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食」最初的意思指的是「搭夥共食」的意思,就是一起吃飯。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延伸為兩種意思:
其一、宮女與宮女的「對食」。就是所謂的宮中女子間的同性戀。古時因處於深宮的宮女沒有能與異性接觸的機會,唯一能看到的男人就是皇帝,可是皇帝只有一個,總有宮女得不到皇帝的寵信,因此那些得不到寵信的宮女,有些因各種原因就會與同性的宮女發生感情。
女子間的「對食」現象最早記載於漢代的史書中。《漢史》載:「官婢曹曉、道房、張棄,故趙昭儀御者於客子、王偏、臧兼等,皆曰宮(曹宮)即曉子女,前屬中宮,為學事史,通《詩》,授皇后。房(道房)與宮(曹宮)對食」,東漢著作家應邵就在此註解到「宮人自相與為夫婦名對食,甚相妒忌也」,顯然這裡的「對食」就是指女子間同性戀的意思。
而之後的兩晉、唐、宋、元、明、清都有關於宮女間「對食」的記載。如明沈德符所編的《野獲編.內監.對食》載:「今中貴授室者甚眾,亦有與娼婦交好,因而娶婦者。至於配耦宮人,則無人不然。凡宮人市一菜蔬,博一線帛,無不藉手,而費亦不資。然皆宮掖之中,怨曠無聊,解饞止渴,出此下策耳。」。
其二、宮女與宦官的「對食」。就是指宮女與宦官之間結成掛名的夫妻,明清時稱這種現象為「菜戶」,《野獲編.內監.對食》載:「按宮女配合,起於漢之對食,猶之今菜戶也。」。
自東漢後宮中都採用宦官開始,後宮中又逐漸多出宮女與宦官的「愛情」,雖宦官早已不是真正的男人,但也算是後宮中的半個男人,再加上宦官無妻,宮女無夫,後宮中又多是寂寞孤獨的男女,所謂「宮掖之中,怨曠無聊,解饞止渴,出此下策耳。」,就這樣宮女與宦官就自然而然地結合在了一起。
「莫怪宮人誇對食,尚衣多半狀元郎」,五代時期宮女與宦官的「結合」開始逐漸增多。迨至明代,宦官與宮女因寂寞孤獨而結為「對食」的情形已是相當普遍。明清時期,甚至會出現一個宮女入宮常久而無「對食」之人,會遭同伴取笑為"棄物"的情形,可想而知明清時期宮女與宦官「對食」的泛濫。
而隨著明清時期宮女與宦官「對食」的泛濫,甚至還出現了在宮中專門撮合宦官與宮女的媒人,一旦宮女與宦官兩情相悅,亦或者單方面喜歡,他們就會找這個媒人去幫他們說親。
當然明時的「對食」還分為兩種,一種是臨時性的,就是孤獨的時候兩人相互安慰,其他時候一般不在一起。另一種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菜戶」,就是如同真正的夫妻一般,兩人共同生活,相互扶持。
而若是想要結「菜戶」的宮女和宦官,他們會在花前月下彼此盟誓,終生彼此相愛,不再與別人發生感情。之後,他們就一起共同生活,夫唱婦隨,兩人行同真正的夫妻,太監照顧著宮女,任勞任怨,聽憑吩咐,而宮女也會照顧著太監的衣食住行,不讓他過多勞累。
但是大多數的「菜戶」都能一起相伴到老,彼此都以守節相尚,如若一方死去,另一方就孤獨終老,不再與他人結成對食。當然也有另外,如明萬曆年間,鄭貴妃的貼身宮女吳氏與宦官宋保結成「菜戶」,可後來吳氏卻是移情別戀,愛上了宦官張進朝,而後宋保萬念俱灰,最終削髮為僧。
對於宦官與宮女結成「對食」一事,明清時期皇帝的態度都不一樣。如洪武時期,朱元璋就嚴禁宦官結「對食」,可到了洪熙時期,朱瞻基不但不禁止宦官對食,還親自將宮女賞賜宦官做夫人,如王瑾,朱瞻基就賞賜給他兩個宮女。
而到了清朝,鑑於明朝宦官幹政的亂象,清朝對宦官的管理雖嚴格,但在「對食」這件事上卻是較為寬容,對於「對食」一事基本不幹涉,只要不禍亂宮廷就行。
當然宦官始終是宦官,他沒有真正做男人的能力,所以宦官與宮女結成「對食」往往只是求心理上的安慰,兩個人一起生活,一起面對苦難,兩人攜手共進,彼此相伴到老,永遠不孤單,這或許就是「對食」真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