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其他國家都採用「公制」,而美國卻不採用的真正原因

2021-01-10 騰訊網

如果你在美國長大,你可能學過美國的度量衡系統(USCS)。USCS的術語,如英寸、英尺、磅和英裡,都來自於英國體系,其應用和使用歷史悠久。任何對公制的採用,都可能會使測量變得混亂,給你的校園生活增加不熟悉的詞彙和尷尬的單位轉換。

雖然美國人繼續使用USCS,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已經改用公制。公制,或稱國際單位制(SI),在18世紀晚期被引入法國,包括7個基本的測量單位,其中最常見的包括米和公斤。根據其支持者的說法,國際標準化組織比其他體系更具實用性和通用性,使其成為全球範圍內度量衡的首選體系。

如果這是真的,為什麼美國仍然是少數幾個不使用公製作為主要計量法的國家之一呢?美國人不使用公制的原因很複雜,既有政治、經濟方面的考慮,也有民族自豪感。但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SI在美國的影響。最終是否會實現公制還有待觀察,但以下是迄今為止,美國不使用公制的主要原因。

公制對早期的美國人來說太新太法國化,甚至對喜歡法國的託馬斯·傑斐遜來說也是如此

早在18世紀70年代,託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就表示,美國需要建立基於十進位的貨幣體系,這是他對統一度量衡體系重要性的總體信念的一部分。傑斐遜開發了一種十進位的測量系統,呼應了1585年佛蘭德斯的西蒙·斯特文(Simon Stevin)和1668年英國人約翰·威爾金斯(John Wilkins)的努力。

18世紀80年代,當傑斐遜在法國時,他與政治家兼牧師查爾斯·莫裡斯·德塔列朗-佩裡戈爾(Charles Maurice de Talleyrand-Perigord)就這種標準化的系統進行了長談,還與他交換了意見。法國主教塔列朗(Talleyrand),是1790年法國議會採用標準化計量體系的幕後推手。

對法國人來說,基本的度量——或者米(來自希臘單詞「metron」,意思是測量)——被設定為從赤道到北極的子午線長度的千萬分之一。

傑斐遜並不反對使用類似的系統,但主張繼續使用秒擺——一種在兩秒內來回擺動的杆子——來確定一米的長度。傑斐遜還對似乎只適用於法國的制度提出了異議。

喬治·華盛頓提出了一個標準的美國度量衡體系,但國會沒有貫徹實施

1790年,喬治·華盛頓總統告訴國會:「統一美國的貨幣、度量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而且,應當得到適當的重視。」

作為對華盛頓講話的回應,代表們試圖就這一議題建立一個委員會,但這項任務最終落到了國務卿託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的手中。傑斐遜積極研究解決方案,並於1790年夏天向國會提交了一份報告。該報告包括兩項可能的計劃,但立法機構都沒有審議這兩項計劃。

1790年12月,華盛頓在給國會的一份聲明中再次強調統一度量衡的重要性,促使參議院考慮傑斐遜的報告。同樣,沒有任何進展。1791年10月,華盛頓提醒國會:「統一國家的度量衡是憲法提交給你們的重要目標之一……」

關於建立統一體系的辯論和討論一直持續到1796年中期,當時一個指定的委員會試圖解決如何採取適當措施的問題。它推薦,「美國的總統……使用這些有足夠數學技能的人」來執行傑弗遜的計劃,用秒擺來確定一米的長度。然而,在多次閱讀該報告後,任何建立官方體系的行動,都再次被推遲。

英國海盜阻止一位法國植物學家,到美國推廣公制單位

約瑟夫·董貝是一位訓練有素的醫生和博物學家,18世紀70年代在巴黎皇家花園工作。作為1777年與西班牙同事一起遠徵的一部分,董貝訪問了秘魯,熟悉了一些可以帶回歐洲的植物。

1788年回到法國以後,董貝開始和託馬斯·傑斐遜通信。這兩個人之間的交流,反映了如果董貝到北美去訪問,他們將得到的共同利益,董貝要求在那裡種植「兩到三年」,同時給傑斐遜帶來新確定的度量標準的原型。

1794年4月,董貝登上了一艘即將前往北美的船,但是他始終沒有到達他的目的地。一場風暴使這艘船轉向了加勒比海,隨後英國私掠船對其進行了襲擊。董貝被俘虜並被囚禁在蒙特塞拉特小島上,不久就在那裡死去了。而董貝的兩件度量模型被海盜們賣掉,因此從來沒有送到等待著的傑斐遜那裡。

這兩件物品後來都被法國駐美國部長約瑟夫·福切特(Joseph Fauchet)購得,並在1795年轉交給當時的國務卿埃德蒙·倫道夫(Edmund Randolph)。歷史學家安德羅·林克萊特(Andro Linklater)在《衡量美國》(Measuring America)一書中說,福切特和倫道夫「都沒有意識到這兩種標準的重要性」。而米和公斤的原型從來沒有向國會展示過。

在工業革命期間,美國企業曾表示,轉製成本太高

儘管美國國務卿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在1821年承認法國的體系有其優點,但在亞當斯看來,美國的普遍情緒是:

這一制度在法國權力範圍之外的最終普及,必須等到它長期和實際享有的好處的實例,超過其他國家的意見,從而推動歷史車輪的方向。

結果,一再要求統一的呼聲從未實現。美國的製造商根據英國的先例,為自己的工廠配備機器和設備,但它們往往因州而異,導致了廣泛的差異性和不一致性。1832年,政府正式採用了類似於英國使用的測量標準,具體來說就是碼、加侖和蒲式耳,朝著一致性的方向邁出了溫和的一步。

到19世紀末,這些美國習慣的單位,在美國的實踐和流程中變得根深蒂固,以至於主要的工業家們認為改用公制會花費太多,不方便,而且不現實。即使在1866年國會通過了一項法案,使公制度量衡的使用合法化之後,反對公制的遊說團體仍然很強大。直到1921年,保存和完善(盎格魯-撒克遜)度量衡國際研究所對經濟後果進行了分析:

(1)……每個工匠的成本至少2.50美元,最高可達32.60美元(對於工具製造者);(2)每個家庭更換常用測量工具的費用為290至1075美元,該國有2 800萬戶家庭,最低費用為8 120萬美元;(3)該法案會摧毀農民長期建立起來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如每蒲式耳或每磅的價格),迫使農民使用兩種系統的混合;(4)鐵路將不得不改變所有的貨運和客運關稅,這將導致巨大的開支和混亂;(5)如果研究所對31家企業所做的調查(每家企業的平均成本為715,489美元)有任何暗示的話,單是製造業企業的成本就將是天文數字。

在19世紀,新國家的政府急於採用與西歐一致的標準

在美國努力尋求統一的同時,世界各地的一些國家熱情地接受了公制單位。眾所周知,米制伴隨著非殖民化在世界範圍內發生。

在法國之後最早採用公制的20個國家中,有11個位於拉丁美洲。1848年,智利採用公制,1865年完全採用公制。其他一些國家,如墨西哥、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也在19世紀50年代採用了公制。

西歐國家開始採用公制,葡萄牙、比利時和荷蘭是最早採用公制的國家。再往東,到1874年,羅馬尼亞、奧地利、塞爾維亞和匈牙利都開始使用米制標準。

通過改用公制,各個國家發現自己與政治對手和潛在經濟夥伴達成了共識。作為開拓財政機會的一種手段,採用米制標準往往會犧牲大眾的意見。

1875年,美國籤署了米制條約,為國際貿易建立了公制體系

美國在19世紀發展的是一種混合的度量衡體系。雖然在某些情況下,對公制的抵制仍然很強烈,但政府使製造商等使用傳統單位或公制標準來計量成為合法。隨著1866年米製法案的通過,聯邦政府給各州頒布了一套關於長度、質量和容量的米制標準。

9年後,美國成為籤署《米制條約》(Treaty of the meter)的17個國家之一,該協議建立了一個名為國際度量局(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的常設機構。總部設在法國的國際計量局(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簡稱BIPM)的任務,是評估世界各地的度量標準、原型和儀器。

該協議被美國參議院批准,並於1878年在美國生效。該文件於1921年修訂,當時有44個國家同意參加。

在20世紀初,美國科學家推動公制單位的轉換,但公眾希望美國帶頭,而不是跟風

科學家和醫學專業人士尤其強烈地呼籲改變。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梅爾維爾·杜威(Melvil Dewey)和託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等人,在國會支持採用米制度,證明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1906年,貝爾指出了不採用公制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並向國會提出了它為什麼對勞動力、科學調查、貿易和商業有利的論據。

新成立的美國國家標準局(1901年成立),塞繆爾·w·斯垂頓支持使用公制,並代表工程公司、批發零售商、和學術專業協會聚集在國會,在1921年推動標準化。

儘管支持統一的渠道多種多樣,但政客們無法否認公眾的觀點,即美國應該繼續走在變革的前沿,而不是單純採用國外昂貴的體系。

國會直到1975年才通過公制轉換法案,該法案呼籲(但沒有強制)在美國使用公制

由傑拉爾德·福特總統籤署的1975年公制換算法「指定公制度量衡,作為美國貿易和商業的首選度量衡。」儘管該法案規定1992年為聯邦機構「在採購、撥款和其他與商業有關的活動中使用公制度量衡的日期」,但它也允許「在非商業活動中繼續使用傳統的度量衡系統」。

該法案使公制在美國合法使用生效,同時成立了美國公制委員會。委員會的任務是宣傳、鼓勵和促進人們了解和使用公制,但沒有強制權力。

許多企業確實改變了這一觀念,推出了教育節目,公共電視甚至推出了向美國人介紹公制單位的專題節目。然而,使用公制仍然是完全自願的。

美國在貨幣,電子產品、蘇打水和葡萄酒,以及科學和醫學領域使用公制單位

在17世紀,十進位被認為是任何類似公制系統的基本方面之一。隨著18世紀晚期十進位貨幣的建立,美國開始使用公制計量單位。

公製作為科學和醫學的國際標準,允許研究人員和從業者以準確和可互相理解的方式交換信息。美國醫學協會於1878年採用了公制單位,美國製藥協會、美國化學學會以及其他類似組織在20世紀初也採用了公制單位。

上世紀70年代,當美國試圖引入公制計量體系時,飲料行業是首批加入的行業之一。最後隨著全球營銷和消費主義的增長,公製得到了更多的普及。

同樣反對公制的英國,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轉變立場,進入其他歐洲市場

英國從一開始就反對公制,並在19世紀早期拒絕採用十進位貨幣。除了對十進位的抵制,英國人還反對參與國際上標準化度量衡的努力。當科學家們提倡這一改變時,英國代表目睹了17個國家在1875年籤署了米制條約。英國是出席會議的三個沒有籤署協議的國家之一,另外還有希臘和荷蘭。

當1821年米制條約修訂時,英國同意加入。隨著大英帝國的擴張,既使用了專有的帝國制度(1824年採用),也使用了公制標準,1897年公制標準只允許在英國進行零售貿易。

直到1965年,英國才正式採用公制。為了跟上歐洲同行的步伐,英國官員宣布了他們的願望:「英國工業在更廣闊的領域中,每個部門都應該採用公制單位,直到公制單位能夠及時成為英國作為一個整體的主要度量衡系統。」

1971年,英國引進了新的十進位貨幣。1973年,英國加入了歐盟的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的行列,同意在這一過程中使用公制。漸漸地,從體育運動到郵資再到消費品的包裝,一切都開始發生變化。然而,這並不是一個普遍的變化。2004年,英國度量協會(UK Metric Association)發布了一份報告,描述了這個不一致且不完整的過程,題為《非常英國化的混亂》(a Very British Mess)。

美國工會擔心,這一指標的改變,將導致更多的海外工作機會

在反對採用公制的爭論中,有一種觀點認為,這種改變需要對現有的美國勞動力進行太多的再培訓。工會表達了他們的擔憂,認為製造商和類似企業不會花時間和資源,對美國本土的工人進行再培訓,而是會將工作崗位轉移到國外。而再培訓工人所需要的時間和金錢,也有利於規模較大的企業,從而創造出一個更加「集中」的經濟——從本質上促進壟斷的增長。

工會還擔心工人們將無法學習公制單位,最終讓企業別無選擇,只能去其他地方招聘員工。例如,1974年,國際電力工人兄弟會(International Brotherhood of Electric Workers)向國會報告稱,單位轉換可能導致「數十萬人失業」。這對「老年人、弱勢群體和技能較低的工人……要麼面臨非常有限的機會,要麼被「完全」擠出勞動力市場。」

1988年的聯邦立法,將公制單位指定為貿易的首選系統,但並沒有強制私營企業使用公制單位

1982年美國公制委員會(United States Metric Board)解散後,人們仍然擔心美國企業是否在國際舞臺上仍具有競爭力。1988年,國會重新審議了1975年的公制換算法(Metric Conversion Act),並通過綜合貿易競爭力法(Trade Competitiveness Act)對其進行了修訂。

新的立法超越了之前的主張,即公制是「美國貿易和商業首選的度量衡體系」,現在正推動著大小企業改用公制單位和標準。

根據該法案,「美國在國際市場交易時,經常處於競爭劣勢,因為它的非標準計量系統,有時當它無法交付以公制計量的貨物時,就會被排除在外。」結果,聯邦政府在其「採購、撥款和其他與商業有關的活動」中採用了公制計量,促進了公制在美國和美國公司在海外市場的使用。

現在,美國企業使用公制單位更有利,也更容易,但私營實體仍是自願的。

1982年,美國公制委員會(Metric Board)因效率不高而解散

美國公制計量委員會成立7年後,隆納·雷根總統停止了對該委員會的資助,並將其關閉。儘管推廣使用公制單位的努力遍及各個經濟部門和教育論壇,但1982年發布的一份報告認為,「公制單位的自願轉換和委員會的中立政策,讓美國人民感到困惑——不管他們是支持還是反對。」

其他報告的調查結果表明,在發生轉換的情況下沒有重大的財政、法律或技術困難。因此,該報告敦促繼續評估有選擇的項目,以提高人們對公制計量體系的認識和理解,甚至建議各州探索通過「統一公制換算立法」。

在這一決定之後,美國使用公制單位的努力大幅減少。

世界上只有三個國家沒有採用公制:美國、緬甸和賴比瑞亞

目前,全球只有三個獨立國家仍然反對採用公制:美國、賴比瑞亞和緬甸。

美國使用公制,儘管缺乏規律性和一致性,但尚未在任何層面強制使用。1893年門登霍爾令的引入,使從美國USCS換算單位變得更加容易。

賴比瑞亞和緬甸繼續使用自己的制度,儘管前者承認有必要進行改革。2018年,賴比瑞亞的商業和工業部長威爾遜Tarpeh斷言,「政府將繼續致力於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成員國,採取公制加強貿易和工業化、保護消費者和環境的健康和安全。」

在緬甸,政府曾於2011年和2013年,就改用公制進行過討論。目前還沒有正式的改變。

相關焦點

  • 阿聯近日將對紡織品貿易採用公制計量
    阿聯近日將對紡織品貿易採用公制計量 2013-08-19 10:01:50 來源:網上輕紡城 阿聯的紡織部門將改變紡織品貿易中的計量單位,用公製取代碼。
  • 為什麼美國不使用公制?
    因此,他們決定一米應為地球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即從北極到赤道的線)的象限,這一裁定導致了公制開始。與美國使用的系統相比,公制可以說是使測量標準化的一種簡便方法。公制中的所有內容均分為小數(釐米為10毫米,千克為1000克,依此類推);世界上大多數其他國家都在使用它;而且這也很有意義-例如,水凍結在0 攝氏度(而不是隨機的32 華氏度),而沸騰在100 C(而不是212華氏度)。美國的習慣制度可追溯到中世紀英格蘭的數種制度的大雜燴中演變而來。1790年,喬治·華盛頓指出貨幣和計量必須保持一定的統一性。
  • 拒絕公制 「賴」乎「懶」乎(環球走筆)
    近年來,美國推行公制單位的計量學家被美著名科普雜誌《大眾科學》連續評為「最糟糕」的科學職業。在推銷公制時,計量學家還常常受到美國政府與企業的雙重歧視,成為「最不招人待見」的科研人員。計量學家在美國日子如此難過,原因在於美國對公制計量單位的複雜態度。
  • 為何美國人還在使用華氏溫度?他們的優越感太強不接受公制單位!
    目前世界上僅有五個國家和地區還在使用華氏度,美國就是其中之一,主要原因是美國人有種根深蒂固的「優越感」,不願意接受公制單位,所以華氏度才一直延續至今;華氏度屬於英制單位,而溫度的公制單位是攝氏度,實際當中華氏度的使用並沒有攝氏度方便。
  • 公制螺紋中的「公制」是怎麼來的?
    公制螺紋我們應該很熟悉了,那麼「公制」到底是什麼意思?又是怎麼來的呢?
  • 趣知識;北歐為何多重金屬樂隊、美國為何不使用公制單位
    二,美國為何不用公制單位?(不用公制單位的國家和地區)公制是一種先進的單位制度又稱米千克秒(MKS或mks)單位制,建立在下述三種基本單位之上:米-用來確定距離,千克-用來確定質量,和秒-用來確定時間長度。
  • 全世界都在量體溫,為啥只有美國人都「高燒」近百度?
    在全球都籠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當下,測體溫成為最常見的活動,但如果你突然聽到有人說你體溫接近100度,還「正常」,你是否會懷疑自己或者對方燒糊塗了呢?如果這一幕發生在美國,請大可不必驚慌,因為美國人採用的是一套與全世界格格不入的奇葩溫標——華氏溫標。
  • 全球輕武器類型眾多,為何子彈口徑多數不採用整數?難度非常大
    筆者再以全球主要軍事大國中國、美國為例,中國軍隊使用的92式手槍採用的是5.8mm口徑槍彈(警用版則採用9mm口徑槍彈),95式自動步槍也採用的是5.8mm口徑槍彈;美軍使用的M9手槍採用的是"博拉貝魯姆"9mm口徑槍彈,M4系列步槍採用的是M855式5.56mm口徑槍彈。
  • 英制和公制,其實是個習慣問題
    對於一個習慣了公制體系的中國人來說,如果你初到美國,面對汽車儀錶盤上的英裡數,面對超市裡價籤上的磅和加侖,面對天氣預報裡的華氏溫度,可能一時半會兒還真不好適應,因為我們早已經習慣了使用公裡、使用公斤和升,使用攝氏度這樣的公制單位。 如果我們永遠都生活在使用公制體系的國家,是不是就可以遠離這種陌生的度量單位帶給我們的煩惱?
  • 採用了大量FPGA,即將發射的美國火星漫遊車技術揭秘
    而對於火星探測器,FPGA的首次使用是2003年的勇氣號(Spirit)和機遇號(Opportunity)火星漫遊車,採用了Virtex-1系列FPGA用於的電機控制。隨著重量一下子增加到900公斤左右,儀器數量的增加,FPGA的使用範圍也隨之擴大,在MAHLI和ChemCam等儀器和總線設備中都有使用。於2020年推出的毅力號(Perseverance)將在「 LVS」(Lander Vision System)中使用Virtex-5系列「 XQR5VFX130」。毅力號將採用與好奇號相同的「天車」模式降落在火星上。
  • 美國主持人稱飛行員用公制單位導致亞航客機失聯
    美國一位女主持人猜測「外國飛行員使用公制所以導致客機失事」,激怒了各國網友。 當地時間28日,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報導,美國福克斯新聞臺主持人安娜·科伊曼(Anna Kooiman)在節目中採訪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前發言人斯科特·布萊勒(Scott Brenner),她向作為業內專家的布萊勒提問,是不是因為外國飛行員受訓時使用公制,所以對飛行不利。
  • 世界各國電壓:我們不一樣、不一樣!
    世界其他國家的電壓標準跟我們國家的大不一樣! 商用交流電最早的頻率是60Hz,電壓是110V,其發明者Nikola Tesla是美國人(移民),並且是受美國西屋電氣公司老闆的資助實現,商用交流電網也是在美國首次投入運營。美國是採用英制單位的,為計算方便採用了60Hz/110V的規格。
  • 從公制戰勝英制市制,聊聊怎樣給孩子進行度量衡測量的啟蒙?
    答案是:美國、緬甸和賴比瑞亞。事實上,這是全球目前僅剩的3個主要使用英制的國家了。▲三個仍使用英制的國家我們曾經在網上看過一些有趣的言論,認為中國放棄市制單位,改用公制是缺乏民族自信,是被西方文化入侵,你看美國人就堅持使用英制,我們也應該大力弘揚使用市斤市尺之類的鬼話。
  • 槍械口徑為什麼這麼亂,有英制有公制,還有各國自行其是
    深度摘要:軍迷朋友接觸到槍械的口徑,總會覺得頭大,有英制單位,有公制單位,而且還都不是整數,都有零有整,還有英制單位換算成公制都不對,再加上各國還要自行其是,各搞一套,更是怎一個亂字了得軍迷朋友接觸到槍械的口徑,總會覺得頭大,有英制單位,有公制單位,而且還都不是整數,都有零有整,還有英制單位換算成公制都不對,再加上各國還要自行其是,各搞一套,更是怎一個亂字了得。為什麼口徑會這麼亂,這就讓小編來說一說。
  • 汽車上的按鍵為什麼都是英文,而不採用中文呢?
    不過汽車未來的發展趨勢都是數位化、數碼化的,未來的車子一定會取消物理按鍵,而轉變為虛擬按鍵,到了這個時候做一套漢字界面即可!就和手機一樣,過去的手機都是物理按鍵,也沒中文的,現在手機支持上百個國家的語言,況且虛擬界面、不牽扯模具成本!
  • 美國常用的「美式單位」有多瞎?要把中國留學生都逼瘋
    英制單位大家都知道美國科技和經濟發達,是一個超級大國,但是在單位制度方面仍然在採用英制單位。現在,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採用了國際單位制,只剩下美國「孤家寡人」的使用英制單位。這究竟是因為什麼呢?在世界範圍內,有兩大主要的國際單位,一個是國際單位制,一個是英制單位制。國際單位制相比起英制單位制更加簡單。
  • 能不能學會說英語,選擇不對努力白費。美國採用的英語學習方法
    國際音標在世界上沒有廣泛使用,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如美國、英國、加拿大等都不學習國際音標。一百多年來,科學發展日新月異,中國的漢字簡化字、漢語拼音都進行了改革,而古老的國際音標卻沒有改革,英語音素字母取代了國際音標,這就是空前。英語音素字母用最常用的讀音規則代表音素,後人不能再用讀音規則來代表音素,這就是絕後。  不用國際音標準確朗讀英文是世界難題。
  • 世界大國半數採用聯邦制,東亞卻集中了採用大一統單一制5個大國
    本文盤點世界Top 20人口大國有意思的現象,這20個國家中9個採用聯邦制、還有5個在東亞國家(都是單一制),不是聯邦制、也不在東亞的世界人口大國,只有6個。換句話說,世界大國中半數採用聯邦制,而東亞卻集中了採用大一統單一制6個大國。
  • 中國北鬥衛星組網的核心部件,採用氫原子鐘,準確性超越其他國家
    中國北鬥衛星組網的核心部件,採用氫原子鐘,準確性超越其他國家我國的發展是需要多方面的技術投入的,因為在早期的發展過程當中,我們的缺陷就比較明顯,想要彌補這些發展的不足就需要更多,而這個方面的進展進程當中各個領域的一些研製
  • 電路中造成短路的原因及如何採用萬用表檢測
    打開APP 電路中造成短路的原因及如何採用萬用表檢測 發表於 2019-04-19 16:20:41   短路是指電路或電路中的一部分被短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