個綜合氣象觀測試驗基地名單。增設這批試驗基地,將進一步提升觀測業務能力,為實現氣象現代化提供支撐。
  • 我校應用氣象學教學實踐基地「中國氣象局固城生態與農業氣象試驗...
    本網訊 9月28日至29日,中國農業大學應用氣象學教學實踐基地揭牌儀式暨生態與農業氣象學術會在中國氣象局固城農業氣象野外科學試驗基地舉行。中國氣象局科技司副司長王建林,我校資環學院副院長侯玉峰、首屆全國氣象教學名師、首批應用氣象學專業課教學團隊負責人潘學標教授、農業氣象系主任王靖等出席揭牌儀式和學術交流活動。王建林和侯玉峰共同為應用氣象學教學實踐基地揭牌。
  • 中國氣象局2020年新職工培訓啟動
    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吳彤 記者王若嘉報導 9月1日,為期5天的中國氣象局直屬單位2020年新入職人員培訓在京開班,15個直屬單位的91名新職工參加培訓。  此次培訓被列入中國氣象局重點培訓計劃,寫入全國氣象部門幹部教育培訓規劃,旨在幫助新入職人員堅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了解氣象事業發展現狀和戰略布局,認知氣象文化及氣象人精神,走好職業生涯第一步,為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 海南省將加強西沙海洋氣象綜合觀測基地建設
    新華社海口1月14日電(夏冠男、馬超)記者從海南省氣象局獲悉,2011年海南天氣綜合觀測系統建設紮實推進。其中,西沙天氣雷達完成業務驗收測試,西沙海洋氣象綜合觀測基地建設將逐步進行。    據海南省氣象局局長王春乙介紹,建設西沙天氣雷達的主要目的在於對南海中部天氣的監測。
  • 培訓基地巡禮| 河北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頂崗實習、研學教育,國...
    全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培訓基地建設是青輔協為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和《中國科協科普發展規劃(2016-2020年)》有關要求,充分發動社會資源,推動科技輔導員培訓體系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
  • 中國氣象局:中國已形成全球最大的綜合氣象觀測網
    中新網客戶端5月11日電 據中國氣象局消息,氣象部門綜合氣象觀測能力不斷增強,建立形成天地空一體化的綜合立體氣象觀測體系,衛星、雷達等監測能力位居世界前列。氣象部門現有地面氣象觀測站7萬多個,全國鄉鎮覆蓋率達到99.6%,數據傳輸時效從1小時提升到1分鐘。
  • 《中國氣象局科技成果中試基地(平臺)管理辦法(試行)》解讀
    近日,《中國氣象局科技成果中試基地(平臺)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印發,規範中國氣象局科技成果中試基地(平臺)(以下簡稱中試基地)管理,疏通中試環節,為氣象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最後一公裡」搭橋修路。
  • 中國氣象局關於印發《氣象觀測專用技術裝備管理辦法》的通知
    第四條 中國氣象局觀測業務主管部門負責全國氣象觀測專用技術裝備的歸口管理,授權中國氣象局相關業務單位負責氣象觀測專用技術裝備定型受理、技術審查和監督檢查以及實施裝備許可的質量檢測測試等技術支撐工作。各省(區、市)氣象局負責本行政區域氣象觀測專用技術裝備管理。
  • 台州:大陳島上一颱風綜合探測基地揭牌
    立於山巔,眺望東海,12月3日上午,在東海之濱的台州大陳島上,一個專門「捕捉」颱風的氣象基地——中國氣象局上海颱風研究所大陳颱風綜合探測基地揭牌並投入運行,標誌著大陳已成為我國華東區域颱風探測研究又一重要平臺,填補了東海颱風海洋探測的部分空白。
  • 廣西:舉辦綜合氣象觀測業務技能競賽
    中國氣象報記者曾濤 通訊員韋京華報導  9月11日,2012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行業綜合氣象觀測業務技能競賽在南寧開幕。在為期兩天的競賽中,來自全區14個市氣象局代表隊的69名選手將依次進行綜合氣象觀測基礎理論、氣象觀測業務軟體操作、看圖識雲、自動氣象站維護維修和故障檢測等方面的「比拼」。  此次競賽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局、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自治區總工會聯合舉辦。
  • 中國氣象局幹部培訓學院教授俞小鼎:淬鍊初心 永葆本色
    中國氣象報記者賴栩雯  「因為喜歡站在講臺上的感覺」,1986年,從北京大學大氣物理學專業碩士畢業後,俞小鼎成為北京氣象學院的一名教師。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也是他最喜歡的工作。   1999年1月,北京氣象學院劃歸中國氣象局;現名為中國氣象局幹部培訓學院。這種變化,需要教師轉變原來的教學模式和管理方法,適應氣象業務需求開展培訓。一時間,俞小鼎和身邊的人一樣,感到迷茫。  俞小鼎當然不是一個輕易服輸的人。
  • 南京市氣象局以需求為牽引加強氣象綜合觀測系統建設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馬躍琍報導  點開「南京市氣象綜合信息平臺」,除了常規的自動站數據外,灰霾、梯度風、能見度、農業大棚等多種數據每分鐘都在更新。「要滿足政府多部門對氣象服務的需求,這些是重要『法寶』。」江蘇省南京市氣象局局長韓蘇明稱。
  • 中國氣象局南信大共商大氣科學專業人才培養工作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邢超報導10月10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副校長閔錦忠一行到中國氣象局調研,就《大氣科學類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以下簡稱《培養方案》)編制工作聽取中國氣象局領導和專家意見。中國氣象局副局長許小峰出席座談會。
  • 中國氣象局五臺山雲物理野外科學試驗基地掛牌
    中國氣象報記者武雅麗 通訊員 董劍 王星報導 近日,中國氣象局五臺山雲物理野外科學試驗基地在山西省五臺山氣象站正式掛牌。  該基地先後經過中國氣象局評審、現場答辯、實地考察和聯合審查環節,成功入選中國氣象局野外科學實驗基地,填補了山西氣象野外科學試驗基地的空白,作為國家部委依託山西省建設的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基地)之一,將大大推動山西氣象業務、科研能力的提升。
  • 南京市氣象局 - 關於我們 -中國天氣網
    2006年12月16日,按照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印發的《地方國家氣象系統機構改革方案》(中編發[2001]1號)和中國氣象局《關於印發〈南京市國家氣象系統機構改革方案〉的通知》(氣發[2001]171號)文件要求,南京市氣象局與江蘇省氣象臺分離獨立建制並正式掛牌,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守榮和南京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陳家寶為南京市氣象局揭牌。
  • 氣象局向十六個亞洲發展中國家捐贈氣象儀器設備
    開幕式上,中國氣象局向16個亞洲發展中國家捐贈了中國氣象局衛星廣播系統接收站和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系統。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出席開幕儀式並致辭。WMO秘書長代表、WMO秘書處觀測和信息系統司WIS分司司長施培量,WMO基本系統委員會主席Frederick R. Branski出席開幕式。開幕儀式由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沈曉農主持。
  • 中國氣象局簡介-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局擁有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氣象局北京城市氣象研究所、中國氣象局瀋陽大氣環境研究所、中國氣象局武漢暴雨研究所、中國氣象局上海颱風研究所、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等9個國家級科研院所。2004年科技部批准中國氣象局成立了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中國氣象局布局生態系統氣象觀測站網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 通訊員楊曉武報導 近日,中國氣象局發布《生態系統氣象觀測站網布局指南》(簡稱《指南》),努力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態監測網,著力增強生態系統綜合氣象觀測能力,為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提供有力支撐
  • 中國氣象局五臺山雲物理野外科學試驗基地揭牌
    原標題:中國氣象局五臺山雲物理野外科學試驗基地揭牌  12月24日,記者從忻州市獲悉,中國氣象局五臺山雲物理野外科學試驗基地正式揭牌。  中國氣象局野外科學試驗基地代表著目前全國氣象部門野外科學實驗基地建設的高水平。
  • 中國氣象局: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將實現全面自動化
    在第60個世界氣象日來臨之際,中國氣象局於3月18日印發《關於全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正式業務運行的通知》(簡稱《通知》),宣布從4月1日起,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將從全國試運行切換調整為正式業務運行。這意味著,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將實現全面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