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Trans Med:微型設備可用於檢測紫外光損傷

2021-01-17 生物谷

2018年12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來自美國西北大學麥考密克工程學院的科學家開發除了世界上最小的可穿戴無電池設備,用於測量從紫外線(紫外線)到太陽光譜的可見甚至紅外部分的多種波長的光照。它可以同時記錄多達三個不同波長的光。


相關研究結果於12月5日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發表,重點介紹了該設備的基礎物理學,以及該平臺對廣泛臨床應用的擴展。這些基本概念用於提醒消費者注意其UV暴露情況,使他們能夠採取措施保護他們的皮膚免受陽光傷害。


(圖片來源:Northwestern University)


這種依賴太陽能的設備安裝在人身上時,能夠幫助記錄戶外活動中的多種形式的光照。該裝置在臨床中可以用於監測牛皮癬和特應性皮炎的治療性UV光以及用於新生兒重症監護室中具有黃疸的新生兒的藍光光療法。


因此,它可以為這些疾病提供精確的光療,並且可以單獨和準確地監測UV暴露與黑色素瘤的發生風險。


該裝置由John Rogers,Louis Simpson和Kimberly Querrey材料科學與工程教授,McCormick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教授和西北大學Feinberg醫學院神經外科教授組成的研究小組設計。


Rogers說:「從用戶的角度來看,它使用起來十分容易:始終在線,但從不需要充電;它的重量與雨滴相當,直徑小於M&M的直徑和信用卡的厚度;可以將它安裝在帽子上或將其粘貼到太陽鏡或手錶上。」


它堅固耐用,防水,不需要電池。 「沒有開關或接口磨損,它完全密封在一層薄薄的透明塑料中,」Rogers說。 「它與您的手機進行無線互動。我們認為它會永遠保持開啟狀態。」


 「我們希望通過提供這些信息,使人們養成更健康的光照習慣。紫外線無處不在,而且具有致癌的效果。皮膚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癌症類型。


皮膚癌是美國的一種流行性癌症。基底細胞癌和皮膚鱗狀細胞癌每年超過540多萬例病例,每年耗資81億美元。 2018年,估計將有178,000例黑色素瘤新病例,造成9,000人死亡。換句話說,每小時就一個人死於黑色素瘤。(生物谷Bioon.com)


資訊出處:World's smallest wearable device warns of UV exposure, enables precision phototherapy



相關焦點

  • SCI TRANS MED:病毒性HIV疫苗可持久保護免受致死病毒的傷害
    來源:梅斯醫學許多猿猴和猿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分別為SIV和SHIV)已被用於評估HIV-1疫苗策略的功效。其中,SIVmac239被認為是最嚴格的,因為與SHIV模型不同,它的全基因組在其獼猴宿主中共同進化,其3級包膜糖蛋白(Env)特別難以中和。
  • Sci Transl Med:「屬於自己」的手和手臂義肢
    對病人來說,改善觸覺似乎是感覺義肢手是身體自然延伸的關鍵部分。在這些實驗室的試驗中,該研究團隊將參與者與一個可通過義肢手發送電脈衝的機器進行連接。與大多數的電刺激方法不同,Tyler和同事用不同強度的電刺激來激發具有不同模式的不同神經元。(這種模式化的方法最類似於當觸摸某個桌子或抓住門把手時在正常手中所發生的情況。)
  • Sci Trans Med:克-雅病患者皮膚中存在朊病毒
    2017年11月24日/生物谷BIOON/---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CJD)是一種類似於狂牛症的疾病,該疾病是由蛋白質的錯誤摺疊(朊病毒)導致大腦出現致命性損傷。CJD患者的大腦會出現微型的海綿狀孔洞,同時會出現運動障礙、視覺問題,並最終導致死亡。
  • Science子刊:開發出一種檢測新冠病毒RNA的雙色RT-LAMP技術
    快速檢測現有的SARS-CoV-2感染和評估病毒傳播至關重要。基於逆轉錄環介導等溫擴增(reverse transcription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RT-LAMP)檢測病毒RNA的方法有潛力成為簡單、可擴展和廣泛適用的檢測方法。
  • 易縣紫外光固化管道修復施工隊【吉時通】
    目前,常用排水管道非開挖修復按技術可分為土體注漿法,嵌補法,套環法,局部內襯,現場固化內襯,螺旋管內襯,短管及管片內襯,牽引內襯,塗層法和裂管法等;按修複目的可分為防滲漏型,防腐蝕型和促使進一步發展結構性三類;按修復範圍可分為修復
  • 紫外光輻照設備降低電纜製造損耗
    「紫外光交聯技術實現了電纜阻燃材料聚烯烴的交聯,大大提高了絕緣性能,降低了電纜製造的損耗。」哈爾濱哈普電氣技術有限公司(簡稱「哈普電氣」)技術工程師於廣海向記者介紹說,哈普電氣新型LED紫外光輻照聚烯烴交聯設備的應用為電纜製造開闢新天地。記者:哈普電氣新型LED紫外光輻照聚烯烴交聯設備主要應用在哪些領域?對線纜行業的發展帶來什麼影響?
  • Sci Trans Med:基因療法——治療視力的新手段
    第一個批准用於Leber先天性黑蒙(LCA)的基因療法確認了雙等位基因RPE65突變,為全球其他條件下30多個基因替代試驗鋪平了道路。基因獨立策略旨在用廣譜的,針對視網膜營養不良的神經保護劑預防或減緩感光細胞的進行性退化。神經保護策略,特別是保存錐體的策略,是治療正在進行感光細胞變性的疾病的最佳方法。
  • 基於3D雷射誘導石墨烯的可伸縮微型超級電容器自供電可穿戴設備
    基於3D雷射誘導的石墨烯可伸縮的微型超級電容器,可自供電可穿戴設備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煥宇教授科學與力學系的多蘿西·奎格(Dorothy Quiggle)職業發展教授,教授Huanyu" Larry" 程煥宇教授帶領的一組國際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自供電,可拉伸的系統,該系統將用於可穿戴式健康監測和診斷設備
  • Sci Adv:科學家開發出一種能向機體有效運輸靶向藥物的微型設備
    2020年11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寄生蟲—蠕蟲能將鋒利的「牙齒」插入到宿主的腸道組織中,受蠕蟲這一行為的啟發,日前,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小型星狀微型設備,其能牢牢抓住腸道黏膜組織並釋放藥物到宿主體內,相關研究結果刊登在了國際雜誌Science Advances上。
  • 電流體噴射列印製作適用於可穿戴設備的微型微型超級電容器
    電流體噴印製作適用於可穿戴設備的微型微型超級電容器超級電容器(SC),也稱為超級電容器,可以比普通電容器存儲更多的能量。與基於鋰的二次電池相比,超級電容器的優勢包括具有高功率輸出和更長的循環壽命。特別地,它可以通過半導體製造工藝被製造成與人的指紋的寬度一樣小,因此也可以應用於可穿戴設備和物聯網(IoT)設備。然而,由於在製造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可能導致超級電容器的電特性的劣化,因此難以將它們直接連接至電子部件。另外,通過噴墨印刷技術將超級電容器與電子部件組合的製造方法還具有精度較低的缺點。
  • Sci Transl Med:突破性成果!幫助癌症擴散的血管或能增強免疫療法的治療效率
    研究者認為,在癌症患者開始治療之前進行簡單的血液檢測或許就能夠幫助臨床醫生有效預測哪些患者會因癌症免疫療法而獲益,至少是黑色素瘤患者;目前僅有一小部分患者會因免疫療法而獲益,研究人員希望能夠開發出新型的策略使得癌症免疫療法更加有效地對癌症患者進行治療。
  • 微型晶片可實現細胞「變種」,皮膚細胞有望成為人體損傷的救命稻草
    一直以來,人體中形形色色的細胞都被視作構成生命的基礎,但細胞的多樣性也意味著一旦某一部分的組織或器官出現損傷的話,其它健康完好的細胞很難作為「救火隊員」,立馬進行修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俄亥俄州立大學再生醫學和細胞治療中心的 Chandan Sen 博士和 L.
  • Sci Signal:揭示巨噬細胞識別感染和組織損傷機制
    在過去10年裡,人們普遍認為巨噬細胞能夠檢測人組織微環境中發生的變化。它們能夠觀察到病原體入侵和組織損傷,調節為此作出反應的炎性過程來摧毀微生物入侵者、清除和修復受損的組織。但是細胞世界中的這些衛士如何應對感染和組織損傷呢?
  • 用於建立大鼠神經細胞網絡橋梁的微型機器人
    神經元依附在用於建立人工神經網絡的磁控微型機器人上(圖片來源:Hongsoo Choi(機器人工程學院教授兼主席、論文共同通信作者),DGIST-ETH微型機器人研究中心,DGIST)隸屬於韓國多個機構的研究小組製造出能夠在大鼠神經細胞網絡之間建立橋梁的微型機器人。
  • 傷口可在一天內癒合
    (左側)和用於獲取血液樣本的針頭(右側)。細胞間的液體可用於診斷和監測健康狀況。據《新科學家》報導,一種用細針製成的貼片可以對這種液體進行取樣,這比普通的血液測試更容易,侵入性也更小。這意味著這種方法可以用於檢測這些化合物,並診斷與其含量相關的健康問題,例如糖尿病。由於貼片中的針頭比普通針頭小得多,皮膚上的針眼可以在一天內癒合。用傳統的方法從身體中抽取組織液,需要與血液的汙染作鬥爭。
  • 微型人造肌肉手套式設備模仿觸覺用於虛擬和增強現實
    微型人造肌肉手套式設備模仿觸覺用於虛擬和增強現實該圖說明了由UNSW---Scientia講師兼新南威爾斯大學醫學機器人實驗室主任Thanh Nho Do博士是這項新設備研究的資深作者。他的研究團隊由主要作者和博士學位組成。候選人Mai Thanh Thai,Phuoc Thien Phan,Trung Thien Hoang和合作者Scientia生物醫學工程研究生院院長Nigel Lovell教授。
  • 紅外光可轉為紫外光和可見光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工程學院生物工程系的研究人員研製出一種新技術,能夠通過納米粒子將紅外光轉化為紫外光和可見光,為深層腫瘤的非侵入性療法鋪平了道路
  • Science子刊:靶向ASIC通道有可能減輕與黃疸相關的神經損傷
    黃疸最常見於肝膽疾病,但其他系統疾病也可出現。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hyperbilirubinemia),也稱為黃疸(jaundice),是一種由高膽紅素水平引起的兒科疾病。當伴有因感染、局部缺血和缺氧導致的酸中毒時,黃疸可引起神經毒性並導致神經功能障礙。一種流行的觀點是酸中毒會增加血腦屏障對膽紅素的通透性,並加劇它的神經毒性。
  • 微型雷射機器人,未來可用於人類血管修復
    根據周三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團隊研究報告,該機器人是在可變形微型機器人的基礎上構建的,該微型機器人是由摺紙啟發科恩教授啟發的,並成功克服了這一問題。該領域的主要障礙:缺少「可以與半導體處理無縫集成並響應標準電子控制信號的微執行器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