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B期刊 |轉錄組層面上RNA-RNA相互作用(RRI)的研究進展及機遇綜述

2020-11-24 生物谷

最近關注CNS的同學們一定對「Phase Separation」這個詞相當眼熟。這個單詞翻譯成中文就是「相變」或「相分離」。對,你沒有看錯,就是這個物理化學領域的術語。但最近,這個術語在生命科學領域也掀起了「熱浪」。因為據不完全統計,從2018年1月到現在,關於該方面的研究已經有20多項工作分別發表在了Science、Nature或Cell上(對這個領域還不知道的同學,趕緊點擊這裡,先腦補一下哦)。其中Science上的「mRNA structure determines specificity of a polyQ-driven phase separation」這篇文章中就明確提到,RNA及其參與的相互作用是「Phase Separation」 的重要驅動,在生物體的生老病死中都扮演著關鍵的角色【1】。那麼,問題來了,現在RNA相互作用的研究進展如何?都有哪些方法和技術呢?研究的難點又有哪些呢?

        近日,來自清華大學張強鋒教授的團隊在Quantitative Biology期刊上撰文「Advances and challenges towards the study of RNA-RNA interactions in a transcriptome-wide Scale」【2】

譯文概要

        RNA分子作為

遺傳

信息的傳遞者,能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除了這一項基本的功能,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RNA分子能在不同層次上調控生物學過程。其功能模式,主要依賴於和細胞內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比如通過和DNA序列結合調控靶標區域附近基因的表達【3】,在可變剪接過程中snRNA(small nuclear RNA)可識別並結合mRNA前體以剪切掉內含子序列【4】,還可與大量的RNA結合蛋白(RBP,RNA binding protein)結合形成RNP複合體【5】等。

        在本文中,我們首先介紹了三類基本的RNA-RNA相互作用檢測技術,第一類是基於RNA分子的理化或細胞性質的低通量方法,包括凝膠遷移(EMSA)、表面等離子共振(SRP)、單分子螢光共振能力轉移(single molecule FRET)、蔗糖梯度共沉澱和

酵母

RNA雜交系統等方法(如圖1)。該技術雖然能夠檢測兩個RNA分子是否相互作用,準確性較高,但是無法提供具體的作用位點信息。

圖1. 基於RNA分子的理化或細胞性質的RNA-RNA相互作用檢測技術

        第二類是基於測序的高通量靶標方法(如圖2)。這類方法主要是先交聯上相互作用的RNA,然後通過抗體富集特定蛋白介導的RNA相互作用,如檢測AGO蛋白介導的

miRNA

參與相互作用的CLASH【6】,Hfq蛋白介導的RNA相互作用的RIL-seq【7】和已用於檢測與Staufen1蛋白結合的RNA二級結構的HiCLIP【8】;或者通過探針序列富集出靶標RNA參與的RNA相互作用,如RIA-seq【9】和RAP【10】,RAP中更長的探針能夠大幅度降低非特異性的相互作用。這類方法是

高通量技術

最早在RNA-RNA大規模檢測上的應用,實現了一對多的相互作用的檢測,也能提供具體的相互作用位點信息。

圖2. 高通量靶標檢測方法

        第三類方法是2016年幾個小組分別建立的在全轉錄組水平測定RNA-RNA相互作用的方法(如圖3),包括PARIS【11】、SPLSH【12】、LIGR-seq【13】和MARIO【14】。前三個技術引入了AMT小分子及衍生物交聯相互作用的RNA,然後富集這些雙鏈RNA用於測序;MARIO則檢測所有蛋白介導的RNA相互作用。這些技術建立了不同物種、多個細胞系中的RNA-RNA相互作用圖譜,使得RNA-RNA相互作用網絡的建立和分析成為可能。

圖3. 全轉錄組水平檢測RNA-RNA相互作用的方法

        隨後,我們按照不同類型的RNA分子,歸納並討論了不同研究中涉及到的RNA-RNA相互作用。比如,miRNA-mRNA的相互作用是最早實現的大規模分析,主要運用了CLASH技術,揭示了其互補種子區域存在的大量非完美配對;snoRNA可以修飾不同類型的RNA,且其相互作用可以是多位點的。最近的幾個技術也都新鑑定出了一些snoRNA參與的相互作用;lncRNA能夠與其他RNA相互作用,並招募蛋白,從而調節靶標的表達水平。這些相互作用可以形成一個大的網絡。類似於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PPI)網絡,RNA-RNA相互作用網絡,遵循無尺度的特性,存在少數的RNA分子具有很多的靶標,這些熱點(hub)分子對於網絡的調控至關重要【15】。網絡的聚類分析也表明具有相似功能的RNA傾向於相互作用,在不同的生理條件下也呈現出動態變化。

        文章最後,我們討論了RNA-RNA相互作用研究中存在的一些挑戰,主要包括:

1)當前的技術檢測到的RNA-RNA相互作用是不飽和的。這個主要受限於實驗中交聯和連接步驟的效率及測序深度;

2)RNA-RNA相互作用的動態變化。在不同的細胞系、不同的發育時期,RNA相互作用圖譜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的意義有待驗證和闡明;

3)計算方法的局限性。不同的研究使用的鑑定RNA-RNA相互作用的算法、條件不同,缺乏統一的框架;

4)難以區分非特異性(非功能性)的相互作用。對於鑑定的RNA-RNA相互作用,雖然可以用分子生物學的方法證實其真實存在,但是其對下遊生物學事件的影響難以挖掘,需要更多的假設和功能性驗證實驗。

        綜上所述,雖然RNA-RNA相互作用研究中存在的一些挑戰,但基於已有技術,全轉錄組範圍內的RNA-RNA相互作用圖譜得以建立,加深了對於RNA功能模式的理解。作為一種轉錄後調控的機制,RNA-RNA相互作用和其他的影響因素(比如RNA二級結構、RNA修飾、RBP結合等)之間的關係,需要更加系統性的分析和挖掘。

Reference

1.    Langdon, E.M., Qiu, Y., Niaki, A.G., McLaughlin, G.A., Weidmann, C., Gerbich, T.M., et al. (2018) mRNA structure determines specificity of a polyQ-driven phase separation. Science, 360(6391):922-927

2.    Gong, J., Ju, Y., Shao, D., Zhang Q. C. (2018) Advances and challenges towards the study of RNA-RNA interactions in a transcriptome-wide scale. Quant Biol., 6: 239

3.    Quinn, J. J. and Chang, H. Y. (2016) Unique features of long noncoding RNA biogenesis and function. Nat. Rev. Genet., 17, 47–62

4.      Modrek, B. and Lee, C. (2002) A genomic view of alternative splicing. Nat. Genet., 30, 13–19

5.    Gerstberger, S., Hafner, M. and Tuschl, T. (2014) A census of human RNA-binding proteins. Nat. Rev. Genet., 15, 829–845

6.     Helwak, A., Kudla, G., Dudnakova, T. and Tollervey, D. (2013) M

app

ing the human miRNA interactome by CLASH reveals frequent noncanonical binding. Cell, 153, 654–665

7.     Melamed, S., Peer, A., Faigenbaum-Romm, R., Gatt, Y. E., Reiss, N., Bar, A., Altuvia, Y., Argaman, L. and Margalit, H. (2016) Global m

app

ing of small RNA-target interactions in bacteria. Mol. Cell, 63, 884–897

8.     Sugimoto, Y., Vigilante, A., Darbo, E., Zirra, A., Militti, C., D』Ambrogio, A., Luscombe, N. M. and Ule, J. (2015) hiCLIP reveals the in vivo atlas of mRNA secondary structures recognized by Staufen 1. Nature, 519, 491–494

9.     Kretz, M., Siprashvili, Z., Chu, C., Webster, D. E., Zehnder, A., Qu, K., Lee, C. S., Flockhart, R. J., Groff, A. F., Chow, J., et al. (2013) Control of somatic tissue differentiation by the long noncoding RNA TINCR. Nature, 493, 231–235

10.  Engreitz, J. M., Sirokman, K., McDonel, P., Shishkin, A. A., Surka, C., Russell, P., Grossman, S. R., Chow, A. Y., Guttman, M. and Lander, E. S. (2014) RNA-RNA interactions enable specific targeting of noncoding RNAs to nascent Pre-mRNAs and chromatin sites. Cell, 159, 188–199

11.  Lu, Z., Zhang, Q. C., Lee, B., Flynn, R. A., Smith, M. A., Robinson, J. T., Davidovich, C., Gooding, A. R., Goodrich, K. J., Mattick, J. S., et al. (2016) RNA duplex map in living cells reveals higher-order transcriptome structure. Cell, 165, 1267–1279

12.  Aw, J. G., Shen, Y., Wilm, A., Sun, M., Lim, X. N., Boon, K. L., Tapsin, S., Chan, Y. S., Tan, C. P., Sim, A. Y., et al. (2016) In vivo m

app

ing of eukaryotic RNA interactomes reveals principles of higher-order organization and regulation. Mol. Cell, 62, 603–617

13.  Sharma, E., Sterne-Weiler, T., O』Hanlon, D. and Blencowe, B. J. (2016) Global m

app

ing of human RNA-RNA interactions. Mol. Cell, 62, 618–626

14.  Nguyen, T. C., Cao, X., Yu, P., Xiao, S., Lu, J., Biase, F. H., Sridhar, B., Huang, N., Zhang, K. and Zhong, S. (2016) M

app

ing RNA-RNA interactome and RNA structure in vivo by MARIO. Nat. Commun., 7, 12023

15.  Gong, J., Shao, D., Xu, K., Lu, Z., Lu, Z.J., Yang, Y.T., Zhang Q.C. (2017) RISE: a database of RNA interactome from sequencing experiments. NAR., 46, D194-D20.

作者簡介

張強峰,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龔警,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讀博士

相關焦點

  • 轉錄組層面上研究蛋白質-RNA相互作用的技術及方法綜
    兩周前,小編給大家推薦了清華大學張強峰教授在QB期刊上發表的關於轉錄組層面上研究RNA-RNA相互作用的乾濕實驗方法的綜述文章後(點擊這裡進入該篇文章),引起了許多小夥伴的關注。並且也有小夥伴問,RNA在轉錄組層面上的相互作用不僅有RNA-RNA之間的,應該還有蛋白質-RNA之間的相互作用呢!
  • 研究人員發現了調節神經發生的特定環狀RNA
    美國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在篩選神經元分化過程的功能影響時,丹麥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環狀RNA circZNF827,它令人驚訝地「踩下了神經發生的剎車」。這個結果提供了一個有趣的例子,circRNA和它的宿主編碼的蛋白產物共同進化,調節彼此的功能,直接影響神經發生的基本過程。正確的時間和神經元分化的精細控制對神經系統功能的發展至關重要。
  • QB期刊 |RNA-seq數據計算方法大匯總
    該綜述文章從四個層面(樣本,基因,轉錄本,和外顯子)對RNA-seq數據的分析方法進行了總結,旨在歸納看似不同的方法背後共通的統計假設和模型。樣本分析層面:樣本相似度矩陣示意圖        其次,在基因分析層面上,作者著重討論了兩種最常見的基因表達數據分析:基因差異表達分析和基因共表達網絡分析。基因差異表達分析通過統計學的假設檢驗理論來研究哪些基因在不同條件下(比如實驗組和對照組)存在差異表達。
  • 一個超簡單的轉錄組項目全過程--iMac+RNA-Seq(四)featureCounts
    前期文章一個超簡單的轉錄組項目全過程--iMac+RNA-Seq(一)一個超簡單的轉錄組項目全過程-
  • 轉錄組研究新利器:ONT直接RNA測序,鹼基修飾、轉錄異構體一網打盡!
    在短讀長cDNA測序中有很大比例的讀長定位模糊,這種局限在正確識別和定量基因的多種異構體表達上尤為明顯。長讀長cDNA測序方法能夠產生跨越整個異構體的全長轉錄本序列,從而去除或大幅度減少模糊定位,並改進差異異構表達的分析結果。然而,以上方法依賴於cDNA的合成及PCR擴增,去除了天然RNA的鹼基修飾信息,並且只能粗略地估計多聚腺苷酸(poly(A))尾長。
  • 基因組所等RNA甲基化表觀轉錄組學研究獲進展
    原標題:基因組所等RNA甲基化表觀轉錄組學研究獲進展   2014年1月,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變異與精準生物醫學實驗室「百人計劃」研究員楊運桂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百人計劃」研究員劉峰研究組合作開展的「m6A甲基轉移酶複合物鑑定」研究,發現了WTAP(wilms'tumour 1-associating protein
  • non-coding RNA databases匯總
    作為蛋白質合成的模板,mRNA長期以來是RNA領域研究的重點,而ncRNA被認為幾乎沒有生物學意義而備受冷淡。
  • 沉默HIV病毒儲存庫新進展!
    然而,雖然潛伏期逆轉劑可以誘導HIV-1rna轉錄,但最近的證據表明,沒有T細胞激活的潛伏期逆轉不足以誘導抗原提呈和免疫清除。 Ho Ya-Chi組在JCI報導了一種小分子化合物可以抑制HIV儲藏庫再次激活,並且緩解HIV感染引起的免疫紊亂和慢性炎症。
  • 生科陸劍課題組在脊椎動物microRNA複製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8年3月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陸劍課題組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RNA上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題為「MicroRNA Duplication Accelerates the Recruitment of New Targets During Vertebrate Evolution」(doi:10.1261/rna.062752.117
  • Nature:針對RNA轉錄和剪接的新觀點!磷酸化調節著RNA聚合酶II對不...
    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Pol II phosphorylation regulates a switch between transcriptional and splicing condensates」。圖片來自Nature, 2019, doi:10.1038/s41586-019-1464-0。
  • 非編碼RNA研究園地 | 一種大環肽與腫瘤發生的自然通訊
    該肽主要與rna結合蛋白(包括m6A)相互作用。m6A一個閱讀器IGF2BP1,因此被命名為「RNA結合調節肽」(RBRP)。本研究對已鑑定的INcRNAs進行了研究。在SW 480和SW 620細胞之間鑑定了384個差異表達的核糖體結合的≥1.2(補充數據)。
  • 【Nature子刊】史上最大單細胞RNA測序項目!首次發現膠質母細胞瘤...
    這項研究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單個癌細胞RNA測序項目,包括55000個膠質母細胞瘤細胞和20000個正常腦細胞。研究人員將發育中的人類大腦的譜系等級與癌細胞的轉錄組進行了比較。 單細胞RNA測序突出了膠質母細胞瘤和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的轉錄組異質性
  • 西南民族大學最新文章:基於RNA-Seq的轉錄組研究
    目前針對每期的重點內容,生物通將展開詳細推薦,歡迎讀者共同參與……  生物通報導:RNA-Seq 作為近年來新發展起來的高通量轉錄組測序技術, 為大規模轉錄組學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且更為有效的方法,近期來自西南民族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的研究人員以犛牛卵巢組織作為研究對象, 應用RNA-Seq技術對其進行高通量轉錄組測序分析,獲得了卵巢測序文庫,並進行了深入分析。
  • 上海生科院發表環形RNA研究綜述文章
    > 2月2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陳玲玲受邀在Nat Rev Mol Cell Biol 上發表題為The biogenesis and emerging roles of circular RNAs 的綜述進展論文,對環形RNA這一類具有特殊結構的RNA分子新家族的生成加工及潛在生物學功能進行了系統總結和研究展望
  • 非編碼RNA之環狀RNA最新研究進展
    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8月10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Loss of a mammalian circular RNA locus causes miRNA deregulation and affects brain function」。Rajewsky團隊提出circRNA至少有時發揮著基因調節的作用。
  • 人轉錄組中存在大量RNA編輯
    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和臺灣長庚大學科學家研發了一種對人類轉錄組中的RNA編輯位點進行測定和分析的新型計算方法,並發現人類轉錄組中存在大量的RNA編輯現象,該成果
  • 中國科大在動物長鏈非編碼RNA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實驗室通過優化的基因編輯技術,對秀麗線蟲中155個基因間的長鏈非編碼RNA(lincRNA)進行逐一敲除(秀麗線蟲已知的全部lincRNA共170個),系統地研究了秀麗線蟲中lincRNA的功能。這是第一篇在多細胞動物中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全基因組水平上、對一個種類的長非編碼RNA進行敲除並系統分析其在動物中生理功能及功能機理的研究。
  • 非編碼RNA參與顱內動脈瘤病理機制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研究證實ncRNA不僅能夠與DNA、蛋白質結合,還能夠通過鹼基配對與其他RNA結合形成複合體,參與基因轉錄及轉錄後調控,進而對基因的表達產生影響。,siRNA)、長鏈非編碼核糖核酸(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及環狀核糖核酸(circular RNA,circRNA)在顱內動脈瘤致病機制中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