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與量子迭加

2021-01-09 覺軍賢友

潘建偉說:「其實所謂的量子,我們剛剛所講到的,原子、分子、光子都是屬於量子的範疇。什麼是量子呢?量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單元,是能量的最基本攜帶者,但是有一個基本的特徵,是不可分割的。」

我們知道物質是由分子、離子、原子構成。分子是原子通過共價鍵結合而形成的;離子是原子通過離子鍵結合而形成的,所以歸根結底,物質是有原子構成的。而原子又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除氫(氕)原子的原子核是由一個質子構成,其它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中子、質子這一類強子是由更基本的單元——夸克組成的,那麼夸克和電子又是由什麼組成的呢?

根據瑪欣德尊者《阿毗達摩講要》:「無論科學家們怎麼樣分,都還是屬於世俗諦的範疇。佛教是怎麼分的呢?依照阿毗達摩的分析法,包括我們身體在內的一切物質現象,都是由許許多多的色聚所組成的。色聚是物質最小的單位。……見到色聚後,再依照阿毗達摩的教導來分析,將會發現色聚還可以再分為若干究竟色法。任何一粒色聚,都擁有最基本的八種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顏色、香氣、味道、食素。所有色聚裡的色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同生同滅,即它們同時產生,同時滅去。」

一、單體的迭加態:薛丁格的貓

量子力學的第一個詭異現象叫做態迭加原理和坍縮。

「薛丁格的貓」是由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格於1935年提出的有關貓生死疊加的著名思想實驗,是把微觀領域的量子行為擴展到宏觀世界的推演。這裡必須要認識量子行為的一個現象——觀測。微觀物質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即粒子和波。通常,微觀物質以波的疊加混沌態存在;一旦觀測後,它們立刻選擇成為粒子。實驗是這樣的,在一個盒子裡有一隻貓,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質。之後,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將會衰變並釋放出毒氣殺死這隻貓,同時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不會衰變而貓將活下來。

根據經典物理學,在盒子裡必將發生這兩個結果之一,而外部觀測者只有打開盒子才能知道裡面的結果。在量子的世界裡,當盒子處於關閉狀態,整個系統則一直保持不確定性的波態,即貓生死疊加。貓到底是死是活必須在盒子打開後,外部觀測者觀測時,物質以粒子形式表現後才能確定。

這項實驗旨在論證量子力學對微觀粒子世界超乎常理的認識和理解,可這使微觀不確定原理變成了宏觀不確定原理,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貓既活又死違背了邏輯思維。

當人們還在為薛丁格那隻倒黴的貓而爭論不休的時候,維格納又出來捅了一個更大的馬蜂窩,這就是所謂的「維格納的朋友」。

「維格納的朋友」是他所想像的某個熟人,當薛丁格的貓在箱子裡默默地等待命運的判決之時,這位朋友戴著一個防毒面具也同樣呆在箱子裡觀察這隻貓。維格納本人則退到房間外面不去觀測箱子裡到底發生了什麼。現在,對於維格納來說,他對房間裡的情況一無所知,他是不是可以假定箱子裡處於一個(活貓,高興的朋友)AND(死貓,悲傷的朋友)的混合態呢?

可是,當他事後詢問那位朋友的時候,後者肯定會否認這一種疊加狀態。維格納總結道,當朋友的意識被包含在整個系統中的時候,疊加態就不適用了。即使他本人在門外,箱子裡的波函數還是因為朋友的觀測而不斷地被觸動,因此只有活貓或者死貓兩個純態的可能。

維格納論證說,意識可以作用於外部世界,使波函數坍縮是不足為奇的。因為外部世界的變化可以引起我們意識的改變,根據牛頓第三定律,作用與反作用原理,意識也應當能夠反過來作用於外部世界。

二、從不確定到確定必須要有意識的參與

朱清時院士解釋說:「人的意識就是受外界客觀世界的影響改變了,隨時都在變化。那為什麼客觀世界就能改變意識,意識就不能改變客觀世界呢?他(指維格納)就說意識是能夠改變客觀世界的,意識改變客觀世界就是通過波函數坍縮,就是使不確定狀態變成確定的狀態,這樣來影響的。

所以波函數,也就是量子力學的狀態,從不確定到確定必須要有意識的參與,這就是爭論到最後大家的結論。

自然科學總是自詡為最客觀、最不能容忍主觀意識的,現在量子力學發展到這個地步,居然發現人類的主觀意識是客觀物質世界的基礎了。因為量子力學是我們客觀物質世界最基礎的理論……量子力學的基礎就是:從不確定的狀態變成確定的狀態,一定要有意識參與。」

三、意識改變客觀世界即佛教中的心生色法

朱清時院士說:「意識和物質世界不可分開,意識促成了物質世界從不確定到確定的轉移。這點很像在佛學中,一個念頭一下子使物質世界產生出來了,這樣的概念。物質世界產生出來實際上是從不確定一下子變成確定的,這兩者很類似。」

根據瑪欣德尊者《阿毗達摩講要》:「心生色法是由心識產生的,除了4種無色界果報心以及雙五識以外的75種心都能產生心生色。正因為有了心生色法,才會產生身體的動作和語言的表達等。……在心生色聚裡的風界是最強的。風界的作用是移動、推動,由於風界的作用而導致物質的運動。在修維巴沙那時,運用觀智觀照身體其實是一堆快速生滅的色法,這些色法也包括心生色法,它的風界最強,能帶動其他的業生色法、時節生色和食生色。」

相關焦點

  • 迭加態是事物的常態
    不管是人,還是用儀器觀察,得到的圖像一定是固定的圖像,但是,量子永遠處於運動狀態,永遠處於迭加態,即 superpositioning (超級定位)狀態,不可能停止不動。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斷言:「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 印度佛教發展中,不僅有大乘佛教,還有受印度教教義影響的密教
    印度佛教發展中,不僅有大乘佛教,還有受印度教教義影響的密教大家好,小編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印度佛教。印度作為佛教的發源地,為世界宗教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在古代,佛教向東發展到中國、東南亞、朝鮮、日本,向北傳入中亞,向南傳入斯裡蘭卡,向西傳入西亞,甚至歐美。但現在佛教主要存在、發展的地區為中國、韓國、日本以及東南亞不少國家,而在它的發源地—印度本土,佛教卻早已沒有當年的盛況。佛教的創始人是悉達多·喬達摩,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釋迦牟尼」,簡稱「佛陀」。佛教在印度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歷史階段: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以及今天的印度佛教。
  • 佛教通史 014-法我心果的四大爭論和菩薩的誕生
    對於 「空」和「有」這兩個詞的具體含義和規定,在部派佛教的各派是有很大差異的,不能一概而論。我們談到上座部與大眾部四大分歧的第一點——「法」的分歧已經談完了。第二個分歧,就是「我」的分歧,就是「我」與「無我」之爭。「諸法無我」是印度宗教和佛教的區別——就是在整個印度的教派裡,只有佛教標榜「諸法無我」。
  • 佛教是釋迦牟尼創立,有人說他只是發揚了佛教,真相究竟如何呢?
    他原本姓喬達摩,名悉達多,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迦毗羅衛國位於今天印度和尼泊爾的邊境地區,印度一直自詡是佛教的誕生地,這讓尼泊爾很不爽,明明是自己國人創立的佛教,憑啥便宜印度人。公元前4世紀左右,佛教第一次分裂,產生了兩大部派:上座部和大眾部,後來又繼續分裂,最終發展成為我們知道的: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 古代世界的形成(下)——佛教中國化
    阿育王遂分二部,令眾僧自選,分別居住,年高位高者擇居一處,人數少,是為上座部;年少者位卑,但人數多。阿育王聽從大天的建議,論是非,斷對錯,從眾不從賢,倒有那麼點少數服從多數的意思。然而,在一個需要思想與信仰的領域,是追隨賢者,還是發動群眾?值得一問。追隨賢者,說明你對真理還有謙卑的意願,對宗教應不乏信仰,反之,走群眾路線,則是王權的一種本能,而阿育王正是這樣。
  • 朱清時院士:不可思議的量子意識
    我先把量子力學中人們最不好懂的東西介紹給大家,而最不好懂的東西最後恰好是證明了: 意識不能被排除在客觀世界之外,一定要把意識加進去你才能夠認識搞懂它。 這個話大家就不太理解了。聰明的人會說,你說電子既在A點又不在A點,就像說你的女兒既在客廳又不在客廳,女兒在不在客廳,你一看不就明白了嗎?這還用辯論什麼? 但是恰好量子力學就認為,你要去看這個女兒在不在,你就實施了觀察的動作。
  • 量子力學與佛教
    在網上看到一些將量子力學與佛教相連的文章,他們的觀點可以概括為:雲計算相當於佛經中的阿賴耶識(一切善惡種子寄託的所在),意識(「心物一元」)可以改變客觀世界,量子糾纏可以使人的意識存儲在宇宙。等等。也許,因為很多人習慣說佛教是迷信,所以有些人——姑且稱他們為為佛學派,認為佛教和自然科學的研究就像登喜馬拉雅山一樣,一個從北坡爬,一個從南坡爬,總有一天兩者要會和的,以此說明佛教不是迷信。 那麼讓我們看一下,佛教和量子力學到底能不能重合。
  • 上座部佛教看外星人
  • 為了佛教能傳入中國並迅速發展,且信徒多於其他後來傳入的教派
    反對末日邪說末日傳言沒有任何佛教經典依據,佛教是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的宗教,佛教徒不應該輕易相信和傳播世界末日的說法。佛教宣稱每天都是好日。自佛陀入滅百年後起,原始佛教內部由於對教義的理解不同,曾發生多次分裂,進入部派佛教時期。南傳佛教(巴利語系佛教)在第一次佛教分裂後,原始佛教分成了上座部和大眾部。上座部諸派向南傳播,盛行於斯裡蘭卡,遍傳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地區,後傳入中國雲南,廣西等地。稱為南傳佛教。
  • 佛教對女性地位的看法
    敦煌莫高窟039窟飛天盛唐(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女性修行比男性更困難嗎 佛教本身來講,不分男人女人,佛性平等。 佛教對女性地位的看法 佛教稱女性為女眾,有關女眾的地位,常被討論的例子,是「八敬法」。依「八敬法」女眾不能獨立,必須仰靠男眾,不能和男眾共住,也不能離開男眾太遠而住;必須要請男眾的長老上座,每半個月為女眾說法教誡,女眾不能直接在尼僧中受戒,必須通過男眾的證明;比丘尼雖然受戒一百年,還要禮拜新受比丘戒的男眾。
  • 愛因斯坦與佛教
    「佛教」、「科學」甚至「與」是什麼意思。而佛教的真理一般認為是永恆的,佛陀在覺悟時徹悟了實相,自那以後沒有什麼發現能夠超越這種實相。從這個角度看,在過去兩千五百多年裡發展出來的所有佛教教義和修行的目的都在於開顯佛陀覺悟的內容。無論對「佛教」和「科學」作何理解,談論「佛教與科學」的人一般都傾向於認為佛教和科學之間有某種相容性。
  • 量子力學與佛教禪修加持(一)
    量子糾纏告訴我們,一定有個地方存在著人的意識,這是量子糾纏的結論。所以他們認為有些人的瀕死體驗,實際上是大腦中的量子信息所致。如果是用量子信息的方法來解釋,說人的大腦意識真是產生於量子信息的狀態,有量子糾纏存在的話,那麼人體的信息是不會消滅的,只會回到宇宙的某一處。他們認為人體的這種信息可以模模糊糊地定義為靈魂。
  • 這6種花,是佛教聖花!養上幾盆,一生平安!
    而在佛教中,也有「五樹六花」一說,「五樹」指的是高榕、菩提樹、貝葉棕、檳榔和糖粽,而「六花」則指得是蓮花、文殊蘭、黃姜花、地湧金蓮、白蘭花、雞蛋花。它們都因各自的形態和歷史,賦予了深厚的佛教內涵,成為了佛教聖花,一起來看看吧!
  • 傳承:素食和放生是漢傳佛教環保的福音
    這中間,多數人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佛教。但是,也有人從佛典中找出證據,提出異議,認為佛教並不是環保主義的支持者。異議者所依據的佛典僅限於上座部佛教聖典,所以,觀點的偏頗是難免的。事實上,漢傳佛教中就有兩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習俗是於環保直接有益的,它們分別是素食和放生。的確,就環保而言,早期佛教並不是像某些人所認為的那樣理想。
  • 8分鐘告訴你,科學的腳步在印證佛教的正確
    科學 的腳步在印證佛教的正確 在現代社會,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佛教是封建迷信,信仰佛教的人是被迷住了,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持這種相當輕率的態度。但實際上真正有智慧的人,沒有人說佛教是迷信的,他們都推崇佛教的博大精深。其中包括很多世界頂級的科學家。
  • 佛教與量子物理學
    ---加措活佛量子物理學的實驗似乎表明,需要一個觀察者存在,以使潛在的可能性成為現實。 量子物理學是在基本粒子層面上,對物質和能量的表現形式,成功地用數學方式作出清晰描述的一門科學。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量子物理學的數學方程式並不描述真實的存在,但卻可以預測其存在的可能性。對於一個由基本粒子組成的系統,通過建立量子力學方程式,便可得到粒子可能出現的範圍、量值和隨時間進化及變化的屬性。 但是對於任何系統,只有一個可能性能夠真實出現。這是量子物理學的革命性發現,即由於觀察者預測的存在,才使得這些狀態變為可能。
  • 基於佛教哲學來審視愛因斯坦與玻爾的爭論
    本文基於佛教哲學來重新審視愛因斯坦與玻爾的爭論,簡要介紹了他們爭論的過程和本質以及佛教哲學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礎上,用佛教哲學來重新解釋量子力學的現象,並比較了它與愛因斯坦和玻爾的觀點的差別。 同時,對當代多名頂級物理學家有關解釋量子現象的哲學觀點進行了剖析。
  • 從「量子力學」到「佛教無明」,觀修空性與科學探究真理是一致
    科學的發展提升了物質文明,但也加速了環境的破壞,核武器的威脅,能源的耗竭,基因工程的突變,人工智慧的不可控制,而問題的根源就在見地上與時俱進的學佛者,不應避開科學的話題,因為科學探討宇宙人生的道理,與佛法並無二致,由否定造物主的主觀存在,進而討論客觀的物質存在,直到量子力學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