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三巨頭合影,為何總是羅斯福坐在中間?

2020-12-08 騰訊網

巨頭通常是指各個領域中有巨大影響力的頭目或者首腦人物。比如一戰結束後,巴黎和會的三巨頭,指的是法國總理克裡孟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美國總統威爾遜。三個人代表著當時世界影響力最大的三個國家,實際上也是巴黎和會的操作者。

與此相同,二戰時期產生的三巨頭,也是代表著反法西斯同盟中,實力最強大的三個國家。分別是羅斯福、史達林、邱吉爾,羅斯福去世後,由杜魯門頂替。自從1943年史達林格勒會戰結束後,二戰的戰爭格局得到了根本性的轉變,從此之後,戰爭形勢開始朝著對反法西斯同盟國有利的方向轉變,而軸心國的失敗基本可以說已成定局。

為了協調二戰各戰場的行動,以及確定二戰之後新的國際格局,世界幾個大國的首腦進行了多次會晤。其中開羅會議為中美英,其他三場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達會議,波茨坦會議的參加國為美蘇英。幾場國際會議期間,各國的首腦都進行了多次合影,其中二戰三巨頭的合影可謂最多,但奇怪的是,在三巨頭的合影中,總是美國總統羅斯福坐在中間,史達林和邱吉爾位列左右。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第一點,美國實力最強。二戰時期,美國可以說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當時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很多國家,都接受了很多美國的援助。特別是英國,英國在二戰初期,幾乎是以一國之力,獨自抗衡整個歐洲大陸的攻擊。二戰初期,蘇德籤訂了互不幹涉協議,德國滅亡了波蘭,法國,合併了奧地利,聯合了義大利,基本整合了歐洲,實力極為強悍。

面對德國的攻擊,當時的英國可謂非常孤獨,英國首相邱吉爾多次前往美國,遊說美國參戰。但美國孤立主義盛行,兩邊做生意,大發戰爭財,無論邱吉爾怎麼說,美國就是不參戰。不過美國也不想坐視英國戰敗,為英國提供了很多軍事上的援助,幫助英國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最初也是相當被動,其中美國也通過北冰洋沿岸的摩爾曼斯克港,為蘇聯提供了大量援助,幫助蘇聯擋住了德國的強勁攻擊。所以在三巨頭第一次會晤的德黑蘭會議上,蘇聯和英國,自然而然的就讓美國總統羅斯福坐在了中間。不過這並不是唯一的原因。

第二點,英蘇不和。三巨頭的第二次會晤是在克裡米亞的雅爾達,由於這次會晤位於蘇聯領土,史達林作為會議的東道主,有足夠的理由坐在中間。但英國和蘇聯的關係比較微妙,兩個國家有著很多利益衝突,而且史達林和邱吉爾也是互相看不上,史達林和邱吉爾會晤,除了討論會議內容,基本沒什麼話說。而羅斯福比較有人格魅力,雅爾達會議期間,史達林安排住所,也是把羅斯福安排在了自己的住所附近,把邱吉爾獨自安排在了一邊。所以出於這種原因,史達林也不會想挨著邱吉爾,於是繼續讓羅斯福坐在了中間。

第三,羅斯福身體不好。羅斯福在雅爾達會議時期,已經有了嚴重的身體問題,但羅斯福還是克服了身體原因,從美國來到了克裡米亞。具體行程是從美國華盛頓坐船到馬爾他,然後坐飛機全程靜默,穿過了部分德佔區,最終抵達了克裡米亞。這一趟不僅距離遠,而且有危險,正常人身體可能都會吃不消,何況羅斯福。當羅斯福抵達克裡米亞時,身體已經非常憔悴,是被警衛員從飛機上抱下來,然後放在吉普車的特殊座位上,最終才坐汽車從克裡米亞機場抵達了雅爾達。蘇聯人評價羅斯福說了一句話,「他就像一個透明人。」可見當時羅斯福已經非常虛弱,所以讓羅斯福坐在中間,也是出於一種外交禮儀。

相關焦點

  • 二戰三巨頭合影,羅斯福為何總是坐在中間?史學家:原因不簡單
    二戰三巨頭合影,羅斯福為何總是坐在中間?史學家:原因不簡單   隨著許多歷史資料的解密,我們總是能夠從中發現一些學問。比如二戰即將結束的時候,三巨頭在召開會議期間,我們總是能夠發現羅斯福總是坐在中間位置。
  • 二戰三巨頭合影,為什麼總是羅斯福坐在正中間?原因不簡單!
    在二戰結束之時,美國,英國,還有蘇聯三個國家在雅爾達地區召開了一次會議,他們在研究戰爭結束之後的國家秩序問題。這次會議結束之後,三國的領導在一起合影,通過一些照片發現,他們三個人在一起合影總是美國的總統羅斯福坐在正中間。
  • 二戰中三巨頭合影,為何偏偏羅斯福坐中間?背後原因真不簡單
    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前美國和英國以及蘇亮在雅塔爾舉行了一次首腦會議,研究戰爭結束後全球新秩序和利益分配的問題,在這次會議上三巨頭進行了合影,事後發現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坐在了中間主位上,英國首相邱吉爾和蘇亮領袖史達林在其左右,這是為何呢?
  • 二戰三巨頭合影,為啥羅斯福都在中間?除了美國強大還有另外兩點
    如果了解二戰歷史的讀者,一定知道二戰中的三巨頭,他們分別是三個國家的領導人,美國的羅斯福,英國的邱吉爾,以及蘇聯的史達林。這三個國家在二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們三個人也經常在一起開會,但是如果仔細觀察當年的老照片,就會發現每次三個人坐在一起的時候,羅斯福總是在中間的位置。
  • 二戰三巨頭嗜酒如命,到底誰的酒量大?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說起二戰的三巨頭,大家可能都會知道,那就是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二戰之所以能勝利,他們三個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以說就是因為他們三個領導人在二戰當中制定了總體的作戰方案,才使得那些法西斯在各個戰場屢屢受挫。二戰三巨頭嗜酒如命,到底誰的酒量大?
  • 二戰三巨頭年輕時都長啥樣?個個顏值高,但沒有一個是聽話的孩子
    在蘇聯的提議下,第一次「三巨頭」會晤地點定在了德黑蘭,11月28日下午4時,會議正式開始,三巨頭姿態各異的坐在一起留下了這張歷史性的合影。很多人可能會好奇,三巨頭在年輕的時候都長啥樣呢?
  • ...偉大衛國戰爭期間史達林與羅斯福和邱吉爾往來書信:文獻研究...
    由於戰爭接近尾聲,蘇聯因在二戰中作出的巨大貢獻和付出的人員犧牲完全「徵服」了西方,選擇在位於克裡米亞半島的雅爾達召開「三巨頭」會議完全是史達林的意思,儘管當時蘇聯因戰爭破壞慘重並不具備召開會議的條件,但蘇聯仍竭盡全力為這次會議做了最充分的準備。
  • 歷史上的今天丨1945年,領導英國獲得勝利的邱吉爾,為何會被請下臺?
    這次會議很有意思,美國總統羅斯福在4月份去世,因此副總統杜魯門成了總統。在會議的前半截,英國的首相還是熟知的邱吉爾,但是到了後半截則變成了艾德禮。邱吉爾領導英國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其為何會被請下臺?1943年11月,羅斯福、史達林、邱吉爾合影波茨坦前期會議的三巨頭:邱吉爾、杜魯門和史達林波茨坦後期會議的三巨頭:艾德禮、杜魯門和史達林01邱吉爾上臺以後,英國人的日子並不好過說邱吉爾之前,不得不說他的前任首相張伯倫。
  • 愛因斯坦與羅斯福:原子彈的製造
    我們看到美國用製造出來的兩枚原子彈,砸向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這一事件對二戰最終結束,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原子彈這個東西,作為工具,本身不具有任何好壞的屬性,但是因為威力實在太大,直到今日眾說紛紜。這種威力巨大的武器,最早是德國準備研製並生產。為此希特勒還曾經下令禁止捷克的鈾礦對外出口。
  • 開羅會議,羅斯福提出把越南和琉球歸還給中國,蔣介石為何拒絕?
    直到11月2日,蔣介石打電話給羅斯福,表示願意前往埃及會見羅斯福和邱吉爾。 在開羅會議上,羅斯福提出戰後將越南歸還中國,因為越南在歷史上曾經屬於中國,在清朝也是中國的附庸國,所以歸還中國是最合適的選擇。但是羅斯福的提議卻被蔣介石拒絕了。
  • 法國在二戰中僅僅堅持38天,為何卻能成為「五常」?
    (蔣委員長也有功勞)二戰期間,美蘇對法國很瞧不起,當時的法國在自主事務上的權力也不大,只比後來投降的德國大一點。比如二戰期間召開的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達會議,美蘇就都沒有邀請法國代表參加。特別是雅爾達會議,當時法國已經復國,但美蘇依然不帶法國玩。
  • 美國家檔案局將解密2.4萬名二戰間諜身份(圖)
    「警察」樂隊鼓手斯圖爾特-科普蘭的父親邁爾斯-科普蘭(右)與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孫子小溫斯頓-邱吉爾的合影。  據香港《大公報》十五日援引外電報導,戰略情報局由羅斯福總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立,該局成員包括各類人物,如歷史學家、演員、律師和運動員。他們搞宣傳、滲入敵人圈子和在外國軍隊中鼓勵抵抗納粹。
  • 天才爭霸賽:二戰德國先開始研究的原子彈,為何卻被美國反超
    天才爭霸賽:二戰德國先開始研究的原子彈,為何卻被美國反超 要知道二戰時期,各個國家為了取得勝利都紛紛開始研究原子彈,其中美國是最先研究出原子彈的國家,其實在美國之前德國早早的就開始研究原子彈了。
  • 羅斯福多次強調:未來世界秩序,需要靠三個國家維護,美蘇在列
    二戰結束後,和平與發展成為人類社會主旋律,兩次世界大戰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以及心靈創傷,同時也改變了世界秩序,以英、德為中心的歐洲逐步衰落,讓位於通過第二次工業革命迅速崛起的美國,美國成為世界頭號強國,沒有之一。
  • 二戰1941:羅斯福給日本天皇的信——美國為和平所做的最後一次努力
    1941年11月25日,羅斯福總統曾對部下告誡說:「下星期一,即12月1日左右最危險,日本慣用奇襲伎倆,你們要加緊研究對策。」 國務卿赫爾等人也提出了不能消極等待被動挨打的局面。但是當時的國際形勢太過於微妙,德國的希特勒認為,要想摧毀蘇聯,打垮英國,必須得有一個「條件」——美國不要介入。所以希特勒最怕的就是美國參戰。
  • 羅斯福提議把琉球還給中國,蔣介石:我拒絕
    羅斯福與蔣介石會談時,曾提出,琉球對中國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是臺灣的外部屏障,所以強烈建議中國收回琉球,但是蔣介石竟然答覆說,琉球問題比較複雜,還是中美共管比較好。羅斯福感覺到很不可思議,還有人到嘴邊的肉都不吃的,既然這樣,我大美帝就笑納了。至此,琉球成了後續美國遏制中國的前沿陣地,如果當時收回了琉球,如今的我國根本不會在戰略上這麼被動。
  • 二戰時,被強迫遷到集中營的日裔美國人參加美國升旗儀式
    今天,帶給大家一組二戰時期的經典圖片。 1941年12月7日,日軍襲擊珍珠港,美軍損失慘重,現場濃煙滾滾。圖中是被日軍炸彈和魚雷擊毀西維吉尼亞號戰艦,它在此次襲擊中被擊沉。1941年12月8日,即珍珠港襲擊事件發生的第二天,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在聯席會議上向國會講話時要求立即對日本宣戰。在羅斯福總統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講後,美國兩院對日宣戰。圖中就是當時的場景。
  • 二戰期間的美國高校
    即使在二戰前夕,美國還陷入了1937-1938經濟危機,失業人數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對於羅斯福總統來說,第二任期的首要任務是繼續推動經濟轉型和復甦,歐陸戰爭的爆發,對美國人來說是一次契機。然而在一開始,這種契機更側重於經濟層面,而非戰爭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