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鎮原東漢銅弩機 中國古代遠程「大殺器」揭秘
鎮原出土的銅弩機
弩機細部名稱
鎮原縣博物館所藏的一件東漢銅弩機,1996年9月,被國家文物鑑定專家組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它的發現,對研究中國漢代遠射兵器和軍事裝備提供了珍貴資料。
1 它布滿一種凌厲的殺氣
在鎮原縣博物館,有一件北宋時期的瓷製蒺藜火器,被專家譽為中國古代的「手榴彈」,對研究火藥的運用和鎮原古塞邊防提供了實物見證,去年12月記者曾做過相關報導,時隔一年,我們再去見識另外一件大殺器——東漢時期的「南陽宛造四石弩」。
強弩一直是我國歷史上中原帝國的重要利器,地位在弓箭之上,尤其是對遊牧民族騎兵時。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名將李陵奉漢武帝之命出徵匈奴,率5000步兵與8萬匈奴兵戰於浚稽山,最後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8萬匈奴騎兵圍攻了十多天都沒能把李陵擊敗,一直到李陵所部箭支消耗殆盡,才覓得機會。匈奴騎兵所懼、李陵的漢軍所依仗的正是遠程利器強弩。
兩漢時期強弩的極致——大黃弩的最高射程可達400米左右。李廣曾與匈奴作戰時,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就以它連續射殺對方將領而扭轉戰局。匈奴騎兵善騎射,在60米之內能準確地射中目標已屬不易,有效射程不會超過100米,與漢軍強弩相比,高下立現。
鎮原縣博物館所藏的這件東漢銅弩機,原弩的威力又如何呢?看它在陳列櫃裡布滿的銅鏽,我們仿佛還能感受到它布滿一種凌厲的殺氣。
2 冷兵器時代重要的軍事發明
這件銅弩機出土於鎮原縣城關鎮的高莊村,講解員詳細介紹了它的相關數據:重1100克。製作精巧,外觀平整光潔,銅質優良,懸刀(扳機)上陰刻「南陽宛造四石弩匠工張平二十一」十四字,隸書,字跡纖細。弩機郭長14.2釐米,寬3釐米,厚2.6釐米,懸刀長9釐米,望山(瞄準器)長6.6釐米,牙、牛部件俱全。牙呈鳥首形,有前後兩個支突,前面支突略短,後面支突略長,牙的底部有栓孔。懸刀略呈弧形,一端寬扁,一端略尖,牙和懸刀均由銅栓固定在活動木臂前端的機槽內。此弩機當時是裝在弩的木臂後部,發射時,先將弓弦向後拉,弦被鉤在牙上,牙由牛託住,牛的長端由懸刀卡住,對準目標後,把懸刀一扳,牛就順勢鬆開,牙縮下,鉤住的弦彈出,就將放在木臂上的箭支射出,殺射敵人。
鎮原縣博物館館長王博文就弩機上出現的「南陽宛造四石弩匠工張平二十一」銘文做了解讀。「南陽宛」指的是今河南省南陽市。「四石」是指弩的強度(即張力),漢代弩實現了標準化,以石為單位,以弩的拉力分為1-10石弩。據《居延漢簡》記載,弩的強度在3-8石之間,射程在120-240步以內,按漢代一石折合現今30.24千克,漢尺一尺等於0.23米計算,四石弩的張力約為120.96千克,射程約為200米。
漢武帝時期規定張力在150千克以上的五石弩列為強弩,嚴禁出關,違者受罰,可見弩在漢代兵器中的重要地位。此「四石」弩證明為一般弩機,可以私攜出關,所以墓主人死後才能用它來做陪葬品。
「匠工張平二十一」中的「張平」是人名,「二十一」是弩機的編號,它的發現,對研究中國漢代遠射兵器和軍事裝備提供了珍貴資料。1996年9月,被國家文物鑑定專家組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3 在特戰隊員手裡完美復活
弩是用機括發箭的弓,出現在戰國時期,它雖源自弓,但比弓的射程遠,殺傷力強,命中率高,並克服了拉弓時體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的弱點,起到了「延時裝置」的作用。到了漢代,弩的扳機外面普遍裝有銅郭,使弩機能夠承受更大的力,從而使弩的威力更強,射程更遠。為了使弩機提高命中率,一些弩還加高瞭望山並加上刻度,用於瞄準,具有現代步槍標尺的作用。因此,在冷兵器時代,弩是一項重要發明,可以等同於「步槍」。
王博文說,東漢至魏晉,是弩機發展的最高峰,諸葛連弩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一次能發射十支箭,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到了宋代先後出現了神臂弩和豆寸子弩,神臂弩射程遠達340多步,成為宋軍弩手的制式兵器之一。而豆寸子弩則是一種大型的攻城床弩,將弩機安在木架床上,靠絞車來拉動弩弦,一次可以發射十餘支箭射到千步遠,成為冷兵器時代射程最大威力極強的「大殺器」。
宋代以後,火藥逐漸應用於兵器上,出現了火器,強弩在戰場上逐漸消失。出人意料的是弩這種傳統的武器裝備在現代反恐行動中又一次復活了,反恐突擊隊員使用的強力弩弓,可穿透15釐米厚的樹木,主要用於隱蔽突擊作戰、解救人質,是他們極為有效的攻擊性武器,這讓人愈發讚嘆中國古人的智慧。
文/圖 記者 劉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