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塞爾·杜尚曾說:「大約在五十年前,庫普卡在自己的畫室裡舉行了一次有意義的新年招待會。不久之後,正像現在人們所說的那樣,他開始『看到了抽象』。然而,在當時,字典裡還找不到這個概念呢。詩人阿波利奈爾在談到此類事物時,就採用『神秘主義』這一詞語……」
弗蘭提斯克·庫普卡( Frantisek Kupka,1871-1957 )生於捷克波西米亞的奧普諾,1895 年定居巴黎。他是杜尚的啟蒙老師,早期進行過野獸派和立體主義實驗,自 35 歲起庫普卡的藝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試圖以卓越的技巧服務於可視外表以外的想像。在風景中,庫普卡對於穿過水麵看到的東西進行變形,並用冷酷尖利的顏色予以表現。於是,這些物體便具有了獨立於主題之外的奇特生命,擺脫了對於真實的屈從,而獲得解放。
庫普卡是一位神秘主義者,他對通靈論十分著迷,無論是其早期寫實的作品還是後來抽象的作品,都讓人強烈地感受到某種內在的神秘感和精神性因素。
在庫普卡 1912 年創作的《牛頓圓盤》中,轉動的彩色的圓盤是某種神秘力量的象徵。一直有象徵主義情結的庫普卡,在牛頓色盤中運動的色盤是人心靈的再現,心靈中充滿不斷地力量是生命的呈現,人與強大廣裹的宇宙相比是渺小的,但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畫面純粹是抽象的,豔麗的純色色塊隨著圓盤的旋轉就像節奏比較緊湊的音樂一樣,色彩的效果令人目眩,黃色和橙色帶來一種生命的爆發。一切都是抽象的,一切又都是積極的,生命的哲學帶給人們一種信仰。
庫普卡對音樂也情有獨鍾,認為繪畫的形和色,與音樂的要素一樣,可以在人的心靈深處喚起強烈情感,他試圖在畫中描繪時間和運動這些音樂的構成要素。
賦格曲是復調樂曲的一種形式。賦格最能體現復調音樂複雜而嚴謹的特點,是體現古典樂理之理性結構的最佳曲體形式。它的基本特徵即「模仿對位法」:賦格曲的第一段落,通常是一個具有明確節奏型及音程關係的主題,在樂曲的各個聲部輪流出現一次(即呈示部);然後,主題中的某一動機發展成一個插段(也就是所謂的「對題」),與主題分別在各個聲部輪流反覆出現,除了轉調,它們的節奏型與音程關係都會發生微調(即展開部);最後,主題回到原調(再現部),各聲部趨向統一,結束全曲。豐富細膩的復調手法,可以將主題發展出各種不同的節奏與調性變化——也就是通過發掘和展示樂音之間的音高關係,比較充分地闡明主題樂句的可能性;這個「說理」的過程本身,則構成豐滿的賦格曲,它呈現的是一個高度統一的音樂形象。
以賦格這樣的純理性分析形式作為比喻,庫普卡的抽象畫想要探索的是色彩(和構圖,但主要是色彩,這是冷抽象繪畫的選擇;就像復調音樂主要探索的是音高關係,不是節奏關係,節奏型的應用是處在為更好地闡釋音高關係而服務的次級位置)之間關係的可能性。從畫面來看,《無定形植物,兩種顏色的賦格》還是比較清楚的:就像賦格曲中的對題是來自主題、為聽者更全面地發現和理解主題的特色提供了一個對比的角度,這幅畫中的粉紅色(其實在色相上屬於紫色,即紅+藍,而藍色又是綠色的一部分)是來自綠色,經過一系列嚴謹的、幾乎覆蓋了全色譜的對比關係分析展開(同時以一個略像人形的抽象構圖作為形態的依託,就像賦格曲以舒緩輕柔、相對自由的節奏作為形態依託一樣),整個畫面以均衡統一的形態結束。只不過,音樂是在有限的時間段中展開的,而繪畫是在有邊界的二維平面片段上展開。
1912 年,由於追求「純繪畫」,他的畫轉向純色彩抽象的風格。他全身心地投入抽象繪畫的實驗,並且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現代藝術史上,他是抽象繪畫最早和最重要的奠基者之一。其作品以嚴謹的結構和內部的邏輯,被認為是構成抽象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庫普卡認為:「我認為沒有必要去畫一棵樹,因為人們可以用他們的方式看到比展覽會上更好的自然生長的樹。我畫畫,但只畫思想,只進行某種合成,如果你願意,也可以畫和弦。」正是他的通靈論思想和音樂的修養,導致了他對於繪畫的純粹性的追求,而最終選擇了純抽象的表現圖式。他說:「作為本身就是抽象現實的藝術作品,要求自己由發明出來的成分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