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華議員退休引美太空界歡呼 多年阻中美合作

2021-01-09 環球軍事

弗蘭克•沃爾夫(Frank Wolf)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曉芳】經過12天的奔月、繞月旅程,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中國首輛月球車「玉兔號」駛抵月球表面,開始為期3個月的科學探測,並與著陸器順利互拍,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月球軟著陸和月面巡視探測技術的國家。這樣的成績也引發國際社會的強烈關注,包括太空領域的老大哥美國。然而,同為航空航天事業的尖兵,中美兩國之間開展航天交流與合作卻一直障礙重重,難以實現,其中原因何在?據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站12月17日刊發文章稱,答案只有一個:弗蘭克•沃爾夫(Frank Wolf)。

文章稱,來自佛吉尼亞州的美國眾議院議員弗蘭克•沃爾夫17日宣布退休,即將結束其四十多年的政治生涯——這是一個讓美國航天界乃至世界航天界都要拍手稱快的利好消息。利用其在相關撥款小組委員會的職務之便,這位國會議員已經一而再再而三地對國際空間合作指手畫腳、橫加阻攔。而他最重大的,也是最荒謬的一項歷史功績或許在於:年復一年、竭盡所能地阻攔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與中國開展任何形式、任何級別的合作。

要知道,太空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它漫無邊界,一國衛星雖在單一軌道上運行,卻可在環繞地球一周時飛越數十個國家上空。太空行業也是一個燒錢的領域,花費超乎常人想像,因此,國與國間通過合作分擔成本、共享風險是司空見慣的事。由於其固有的國際化屬性,小到通信頻率、大到軌道位置的一切利用太空的活動,都得通過國際協議來敲定相應規則,或者,至少得把對應規則放在國際社會和國際範圍內來討論。

中國正在進行的太空計劃屬於全球尖端領域,它在各方面的太空實力實際上也僅次於俄羅斯和美國兩國(有些特定領域可能尚處歐洲之後),在有些領域甚至已經實現趕超。在太空議題上,開展國際合作不僅有助於協調各國項目,也對實現各國互利共贏大有裨益。如此說來,忽略和排擠中國這樣一個大空強國真是鼠目寸光。

但沃爾夫可不這麼認為。在他的主導和支持的法規之下,NASA完全不能花費任何資金與中國開展任何形式的合作,也就是說,在中國主辦的太空會議上,NASA方面的人員不得出現,從NASA總部打出去的電話,永遠不會撥往中國國家航天局,同時,中美兩國的任何部件或科學儀器都不可能出現在對方的太空機器上(要知道,美國「好奇號」火星車上的許多關鍵部件和儀器產自加拿大、德國、西班牙、芬蘭、俄羅斯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如果有中國同行到這來找我,我甚至連給對方買杯咖啡都不行。」一名NASA高級僱員說。

實際上,美國這項禁令還對其它國家適用:因為美國不能和中國在任何國際太空項目上開展合作,所以,想要投資參與某個項目的國家要麼選擇與美國合作,要麼選擇中國,二者只能選其一。

中國此前據傳有意加入國際空間站,這個項目也確實需要資金,但在美國的阻撓下,中國最終沒能如願。於是,中國發射了自己的天宮一號,並計劃在未來建設一個體積更大、功能更全的空間站。在科學和經濟領域,美國各家機構正為能在中國建立更多也更緊密的關係忙得不可開交,這對兩國政策存在深遠影響。而太空本可以成為中美獨特而又互利共贏的一大平臺,推動雙方開展合作及建立互相信任的地緣政治。可惜的是,兩國在這個領域上卻滿是恐懼和猜疑。

文章最後指出,沃爾夫已經不是一次兩次讓NASA員工失望透頂了。隨著沃爾夫的退休,他所倡導的不與中國合作的規矩幾乎肯定會被打破,畢竟,如此嚴格的法例,維護成本同樣巨大。接替沃爾夫的人選尚不得而知,但是,實在不可想像還會有另外一個人像沃爾夫這樣詆毀蔑視中國。NASA的員工們終於可以放鬆地長出一口氣了。

相關焦點

  • 港媒:中美科學家仍在合作共事
    香港《南華早報》10月22日文章,原題:儘管川普有敵意,中美科學家依然合作共事 在中國東部城市合肥,由物理學家潘建偉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研發了一種可以在戰場上使用的新設備儘管中美兩國政府之間存在爭鬥,但兩國科學家仍在繼續聯合進行研究,包括一些可能引起關注的應用。今年4月,美國佛羅裡達大學光譜分析實驗室主任李健(音)與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合著了一篇論文,提出了一種針對電子和潛艇戰中信號幹擾攻擊的對策。一位熟悉國際研究合作的上海科學家說:「目前情況下,研究人員所做的每一步都要小心。到處都是雷區。」
  • 中美科學家仍在合作共事
    儘管中美兩國政府之間存在爭鬥,但兩國科學家仍在繼續聯合進行研究,包括一些可能引起關注的應用。今年4月,美國佛羅裡達大學光譜分析實驗室主任李健(音)與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合著了一篇論文,提出了一種針對電子和潛艇戰中信號幹擾攻擊的對策。一位熟悉國際研究合作的上海科學家說:「目前情況下,研究人員所做的每一步都要小心。到處都是雷區。」
  • 被中方制裁,美國反華議員竟自感「挺驕傲」
    盧比奧接受採訪 視頻截圖作為「反華急先鋒」,近年來盧比奧為「反華」無所不用其極。從主張封殺中國高科技公司到推動所謂「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到攻擊中國疫情應對,再到幹涉新疆事務,到處都有盧比奧的身影。去年9月,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2019年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的參院版本,就是由盧比奧和民主黨籍參議員梅嫩德斯共同發起。
  • 美航天局宣布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退休」
    新華社華盛頓10月30日電(記者周舟)美國航天局30日宣布,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退休」了,它在太空工作了9年多,發現了2662顆系外行星,其中許多行星有可能孕育生命。  美航天局說,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因能源耗盡而無法繼續開展科學作業,它會在當前所在軌道停止工作,這是一個遠離地球、安全的軌道位置。
  • 周庭當庭落下眼淚,美國反華議員盧比奧受不了了?
    【環球網報導 見習記者 邊子豪】被中國制裁的反華議員又跳出來插手了。北京時間12月3日,美國反華議員盧比奧發推,聲援被判入獄10個月的亂港分子周庭。據港媒報導,2日宣判時,周庭聞判即抹淚,並在犯人欄內痛哭。
  • 電影之外,中美能合作開展火星救援嗎?
    電影《火星救援》帶來了一個真問題:正處於政治夾縫中艱難前行的中美航天合作,能否在未來的載人登陸火星任務中成為現實呢?中美能在航天領域開展實質性合作嗎?年度太空科幻大片《火星救援》今日在國內上映。好萊塢當然不會無視13億人口的龐大市場,片中再次突顯中國航天元素:沒有中國的幫助,美國航天員回不了地球。
  • 美少數反華政客蓄意破壞中美關係必將遭到歷史懲罰
    本報北京1月7日電(記者肖新新)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7日表示,一段時間以來,川普政府內少數反華政客不斷上演「最後瘋狂」,不擇手段利用所剩任期蓄意破壞中美關係,服務其個人政治私利。這種伎倆逆歷史潮流而動,違背兩國人民友好民意,必將遭到歷史的懲罰。
  • 美媒:拜登的太空顧問呼籲與中國合作
    美國《政治》雜誌12月20日文章,原題:拜登團隊的太空顧問呼籲與中國合作拜登的高級顧問們稱,即使新一屆政府在其他幾乎所有領域都將北京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與中國合作進行太空探索也很重要。他們認為,華盛頓和北京之間建立有限的太空夥伴關係可以緩和緊張關係,並且可以降低發生一場不穩定的太空競賽的可能性。
  • 「大西洋憲章2.0」:欺世盜名的反華劇本
    維護美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作為美英國內右翼保守勢力和近期挑頭反華議員代表,科頓曾侮辱中國為「賤民國家」,鼓吹「新冠病毒來自武漢」陰謀論,提交法案要求限制向中國公民發放學生籤證,就華為5G問題向英國政府施壓。此次鼓譟所謂「大西洋憲章2.0」,不過是將此前的反華劇本重新包裝冠名,換湯不換藥,在充斥著謊言與偏見的國際反華輿論場刷一波存在感,譁眾取寵撈取政治資本罷了。
  • 拜登顧問敦促中美太空合作,但「堅冰」短時難以融化
    日前,據外媒報導,拜登的一些高級顧問敦促美國在太空領域與中國進行合作。報導指出,拜登的這些高級顧問認為,美中在有限空間內合作可以緩解兩國間緊張局勢,並且可以降低發生不穩定的太空競賽的可能性。至於能不能和NASA合作,取決於美國政府的態度。那麼,拜登一些顧問的呼籲能推動中美太空合作嗎?
  • 美反華議員又帶頭抵制中國造登機廊橋,網友批:都快...
    對此,有網友諷刺稱,這些議員都快要說「所有擁有中國DNA的人都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了」。作為美國反華的「熟面孔」,這並非霍利第一次發表聳人聽聞的言論。今年4月,霍利向國會遞交議案稱,應禁止聯邦政府僱員在政府設備上使用「抖音」,因懷疑其與中國政府分享數據,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如今的這封聯名信中如此攻擊中國,霍利等人又一次用「國家安全」來當藉口。這封聯名信被曝光後,很快引來外界關注。然而不少網友似乎並不認同霍利等人的觀點。
  • 外交部發言人:美少數反華政客蓄意破壞中美關係必將遭到歷史懲罰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本報北京1月7日電 (記者肖新新)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7日表示,一段時間以來,川普政府內少數反華政客不斷上演「最後瘋狂」,不擇手段利用所剩任期蓄意破壞中美關係,服務其個人政治私利。這種伎倆逆歷史潮流而動,違背兩國人民友好民意,必將遭到歷史的懲罰。
  • 拜登顧問:美國將中國視為最大對手,但中美太空合作非常重要
    此舉類似於美國和俄羅斯在冷戰高峰時期在民用太空項目上的合作。報導指出,這場美國的政策辯論最近變得更加緊迫,原因是中國成為第三個從月球取回土壤樣本的國家。報導稱,那是中國太空計劃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中的最新成果。
  • 中美太空合作實現零突破:中國太空人或登國際空間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搭載項目的順利實施,是中國空間科學項目首次登陸國際空間站,標誌著中美空間科學合作取得「零」的突破。除了中國高校在空間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取得的成績得到國際認可外,中方團隊也對相關法律進行了認真研究,才最終實現中美空間技術合作的突破。2011年,美國國會出臺「沃爾夫法案」,禁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及與NASA有合同關係的美國航天企業與中國航天領域進行任何接觸和合作,該法案成為阻止中美太空合作的「壁壘」。
  • 嫦娥五號挖回月壤,美上將要求發動太空戰:15年後中美將勢均力敵
    按照這位參謀長的說法五角大樓必須要為防止15年後中美勢均力敵而做準備,即在太空和網絡行動中發動對中俄的進攻或防禦,阻止他們在這些領域發展實力。從報導來看近期很多美國官員都在炒作類似的言論,之前被譽為「反華先鋒」的盧比奧就將中國比作世界未來最大的國家安全威脅,認為我國正在不遺餘力的加速崛起。
  • 通過教育與交流促進中美關係
    9歲時,張之香隨家人移居美國,1964年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後取得哈佛大學碩士學位,在美國國會擔任議員助手。1981年,張之香被裡根總統任命為美國國際開發署助理署長。1989年,老布希總統任命她為美國駐尼泊爾大使。退休後,張之香發起成立了中美教育基金會,致力於推動中美兩國教育交流與合作。
  • 中國在中美較量中頻頻得分,中美關係是時候修復了
    中國的成就與美國和蘇聯在冷戰時期的競爭相似,當時這兩個超級大國努力比拼彼此的科學成就,尤其是在太空探索方面。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此前說,對於國際上的反華敵對勢力"不擇手段的打壓遏制"白宮即將更換新主人,中美關係也來到新的歷史關頭。下一階段的中美關係能否在良性競合中得以修復,考驗雙方決策層的博弈智慧。
  • 中美在美地質調查局籤訂測繪科學技術合作協議
    11月28日,國家測繪局副局長李維森與美國地質調查局局長麥耶爾斯在美國地質調查局總部籤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測繪局和美利堅合眾國內政部地質調查局關於延長和修改測繪科學技術合作議定書的協議》,將《中美測繪科技合作議定書》有效期再次延長5年,至2011年4月。
  • 拜登太空顧問:美國與中國開展航天合作很重要
    除了梅爾羅伊和博爾登,美國「政客」新聞網在20日報導中透露,他們對超過20名美國前太空人、政府官員及太空專家進行了採訪,其中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倘若美國在太空領域將中國拒之門外,美國可能會失去全球太空領導者的地位。 「再不合作,合作夥伴都被中國搶走了」「我擔心的不是中國去了哪裡,而是我們的合作夥伴去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