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漢語言文化博大精深,不論是遣詞還是造句,都可以有多種解釋。比如一些詞彙,僅僅相差一個字,但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意思,如果一旦搞混淆,未免會鬧出很多的笑話出來。
比如我們經常聽說「師傅」和「師父」這2個詞,一般人也會隨口一說,也沒有注意到兩者的區別。尤其是現代社會科技高速發展,很多咬文嚼字的時候已經不多見了,這更讓很多人對這2個詞的差別摸不著頭腦。
其實梁宏達就曾在節目中解釋說,「師傅」和「師父」不能亂用,也不能亂叫,不要小看一個字,這裡面的學問其實很大。
師傅
說起師傅一詞,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指的是那些從事教學工作的人。既然從事教學工作,那就和今天的老師一樣,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古人都很尊重自己的長輩或者是教給他們知識的人,並且稱其為「師」。
而「傅」一般指的是少傅、太傅,合在一起就是「師傅」了。而「師傅」一詞也不是誰都可以稱呼的,通常只有皇宮貴族的子弟才可以稱教書先生為「師傅」,而民間的老百姓只能喊老師。
但是到了宋朝之後,師傅這個詞的意義開始延展,很多民間的學子也會稱自己的老師為師傅。
到了清朝時期,師傅也不僅僅代表教書的先生,含義也進一步擴大。比如我們去學藝拜師,有打鐵的師傅,木匠師傅,手工藝的師傅等等。可以這麼概括,只要是能教給我們一技之長的人,都可以稱其為師傅。
到了現代社會,很多外地人也會經常找本地人問路,通常都會說:「師傅,麻煩問您個事」,這裡的師傅的含義又進一步擴展,就變成了一個尊稱。甚至喊對方師傅也不分年齡,人人都可以成為師傅。
縱觀師傅的發展史,其實是文化的發展史,從一開始的局限性,到如今的廣泛性,其實裡面反映的是人們思想的開放和多元。
師父
師父一詞最早出現在唐朝,比「師傅」的出現要晚一些。唐朝時期的「師父」和「師傅」的含義基本相同,都是指教書育人的老師。後來到了元明時期,佛教逐漸興盛,道教文化也開始逐漸鼎盛,很多虔誠的信徒,就尊稱自己的老師為「師父」。
很明顯,在「師」的後面加上了一個「父」,可謂是意義深遠。眾所周知,人生最親近的莫過於父母,而從禮節上來說,「父」這個詞更加的有地位。《西遊記》第三十一回曾說:「你這個潑怪,豈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子無隔宿之仇!你傷害我師父,我怎麼不來救他?」
正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意思是哪怕只教過自己一天的老師,也要當一輩子的父親看待,從這點來說,師父是可以打罵自己的弟子,當然也會把平生所學悉數傳給自己的弟子,所以拜師要行拜師禮,還要獻上百事貼和拜師禮。
結語
所以「師父」和「師傅」在本質上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就好比現在學校的老師,一般來說都是「師傅」這個級別,很少有老師能把學生當作自己親生的孩子來看待。如果家長覺得孩子不是學習的材料,並且把他送進了少林寺出家,或者其它地方學藝,那麼就會拜師學藝,也會稱其為「師父」了。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千萬不要隨便喊人「師父」,否則會鬧出笑話,因為師父這個分量是很重的。當然也不能把自己的「師父」喊成「師傅」,這也是大不敬的。
文 | 國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