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廟從山門到大雄寶殿,其實已經蘊含了修行無上殊勝法門

2020-12-04 紅塵若鏡

01《紅塵說禪》系列第289篇

各位師兄應該對寺廟都不陌生,畢竟住持三寶——佛像,經書,僧人都在這裡。

什麼是「住持三寶」可能有些師兄還不清楚,這裡稍微介紹一下,我們常說的佛家三寶就是「佛法僧」,其中佛寶代表覺而不迷,法寶代表正而不邪,僧寶代表淨而不染,覺正淨——這正是我們修行的三個終極目標

所以出家也被稱為「皈依三寶」,只不過這三者都比較抽象,釋迦佛早已經離世,佛法也是包含八萬四千法門,而到了最高處其實就是無法可說,僧寶指的是如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大勢至菩薩,綠度母等早已經證果得道的佛弟子,同樣也都是傳說。

而信眾們需要一個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來頂禮和供奉,因此才有了住持三寶,其中佛像代表佛寶,經書代表法寶,僧人代表僧寶,這三者都相當於是世外和世俗之間的橋梁,也是三寶的具象化。

其實在釋迦佛住世的時候,佛寶就是他老人家,法寶就是他的言行舉止,僧寶則是諸位菩薩和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須菩提等大弟子,三寶等於直接存在

因此那時候學佛都太方便了,有疑問可以直接當面請佛開示,還能親眼觀察佛陀的行動坐臥,又有諸菩薩羅漢做榜樣,所以那時候開悟證果的人都非常多,比如佛的常隨團千二百五十人的僧眾最後都成了阿羅漢,而後世想要出一個都是極難的,這就是佛在和佛不在的區別。

而後世弟子們為了紀念佛陀,比如古印度的原始佛教都是建塔,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浮屠,而傳到了中國之後,又漸漸的變成了我們現在常見的寺廟,也叫作叢林。

這裡又要多說一句了,這個叢林可不是現在常提到的「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而是馬祖和百丈禪師為了在三武一宗的滅佛運動中護持佛法而創造出來的,核心思想是《百丈清規》。

現在不少人都對僧人頗有微詞,但在那個時候僧人的生活有多嚴格我隨便說幾條您不妨聽聽——若隨便哪位師兄能做到其中三條,我一定向您頂禮供奉。

首先說衣服,僧人不允許擁有超過三件衣服,其次要持「日中一食」,也就是每天只有中午吃一頓飯,住的話都是睡大通鋪,十幾人甚至幾十人擠在一起,以方便互相監督。

「方丈」一詞大家都不陌生,指的是一個寺廟的主持,但其實真實的意思是說主持和尚有「特權」,可以住一個叫「方丈」的小單間,也就是方圓一丈,換成現在標準也就是九平米而已。

而且和尚每天要上十六個小時的「班」,八小時參禪,八小時念經,年終無休,如今所謂的「996」工作制相比完全是小巫見大巫,而且還要持「不捉金錢戒」,絕不允許碰錢。

至於說殺盜淫妄酒這些基本戒律那就更不用說了,這種生活哪怕是窮人也都受不了,能夠堅持下來的都是真正有信仰,願意得解脫的人。

而這個僧人一起居住的地方就叫叢林,也就是現在的寺廟,裡面「三寶」具足,既有廟又有道,極為殊勝,而比較標準的寺廟從布局和建築來說,其實就隱藏了許多修行法門。

02一進門的彌勒菩薩,告訴我們要寬容,放下,歡喜

寺廟一進門,迎接我們的就是笑容可掬的彌勒菩薩,其實也就是未來佛彌勒佛,現如今他老人家還在欲界天第四重的兜率天內院「進修」,還要幾億年之後才會下生到這個「娑婆世界」來當教主。

而彌勒菩薩現在這個「大肚能容天下事,笑口常開笑世人」的形象,其實來自於五代時期的布袋和尚,他經常背著一個大布袋因緣施教,行走世間,被稱為彌勒菩薩的化身。

為何一進門就先看到彌勒菩薩呢?就是因為佛法要讓我們學會寬容,心量大,歡喜,不和別人計較,而這也是學佛的基礎,若是這些學不好的話,修再多法門也是在做無用功。

03彌勒背後的韋陀菩薩,持戒,護身

彌勒菩薩所在的山門,背後轉過來就是韋陀菩薩。

韋陀菩薩本是四大天王座下的護法神將,但他曾發下過護持諸佛的大願,也因此被授記為我們這個「賢劫」千佛中的最後一位,也叫樓至佛,他會護持完前面的999位之後自己才成佛。

韋陀菩薩一般都是手持降魔寶杵的形象,他代表的是持戒和護身,等於開示我們眾人,一定要做到這兩點。

04四大天王,諸惡莫作

進入山門之後就是寺廟的第一座大殿,天王殿。

這裡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四大天王本來居住於須彌山腹,後來被安排居住在離我們這個人間界最近的欲界第一重天「四天王天」,以方便他們隨時巡遊護法,許多老資格的師兄都知道佛教有「四天王巡遊日」,指的就是這個。

四天王一方面是護持正法,另一方面也有懲戒惡人的責任,他們告訴我們要諸惡莫作,否則不僅未來得惡報,也許被他們發現就提前懲罰了。

05四大菩薩殿——大智大行大悲大願

天王殿之後一般會是菩薩殿,但各個寺廟就有所不同了,比如五臺山主要供文殊菩薩,普陀山供觀音菩薩,九華山供地藏王菩薩,峨眉山供普賢菩薩,也有供其餘菩薩的,不過在我們漢地相對較少。

這四大菩薩分別代表了大智,大行,大悲,大願,各位師兄都十分熟悉,這也是大乘佛法中最重要的四種精神。

而不管哪位菩薩,其實都是自度度他,行大乘的般若六度——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般若,同時又持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這都相當於我們每個學佛人的榜樣,都是標準的三寶之一的「僧寶」代表。

06大雄寶殿——圓滿具足的佛陀

寺廟中最後也是最雄偉的一座大殿,就是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主要是供奉佛陀的,一般是釋迦牟尼佛,有時候也會有橫三世佛或者豎三世佛。

佛在佛教中代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自度度他,覺行圓滿,萬德萬能,是所有學佛之人的終極目標。

07紅塵說禪

以上我們聊了寺廟的由來,清規要求,以及標準的寺廟的建築以及背後所代表的含義,看完之後各位師兄下次再去寺廟參拜的時候心裡就有數了,還可以順便幫別人介紹一下,以弘揚佛法。

有些寺廟還有藏經閣,鐘鼓樓,迦藍殿,羅漢堂等附屬建築,尤其是那些千年古剎或者各大宗派的祖庭,那就更難得了,因為古往今來的那些高僧大德都曾在裡面修持過,裡面很多很可能都是佛菩薩化身而來,那就太殊勝了。

當然了,參拜佛菩薩並不是為了許願求保佑,一方面是為了感謝老師的教誨,另一方面也是警示自己要向諸佛菩薩們看齊,努力精進,這樣自然得到感應和加持。

——學佛乃智者所為,紅塵如夢幻泡影,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願三惡道日減一生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相關焦點

  • 佛教:「嬰兒行」法門的三大殊勝,教大家如何保持一顆童心
    不過這裡有兩個常見的誤區,第一,這個法門不代表宗派,比如佛門分為大乘八宗,小乘兩宗,加起來不過十宗而已,有師兄就質疑這個八萬四千法門哪裡來的?其實每個宗派下又有無數小的法門,比如禪宗就「一花開五葉」分為了臨濟,曹洞,溈仰等五個更小的分支,而每一支裡面又都有許多高僧大德,哪怕是一脈相承修行法門也是有所差別的,如果所有弟子都超不過老師的話,那這個門派也就越來越衰落了。
  • 一門深入與一切法無違殊勝及道次第
    接著,尊者又問這些大小乘以及顯密經續如何修行,拏措大譯師回答說應該按照各自的儀軌分開修行。阿底峽尊者就說:「看來我確實需要到藏地來,因為藏地的修行人還不知道如何將所有的佛法圓滿於一座的修法。」後來,阿底峽尊者在藏地廣傳佛法,並且根據釋迦牟尼佛的補處至尊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造了道次第的修行論著《菩提道炬論》。
  • 佛教: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佛號的殊勝功德,你知道嗎?
    而且,隨著眾生的修行越來越清淨,它的加被力會表現得越來越充分、越來越明顯。那些高位菩薩,一聞信彌陀名號,頓時就證入了清淨三昧、解脫三昧、普等三昧,一念間就能普見無量諸佛,興起無邊佛事,這是何等殊勝的成就。我們在念佛的時候,要知道阿彌陀佛的名號具體有什麼作用,我們要認識到這句阿彌陀佛是世間一切利益、安樂的根源。
  • 丹霞山錦石巖寺:千仞絕壁上的比丘尼道場
    錦石巖寺(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咩咩羊) 峰迴路轉疑無徑 柳暗花明別有天 丹霞山風景區分為上車開進第一道山門不久,朋友就指著半山絕壁說:「看,那中間狹長的巖石縫隙間便是錦石巖寺!」從下往上看,千仞絕壁半腰處,一座古樸石窟寺廟的飛簷翹角橫空而立,在「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懸崖半空,有一排從山石裡長出來的房舍。
  • 《楞嚴經》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精讀此經後,不看人間糟粕書
    歷史上出現過很多的宗教信仰,理所當然會有無數覺得佛法是愚鈍、腐朽的人,但是在讀了《楞嚴經》後就真心誠意折服。因此,《楞嚴經》被認為是接引佛法子弟的利器,稱作一部「佛教修行大全」。慧律法師在講經中曾言:「你去看看《楞嚴經》,佛的那個智慧,嚇死人!」
  • 佛教:學佛的人,哪些必須吃素?如何判斷?學佛吃肉有什麼後果?
    其實吃不吃素,並非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修的是什麼,該不該吃素。假如你學的是漢傳佛教,前面說過,裡面是三分佛教七分天道,天道喜歡清靜,你就吃素最好。比如觀音法門,地藏法門,金剛經,楞嚴經,藥師法門,文殊普賢,都算天道的法門。他們是輔助釋迦牟尼佛教化華夏眾生的,他們的法和我們特別相應,學的人特別多。
  • 深山中的小眾寺廟,一到晚上就會亮起「詭異」螢光
    一般來烏汶府的遊客都是衝著當地極具盛名、神秘莫測的寺廟而來的。這座寺廟叫做詩琳通瓦拉藍寺(WatSirindhornWararam),是一座散發著光芒的寺廟。詩琳通瓦拉藍寺是一座坐落在高山上的寺廟,寺廟的建築風格屬於琅勃拉邦式佛寺。琅勃拉邦是寮國著名的古都與佛教中心。當地獨具特色的寺廟建築便以這座城市的名字所命名。因為烏汶府曾經被寮國統治過,所以當地就留下了一些l琅勃拉邦式的佛寺。
  • 入門需要考試,也有名人在此修行
    是現在很多出家人修行學習的地方,佛學院也有文憑,有本科與碩士兩個等級。從佛學院走出了不少佛家弟子,他們學習有成,分散在各地,有的還當了主持。其實只要你用心你就會發現,現在很多寺廟的主持,都是佛學院出來的,他們也都是有文憑的。在佛門中,大多數人的印象還是以和尚居多,所以佛學院也以男僧眾居多。
  • 亞洲最「奇怪」的寺廟,住在海拔3千英尺的懸崖上,距今已有327年
    「虎穴寺」是不丹國內最神聖的佛教寺廟,被譽為「世界十大超級寺廟之一」,亞洲最奇怪的寺廟之一。 它坐落在Paro山谷中3000英尺高的懸崖壁上。傳說中的第二位佛,蓮花生大師騎虎飛過此地,曾在虎穴寺冥想,也就是這樣,才讓此地成為佛教教化之地。這座寺廟建於1692年,距今已經327年了,但它依然高高坐落於這個3千英尺的懸崖上,屹立不倒。
  • 佛教 憨山大師悲心無量,一心不亂方是正行
    從此開始了他們一生的情誼交往,同時也開始了他們一生的佛教思想的融合。後來在明萬曆四十五年,蓮池袾宏大師圓寂之後,親赴杭州雲棲寺為一生的至交道友做《蓮池大師塔銘》。所以歷史上真正的大師都不會有佛教法門教派之爭。他們不但私誼很好,而且都提倡合參合修的重要性。這種爭端到了民國時期愈演愈烈,直至近年又甚囂塵上。這些人動不動就拿一本《印光文抄》說是說非。
  • 佛教 萬千法門成就無二,宗門教下本是一家
    從上一講開始,我們共同來學習六祖慧能大師的這一篇《無相頌》: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惟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這一篇偈頌比較長,我們每天隨機講幾句,慢慢來,總有講完的一天!上一講我們講了「說通」的含義。什麼是說通呢?一句話,佛祖釋迦牟尼宣講的三藏十二部佛法就是說通!
  • 湖北又一寺廟走紅:用300噸黃銅打造金頂,卻免費對外開放
    說到旅遊,我們就不得不說一下寺廟了。大家都知道佛教在我國是非常受歡迎的。雖然佛教並不是起源於我國,但是對我國的影響力卻非常大。近些年隨著旅遊業的興起,寺廟也已經成為了非常受歡迎的旅遊景點。如今很多的寺廟都被評上了5A景區的稱號。所以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個湖北的寺廟。這個寺廟可是非常不簡單的哦!
  • 千年保國寺,為什麼「大雄寶殿」從沒有蜘蛛網?專家是這樣解釋的
    華夏文明古老悠久,其中佛、道、儒三教在歷史上佔據著重要地位。公正的說,道、儒兩教皆為本土孕育,唯獨佛教屬於外傳,但就其發展來看,其影響力甚至可與孔子儒學相媲美;雖然「佛法無邊」聲傳至今,也流傳諸多美麗的傳說,但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佛教仍屬精神信仰範疇。
  • 走進金庸筆下的峨眉山,欣賞溫婉秀美的景色,領略神聖的佛教文化
    金頂中心處的十方普賢像,是峨眉山的標誌,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金佛。聖像是銅鑄鎦金工藝佛像造像,通高48米(代表佛祖的48個願望),由臺座和十方普賢像組成。在藍天的襯託下,佛像散發出令人震撼的光芒。十方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
  • 「佛教科普」西方三聖除了阿彌陀佛和觀音菩薩,另一尊是誰?
    大勢至菩薩與阿彌陀佛、觀音菩薩並稱「彌陀三尊」或「西方三聖」,是大乘佛教淨土信仰體系中的一位重要菩薩。但在歷史傳統中,我們對大勢至菩薩多少還是有點陌生的。這位菩薩因何而得名?究竟長什麼樣子?其修行道路對我們又有什麼樣的啟示?今天與大家一同了解。
  • 佛教: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念「南無阿彌陀佛」?是何原因?
    在佛教之中「念佛」,可以說是最普遍的一件事,不管是修禪宗,還是密宗或別的宗派,皆會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不就有師兄問了,為什麼每次看佛教類型的視頻、文章裡面評論最多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是為什麼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大家想要見性成佛、想要離苦得樂。
  • 佛教,道教,儒家的修行特點,什麼是修行,在哪裡修行?
    修行一詞,讓我們聯想到了很多玄幻小說中的高大上的情節,一個主角動不動就因緣際會加入到了一個門派裡學習某種特定的武功,然後又莫名其妙的各種狗血劇情,又要高資質,又要上好的根骨,說實話,這些玄幻小說,只要我看個開頭,就能猜到結尾,幾乎都已經成為了一個固定的模板,都是一個套路下來的,所以我現在幾乎不看。而且書中寫的也並非修行,只不過是作者的中二病罷了。那啥叫修行呢?
  • 仙氣十足寂照庵——中國最美最文藝的寺廟以花供佛
    足足爬了40分鐘終於到了,跨進寺院的門檻,兩旁擺滿了各種花草,你會驚嘆這裡毫無寺廟氣息,它更像一座裝滿了春天的文藝花園,好美!只有來過,才能體會到什麼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許多人印象中,寺廟大多是瓊樓玉宇,香火旺盛。然而,寂照庵卻恰恰相反,這裡簡樸小巧,只聞花不見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