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注意到,在中國「長徵」系列火箭中,「長徵八號」的相關資料較少。報導猜測,該型火箭的研製工作已經展開,是中國的新型運載火箭之一。它是一款中型火箭,以增強中國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能力為目標,未來主要承擔衛星發射任務,預計2018年試射。
所謂太陽同步軌道,指的是衛星的軌道平面和太陽始終保持相對固定的位置,軌道傾角近90度。這類衛星在地球兩極的上空通過,因此也被稱為近極地太陽同步衛星。在這個軌道上運行的衛星,可確保一直在太陽光照區域內,不會出現太陽能電池板無法供電的問題。由於有穩定的能源供應,衛星不必配備太多的電池,體積可以較小,且性能不受影響。
更重要的是,軌道高度較高,衛星的視野較大,能完成大範圍監控任務,滿足氣象衛星和地球資源衛星的需求。對於戰略預警衛星來說,高度較高不利於偵察地面目標,但易於發現彈道飛彈飛行時發出的信號,並進行識別和定位。
近極地太陽同步衛星對軌道精度的要求較高,許可偏差較小,這對於運載火箭、衛星控制以及地面測控等都有較高的要求。隨著中國衛星技術的發展,剩下的只是成本問題,如果能把各方面的成本降下來,那麼就可以發射更多的近極地太陽同步衛星—「長徵八號」火箭的研發即為此目的。
「長徵八號」火箭的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為3~4.5噸,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為7.6噸,性能並不算突出,但它的設計強調低成本,例如採用無毒無汙染推進劑,即液氧、液氫和煤油,這類燃料價格相對較低。它經過優化設計,採用模塊化技術,可以根據需求調整設計,降低生產成本,縮短生產時間,其發射準備時間也將縮短。最終要實現的目標是:每年可實施10次發射,每次任務的準備時間為8~15天。如果工作順利,那麼只需8天準備即可以完成一次發射,這種中型運載火箭幾乎實現了相當於小型快反火箭的效率,每次都能將4.5噸重的衛星送上太陽同步軌道。
如果「長徵八號」每年能夠完成10次發射任務,那麼加上其他運載火箭,中國每年的總發射次數可能接近50次,總共可發射超過100枚——此前沒有任何國家能夠達到如此大的發射量,中國有望刷新全球火箭及衛星發射量的紀錄。這對於中國發展衛星網絡非常重要。中國研發、製造的各式各樣的衛星,並不存在技術問題,只是數量還遠遠不夠。
以戰略預警衛星為例,美國在太陽同步軌道上已經部署了24顆小型衛星,可實現對全球範圍內的彈道飛彈的不間斷跟蹤探測。美國想維持這個能力,就要每年發射新衛星進行補充。中國也掌握了相關技術,能夠發射自已的戰略預警衛星。問題是,中國這一衛星系統的規模難以與美國相比。「長徵八號」火箭有望幫助中國加速建成戰略預警衛星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