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理】鎮原東漢銅弩機 中國古代遠程「大殺器」揭秘

2020-12-06 中國甘肅網

  原標題:鎮原東漢銅弩機 中國古代遠程「大殺器」揭秘

  鎮原出土的銅弩機

  弩機細部名稱

  鎮原縣博物館所藏的一件東漢銅弩機,1996年9月,被國家文物鑑定專家組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它的發現,對研究中國漢代遠射兵器和軍事裝備提供了珍貴資料。

  1 它布滿一種凌厲的殺氣

  在鎮原縣博物館,有一件北宋時期的瓷製蒺藜火器,被專家譽為中國古代的「手榴彈」,對研究火藥的運用和鎮原古塞邊防提供了實物見證,去年12月記者曾做過相關報導,時隔一年,我們再去見識另外一件大殺器——東漢時期的「南陽宛造四石弩」。

  強弩一直是我國歷史上中原帝國的重要利器,地位在弓箭之上,尤其是對遊牧民族騎兵時。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名將李陵奉漢武帝之命出徵匈奴,率5000步兵與8萬匈奴兵戰於浚稽山,最後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8萬匈奴騎兵圍攻了十多天都沒能把李陵擊敗,一直到李陵所部箭支消耗殆盡,才覓得機會。匈奴騎兵所懼、李陵的漢軍所依仗的正是遠程利器強弩。

  兩漢時期強弩的極致——大黃弩的最高射程可達400米左右。李廣曾與匈奴作戰時,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就以它連續射殺對方將領而扭轉戰局。匈奴騎兵善騎射,在60米之內能準確地射中目標已屬不易,有效射程不會超過100米,與漢軍強弩相比,高下立現。

  鎮原縣博物館所藏的這件東漢銅弩機,原弩的威力又如何呢?看它在陳列櫃裡布滿的銅鏽,我們仿佛還能感受到它布滿一種凌厲的殺氣。

  2 冷兵器時代重要的軍事發明

  這件銅弩機出土於鎮原縣城關鎮的高莊村,講解員詳細介紹了它的相關數據:重1100克。製作精巧,外觀平整光潔,銅質優良,懸刀(扳機)上陰刻「南陽宛造四石弩匠工張平二十一」十四字,隸書,字跡纖細。弩機郭長14.2釐米,寬3釐米,厚2.6釐米,懸刀長9釐米,望山(瞄準器)長6.6釐米,牙、牛部件俱全。牙呈鳥首形,有前後兩個支突,前面支突略短,後面支突略長,牙的底部有栓孔。懸刀略呈弧形,一端寬扁,一端略尖,牙和懸刀均由銅栓固定在活動木臂前端的機槽內。此弩機當時是裝在弩的木臂後部,發射時,先將弓弦向後拉,弦被鉤在牙上,牙由牛託住,牛的長端由懸刀卡住,對準目標後,把懸刀一扳,牛就順勢鬆開,牙縮下,鉤住的弦彈出,就將放在木臂上的箭支射出,殺射敵人。

  鎮原縣博物館館長王博文就弩機上出現的「南陽宛造四石弩匠工張平二十一」銘文做了解讀。「南陽宛」指的是今河南省南陽市。「四石」是指弩的強度(即張力),漢代弩實現了標準化,以石為單位,以弩的拉力分為1-10石弩。據《居延漢簡》記載,弩的強度在3-8石之間,射程在120-240步以內,按漢代一石折合現今30.24千克,漢尺一尺等於0.23米計算,四石弩的張力約為120.96千克,射程約為200米。

  漢武帝時期規定張力在150千克以上的五石弩列為強弩,嚴禁出關,違者受罰,可見弩在漢代兵器中的重要地位。此「四石」弩證明為一般弩機,可以私攜出關,所以墓主人死後才能用它來做陪葬品。

  「匠工張平二十一」中的「張平」是人名,「二十一」是弩機的編號,它的發現,對研究中國漢代遠射兵器和軍事裝備提供了珍貴資料。1996年9月,被國家文物鑑定專家組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3 在特戰隊員手裡完美復活

  弩是用機括發箭的弓,出現在戰國時期,它雖源自弓,但比弓的射程遠,殺傷力強,命中率高,並克服了拉弓時體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的弱點,起到了「延時裝置」的作用。到了漢代,弩的扳機外面普遍裝有銅郭,使弩機能夠承受更大的力,從而使弩的威力更強,射程更遠。為了使弩機提高命中率,一些弩還加高瞭望山並加上刻度,用於瞄準,具有現代步槍標尺的作用。因此,在冷兵器時代,弩是一項重要發明,可以等同於「步槍」。

  王博文說,東漢至魏晉,是弩機發展的最高峰,諸葛連弩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一次能發射十支箭,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到了宋代先後出現了神臂弩和豆寸子弩,神臂弩射程遠達340多步,成為宋軍弩手的制式兵器之一。而豆寸子弩則是一種大型的攻城床弩,將弩機安在木架床上,靠絞車來拉動弩弦,一次可以發射十餘支箭射到千步遠,成為冷兵器時代射程最大威力極強的「大殺器」。

  宋代以後,火藥逐漸應用於兵器上,出現了火器,強弩在戰場上逐漸消失。出人意料的是弩這種傳統的武器裝備在現代反恐行動中又一次復活了,反恐突擊隊員使用的強力弩弓,可穿透15釐米厚的樹木,主要用於隱蔽突擊作戰、解救人質,是他們極為有效的攻擊性武器,這讓人愈發讚嘆中國古人的智慧。

  文/圖 記者 劉小雷

相關焦點

  • 2003年在宿遷出土的這把弩機,為什麼被稱為「天下第一弩」?
    弩是裝有託柄和釋放裝置的弓,它以機械力射出箭支,是由弓發展而成的一種遠程射殺傷性武器。弩和弓的主要區別在於,弩依靠弩機實現張弦和發射過程的奮力,做到儲能和擇機發射。對一把弩來說,它的關鍵部位是弩機,技術集中體現在弩機上。
  • 揭秘中國古代震驚世界的六大弓弩
    大概可以算古代的火箭炮。六、最大的弩-秦弩秦代弩的種類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秦俑坑發現的弩弓遺蹟多達數百處。從完整的弩弓遺蹟判斷至少應有三種不同形制的弩,弩弓為木質均已腐朽,朽木殘長130至140釐米,弩臂也已腐朽,末端安有青銅弩機,弩機通高16.5釐米,望山高5.5釐米。這是秦俑坑發現數量較多的一種弩。
  • 中國古代的弩:戰國到漢代成為令人生畏的「殺器」 射程達600米
    最近,一款「大殺器」成為武器排行榜上的明星。這款武器既不是造價億百億記得美國超級航母,也不是在巴黎航展上大秀飛行技巧的F-35,也不是初露崢嶸的中國新型輕坦,而是長不足10釐米,售價10元左右的「牙籤弩」。
  • 古代的弩為何大受歡迎,統治千年戰場,著名的弩又有哪些
    眾所周知,古代的戰爭是非常頻繁的,如果說到軍隊中最重要的是什麼,絕對非兵器莫屬了,好的兵器甚至能決定一場戰爭的走向,所以鐵匠在軍隊中是非常吃香的。大家都知道我國兵器的種類是非常多的,後來專門排了十八般武藝,就是對武器做了個排名。
  • 鄉村教師隊伍擴量提質的鎮原探索
    ■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 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初冬,車輛行駛在甘肅省鎮原縣的山川溝壑,放眼望去,星星點點分布的學校是一片枯黃裡的亮色。提高義務教育質量,關鍵在教師。深處內陸西北,鎮原縣也面臨著貧困地區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共性難題。如何為鄉村教師樹起近處可學的榜樣,讓鄉村教師隊伍不僅有規模更有質量?
  • 古代弩歷史告訴你這是種武器
    弩是古代的一種冷兵器,是古代兵車戰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步兵有效克制騎兵的一種武器。 弩也被稱作「窩弓」、「十字弓」。古代用來射箭的一種兵器。它是一種裝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機等部分組成。雖然弩的裝填時間比弓長很多,但是它比弓的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強,命中率更高,對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較低,是古代一種大威力的遠距離殺傷武器。強弩的射程可達600米,特大型床弩的射程可達千米。
  • 東漢張衡發明了什麼?除了地動儀你還知道哪些?
    張衡是西漢初年河南人,張衡對很多方面的知識都很精通,其在天文、數學、文學地理等方面都有涉獵。尤其是在地震學和天文學等方面,可以說是開創了此領域的先河。不僅如此,他在為官為政上也頗有業績,以清廉著稱,是我國古代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那麼東漢時期張衡發明了什麼?
  • 他是中國古代唯一被稱為「聖」的科學家,3項成就早西方一千多年
    他是中國古代唯一被稱為「聖」的科學家,3項成就早西方一千多年 古代中國人是不怎麼重視科學的,所以,到了近現代後,我們的科學水平直線下跌的落後於西方,當然這跟我們實用主義的文化相關。
  • 中國古代十大發明家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紙神」。本名張遂,魏州昌樂人,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主持修編新曆、最主要的成就是編制《大衍曆》。他在製造天文儀器、觀測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測量方面有重大貢獻。一行主張在實測的基礎上編訂曆法。為此,首先需要有測量天體位置的儀器。他於開元九年率府兵曹參軍梁令瓚設計黃道遊儀,並製成木模。一行決定用銅鐵鑄造,於開元十一年完成。後來,一行和梁令瓚等又設計製造水運渾象。
  • 蘭臺說史·名過其實的秦軍標準化_中國古代史頻道_鳳凰網
    秦俑出土銅簇 作為秦俑兵器標準化最為代表性的弩機,在最初的發掘測量後發現,發掘出的青銅弩機各個部件間咬合誤差僅在1.9192mm 三、統一尺寸規格並非中國古代獨有 雖然沒有近現代的生產組織方式,實際產品距離可互換的標準件也還有差距,那麼作為統一大小尺寸這一點,是否具有超越那個時代的先進性呢?遺憾的是,這一點似乎也並不被人類已有的歷史知識所支持。
  • 中國古代若干天文氣象儀器
    中國古代氣象學中有很豐富的天象記錄,這是通過天文氣象儀器進行觀測所取得的。天文氣象儀器是人類感覺的延伸,亦是研究日、月、星、辰、雲、雨、風、雷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天文氣象儀器的研製,是天文氣象學發展的基礎。我國古代天文氣象儀器有很多,比如圭表、晷儀、日晷、漏壺、更香、秤漏、渾象、假天等等。
  • 《科技篇一》中國古代科技成就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本節重點:(★★★★☆):中國古代天文、數學、地理、物理、醫藥、建築、農業、科學成就。一、 中國古代天文成就1. 春秋:《春秋》記載 「有星孛入於北鬥」,是世界上公認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2. 戰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3.
  • 國博「鏡裡千秋 - 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掠影
    國家博物館的「鏡裡千秋 - 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2020年11月24日開幕,展出各時代鏡子二百多面,展期三個月,本篇是這次展覽的部分展品蟠螭紋銅鑑,戰國,河南陝縣後川出土。據推測,古人將水注入鑑內後,可以利用平靜的水面自視。
  • 古代青銅分三種,主要是銅錫合金,明清銅器大都是合金銅冶煉而成
    古代青銅分三種,主要是銅錫合金,明清銅器大都是合金銅冶煉而成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明清銅器合金成分的。明清銅器大都是合金銅冶煉而成,商周青銅器也是合金銅,但其成分未必相同。
  • 訪談︱趙曉軍:中國古代度量衡為何沒有衍生出西方的公平觀念
    考古發現為我們研究古代度量衡器提供了切實依據,古代度量衡有什麼作用?秦統一度量衡的意義何在?中國古代的度量衡,與西方的度量衡制度又有何區別?為此,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二里頭遺址博物館籌建處的趙曉軍研究員,請他為我們講述古代度量衡背後的故事。
  • 鎮原鋼製兩柱暖氣片重量kg/片
    鎮原鋼製兩柱暖氣片重量kg/片按熱量表收費的用戶使用溫控閥更是有訣竅。對於上班族而言,不建議上班後關閉全部暖氣片閥門。因為完全關閉後,房間溫度會下降得比較多,等下班再開啟閥門後,不僅房間溫度達到舒適需要好幾個小時,而且熱量消耗得也多,不經濟。可以滿足全國各地用戶的需求。
  • 鳳翔村民拓寬公路時發現古代文物 經鑑定為唐代銅釜
    鳳翔村民拓寬公路時發現古代文物,經鑑定為唐代銅釜。鳳翔村民拓寬公路時發現古代文物,經鑑定為唐代銅釜。西部網寶雞訊(記者 魯鵬飛 通訊員 董海兵)11月6日下午,鳳翔縣文物局接到鳳翔姚家溝鎮領導報告,稱姚家溝村群眾在拓寬公路時挖出了「寶貝」,後經鳳翔縣文物部門工作人員初步鑑定,村民發現的「寶貝」為銅釜,屬唐代器物。
  • 西部測圖工程、1:5萬基礎地理信息
    1:5萬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是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的基礎性、戰略性信息資源。  由於受裝備水平、技術條件等的限制,中國西部包括青藏高原、南疆沙漠、橫斷山脈等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地區在內的約200萬平方公裡的陸地國土一直沒有實地測量的1:5萬地形圖,中國國家基本圖一直存在約20%的空白區域。
  • 中國古代最逆天神器:還有遊標卡尺,古人真是太偉大了
    示:點擊上方↑"製造原理"↑即可訂閱,每天更新(關鍵詞:古代文物)說起古代科技文明,你是否只想到「四大發明」?實際上,古人的智慧說「百大發明」都不為過,不僅如此,這些發明在幾千年後仍然讓人拍案叫絕,驚嘆不已。看完這篇,你會發現:中國「文明古國」的稱號絕不是浪得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