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確認血脂代謝相關基因座

2021-01-15 科學網

 

血液中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脂類含量是導致冠狀動脈疾病(CAD)的最重要危險因素,同時也是防治該種疾病的重要標靶。一國際研究小組在最新一期《自然》(Nature)雜誌上刊登報告稱,他們研究確認了95個與人類血脂代謝相關的基因座,可作為冠狀動脈疾病的生物學標記。研究人員稱,新研究不僅擴展了科學家對人體脂類代謝的理解視野,同時也為開發新型防治冠狀動脈疾病的靶向型藥物奠定了基礎。

 

該國際研究小組由英美等多國近百位科學家組成,他們對超過10萬名具有歐洲血統的志願者的基因進行了分析,最終確認了95個與脂類代謝相關的基因座,其中有59個基因座是首次被認定。這95個基因座不僅會導致人體內脂類特性的一般性改變,而且還會導致極端的脂類表型。研究結果表明,一些新發現的基因座與冠狀動脈疾病有關。研究人員還就GALNT2、PPP1R3B和TTC39B這三種新基因在小鼠模型上進行了驗證。

 

研究人員表示,此項研究是目前就人體脂類代謝機制生物學基礎問題所進行的最全面的分析研究,其目的是要找到血液中脂類聚集的生物學標記,以作為冠狀動脈疾病發展的指標。研究結果則表明,通過抑制這些與脂類代謝有關的關鍵基因,可以起到預防心臟疾病的作用,這為開發新的靶向型藥物提供了基礎。

 

英國倫敦國王大學的馬西莫·曼吉諾博士指出,這項研究對於科學家掌握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因素很有幫助。雖然研究對象是具有歐洲血統的志願者,但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基因座並非歐洲人獨有,其對三個非歐洲人群體(東亞人、南亞人以及非洲裔美國人)的脂類特性也會產生重要影響。作為此方面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研究,超大的樣本量使得該結果同樣具有國際意義。

 

美國國立衛生院(NIH)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主任弗朗西斯·柯林斯表示,對不同種族和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進行大範圍遺傳調查,是確定影響健康和疾病的遺傳因素的有力手段,新研究結果或可讓科學家更精準地預防和治療心臟病。英國心臟基金會醫學研究員皮特·維斯伯格說:「新發現或可促使研究人員研發出更有效的治療方法。不過,科學家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來精確地理解這些基因的『所作所為』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冠狀動脈疾病是目前世界上導致人類死亡的頭號殺手,極大地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生活品質以及壽命。當人體血液中膽固醇等脂類含量過高,會在血管內沉積,使得血管變窄,結果造成冠狀動脈向心臟供血不足,從而導致心臟病發作。無論男女,在更年期後都會有患上該種疾病的風險。專家表示,人們或將在10年內關掉或者打開這些基因。(來源:科技日報 劉海英/劉霞)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華大醫學完成嬰兒乳白色血樣檢測 致病基因突變終確認
    2014年11月11日,兩例乳白色血液嬰兒的基因檢測結果已經確認,華大醫學在兩位患兒的LPL基因上找到了相關已知致病突變,且這兩個突變分別遺傳自父親和母親。10月31日,當兩例乳白色嬰兒血液及其家庭成員的血液樣本從上海新華醫院送到華大基因深圳總部,所有的目光都聚焦至此,等待基因技術破解這又一令常規醫學束手無策的罕見病。
  • 「起底」影響人類衰老和長壽的基因座,血鐵水平竟也參與調控?
    該報告確定了影響3種衰老表型的10個基因組位點,其中5個為首次報導。這些基因座中的大多數與心血管疾病有關,豐富了先前強調的DNA損傷、細胞凋亡和體內穩態反應等衰老途徑,並發現血液中的鐵代謝也影響著人類的衰老。
  • 葉酸代謝相關基因檢測介紹
    育齡婦女葉酸代謝相關基因多態性分布研究[J]. 安徽醫藥, 2018, 22(6): 1068-1070.[3] Chedraui P, Salazar-Pousada D, Villao A, et al.
  • Science:新型基因或和哺乳動物機體腸道的特殊代謝通路相關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5年10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於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在哺乳動物機體的生物群落中發現了一系列和機體特殊代謝通路相關的基因
  • Nature子刊:「起底」影響人類衰老和長壽的基因座,血鐵水平竟也...
    該報告確定了影響3種衰老表型的10個基因組位點,其中5個為首次報導。這些基因座中的大多數與心血管疾病有關,豐富了先前強調的DNA損傷、細胞凋亡和體內穩態反應等衰老途徑,並發現血液中的鐵代謝也影響著人類的衰老。
  • 研究發現,硒酵母片能改善甲減患者的甲狀腺功能和血脂代謝
    根據《健康研究》在2019年6月發表的一篇論文,左甲狀腺激素聯合硒酵母片治療能改善甲狀腺功能減退患者的甲狀腺功能和血脂代謝,提高治療有效率。論文選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於寧波市北侖區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110例甲減患者為研究對象。
  • 印遇龍院士團隊:調節血脂的指紋圖譜研究
    2020年10月17-18日,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健康科技國際論壇在深圳隆重舉辦,印遇龍院士團隊劉建平、葉長明雙博士聯袂做學術報告:《異旨康雙向調節血脂的獨特指紋圖譜》,從研發、文獻、工藝、指紋圖譜等多角度、多維度演繹異旨康為何能雙向調節血脂、雙向調節血壓。本人整理相關學術報告精髓,原汁原味,以饗讀者。
  • [聚焦百年]臨床血脂研究百年回顧與展望
    20世紀30年代,Müller和Thannhauser分別報告了在血膽固醇明顯增高的遺傳性黃色瘤患者中大量早發冠心病和高發心肌梗死。1971年Kannel根據Framingham研究14年隨訪結果確認了血膽固醇水平與缺血性心臟病之間直接的強相關關係。
  • Nature子刊:衰老相關線粒體基因突變導致代謝重塑,加速腸道腫瘤
    這項研究表明,年齡相關的線粒體DNA突變使得線粒體氧化磷酸化(OXPHOS)功能發生缺陷,導致細胞代謝改變,進而加速腸道腫瘤的發生。實際上,科學家們發現,在腫瘤細胞中,線粒體的OXPHOS功能在許多類型的腫瘤中均處於一種被下調的狀態。與此同時,OXPHOS系統中的缺陷也是許多人類衰老組織中的一個共同特徵。
  • ...發布腫瘤相關突變基因檢測試劑和CYP2C19藥物代謝酶基因多態性...
    國家藥監局關於發布腫瘤相關突變基因檢測試劑和CYP2C19藥物代謝酶基因多態性檢測試劑2項註冊技術審查指導原則的通告(2019年 第83號)為加強醫療器械產品註冊工作的監督和指導,進一步提高註冊審查質量,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組織制定了《腫瘤相關突變基因檢測試劑(高通量測序法)性能評價通用註冊技術審查指導原則》和《CYP2C19藥物代謝酶基因多態性檢測試劑註冊技術審查指導原則》,現予發布。
  • 2013國際植物次生代謝與代謝工程研討會在武漢召開
    由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發起並主辦的2013國際植物次生代謝與代謝工程研討會於7月5日至7日在武漢召開。植物的次生物質在維護植物自身的生存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抗逆,抗病等,而這些次生代謝物質大多數是具有顯著的抗腫瘤、抗癌、抗氧化、降低血脂和膽固醇等作用的有效成分,與人類的健康密切相關。
  • ...基因編輯大牛張鋒開發出新型基因編輯技術---CRISPR相關轉座酶
    2019年6月10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布羅德研究所和美國國家衛生院(NIH)的研究人員發現CRISPR相關的轉座子可用於將定製的基因插入到DNA中而不需要切割它。
  •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
    血脂是血清中的膽固醇、TG和類脂(如磷脂)等的總稱,與臨床密切相關的血脂主要是膽固醇和TG。在人體內膽固醇主要以游離膽固醇及膽固醇酯的形式存在;TG是甘油分子中的3個羥基被脂肪酸酯化而形成。血脂不溶於水,必須與特殊的蛋白質即載脂蛋白結合形成脂蛋白才能溶於血液,被運輸至組織進行代謝。
  • 科學家剛發現了一個與咖啡因代謝有關的基因
  • 疫情下血脂如何管理?中等強度的他汀是我國血脂異常人群的常用藥
    其中血脂異常為ASCVD發生發展中最主要的致病性危險因素之一。因此有效控制血脂異常,對我國ASCVD防控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來看下什麼是血脂。血脂是血清中的膽固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類脂(磷脂、糖脂、固醇、類固醇)的總稱,與臨床密切相關的血脂主要是膽固醇和TG。
  • 代謝性疾病研究進展一覽
    2017年8月30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代謝性疾病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為何不同物種有著不同的壽命,這一謎題讓科學家們困惑了很多年,比如說,為何狗的壽命較短,而具有相同尺寸的陸龜壽命卻很長呢?科學家們並不知道這其中的原因,但本文研究中他們推測這或許和機體脂質代謝存在一定關聯,而且通過研究他們也發現了機體脂質代謝的作用機制。
  • 身體出現「黃色瘤」要警惕,這些蛛絲馬跡說明血脂異常了
    了解血脂的相關知識,就從此刻開始吧!「血脂」 知多少什麼是血脂?血脂是人體脂肪的一部分,是血漿中的膽固醇、甘油三酯、游離脂肪酸和磷脂等脂類物質的總稱。與疾病和健康密切相關的主要是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平時檢測的血脂,其實就是血漿中所有的脂蛋白含有的甘油三酯和膽固醇之總和。
  • ...科學家在果蠅中觀察到一種與阿爾茲海默病相關的異常基因複製...
    在7月23日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健康中心的科學家們發現,這種基因複製粘貼活動在有tau蛋白病變(一類神經退行性疾病,包括阿爾茲海默病)的果蠅模型中顯著增加。研究者們還發現,拉夫米定--一種被批准用於HIV和B型肝炎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減少了這種複製行為,並減少了果蠅大腦中神經細胞的死亡。
  • 整合小鼠和人類遺傳數據可鑑定膽固醇代謝中的致病基因
    整合小鼠和人類遺傳數據可鑑定膽固醇代謝中的致病基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8 22:24:29 近日,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Brian W.
  • 人類專屬的「聰明基因」首次確認
    美國《科學》雜誌近日發表一項研究成果,德國科學家團隊首次確認了人類特有的「聰明基因」,其被視為在進化過程中使我們與其它靈長類區分的重要機制。 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中,約99%是相同的,但人腦容量卻是黑猩猩的3倍。因此,生物進化過程中人類的先祖必然曾發生了基因組變異,刺激了腦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