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古中國種植粟早於水稻

2021-01-10 科學網
PNAS:古中國種植粟早於水稻 中美考古學家新發現為研究中華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中國北方的農民在粟上建立了自己的文明,同時還用這種農作物餵狗(小圖)。(圖片提供: Loukas Barton) 

狗、豬和人的骨骼為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新的研究表明,這些遺骸包含了三個物種當時都在食用的一種農作物的痕跡,從而表明,古代中國人在種植水稻之前可能先耕種了粟(穀子或小米)。

 

與水稻和小麥類似,粟也能夠結出小而可食用的種子。考古學家早已發現,中國和印度很早便開始種植粟;已知最早的麵條——具有4000年的歷史,由中國科學家在2005年報導——就是由粟製成的。人們已經知道,水稻在中國最早出現在溫暖而潮溼的南部地區,而粟則在更冷、更乾燥的中國北方得到馴化。然而這兩種農作物的栽培是相互獨立的,還是由中國南方種植水稻的農民遷徙到北方後開始馴化野生粟,並使其最終成為可以耕種的物種,考古學家則一直對此存有爭論。

 

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新聞報導,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考古學家Loukas Barton和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的生態學家Seth Newsome領導的一個中美研究團隊,通過對位於中國甘肅省大地灣的古代農村進行的研究從而解決了這一問題。大地灣在距今8000年前便有人定居,並且出土了中國最早的著色陶器,曾先後於上世紀70年代及2006年進行考古發掘。大地灣發現了一些粟的化石遺蹟,研究人員認為,粟是當地的主要農作物,但卻不足以闡明其馴化過程。

 

於是,考古學家將目光轉向了那些很可能以這些穀物為食的狗、豬乃至人的遺骸。粟是所謂的C4植物,這種植物具有能夠高效捕獲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系統,而生長在中國北方的其他植物則多數屬於效率較低的C3植物。由於同C3植物相比,C4植物濃縮了更多較重的碳同位素,因此一種名為穩定同位素分析的技術——能夠測量同位素在動物骨骼中的相對含量——通常被用來確定哪種農作物在食物中佔據主導地位。

 

研究小組發現,動物骨骼中的同位素信號隨著年代而變化。在人們定居於大地灣的第一階段——距今7900年至7200年前,豬只吃C3植物,而當時的大多數狗骨則具有C4信號,表明後者以粟為食(此階段的人骨無法用於分析)。但在第二階段——距今6500年至4900年前,所有的人骨和狗骨,以及大部分的豬骨,都表現出了強烈的C4信號,說明這三個物種的食物中都包含了大量的粟。

 

研究人員推斷,粟在人們定居於大地灣的最初階段便已得到種植,但這些人並非來自中國南方種植水稻的農民。事實上,豬骨內的C3信號表明這些豬是野生的;另一方面,那些具有C4信號的狗則可能是經過馴服的,並被人類餵以粟。這意味著大地灣很可能是由兼職農作的當地獵人最早定居的。後來,隨著粟耕作日益興旺,這種農作物逐漸成為一套完整的農耕系統——包括以粟為食且經過馴化的豬和狗——的支柱。研究人員說,這一發現表明,粟農業加速了仰韶文化——中國中北部地區最重要的早期文明之一 ——的崛起。研究小組日前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網絡版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考古學家Dorian Fuller稱這篇論文是「一項重要的新研究」,它為「思考農業的發展和強化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論」。此外,Fuller強調,在中國南方農民剛剛開始種植野生水稻時,粟的馴化顯然已經在中國的北方進行著。Fuller表示,這項研究成果為「粟農業的發展早於成熟的水稻農業」提供了權威性的證據。

 

相關焦點

  • 全球水稻播種面積、產量及前十大(產量)水稻種植國家的水稻生產...
    全球水稻播種面積、產量及前十大(產量)水稻種植國家的水稻生產情況分析2017/3/24 10:29:1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列印】【關閉】核心提示:根據 FAO 統計,2014 年度世界水稻播種面積約 16,325 萬公頃,總產量約74,096 萬噸,平均單產約
  • 水稻種植影響全球變暖遠超預期
    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10日發布的一份氣候變化研究顯示,水稻種植對全球變暖的影響遠超預期,很可能比此前估計的水平高出近一倍,這需要把一氧化二氮排放考慮在內。 一氧化二氮,也稱為氧化亞氮,是一種重要的長效溫室氣體。
  • 水稻種植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可能被低估
    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10日刊載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把一氧化二氮排放考慮在內,水稻種植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可能比此前估計水平高出近一倍。美國環境保護基金組織的研究稱,近年來,水資源短缺導致越來越多的地區採用間歇性淹水法種植水稻。
  • 酵素水稻種植:麻城農商互動聯合社推進農業種植新革命
    酵素水稻種植的探索——麻城市農商互動聯合社推進農業種植新革命側記□羅先放近年來, 麻城市農商互動聯合社本著「為食者保健康,為耕者謀福利」的理念,探索用酵素種植水稻。經過三年多的實踐,他們已經取得成功。酵素水稻選擇的稻種為經省農科院推薦的,可以自留種的「黃華佔」稻種。試種成功後,2019年1月11日,麻城市召開了全市酵素種植水稻推廣會。市領導陳煥文和市市場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局等有關部門的領導出席了推廣會,並作了重要講話。2020年1月16日,市政協副主席王錦志等領導出席了在宋埠鎮彭店農莊召開的酵素水稻種植推廣會。
  • 水稻種植必掌握常見病蟲害,及其防治措施,讓水稻遠離蟲害
    水稻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我國對於水稻的種植十分重視。但是從近些年國內多地水稻種植情況來看,水稻生產效果不佳,嚴重影響水稻質量及產量。究其原因,主要是水稻生產過程中水稻遭受病蟲害的迫害,難以健康生長,甚至死亡。對此,水稻種植戶應當加強水稻常見病蟲害的防治,儘可能規避水稻病蟲害的出現,使水稻健康生長。
  • 《BMC進化生物學》:喝酒臉紅或因水稻種植
    《BMC進化生物學》:喝酒臉紅或因水稻種植然而因為基因突變,有50%的亞洲人和5%的歐洲人體內的這些酶可以令酒精的新陳代謝能力提升100倍。這意味著代謝的中間體乙醛會大量積累。一旦乙醛在短時間內迅速增加,可能導致臉部的毛細血管擴張,這些人的臉就變紅了,其他的不良反應還包括噁心和頭疼等等。
  • 水稻種植中氮 磷 鉀的作用!
    水稻種植中氮、磷、鉀的作用非常重要,今天就和大家詳細分享一下水稻種植中氮、磷、鉀的作用!   氮的作用:   水稻種植中氮、磷、鉀的作用!   ① 提高作物總量和經濟產量。   ② 改善農產品的營養價值,特別能增加種子中蛋白質含量。
  • 中國雜交水稻紮根馬達加斯加
    自上世紀70年代問世以來,雜交水稻的推廣應用使我國糧食的畝產和總產量大幅提升,為解決人民溫飽、確保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在中國政府的推動下,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得到推廣,其中就包括非洲最大的島國——馬達加斯加。馬達加斯加政府希望利用雜交水稻技術,解決本國面臨的糧食短缺問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福祉。
  • 水田裡種植水稻好還是種植玉米好呢?
    水田裡種植水稻好還是種植玉米好呢?輔助條件是不知哪種掙錢。水田裡當然是種水稻更適合。首先,水田應該種水稻,是由於水稻和玉米不同的生理結構決定的。水稻的根系中含有"氣腔「,類似於空心的海棉狀結構,這種"氣腔"裡含有多量的空氣,及使是在較長時間淹水的條件下,水稻生長也不會受到影響。另外,短期淹水條件下,土壤中解離出的氮素增多,促進了水稻對氮肥的吸收。所以我們發現保持水稻一定的水層,水稻長勢良好。但是,玉米不行。水田種玉米是絕對不行的。除非將水田改成旱田。這需要很多先決條件,不能莽撞而為。
  • 中國雜交水稻造福全世界
    1966年,袁隆平在《科學通報》第17卷第4期上發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1973年,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96年,中國農業部立項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2017年,超級稻品種「湘兩優900(超優千號)」河北百畝片平均畝產1149.02公斤,創造了世界水稻單產的最高紀錄。如今,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兼有「三系法」育性穩定和「兩系法」配組自由等優點,它讓我國在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繼續保有世界領先地位。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文章總結了中國雜交水稻成功的經驗:一是中國科學家在雜交水稻研究的不同階段敢於創新、善於創新、不斷創新的創新精神;二是在雜交水稻研究的關鍵時期組織全國性聯合攻關的協作精神。文章指出,未來在雜交水稻研究方面,應加強對種質資源的發掘和育種技術的創新,重點研究方向為水稻雜種優勢固定,超高產品種培育,以及適應性廣、適於輕簡高效種植的品種創製。
  • 水的導電率是多少才適合種植水稻呢?
    鹽分含量高,肯定導電率就高,但目前還沒有準確的標準,水的導電率是多少才適合水稻種植。全球的鹽鹼地大約有9.5億公頃,中國佔了10分之1,治理鹽鹼工作任重而道遠!在水稻的生產過程中,土壤是否適宜或不適宜,目前沒有用水的導水率,而是用PH值來判斷。
  • 中國雜交水稻技術與世界共享
    一年之內連獲兩項國際農業類最高獎項,其輝煌的背後,是國際社會對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高度認可和讚譽。世界糧食獎基金會讚揚他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現水稻的雜種優勢並加以應用而獲得成功。他為促使中國由糧食短缺不足轉變為糧食充足供應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研究的雜交水稻以20%的增產幅度在中國得到迅速推廣,每年增產的糧食可多養活數千萬人口。
  • 中國雜交水稻有哪些成功經驗?
    文章總結了中國雜交水稻成功的經驗:一是中國科學家在雜交水稻研究的不同階段敢於創新、善於創新、不斷創新的創新精神;二是在雜交水稻研究的關鍵時期組織全國性聯合攻關的協作精神。文章指出,未來在雜交水稻研究方面,應加強對種質資源的發掘和育種技術的創新,重點研究方向為水稻雜種優勢固定,超高產品種培育,以及適應性廣、適於輕簡高效種植的品種創製。
  • 農村種植水稻,田土帶沙性好,還是粘土好?
    我農村種植水稻,田土的類型是很多的,每一個地區的類型都有區別。要知哪種土壤種植水稻好,先要對水稻土的類型有所丁解。受地貌地形的影響,水稻土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型:【一】水稻土的類型:一、言語性,這種水稻田一般分布在丘陵、山崗坡麓或者山區河谷的上部。
  • 袁隆平為雜交水稻算三筆帳 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
    「日本農業很先進,水稻每公頃產量在6.8噸,而我們的超級雜交稻每公頃產量達到10噸以上,比他們增產30%以上。」在9月7日開幕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作為主旨演講嘉賓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以「海洋科技與糧食安全」為題,現場算了三筆帳,為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現身說法。
  • 中國幫助50多個國家掌握雜交水稻技術
    新華網長沙9月12日電(記者丁文杰 李丹)記者從正在長沙舉行的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對外合作部長級論壇上了解到,為了幫助一些發展中國家提高糧食產量,中國政府先後幫助50多個國家掌握了能夠促進大幅增產的中國雜交水稻技術。
  • 水稻種植田內不斷水,不利因素多,影響大
    首先我們要清楚一點,水稻種植雖然需要水分供應。但是呢,常年有水是不符合整個生育期需水要求的。這樣是必會對水稻的生長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原創圖文那麼,種植水稻田內常年有水對水稻生長有哪些影響呢使水稻在營養生長期,不能滿足單穴分櫱指數,最終影響全田群體生長量。
  • 中國雜交水稻承載起馬達加斯加糧食安全的新希望
    這片40公頃稻田是由中國援助的農業專家與當地農民共同協作,用農用小型旋耕機進行雜交水稻的栽培試驗示範。初步估算,雜交水稻平均產量接近每公頃10噸,而該地區目前的平均產量為每公頃2.8噸。「我們的努力得到了回報。」參加該項目的稻農漢塔說。她預計這次試種最低產量為每公頃8噸。作為接受過雜交水稻技術培訓和支持的稻農之一,她說:「栽培技巧並不難,但也需要不少參與。
  • 巢湖市營養學會富有機硒胚芽水稻種植成功喜獲豐收……
    巢湖市營養學會「富有機硒胚芽水稻示範種植基地」坐落於廬江縣萬山鎮的優質飲用水源地「果元山水庫」下遊。 這裡的水質經過勘察認定為弱鹼水,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水質特別好,是國家一級保護飲用水。 多年來,這樣的水質,養育著這裡的一代又一代的父老鄉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