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科學院的初創時期,北京中關村有三棟灰磚樓,裡面集中住著一批新中國現代科學各學科奠基的第一批科學家。他們默默無聞、踏踏實實地把畢生的才華和精力奉獻給了我們的祖國。他們不但自己身體力行,而且為祖國培養了幾代的人才。他們始終忠誠於祖國,忠誠於祖國的科學事業,擔負起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使祖國的科學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
今天說的這位科學家,也曾經住在當時的灰磚樓裡,很多人不了解他的事跡,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他有一個很出名的學生,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獎的李政道,李政道曾在《束星北檔案》中深切懷念這位恩師:「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機遇,是在很年輕時極幸運地遇到三位老師,束星北老師的啟蒙,吳大猷老師的教育及栽培和費米老師的正規專業訓練。我的一生和他們對我的影響分不開。而我最早接受的啟蒙光源就是來自束星北老師。」
「中國的愛因斯坦」——天才束星北
束星北是一個天才科學家,他在很多地方都和別人不一樣。比如我們要培養科學家,肯定是要找一個有名的教授做他的導師,然後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四五年系統的研究,這算是比較快的成才之道。但束星北不一樣,他在六年時間換了九所大學,一般的大學都是教授挑學生,再加以重點培養,但束星北卻是學生挑教授。他腦袋裡有著大量的問題,如果這個教授不能給他滿意的回答,他就換一所大學。
家訓
束星北家族的《束氏族譜》載有家訓二十條,其中最為獨特之處便是「共御外侮」一條,這條祖訓對束星北一生的影響甚深。
留學回國後不久爆發了「九一八」事變,他決定投筆從戎,於1932年1月受聘於南京中央軍官學校,任物理教官。不久因責問來校視察的蔣介石抵抗不力而被迫離職。後來,他到浙大當教授,在浙大物理系呆了20年。他在目睹日寇的狂轟濫炸之後,深切感到在課堂上講課是不夠的,一心想要為打敗日寇貢獻自己的力量,於是在1944年應聘但國民黨的軍令部技術處研製國防武器,在他的指導下,我國的第一臺雷達實驗裝置研究成名,後來有人稱他為「中國雷達之父」,但不久抗戰勝利,他就拆掉了雷達,因他反對打內戰。國民黨要把他抓起來,後經人通風報信,才逃過一劫。
一摞白紙
改革開放後,國家海洋所要解決海洋物理問題,要建海洋物理這個專業有點困難,當時所長几次請束星北出山,束星北被其真誠打動,所有,你把所有關於海洋物理的書給我找來了,所長給他找來三十幾本這方面的外文書,他僅僅看了三個月,就說,行,我加入這個工作,接下來辦學習班,給科研人員敦實了物理基礎。
當時我國要發射洲際火箭,洲際火箭一射出去,就落入大洋。由於海水上下的溫度、密度、粘度都不一樣,要根據海洋物理的知識推算它的軌跡,從而知道它的距離和深度,我們才能在半小時之內,將火箭打撈出來。如果超過半小時,別的國家就能撈了去。70年代末,國家為此要撥款100萬給他,他不要,只要了一摞白紙和一支筆。他根據自己的物理學知識和對海洋物理的了解,計算出了洲際飛彈的軌跡。1980年,我國第一次試射的洲際火箭,就是根據他計算出的軌跡,在半小時之內,將火箭打撈出來。束星北是立了大功的。
黑暗歲月
束星北特立獨行、嫉惡如仇、剛正不阿,這種特質為「許多人」所不容,也為此遭受了二十年的不公平待遇。開始是強體力勞動,後來改為輕體力勞動——打掃廁所。束星北打掃的不是五星級公廁,而是混雜了痰跡、糞便乃至人體器官碎片的醫學院茅房,並且在打掃的過程中有時得用手去摳被這些東西堵塞的大便池,其情形是如今的我們不易想像的。但就是打掃廁所他也很認真,把廁所打掃的乾乾淨淨,一點氣味也沒有。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也始終沒有忘記報效祖國。
1964年,他向有關組織提出研製核武器以防止核戰爭的建議,並曾兩次向統戰部門有關負責人提出,他有三個在國外熟識的核物理學家,他「可以協助動員他們回國」。
據束星北的家人回憶,當束星北1964年聽到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消息時,立刻號啕大哭起來。他為自己不能與王淦昌、程開甲在現場並肩戰鬥而傷心。但他對祖國的日益昌盛感到由衷的高興。
重回講臺
1978年,因為李政道的一封信,束星北重新回到了自己喜歡的講臺上,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培養上,辦起了進修班,他培訓出來的學員後來大部分成為研究院,工程師,成為各領域研究課題中的學術帶頭人。
束星北在進行「教書」時沒有忘記用愛國主義「育人」。他深知中國人必須要靠自強才能強大起來,向外國學習也是為了更好地建設自己的國家。身處逆境時,也曾有人勸他到國外去,而他的回答是:「為什麼要到國外去呢?要到國外去,當年我就不回來了。」他對子女定下了一條嚴格的規矩:「外出學習可以,學成後必須回國。不下這個保證,不準放出。」他對出國留學的學子說:「出國不要光帶三大件回來,要帶真本事回來。」
1983年10月30日,這位際遇悽涼的前輩走到了生命之路的盡頭。在去世前,他將自己的遺體捐給了青島醫學院,作解剖及製作骨骼標本之用。
最後用束星北先生的一首詩結束這篇文章:「半生流浪半生沉,老態龍鍾始遇春,願得中華民族振,敢辭羸病臥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