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通常是指各個領域中有巨大影響力的頭目或者首腦人物。比如一戰結束後,巴黎和會的三巨頭,指的是法國總理克裡孟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美國總統威爾遜。三個人代表著當時世界影響力最大的三個國家,實際上也是巴黎和會的操作者。
與此相同,二戰時期產生的三巨頭,也是代表著反法西斯同盟中,實力最強大的三個國家。分別是羅斯福、史達林、邱吉爾,羅斯福去世後,由杜魯門頂替。自從1943年史達林格勒會戰結束後,二戰的戰爭格局得到了根本性的轉變,從此之後,戰爭形勢開始朝著對反法西斯同盟國有利的方向轉變,而軸心國的失敗基本可以說已成定局。
為了協調二戰各戰場的行動,以及確定二戰之後新的國際格局,世界幾個大國的首腦進行了多次會晤。其中開羅會議為中美英,其他三場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達會議,波茨坦會議的參加國為美蘇英。幾場國際會議期間,各國的首腦都進行了多次合影,其中二戰三巨頭的合影可謂最多,但奇怪的是,在三巨頭的合影中,總是美國總統羅斯福坐在中間,史達林和邱吉爾位列左右。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第一點,美國實力最強。二戰時期,美國可以說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當時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很多國家,都接受了很多美國的援助。特別是英國,英國在二戰初期,幾乎是以一國之力,獨自抗衡整個歐洲大陸的攻擊。二戰初期,蘇德籤訂了互不幹涉協議,德國滅亡了波蘭,法國,合併了奧地利,聯合了義大利,基本整合了歐洲,實力極為強悍。
面對德國的攻擊,當時的英國可謂非常孤獨,英國首相邱吉爾多次前往美國,遊說美國參戰。但美國孤立主義盛行,兩邊做生意,大發戰爭財,無論邱吉爾怎麼說,美國就是不參戰。不過美國也不想坐視英國戰敗,為英國提供了很多軍事上的援助,幫助英國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最初也是相當被動,其中美國也通過北冰洋沿岸的摩爾曼斯克港,為蘇聯提供了大量援助,幫助蘇聯擋住了德國的強勁攻擊。所以在三巨頭第一次會晤的德黑蘭會議上,蘇聯和英國,自然而然的就讓美國總統羅斯福坐在了中間。不過這並不是唯一的原因。
第二點,英蘇不和。三巨頭的第二次會晤是在克裡米亞的雅爾達,由於這次會晤位於蘇聯領土,史達林作為會議的東道主,有足夠的理由坐在中間。但英國和蘇聯的關係比較微妙,兩個國家有著很多利益衝突,而且史達林和邱吉爾也是互相看不上,史達林和邱吉爾會晤,除了討論會議內容,基本沒什麼話說。而羅斯福比較有人格魅力,雅爾達會議期間,史達林安排住所,也是把羅斯福安排在了自己的住所附近,把邱吉爾獨自安排在了一邊。所以出於這種原因,史達林也不會想挨著邱吉爾,於是繼續讓羅斯福坐在了中間。
第三,羅斯福身體不好。羅斯福在雅爾達會議時期,已經有了嚴重的身體問題,但羅斯福還是克服了身體原因,從美國來到了克裡米亞。具體行程是從美國華盛頓坐船到馬爾他,然後坐飛機全程靜默,穿過了部分德佔區,最終抵達了克裡米亞。這一趟不僅距離遠,而且有危險,正常人身體可能都會吃不消,何況羅斯福。當羅斯福抵達克裡米亞時,身體已經非常憔悴,是被警衛員從飛機上抱下來,然後放在吉普車的特殊座位上,最終才坐汽車從克裡米亞機場抵達了雅爾達。蘇聯人評價羅斯福說了一句話,「他就像一個透明人。」可見當時羅斯福已經非常虛弱,所以讓羅斯福坐在中間,也是出於一種外交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