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最擅長忽悠的導購,多數人都會理所當然地想到屈臣氏。
屈臣氏的導購一口忽悠話術神乎其技,狗皮膏藥般的粘人技巧更是不可小覷。
2015年時網上曾經瘋傳, 1900年庚子之亂,義和團在屈臣氏的北京大柵欄分號縱火。
網友們紛紛譏諷:一定是導購話多又黏人,惹急了義和團。
圖:縱火事件僅是書中所提及
屈臣氏百年前就被縱火或許只是小說劇情。
但其百年老店的身份卻是實實在在的,它已有175歲高齡了。
或許許多人的認知裡,屈臣氏本是礦泉水品牌,又或是女性天堂。
只是不多人知道,百年前的屈臣氏卻是一家藥店。
圖:watsons
儘管屈臣氏的企業官網中,將公司起步的年份定在了1841年。
其實早在鴉片戰爭之前,叫做皮爾森和李文斯頓的兩位醫生便在澳門開設了「澳門藥房」。
當時西藥生意已經頗具市場,只是國門尚未被列強打開,清政府閉關鎖國的思想越發嚴重。
為此,原本開放的四個港口城市,只餘下廣州作為唯一合法的外貿口岸。
圖:屈臣氏集團官網,發展裡程碑
於是「澳門藥房」只得來到廣州謀發展,改名「廣州大藥房」。
哪想不過幾年時間,第一次鴉片戰爭便臨近尾聲,香港淪為了英國殖民地。
這個屈臣氏的前身便在那時,又從廣州轉戰香港,名字也由原來的「廣州大藥房」更名「香港大藥房」。
他們還在香港建起一座汽水工廠,計劃在藥店賣汽水。
藥店賣汽水,這可不只是「香港大藥房」的專利。
在當時,汽水可是只在藥店供應,現在奉勸你少喝點碳酸飲料的醫師,在當時可都是調汽水的一把好手。
當時叫做John Mathews的英國人發明了蘇打水機器,規模化生產的蘇打水變得越發受歡迎。
「香港大藥房」的蘇打水也頗為暢銷。
圖:蘇打水機器
大約10年後,一位叫做託馬斯·博思維·華森的蘇格蘭醫生,也從澳門前來香港發展。
華森醫生在香港混的是風生水起,並參與香港大藥房的業務中,成為眾多股東中的一人。
只是華森醫生出於身體問題決定回國,便將自己在香港大藥房的股份讓給了擅長藥學的侄子亞歷山大·斯科文·華森(A.S. Watson)。
小華森憑藉藥學專長,只用了兩年時間,成為了香港大藥房的核心管理者之一。
香港大藥房在小華森的帶領之下成長迅速,還成為了當時的港督和愛丁堡公爵的御用藥房。
小華森還成立了獎學金用以支持香港本地的醫療事業,孫中山便是獲獎者之一。
圖:孫中山
到了1871年,香港大藥房更是隨了小華森的名字,更名叫做A.S. Watson & Company。
而根據粵語翻譯,A.S. Watson & Company便是譯作屈臣氏公司。
小華森改完了名字似乎已經心滿意足,隨即將這間公司轉交給了漢弗萊和亨特兩位醫生。
漢弗萊和亨特同樣也是經商的天才,他們著力發展當時正紅紅火火的汽水,更是拿到了風靡全球的「可口可樂」在華經銷權。
他們大手筆投資建設新的汽水工廠,產品多達六種,佔領了大片市場。
同時,他們還開始向中國內地和海外擴張,一家家汽水工廠不斷建成。
屈臣氏公司的發家之路,甚至讓人懷疑當年學醫的不會經商是不是會被嘲笑。
另外,在漢弗萊和亨特的運作下,屈臣氏在清朝官員之間也是名聲極好。
它們的上海分店曾出一本廣告冊,名為《惠濟全書》,其中重點便是刊印包括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等17位清朝大官的題字匾額。
想想大官所寫「妙手回春」、「海西仙藥」、「慧心仁術」的匾額,能給當時的百姓多少購買的動力?
屈臣氏擴張速度不算太快,但到了19世紀末也已經擁有了35家分店。
相比起來,產品數量的變化更加明顯,從一開始汽水和藥品為主,到後來增加了化妝品、照相機、食品等主營產品約300種,此時的屈臣氏已經不再是純粹的藥店。
1886年,屈臣氏成為了第15家在香港公司註冊處註冊的公司。
圖:註冊證書
屈臣氏的江湖地位自不必說,到了20世紀初,屈臣氏已經是遠東最大的藥房。
當時許多國人也同樣眼熱西藥行業的巨大利潤,紛紛入行開始搶奪市場。
只是華商力量實在太微小,這主要也是局限於當時的市場環境以及政策與規定。
華商從西方進口西藥價格較高,而關稅、行賄的開支也是一筆巨大開銷。
為了節省開支,華商同樣學習屈臣氏,無所不賣,甚至發揮國人copy的特長,照著醫學典籍自己做藥。
華商生活之不易,盡皆體現於此。
而得益於不平等條約, 外國商人不用繳納關稅,大大提高了生存力。
同樣的產品比起華商,價格有著巨大優勢,多出來的錢就是刊登一下廣告也還有餘。
再加上屈臣氏在外資之間也是老字號,瑣碎的市場競爭對它沒有多大影響。
但一直順風順水的屈臣氏始終是要栽跟頭的。
當時國際形勢動蕩,屈臣氏也跟著受到影響,一戰爆發前,屈臣氏為了自保,只保留了中國香港的業務。
因此也給了其他華商、洋廠機會,市場份額臨時縮了水。
圖:一戰戰壕裡的士兵
後來二戰時,屈臣氏正為自己百年誕辰慶生,香港守軍驟然投降,日軍隨後進駐香港。
日軍絲毫不猶豫,飛快地強行接管了屈臣氏的藥房與工廠。
那家以歷史悠久的汽水廠直接被劃到了日本海軍名下,改稱為「日本海軍飲料製造廠」。
汽水和蒸餾水的生產銷售頓時無法為繼。
儘管二戰勝利,屈臣氏重新回收了自己的產業,但這並沒有讓屈臣氏再次容光煥發。
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這些英國商人在英國的經濟頹勢中已無力管理屈臣氏。
隨後在1963年,華商李嘉誠收購了屈臣氏公司。
沒想到兜兜轉轉,這家從香港發家的「遠東第一藥房」最終還是到了國人手裡。
屈臣氏從創立至今走過了175年,它的成長史映射了時代的特徵。
比如藥店賣汽水便是迎合全球汽水興旺。
同時它成長於中西醫藥文化交融的時期,開藥店成了當時最「時髦」的事情。
而在戰爭時期的迅速萎縮,和再度興旺恰恰如同我國由弱變強的過程。
更有趣的是,幾代老闆皆是棄醫從商,竟能成就一番事業。
賣藥賣成百貨店,還開了中國第一家汽水店,賣汽水都賣到日本軍方覬覦。
而如今屈臣氏竟已經從一家西藥房成長成「全球最大的國際保健及美容零售商」。
屈臣氏百年的發展其實使用行動,傳授我們一些道理:
賣藥不如賣飲料,賣飲料比不過賣化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