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心理系列之七:
感謝您的持續關注!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活在公元前427年到公元前347年之間,他首先創立學院,是著名的詩人和神話學家,它將世界二元化,劃分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者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柏拉圖主要探討永恆與變化的關係,認為永恆不變的東西並非一種基礎物質,而是形成各種事物模樣的抽象模式,它包含在於自然界各種現象背後,是永恆不變的模式。
他認為在我們現實的世界之外,也就是物質世界的背後,還有一個永恆的實在存在的理型的世界,就是理念世界,理型的世界是永恆的概念世界,也就是理智所能理解的事物,現實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要認識世界就要認識理念。在柏拉圖的眼中,世界應該是一個歸類、標註及概念化的世界。
例如我說蘋果,在你的腦海中馬上會投射出一個蘋果的形象,這就是柏拉圖所說事物模樣的抽象模式,而這個模式是不變的理念世界,而現實世界的蘋果會腐爛,會變質,會消失,所以基礎物質是在不斷變化的,而永恆實存的是理念世界。你認為他說得對嗎?此刻你可以暫停視頻思考一下。
柏拉圖的觀點是一種唯心主義的觀點,過分強調了人這個主體,那麼如果人類的理念消失了,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就就會同樣消失嗎,理念世界其實只是事物在大腦中概念性的投射,這個抽象的理念無法形容事物真實的多樣化屬性。
但是柏拉圖歸類、標註以及概念化這個世界的想法,為我們更好的認識這個世界提供了方法,現今各類的學科,都是在對大自然的事物作出歸類、標註和概念化,例如我們去查字典,我們可以根據對偏旁、部首或者是拼音的歸類,迅速的找到某一個字,然後我們就可以看到字典中對這個字的標註和概念化的解釋,讓我們可以在浩瀚的知識中迅速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無論是物理、化學、地理、生物、心理學、管理學等等學科,都是一種歸類、標註和概念化的學習方式,只是現今的學科分得越來越細化、越來越專業化,容量也越來越大,例如化學學科中還分為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生物化學、高分子化學等等子學科。
所以為了更好地掌握知識、適應社會,我們需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培養出自己歸類、標註和概念化事物的能力。對於孩子來講,這種能力有利於培養出孩子在未來求學過程中對各個學科的認識,而這種能力的培養則源自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不要急於在學習上灌輸歸類的概念,而是要從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入手。
比如要求孩子養成對自己的物品進行歸類的習慣,父母可以在孩子的衣櫃中放入各種帶有標籤的收納箱,可以用春秋天的衣服、夏天的衣服、冬天的衣服這類季節性的歸類,或者按照上衣,褲子,內衣,襪子這種使用性的歸類,從這種生活上的小事做起,讓孩子逐漸理解歸類的概念,然後再逐步把這種概念延伸到學習中,記得先培養行為,之後再上升到理論。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對於物質世界,我贊同使用歸類標註法,對性質接近的事物歸類標註,這有利於我們更好的認識和整理這個世界,因為事物的細節太過於紛繁複雜,我們無法記住所有的細節,當然研究該領域的專家除外,所以我們需要歸類、標註、統計、分析,這是職業生涯中重要能力。
例如銷售,可以把客戶劃分為潛在客戶、有意願客戶、目標客戶、可轉化客戶、無意願客戶等等類目,然後從中篩選。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一個人在平時工作和生活中行為習慣來判斷這個人是否具備這種能力,但需要多角度結合,不要以偏概全,例如手機電腦的桌面、微信好友以及通訊錄中人員的劃分和標註、衣著的整潔度、談吐的條理性、邏輯性、家庭照片中房間的整潔度等等方面,經常練習關注普通的細節和他人容易忽略的行為表現,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他人。
而對於精神世界,從心理學的角度,除了嚴重的精神病人,一般性的心理問題和神經症的患者,我都儘量不去給他們貼標籤,他們只是在心理、認知和行為表現上面出現的不符合社會規則或者社會規範的偏差,我們做出的特定標記更易導致個案的錨定思維,當一個人得知自己得了抑鬱症,反而會使得他的的心理和行為向著這個標籤發展,而周圍人異樣的眼光、話語和行為,就像是不斷的提醒和確認他是一個病人一樣,完全不利於個案的康復。
從修辭學的角度來講,人際溝通的過程中不要講太多的概念化詞語,儘量與對方在同一個頻道上或者加入相應的解釋,以確保溝通的有效性,因為每個人對抽象的概念所產生的投射不同,對同一件事物,你覺得好,對方不一定也覺得好,每個人對好壞對錯的概念都不同,這與個人的價值觀和成長經歷有關係,語句中要多加入一些形容詞,就像我想要一個蘋果和我想要一個又大又甜的紅蘋果,使得話語中對事物的標註更加明晰,或者加入情感句,例如親愛的寶貝,我想要麻煩你給我一個又大又甜的紅蘋果,使得話語中有情感的表達。
中國的詞句有時是一語雙關或者一語多關,太過簡單的表達可能會產生誤解,例如我想要一個蘋果,那是可以吃的蘋果,還是蘋果手機,是亞當和夏娃的禁果、還是牛頓發現性的蘋果亦或賈伯斯創造性的蘋果。所以我們需要細緻的描述,當我們所講的話語與對方不同頻時,首先要學會尊重和接納別人的世界,這樣才能達成一致性溝通。感謝您耐心地閱讀,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