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的「遠程武器",略談戰國時期青銅箭簇的收藏

2021-01-08 騰訊網

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開篇說到,兵者,國之大事。一個國家的生存與發展與軍隊息息相關,古人作戰使用的兵器大致其種類可分為實用兵器和禮儀兵器兩類。實用兵器有進攻兵器(長兵器:矛、戈、戟、鈹(pi)短兵器:劍))和遠程兵器:弓、駑、矢。

相信看過張藝謀電影《英雄》的朋友肯定會對劇中秦軍的箭陣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據史料記載,秦軍每攻一城都要例行放箭,箭如飛蝗,遮天蔽日。頗為以觀。在古城西安出土箭簇也證明了這一點。戰國時期秦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標準化生產的兵工體系,所有的武器包括箭矢做出來都是一個樣子的,出土的箭頭就是用今天的科技去量度,其公差的嚴謹程度都是驚人的。武器上刻有技師的名字和質檢人員的名單列表,任何一件武器產生質量問題都可以直接追查到生產責任人,由此可見,秦軍想不強都不行。

在青銅器收藏領域,箭簇的收藏是一個冷門。筆者多年來致力於青銅箭簇的收集和整理,共收穫各類箭頭200多個。在古代箭亦稱矢,屬於搭在弓或弩上發射的兵器,也是唯一的運程武器。最初的箭只是削尖的樹枝或竹子,後來用石塊或骨、貝作箭鏃,安在箭桿頭部。為保持飛行方向,後來又在箭杆尾郡裝上羽毛(箭羽)。銅鐵出現後,箭鏃改用銅鐵製造,種類也隨之增多,據說有41種之多現代遺留下來的青銅箭簇多為漢代以前,因為西漢煉鐵術發明後,鐵器大量應用於生產,以逐步取代了青銅器,但其形制歷代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根據用途,箭杆的長度和箭嫉的長短、大小以及式樣有所區別。一般叫做矢鋒,漢代時叫做鏃或鏑。鏃的形制趨向多樣化,有雙翼、三稜、四稜、扁葉、圓棒形等。

商代時候,箭頭由青銅製作,除狩獵外,多用於戰場,成為遠射武器。 戰國、秦國、漢代箭頭有了更大的發展,形狀呈雙翼形、三稜形、雙翼雙尾形、四稜形、三翼形、三翼三尾形。除此之外還有毒箭,即在箭頭上鑄有毒槽,把毒粉塗在槽內,加大殺傷力。還有一種「響尾箭」即「鳴鏑」,傳說是匈奴首領冒頓發明的,鳴鏑前端有鋒刃,後面有鋌,鋌部上端帶有葫蘆形物,上有4個或3個小孔,藉助強弓遠射,飛行時發出聲響,以發信號或警報,鳴鏑有鐵製、骨制和竹製。

箭簇的威力取決於發射的工具---弓或弩。秦兵器的質地為青銅,少數為鐵製。商周時期,青銅鏃的主要式樣是有脊雙翼式。春秋戰國時,三稜式鏃盛行,戰國時此類鏃多裝鐵鋌,以節省銅材。漢以後銅鏃開始向鐵鏃過渡,這個過程經歷了約200年。河北省滿城縣出土的西漢前期的三翼式或四稜式鐵鏃,仍系模鑄成型,鋒利程度不及銅鏃;而四川省新繁縣牧馬山出土的東漢鐵鏃呈扁平的銳角三角形,既適合鍛造,又有較強的殺傷力。這種形制遂為後代長期使用的點鋼鏃所承襲。箭杆多用竹製,也有木製的。先秦時期,在南方的雲夢澤和肅慎族聚居的東北地區,均產制矢之楛。直至明、清,華南制箭還用竹杆,華北用萑柳,東北、西北多用樺木桿。為了較準確地命中目標,必須把握住箭在飛行中的方向,於是人們在箭杆的尾部裝上羽毛,使箭的形制趨於完善。

遠在3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在中國境內的人類就開始使用弓箭了。最早的箭很簡單,用一根樹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長度的箭杆,在一端削尖就是箭。而矢的真正起源應是原始社會石器時代,人們把石片、骨或貝殼磨製成尖利的形狀,安裝在矢杆一端,這就製成了有石鏃、骨鏃或貝鏃的矢了,比起單用木棍竹竿削的箭可算進了一大步。由於遠古的箭杆難以保存至今,所以出土實物中往往僅留下箭鏃。新石器時代的石、骨、蚌鏃,有棒形、葉形、三角形等多種,有些已有鏃莖和逆刺。

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遺址中最先出土了商朝早期的青銅鏃。箭的飛行速度和準確性與尾羽的關係密切。箭羽太多,飛行速度慢;太少,穩定性差。為了使之有恰當的比例,在《考工記》中載有將箭浮沉部分的長短,以求出裝尾羽之比例的方法。箭羽以?翎為最上,角鷹羽次之,鴟梟羽又次之。裝雁鵝羽的箭遇風易斜竄,質量就更差了。在宋朝,當優質羽供應不足時,曾發明風羽箭。據《宋史·兵志》記載,慶曆四年(1044),宋廷「賜鄜延路總管風羽子弩箭三十萬」,可見風羽箭也是一種實戰兵器。這種箭將箭尾安羽處剔空兩邊,利用向內凹進的空槽產生渦流阻力使箭保持飛行穩定,其設計思想是相當科學的。

中國現存最早的最完整的箭,是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制的。此箭全長67釐米,有三稜銅鏃、竹杆,帶三根尾羽。鏃和羽都經纏絲塗漆與箭杆相固定。為增大箭的殺傷效力,後漢時耿恭發明了「毒箭」。三國時,關羽攻打樊城,遭到曹仁500名弓弩手的亂箭阻擊,右臂中一弩箭,箭頭有毒,毒已入骨,右臂青腫,不能運動,遂請華倫醫治。神醫華倫曰:「此乃弩箭所傷,其中有烏頭之藥,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無用矣。」烏頭是一種藥用植物,中草藥名叫「附子」,其莖、葉、根均有毒。那時少數民族習用的弓弩箭頭多帶劇毒,中箭者,皮肉爛,爛到五臟而死。可見毒箭的致殘、致死率是很高的。隨著金鎧鐵甲的出現,要求箭更具穿透力。晉代多用鋼鐵箭鏃。唐代箭分為竹箭、木箭、兵箭、弩箭四種,前兩種用於狩獵,後兩種用於戰鬥。用於戰鬥的箭鏃用鋼製成,刃部較長,能穿透堅甲。

現存的銅鏃有四種:

一、薄匕式,類似匕首的鋒部,鏃中有脊,兩側分葉,外緣帶刃,兩刃向前聚成鋒並向後形成倒刺,中脊向下伸出,形成連接箭杆的鋌。

二、三稜式,這種鏃呈長條形,有三刃稜,上有尖鋒,下出鋌。

三、圓錐式,鏃頭短而體輕,上銳下圓,形似圓錐。

四、平頭式,形如圓柱,鏃頭平而無鋒,僅可撞擊不能射殺,是專門用做習射時的「志矢」。

而在實踐中證明「三稜式鏃」最適用,其優點是:製作簡便,鏃體堅固,鏃鋒銳利,穿透力強。還因鏃體近似流線型,故箭飛行時阻力小,方向性好,保證了箭射出後的穩定性和準確性,又具有較強的殺傷性能。所以,到戰國末年,三稜銅鏃以其優勢逐步取代了各式銅鏃,成為箭鏃的主要形制。陝西秦俑坑出土的銅鏃數以萬計,三稜銅鏃佔99.85%,足以說明先秦時期已由多種鏃型趨於單一形式的三稜鏃。

相關焦點

  • 古老的冷兵器,是否應該廢棄
    而眾所周知在古代冷兵器時期,十字弩堪稱利器的原因就在與它能進行遠程擊殺。而當代是熱武器時代,就算是一支普通的改裝土槍威力都不見得比十字弩小。那作為射擊武器界的「老古董」十字弩還有必要存在嗎?首先我們來聊一下十字弩,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最著名的諸葛連弩大家應該都聽說過,十字弩是冷兵器時代少有的遠程攻擊手段,而在歷史的演進中也不斷的對其進行改進、加強。
  • 中國古代冷兵器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在過去的幾千年裡,冷兵器是王朝內外戰爭的主流,槍之類的長武器通常被各種各樣的士兵使用,而劍和斧則主要被中上層士兵和特種部隊使用。此外,峨眉山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奇怪武器,如荊棘、啄木鳥、耙子和雙環,這些現在還不為人所知;然而,它們的力量沒有長兵器強大。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不同時期冷兵器的變化也是古代社會進步的直接體現。
  • 冷兵器時代的最大主角——淺談中國古代的甲冑及其在戰爭中的作用
    冷兵器時代的最大主角——淺談中國古代的甲冑及其在戰爭中的作用 由於年代久遠,加之受到影視劇和評書的影響,我們現代人總是會對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形成錯誤的印象。比如身披重甲的士兵十分不堪一擊,他們的甲冑似乎就像擺設一般,隨隨便便被砍一刀就死了。
  • 牛角做弓筋做弦,冷兵器時代一把弓箭耗時一年,卻是英雄必備
    在冷兵器時代,弓作為遠程武器是非常可怕的,古代常常有專門的弓箭手,萬箭齊發對敵人的工勢和士氣可以造成重大的打擊,同時也對敵人造成了嚴重的殺傷。弓箭如此強大,它的製作工藝也極為複雜,就最簡單的單體弓而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考工記》就提出了製作弓的6種材料,幹、角、筋、膠、絲、漆,合稱六材,從集齊六種材料到製作成一張弓,需要整整一年的時間。幹是弓的主體對弓的性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幹的取材非常多,多種木材和竹材都可以用來制弓,但竹材是最差的一種乾材,最好的是拓木,檀木稍次些。
  • 聊聊古代冷兵器的秘密
    自上古石器時代起始,到青銅時代的矛戈,再到大明王朝的繡春刀,最後在清朝形成穩定的十八般武器,縱觀整個中國冷兵器的發展史,武器形制相生相剋,不斷演變發展,但是背後發展內在規律和邏輯卻始終如一,那就是:「道法自然」#冷兵器
  • 壹度丨你知道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之王」是什麼嗎?
    說起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之王」,弓箭是當之無愧的。由於古代的弓箭是由竹、木、筋、角等材料製成,完整保存至今的寥寥無幾,能遺存下來最多的便是箭鏃了。一枚小小的箭鏃,有怎樣的威力,怎樣的故事?在銀川,王濤先生就收藏了一些箭鏃,讓我們隨著他的介紹,進入一個刀光箭影的時空。
  • 【西部地理】鎮原東漢銅弩機 中國古代遠程「大殺器」揭秘
    匈奴騎兵所懼、李陵的漢軍所依仗的正是遠程利器強弩。  兩漢時期強弩的極致——大黃弩的最高射程可達400米左右。李廣曾與匈奴作戰時,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就以它連續射殺對方將領而扭轉戰局。匈奴騎兵善騎射,在60米之內能準確地射中目標已屬不易,有效射程不會超過100米,與漢軍強弩相比,高下立現。  鎮原縣博物館所藏的這件東漢銅弩機,原弩的威力又如何呢?
  • 冷兵器越怪,死得越快!鯊魚刀造型獨特,我國這款被搶走當廢鐵賣
    導語:冷兵器越怪,死得越快!美國鯊魚刀造型獨特,我國這款被搶走當廢鐵賣冷兵器時代,作為士兵還有民眾賴以生存的武器,冷兵器存在的意義無可替代,正是在這樣的因素下,誕生了眾多的款式,裡面有性能優秀的,有造型怪異的,第二種常常被人調侃,一些軍迷認為,冷兵器越怪,死得越快,但真實情況並非如此,看看下面給大夥介紹的這4把兵器就知道了。1.
  • 雲梯是冷兵器戰場上的攻城利器,《帝國神話》中投石車比之如何?
    雲梯是冷兵器戰場上的攻城利器,《帝國神話》中投石車比之如何? 投石車,做為古代攻守城的重要兵器之一,蘊含著來自神秘東方的智慧。在戰場上尤其是攻城戰中投石車可以說是強大的攻城利器。投石車在戰場上的運用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有人說是百家爭鳴時期的墨家所創造也有人說是來自於神秘的縱橫家。
  • 帝國時代3的日本火器真那麼強?大明:見過我的火箭和佛郎機嗎?
    帝國時代3的時代已經是火器的時代,除了阿茲特克之外,包括蘇族和易洛魁這樣的北美印第安民族都擁有強大的火器。而日本民族在帝國時代3中的火器輸出也頗為驚人,那麼真正歷史上,戰國日本的火器真有那麼強嗎?焙烙玉是在陶罐型容器中填入火藥,點燃導火線投擲向敵人的類手雷武器。一般陶具繫上繩子,通過圓形擺動利用離心力投擲,殺傷敵兵,同時可以引燃周圍的木質結構,類似於現代的燃燒彈。戰國時期的日本海戰主要是在內海、近海的海戰,更加特別化。對於船體上建造了很大的木質城牆的結構,向建築間隙不斷的投擲爆炸物加以引燃的戰術比較有效。
  • 春秋戰國時期絲織業發展
    春秋戰國時代紡織技術的進步春秋時代紡織業的主要部門是絲織業。這一時期無論是黃河流域還是長江流域各國均普遍種桑養蠶。絲織品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產量的增加,使得各級貴族的衣服都以絲綢為主,而且貴族間交往互贈的禮物和祭祀用的祭品中都大量使用絲綢。
  • 從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冶鐵技術便一直處於世界領先
    春秋時期,治鐵技術上的另大進步是鋼的出現。歷史上有名的幹將莫邪劍的傳說就是證。據《吳越春秋》記教:「-..請幹將許作名劍二收。幹將作劍,來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使童男童女30人,鼓橐裝炭,.遂以成劍,陽日幹將,陰曰莫邪。」到了戰國時期,尤其是戰國中期以後,鐵器已成為農業、手工業中的主要生產工具。
  • 冷兵器科普:冷兵器時代的「狙擊槍」秦弩,居然有這種玄機?
    2000多年前,戰國七雄爭霸,當時最先進的冷兵器莫過於弓弩,其地位相當於現代的狙擊槍在秦兵馬俑坑的考古發掘中,也多次出現過上百件弓弩。
  • 冷兵器時代的戰馬,馱李元霸一柄錘能跑多遠?
    以上的問答自然是玩笑,但看多了演義小說中牛逼人物動輒幾十斤上百斤的兵器,很多同學不免會追問:冷兵器時代的戰馬,究竟能負重多少斤?一、戰馬,不是開玩笑的。冷兵器時代的騎兵是王牌部隊,他們座下的戰馬也是百裡挑一的良馬。圖:漢墓壁畫上的戰馬戰馬不是輜重馬,對於負重能力不是第一要求,甚至不是第二第三第四。
  • 怪異冷兵器,「鯊魚刀」外形霸氣,中國這款被稱「冷兵器之王」
    看到「怪異」二字,先別急著否定它,怪異的東西不一定是無用的東西,怪有怪的道理,它們往往是打破常規的存在,比如武器就是如此。今天我們就來介紹幾款打破常規,卻比常規武器恐怖得多的「怪異」冷兵器,堪稱冷兵器越怪,死得越快。1.鯊魚刀:刀如其名,形似鯊魚。我們所熟知的刀,是後面有一個刀柄,前面是一片利刃,而這把刀卻打破常規,是套在手上的。
  • 獵手之王3.26終極測試 再現中世紀冷兵器傳奇
    【持冷兵器近戰肉搏,秒切武器炫目連招】 歐洲自中世紀開始,冶鐵技術不斷提高,並出現了大量獨特而驚豔的冷兵器。冷兵器是獵手們行走戰場最忠貞的好夥伴,長槍直挑,匕首背刺,立盾反擊……遊戲復原了九種歷史上的冷兵器,每種武器都擁有不同的招式技能,讓你可以穿越重重歷史浪潮,親身施展舊時代的驚人武藝。
  • 冷兵器的雙鞭和雙鐧,有什麼區別,哪個威力更大
    冷兵器的雙鞭和雙鐧,有什麼區別,哪個威力更大文/@成長新視點在中國古代冷兵器中,有雙鞭和雙鐧,它們的外形極其相似,都是銅、鐵等金屬製造,且威力都非常大。兩種武器相比,主要有起源、節數、造型、殺傷力和打擊方法等五個方面不同。鞭和鐧,屬於十八般兵器中的短兵類,是為了對付重甲而出現的破甲利器,故此是中國歷代兵器中出現較晚的形制。兩者的共同點,都和劍差不多長,有柄和鍔(護手),且都以劈砸為主要攻擊方式。一、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