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白衣天使在人間

2021-01-08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本刊特約撰稿 嚴鑫超

  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剛剛過去的一個多月,註定會給很多國人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那些抗疫一線的逆行英雄夜以繼日地與病毒進行著殊死搏鬥。宅在家裡的我們,或許可以從近年來拍攝的醫療劇中了解醫護人員的艱辛和不易。

  醫者仁心 人間大愛

  醫療題材影視劇最早成型於美國。作為職業劇中的明珠,醫療劇一直是美劇中經久不衰的焦點。新世紀以來,我國醫療題材影視劇也如雨後春筍般多了起來。《醫者仁心》《心術》《產科醫生》《急診科醫生》等都曾引發觀眾熱議。這些影視劇中有人生百態,有醫者仁心,更有人間大愛。

  醫院幾乎每天都在上演生離死別。對於普通大眾來說,醫學專業門檻較高,醫務人員的工作充滿神秘感。在《醫者仁心》中,有患者在病情穩定、讓人剛剛看到希望時又突然惡化去世的情節。導演用強烈的情節落差,讓觀眾在猝不及防中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無常。

  《產科醫生》塑造了以肖程、何晶為代表的優秀醫生形象。他們用精湛的醫術和仁愛之心,為迎接新生命的到來而殫精竭慮。在《心術》中,醫生霍思邈貌似玩世不恭。但是,他救治病患時的敬業精神,展露了其內心的善良與慈悲。醫務人員在劇中展現的仁心仁術與反面角色相互對應,讓戲劇張力更加強烈,成為醫療劇中不可或缺的溫暖底色。

  此外,國產醫療劇中還會融入一些本土化的劇情設計,更容易引發觀眾共鳴。例如,《產科醫生》中迷信的孕婦家屬為了能在「吉時生子」,要求醫生違背醫學規律為孕婦進行剖腹產;《心術》中,結合汶川地震中的真實事件,設置了醫院派遣醫療隊去災區救援的情節。

  不過,尚處於發展階段的國產醫療劇,仍存在一些讓人無法忽視的缺陷。首先是部分劇情設置不嚴謹、不科學。醫療劇作為職業劇的一大門類,專業性是其吸引觀眾的獨門絕技。生死之間的懸念感、醫療救治過程的緊張感,都需要大量的真實細節去營造。但是,有些國產醫療劇卻因為違背醫療基本常識的劇情設計鬧出笑話,不僅讓觀眾出戲,也會讓專業醫護人員感到尷尬。另一個是對醫護人員個人情感的過度關注,故事過多圍繞他們的愛情、家庭等日常生活展開。不可否認,醫護人員情愛糾葛的情節能增加醫療劇的戲劇性,但對此過多關注反而會減少醫療劇獨有的魅力,導致醫療劇類型風格不突出,看上去更像是家庭倫理劇或青春偶像劇。

  紀錄片表現亮眼

  近年來,國產醫療題材紀錄片收穫了頗多好評,並呈現出井噴式的發展趨勢。《生門》《急診室故事》《人間世》等醫療題材紀錄片將鏡頭對準醫院,拍攝內容涉及醫患矛盾、醫療科學、疑難雜症等,真實呈現了患者在面臨生死考驗時作出的重大抉擇、醫患矛盾以及器官捐獻等熱門話題,充分發揮了紀錄片客觀真實記錄的優勢,讓真實的力量更加打動人心。

  優秀的醫療題材紀錄片並不只是簡單地記錄。它們運用多樣的敘事手法和表達方式呈現了醫院中的人間百態,獲得眾多觀眾好評。《急診室故事》第四集記錄了一對前來看病的年輕夫婦的故事。陪伴丈夫到醫院看胃病的妻子,途中不慎踏空扭傷了腳,只好讓丈夫忍著胃痛背她先去看骨科。固定放置的攝像頭,記錄了這對年輕夫婦有說有笑、溫柔相對的情景,溫情一幕令人動容。

  人類目前仍無法擺脫衰老和死亡的最終命運。醫療題材紀錄片記錄了患者在面對疾病和死亡時的真實心聲。重病患者勇敢直面死亡、家人的呵護陪伴、醫生的全力救治……這些細節都讓觀眾深受觸動,更能體會健康的可貴。在《人間世》第二季的《呼吸》一集中,一位塵肺病患者進行肺部移植手術後,沒能熬過感染關卡最終離世。患者的兒子最後給每位參與救治的醫生都贈花表示感謝。該片展示了患者家屬對醫務人員的信任和對醫學治療風險的理解,對於緩解當下緊張的醫患關係非常可貴。

  醫療劇的社會責任

  對於醫療劇而言,除了要客觀記錄醫療救治過程、反映社會現實生活,還應更加重視其背後承擔的社會責任。醫療劇不僅要注重人類情感的展示,還應在醫療科普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由張嘉譯、王珞丹等人主演的《急診科醫生》在這方面就有很好的創新。該劇每集結束後都有一個醫療常識科普小劇場,由演員向觀眾介紹燙傷的正確處理方式,提供霧霾天的口罩選擇等專業建議。這樣的劇情設置既貼近生活,又生動有趣,讓醫療劇成為傳播健康科普知識的良好渠道。

  因為搶救失敗而無奈沮喪的醫生、由於手術時間過長累到雙手抽搐的醫生、跪在擔架上為患者持續做心肺復甦術的醫生……《急診室故事》《人間世》等國產醫療題材紀錄片,展現了真實飽滿的醫生形象,通過鏡頭讓觀眾更直觀地了解醫生的日常工作,有效促進雙方的理解和溝通,弘揚正能量,營造和諧的醫患關係。

  筆者認為,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國產醫療劇應當向影片《我不是藥神》學習。該片雖然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醫療劇,但是憑藉話題的精準切入,引發了社會大眾對天價抗癌藥的廣泛關注,加速推動了抗癌藥降價保供等措施的出臺,展現了一部影視作品承擔的社會責任和巨大影響力。

  醫療工作是莊嚴而神聖的,抗疫一線醫護人員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讓人潸然淚下、心懷感恩。此次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讓更多人深刻體會到了醫護人員的無私和偉大。相信不久之後,將有更多影視作品來展現這場抗疫戰的波瀾壯闊與醫者仁心。無論是劇情片還是紀錄片,影視創作者都應該用充滿人文關懷的視角,冷靜克制地呈現生命的脆弱與強大、短暫與豐盈,引導每個人去思考醫療工作的重要意義和價值以及醫護人員的無私和高尚,從而對生命多一分尊重和敬畏,這才是醫療影視劇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馳騁亞丁灣的白衣天使
    救死扶傷的故事在這群可敬的「白衣天使」身上上演,執行護航任務5年來,425醫院8批護航醫療隊先後執行了10批次護航任務,在印度洋巡診1.2萬餘人次,診治500多人次,開展胸腔閉式引流、闌尾切除等緊急手術30餘例,清創縫合與斷指修補86例,及時後送2名急重病人,換乘登艦救治各國船員20多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的天使 真正的英雄
    在抗疫任務結束返回海南前,海南各醫療隊將尚未用完的醫用物資,悉數留給了受援醫院,讓這份瓊鄂情誼持續發酵。  三級精準救治體系,成功將分散各地的海南醫療隊戰鬥力重新凝聚到一起。通過這個體系,海南醫療專家乃至全國更多專科專家,都可以為海南支援湖北醫療隊的救治工作提供支持,提高海南支援湖北醫療隊對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治療效果。  進入3月,湖北疫情漸漸得到控制,武漢方艙醫院陸續關閉,海南醫療隊員分批撤出病區,進入原地休整狀態,海南前方指揮部的工作也面臨新的挑戰。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愛天使 自責母親
    在胡琴等護士的眼中,胡愛霞是公認的「大姐大」,她獨創的「科室戒律」默默地守護著科室裡的28名「白衣天使」。  在急診科,護士懷孕後無需上夜班,重新排班後出現的人員缺漏,由護士長頂替;  在急診科,護士長需比護士早到晚退至少半個小時以上……  出色的護理服務,使解放軍第425醫院急診科成為業界榜樣,連續兩次獲得三亞市優秀護理單位和海南應急醫療先進單位,胡愛霞也被評為「優秀護士長」。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2月3日《海南日報》)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溼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
    食蟹猴又名長尾猴或爪哇猴,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猴科、獼猴屬,食蟹猴種,因為它的遺傳物質與人具有高達98.5%的同源性,其組織結構、生理和代謝功能等方面與人類相似,因而在人類生命科學以及其他相關科學研究中佔有其他實驗動物無法替代的重要位置,被譽為活的最精密的實驗儀器。  但是,並不是說只要能養出來,就可以做實驗。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不一樣的玩法 一樣的童真快樂
    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5月30日,儋州市新州鎮英均村的陳傳喜歡玩彈弓,也喜歡自製彈弓,雖然現在保護鳥類不提倡打鳥,但是有時候跟小夥伴們比比射程,也是一大樂趣。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帶雨林的山地「土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往高處生長,是熱帶雨林中生物開展「軍備競賽」的核心守則。囿於體型的先天不足,成千上萬的兩棲動物們與灌木、苔蘚一道,構成叢林生物鏈的最底層,卻憑藉著滿身絕活,在一次次生死搏鬥中安然脫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今天開唱
    本報海口12月20日訊 (記者習霽鴻)2019年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將於12月21日正式開唱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珍稀瀕危植物知多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植物資源尤其令人嘆為觀止。
  • 海南日報數字報-九年一圖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460頁,148種蜻蜓彩色照片,9年的資料收集整理,翻開《蜻蟌之地——海南蜻蜓圖鑑》的每一頁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自貿區FT帳戶業務漸入佳境
    本報海口4月18日訊(記者王培琳 通訊員任爵一 鄧昕)海南日報記者4月18日從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獲悉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細心做防護 有序推復工
    ■ 本報記者 李佳飛  特約記者 黃良策  「轟……」2月13日下午,位於文昌市東路鎮的海南歌頌飼料有限公司
  • 海南日報數字報-這些瞼虎特「海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孫慧  據科學家推測,地球上約有870萬種物種,但很多同屬類物種之間差別極其細微,對科研者而言,發現新物種是可遇不可求的幸運。譬如說,瞼虎。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春來蛇橋浮水面
    文\海南日報記者 葉媛媛  圖\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特約記者 龍泉  它是一座古橋,卻如同一位隱匿於深閨的姑娘,每年只有短短兩三個月願意露出「嬌容」;它的芳名聽起來不那麼溫柔,名曰蛇橋;它靜靜地佇立在海口龍塘鎮國倉村,因其獨特性漸漸吸引了不少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