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摘國際奧數金牌,中國為何還未獲菲爾茨獎?—新聞—科學網

2020-11-24 科學網

 

如果中國數學家僅僅瞄著菲爾茨獎的話可能會失去更多,有點捨本逐末。

我們正因為作好了研究才有可能獲獎,而不是為了獲獎才去作研究。

■本報記者 韓天琪

巴西時間8月1日上午10時,在裡約熱內盧舉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ICM)上,本年度菲爾茨獎正式公布。今年共有4名數學家摘得這一數學界最高榮譽,他們分別是:劍橋大學教授Caucher Birkar(40歲)、波恩大學教授Peter Scholze(31歲)、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Alessio Figalli(34歲)和史丹福大學教授Akshay Venkatesh(37歲)。

截至2018年,世界上共有60位數學家獲得過菲爾茨獎,其中2位為華裔數學家,分別是1982年獲獎的數學家丘成桐和2006年獲獎的數學家陶哲軒。而中國本土,至今還未有人獲得過該獎項。

作為19次獲得中學生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的國家,我國的中學生曾一度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中學生,而當這些孩子長大後,卻並沒有在國際數學界嶄露頭角。近4年來,就連我們一直引以為傲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也分別被美國和韓國取得。很多人不禁要問,我國在數學方面為何還未站到世界的前沿?

有奧林匹克金牌,但沒有菲爾茨

世界上有三大數學獎項,分別是菲爾茨獎、沃爾夫獎和阿貝爾獎。「菲爾茨獎主要針對40歲以下的年輕數學家;沃爾夫獎可以看作是數學界的終身成就獎;而阿貝爾獎,由於獎金在三大數學獎項中最高,被很多人認為彌補了諾貝爾獎沒有數學獎的缺陷。」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炳仁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正是由於菲爾茨獎的評獎對象是40歲以下的青年人,而「一個好的數學家取得世界級的成果,大多數是在青年時期完成的」,因此,菲爾茨獎的獲獎成果往往是世界級的數學成果。李炳仁認為,正因為如此,國內對菲爾茨獎的討論和重視程度遠遠大於另外兩個世界級數學獎項。

除了菲爾茨獎本身的影響力,我國在青少年數學教育上取得的國際成績也讓很多人對菲爾茨獎的獲得充滿期待。

「我國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上一直有很好的表現,從1977年到2018年,共獲得過19次金牌。」李炳仁指出,國內關於菲爾茨獎獲獎情況的討論很大一部分也來源於「為什麼很多其他國家的奧林匹克金牌選手成年後可以獲得菲爾茨獎,而我國卻一個也沒有呢?」

「肥肉吃得太多,不想再吃了」

「肥肉吃得太多了,不想再吃了。」這是一個在李炳仁看來很有潛力從事數學研究的中學生對李炳仁說過的話。

長期以來,我們組織奧林匹克競賽隊伍的方式就是「集中訓練」。

「大量的培訓,大量的題目。」李炳仁說,我們在青少年的數學教育上太過於強調高強度的訓練,「有點揠苗助長」。

這樣做的「好處」是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上經常性地取得好成績,但壞處是「小時候做題做得太多了,對數學研究反而喪失了興趣」。以李炳仁的經驗,國內很少有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選手成年後仍然選擇在數學領域繼續進行鑽研,而國際上很多得獎選手由於是強烈的興趣使然,很多依然選擇從事數學研究工作。

在李炳仁看來,要想獲得世界級數學大獎,除了天賦和聰明,興趣、志向、刻苦鑽研和機遇缺一不可。

「我並不主張嚴酷的課外輔導和大量的做題,主要還是有興趣。研究數學聰明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因素,還是要看個人的志向。需要刻苦努力,下很大的功夫,但同時也需要巧勁。」李炳仁同時認為,就算這些因素全都具備,也並非一定能拿獎,「就像奧運會賽場上,有實力獲得金牌的人很多,但某個人是否一定能拿冠軍是說不準的」。

所以,數學,特別是基礎數學的發展一定要「順其自然」,如果目的性太強的話,比如多少年內獲得菲爾茨獎、多少年內攻克某個數學難題,這些在李炳仁看來都是不可取的。

數學研究更依賴於「軟環境」

近年來,我國在物理、化學、生物等實驗學科的發展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很多研究領域已經處於世界前沿。究其原因,不斷增加的科研投入保證了實驗學科研究的順利進行。但數學不同於實驗學科,學術界往往笑稱,數學研究只需要「腦袋和紙筆」。要想提高數學學科的發展水平,其路徑當然與實驗學科有所不同。

「近現代數學的研究特別取決於某一個領域中的某些學者的數學天分。所以,對一個數學家來說,他能否憑自己的數學天分敏銳地把握某一個問題的世界前沿的程度和成果的國際難度,這是非常重要的。」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教授紀志剛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雖然推動數學學科發展,一定的科研投入也是需要的,「但不會像物理、化學、生物等重視實驗的學科那樣需要大量的實驗設備的投入,更需要的是具有好的學術氛圍的研究環境。」

所謂好的研究環境,在紀志剛看來,主要是「軟環境」。「關鍵是這些獻身於數學的人們不要為某些現實的環境所幹擾,能夠有一個非常理想的、純粹的學術領域的環境,使他們心無旁騖地投入某一個高難度的數學研究。比如懷爾斯證明費馬大定理的時候,有8年時間未專門發表學術論文,這樣的環境對於解決類似高難度的數學問題是特別重要的。」

雖然是否獲得菲爾茨獎是衡量一個國家數學研究水平的重要獎項,但紀志剛認為,我們不能以是否獲得菲爾茨獎作為我們研究的導向,「如果中國數學家僅僅瞄著菲爾茨獎的話可能會失去更多,有點捨本逐末。應當是對於中國數學的發展制定出一個真正能夠符合中國國情的、符合中國特點的研究戰略。對於某一個獎項的獲得,並不是發起一兩次運動就能夠獲得的,更重要的還是潛心積累,堅持不懈,這樣的話才能夠獲得更好的成果」。

「我們正因為作好了研究才有可能獲獎,而不是為了獲獎才去作研究。」紀志剛說。

《中國科學報》 (2018-08-27 第7版 觀點)

 

 

相關焦點

  • 中國擁有59%的奧數冠軍比例,為何卻鮮有菲爾茨獎和諾貝爾獎呢
    作為一個教育大國,我們怎麼會缺席世界奧數比賽呢,在人們對奧數狂熱追捧的氣氛下,中國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的成績收穫頗豐自1985年至2018年,中國總共獲得516枚奧數獎牌,其中金牌204枚,銀牌179枚,銅牌133枚。 在參加世界奧數的35年間,中國拿下59%的奧數冠軍,取得多麼輝煌的成就啊,這是不是可以說我國數學的厲害,在國際上都是那麼的出彩,但是為什麼卻鮮有菲爾茨獎和諾貝爾獎呢?這是為什麼呢?
  • 「奧數」大國為何與數學大獎無緣
    看到這則新聞,筆者沒像許多國人一樣對中國屈居第二而感到遺憾,因為許多國人患有第一崇拜症,反而想到了另一個緊要問題,即「奧數」金牌大國為何與數學大獎無緣?據調查,在獲數學界「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的作者中,已有十多位是當年的「奧數」金牌獲得者。這個大獎每4年才頒發一次,自1936年設立以來,只有56名獲獎者。
  • 中國學生拿國際奧數金牌很多,為何卻和「數學諾貝爾獎」無緣?
    中國學生拿國際奧數金牌很多,為何卻和「數學諾貝爾獎」無緣?在我國奧數一直被很重視,每年參加奧數比賽都能拿下重獎,中國學生拿下的國際奧數金牌更是很多,這就充分展示了中國在奧數方面的實力,按理說,這樣的成績想要拿下數學諾貝爾獎是比較容易,可是,中國學生基本沒有拿下,中國獲得這項獎的只有兩位華裔數學家,那就是丘成桐和陶哲軒,中國的數學天才離數學諾貝爾獎有多遠呢?又差在了哪裡呢?
  • 國際數學家大會和菲爾茨獎(資料)
    國際數學家大會和菲爾茨獎每次大會的開幕式都同時舉行菲爾茨數學獎頒獎儀式。  本月20日在北京召開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由中國最高國家科技獎得主、著名數學家吳文俊任大會主席。這是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這一大會。  菲爾茨獎於1932年在第九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設立,1936年首次頒獎,被認為是國際數學界的諾貝爾獎,是數學家的最高榮譽。
  • 奧賽屢奪金國際大獎得主少 中國數學大師為何不多
    本屆菲爾茨獎的另一名得主是俄羅斯的格裡戈裡·佩雷爾曼。新華社/法新     8月22日,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為法國數學家文德林·維爾納頒發菲爾茨獎。    談起中國學生的數學能力,很多國際著名學者都會讚不絕口,但國際數學界享有盛譽的大師級人物在中國卻為數不多。22日上午,第25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西班牙首都馬德裡開幕。
  • 14年前,中國奧數少年擊敗德國天才,現今1人獲諾獎,1人成和尚
    14年前,中國奧數少年擊敗德國天才,現今1人獲諾獎,1人成和尚 1959年7月,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首次在羅馬尼亞舉辦,最初這種數學競賽是匈牙利數學界為紀念數理學家厄特沃什·羅蘭而組織,後發展到了全球參與競賽,每年都會舉辦。
  • 2010年菲爾茨獎揭曉
  • 從數學神童到獲菲爾茨獎
    時年31歲的華裔數學家陶哲軒2006年8月22日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獲得了菲爾茨獎,成為繼1982年首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教授榮獲菲爾茨獎後,獲此殊榮的第二位華人。
  • 新一屆菲爾茲獎得主無中國人 「奧數大國」為何拿不了數學大獎?
    近日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公布了新一屆的菲爾茲獎得主名單,今年共有4名數學家摘得這一數學界最高榮譽,未有中國數學家問鼎。由此,「奧數」屢創佳績卻拿不了數學大獎引發了很多人的反思。「菲爾茲獎」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數學科研水平。該獎授予40歲以下在數學上做出傑出貢獻的學者,四年頒發一次,每次2至4人;而奧數金牌得主通常在18歲以下,兩者的年齡差別大概在20歲左右。
  • 中國奧數第一,為何沒有菲爾茲獎
    世界著名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國際數學聯盟原主席法捷耶夫(Ludwig D. Faddeev)日前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說,中國人不必為是否獲得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等獎項焦慮,重要的是人們能夠從事自己喜歡的研究。他說:「我認為現在中國數學家的質量和數量都在上升,所以大獎終將會到來。」
  • 華裔數學天才8歲高考得760分,31歲獲數學界諾獎!他會回國嗎?
    雖然目前還沒有最終攻克,但卻已無限接近證明,是過去幾十年來的最大進展。這位數學家就是就是陶哲軒,他13歲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21歲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24歲成為美國名校正教授,31歲榮獲數學界諾獎菲爾茨獎,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天才人物。
  • 今日話題 | 能培養奧數冠軍,為何培養不出一流數學家?
    (IMO)結果出爐,中國隊在4年後重登冠軍寶座,以227分的總成績與美國隊並列世界第一,其中2名隊員獲得滿分,6名隊員全部摘得金牌,這也是8年來中國隊員再次全部摘金。這次重回巔峰,再一次證明了中國學生的奧數實力。 然而,中國培養出了世界上最多的奧賽金牌得主,但至今尚無一人獲得被譽為數學界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一些天賦異稟的數學頭腦,如遁入空門的柳智宇、從北大肄業的付雲皓,其後續命運更是令人唏噓。
  • 他是越南第一位獲得菲爾茲獎的人!
    吳寶珠教授是世界著名數學家,1972年生於越南河內,2010年獲國際數學界聲譽最高的菲爾茲獎,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為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法蘭西學院講席教授。他因證明朗蘭茲綱領基本引理而聞名世界。2009年,美國《時代周刊》將基本引理的證明列為年度十大科學發現之一。
  • 中國奧數近20年第一 本土卻未產生菲爾茲獎得主
    世界著名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國際數學聯盟原主席法捷耶夫(Ludwig D. Faddeev)日前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說,中國人不必為是否獲得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等獎項焦慮,重要的是人們能夠從事自己喜歡的研究。他說:「我認為現在中國數學家的質量和數量都在上升,所以大獎終將會到來。」
  • 越南數學家吳寶珠:從奧數冠軍到菲爾茨獎獲得者
    王丹紅/攝 1988年,16歲的越南高中生吳寶珠以滿分成績,榮獲第29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20年後,2010年8月19日,在印度海得拉巴市召開的第26屆國家數學家大會上,印度總理將菲爾茨獎授予38歲的吳寶珠,以表彰他「通過引入新的代數-幾何學方法,證明了朗蘭茲綱領自守形式中的「基本引理」。
  • 「數學諾獎」菲爾茲獎
    德國是誕生過高斯、萊布尼茨、希爾伯特、黎曼等超級數學天才的國度,也許是繼承了他們的基因,舒爾茨從小數學天賦極高,中學時代連續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獲得三金一銀的優異成績。  奧數金牌得主很多,但最終在數學王國攀登到頂端的人卻鳳毛麟角,大多數人如划過夜空的流星,倏忽消逝。而公認能檢驗奧數金牌得主成色的就是菲爾茲獎。  菲爾茲獎的分量與諾貝爾獎旗鼓相當。
  • 華裔數學家陶哲軒獲菲爾茨獎
    新華網馬德裡8月22日電(記者方長平)四年一次的國際數學家大會22日在西班牙首都馬德裡開幕,有著數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茨獎評選結果水落石出,內萬林納獎、高斯獎等數學獎項也名花有主。    菲爾茨獎是著名的世界性數學獎,專門用於獎勵40歲以下年輕數學家的傑出成就,每4年頒發一次,每次獲獎者不超過4人。
  • 保送清華姚班,17科滿分大神,32歲斬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獎
    今年,年僅32歲的鬲(gé)融獲得2019年斯隆研究獎,這個獎又被稱為「諾獎風向標」,因為根據統計,獲得該獎的人中,已經有47位獲得了「諾貝爾獎」。幫助他摘得這個桂冠的一技之長就是——編程。在很多同齡人還不知道計算機為何物的時候,鬲融就與編程結下了不解之緣。小學生時的鬲融經常去母親的工作單位玩耍,單位裡唯一的一臺電腦是他的快樂源泉,鬲融每次去都要纏著母親玩會兒電腦,很快,母親就發現兒子對計算機有著強烈的興趣。
  • 中國能拿59%的奧數冠軍,可卻無人能拿「數學諾貝爾」獎,差在哪了?
    理論上講,中國奧數冠軍,如此之多,也證明了中國數學是非常厲害的,可是有一個獎項,中國人卻始終拿不到,這就是被稱為數學界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 菲爾茲獎 ,象徵著什麼? 我國從首次參加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開始,直到去年已經包攬了20個冠軍,佔比估計奧數總冠軍的59%。按照常理推算,在數年以後,這20個冠軍當中,至少應該會有一個人能夠獲得菲爾茲獎,而事實上卻始終沒有人獲得這一獎項。
  • 首位獲菲爾茲獎女數學家因癌去世 年僅40歲—新聞—科學網
    視覺中國 資料   據伊朗通訊社7月15日報導,伊朗數學家瑪麗亞姆·米爾扎哈尼(Maryam Mirzakhani)因患乳腺癌在美國去世,年僅40歲。   伊朗總統魯哈尼在給這位去世的女數學家發去的唁電中寫道,伊朗和世界著名的數學天才瑪麗亞姆·米爾扎哈尼的去世,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悲傷,這位科學家使伊朗在國際科學界揚名,在國際舞臺上為伊朗婦女和青年贏得了榮譽,在表彰這位伊朗科學家產生的持久影響的同時,向伊朗科學界及其家人表示衷心的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