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鏡形制創新:菱邊葵邊素鏡與心形、柄形及掛式素鏡

2021-01-09 人文使者

製作素鏡要比製作有紋飾的銅鏡要求更高,技藝更強。素鏡因無紋飾可供欣賞,必須製作得規範、大方、悠雅、樸實,才能在社會上得到承認。素鏡只能在素字上下工夫,這是一種基本功、硬本領。

一、心形、柄形及掛式素鏡

心形銅鏡首先出現於宋代,其中有鑄制商銘者,有背飾陽燧者。

無紋飾之心形及柄形素鏡亦有所見,清代有掛式素鏡。

二、菱邊葵邊素鏡

菱形、葵形銅鏡是唐代的創製。唐王朝具有很強的創新精神,從不拘泥於傳統。銅鏡的形制和紋飾就是這種創新精神的結果。

唐代:六葵形素鏡

過去人們往往在銅鏡的圓內思考設計,而唐人則在銅鏡的圓外思考設計,或可稱為外連弧鏡,菱形鏡、葵形鏡就是外向裝飾的成果。自唐以降,銅鏡的藝匠們不少都是沿著外向在創新的。

相關焦點

  • 隋代銅鏡上的十二生肖圖案
    圖①圖② 隋唐時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同時亦是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中的鼎盛時期。因為隋代時間短,科學發掘出土的銅鏡數量不多,又因其形制、材質、鏽跡同唐代早期的銅鏡相類似,所以學者們大都將隋鏡和唐鏡統稱為「隋唐」鏡。
  • 國博「鏡裡千秋 - 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掠影
    國家博物館的「鏡裡千秋 - 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2020年11月24日開幕,展出各時代鏡子二百多面,展期三個月,本篇是這次展覽的部分展品蟠螭紋銅鑑,戰國,河南陝縣後川出土。據推測,古人將水注入鑑內後,可以利用平靜的水面自視。
  • 現代人結婚,為什麼有些新娘會在胸前掛一塊鏡子?
    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銅鏡為齊家文化銅鏡。據碳十四測定,齊家文化的年代上限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下限可能已進入商代,即距今4300——3500年左右。目前共發現遺址和墓葬360多處,主要出土的物件以石器為主,其次還有玉器、陶器、銅器和骨器等,其中素鏡和七星紋鏡是迄今為止考古挖掘出的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兩枚銅鏡。
  • 漢代神秘銅鏡:"英文字母"蘊含宇宙模式
    由此可見,齊家文化銅鏡應具有銅鏡的初期形式,已距銅鏡的始鑄年代不遠了。  銅鏡發展 從商周到民國  上古的鏡,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鑑。《說文》中說:「鑑可取水於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為鏡。」在三代之初,鑑都是用瓦製成的,所以古代的鑑字是沒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時候,開始鑄造銅鑑,後來鑑字也有了金字偏旁。
  • 整飾容顏,修爾法服,正爾衣冠,銅鏡的前世今身!
    距今4000多年前的齊家文化出土的這面銅鏡是我國已知最早的銅鏡,被譽為中華第一鏡戰國四葉紋銅鏡,台州博物館藏西漢四神十二辰博局鏡山東博物院藏西漢銘文鏡「見日之光,長毋相忘」山東博物館藏西漢銘文鏡「清治銅華以為鏡,昭察衣服觀容貌,清光宜佳人
  • 中利鏡業 致力於銀鏡 無銅鏡 烤漆玻璃的加工生產
    原標題:中利鏡業 致力於銀鏡 無銅鏡 烤漆玻璃的加工生產鏡子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目前常見的主要有平面鏡和曲面鏡兩種。平面鏡通常用來整理我們的儀容儀表。曲面鏡則可分為凹面鏡和凸面鏡,主要用作家具配件、建築裝飾件、光學儀器部件以及太陽灶、車燈與探照燈的反射鏡、反射望遠鏡、汽車後視鏡等等。
  • 深埋地下的神鏡之謎:鏡從何處來
    這面銅鏡出土後,一直被譽為「中華第一鏡」。1977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尕馬臺墓地,發現了一面紋飾銅鏡。齊家坪和尕馬臺發現的這兩枚銅鏡,改變了學術界銅鏡起源研究者的態度。多數研究銅鏡的學者據此認為,西北的甘青地區才是中國早期銅鏡的起源地。
  • 辨真偽、評價值的明清銅鏡鑑定方法!
    ,鏡面多微弧、微凸,顯然這樣的銅鏡更加有利於成像,這種情況很常見。在造型上特徵非常明確,除了圓形以外,其他的造型也比較豐富,這一點很明確,另外還有柄形鏡、菱花鏡等都十分常見。另外,明清銅鏡在大小上也是不一。明清銅鏡素麵的情況很常見,總的來看,明清素麵銅鏡在數量上有一定的量。
  • 看見文物|新石器時代人們使用的「銅鏡」
    李曉霞/攝在玻璃鏡未發明前,古人都用銅鏡照臉。銅鏡是用泥範鑄成,這種範稱「鏡範」。鑄成後,照容的正面須用玄粉和白旃摩擦,才能光潔明亮,供人使用。鏡背,常鑄有紋飾,這些紋飾的產生、發展和消亡,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和風尚有直接、間接的聯繫。我國發現最早的銅鏡屬新石器時代的齊家文化,戰國時期已很盛行。戰國銅鏡製作輕薄精巧,鈕較小,花紋多幾何形圖案。
  • 漢代銅鏡有「英文」 千百年來引猜想
    銅鏡方面,該時期的四神規矩鏡,在中國銅鏡史上也佔有一席之地。   四神規矩鏡,又稱四神博局鏡,因鏡背上有神秘的「TLV」紋而得名。這類鏡子,始見於西漢,新莽時期最流行。紋飾有繁有簡,有的有銘文,有的無銘文,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紋和「TLV」紋是其典型特徵。這種紋飾和外圓內方的布局,既反映了漢人的天地宇宙觀,也反映了漢人對吉祥如意的期盼和追求。
  • 穿透時空的鑑容器:七角星紋銅鏡趣談 - 青海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柳春誠 1975年,甘肅廣河齊家坪墓地41號墓出土一面青銅時代齊家文化的銅鏡,被稱為「中華第一鏡」。 1977年,在青海省貴南縣拉乙亥鄉尕馬臺齊家文化墓地25號內的一具俯身直肢中年男性胸下再次清理出一面七角星紋銅鏡。
  • 「夜讀」一面銅鏡,折射出遠祖們怎樣的生活意趣?
    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說:「古人以水為鑑,既以盆盛水而照容,此種水盆即稱為鑑,以銅為之則作鑑,鑑字即像一人立於水盆旁俯視之形……」如果將銅器表面打磨光滑即便無水也可顯影,受此啟發,祖輩進一步將銅盆扁平化而製成銅鏡,鏡背乳鈕及各類圖案,既是銅器扁平化後的遺痕,乳鈕則是器足根蒂的衍變。古人認為銅鏡製造始於黃帝時期。《軒轅黃帝傳》曾記載:「帝因鑄鏡以像之,為十五面,神鏡寶鏡也。」
  • 上海博物館有一面古代銅鏡,精美至極,可是如何鑄造卻至今成謎
    常言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國古代的先人,早就開始使用「鏡子」,如果要追溯其歷史的話,那恐怕就要從「以水為鏡」說起了。因此,為了方便讀者們了解,所以小編就給您說一件上海博物館的銅鏡,是目前所發現的銅鏡中最精美的一件,但它是如何鑄造的,卻始終成謎,至今無解。
  • 漢唐銅鏡製作用玄錫來做表面處理中國古代冶金技術重大發明
    銅鏡的表面處理是銅鏡製作的關鍵元素之一。漢唐銅鏡的製作,十分注重表面處理,即用玄錫來做表面處理,這種工藝應該是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一項重大發明創造,但卻至今未得到時人的認識。簡言之,用這種玄錫作表面處理的過程是:早在西周末期,先人就已掌握了錫的特性,使錫在低溫下(即13.2℃以下)發生「錫疫」而變為粉狀「灰錫」(即玄錫),再利用這種粉狀灰錫磨鏡,使銅鏡體布滿灰錫,並使之在大氣中氧化,形成一層一氧化錫晶體薄膜,這層薄膜為褐色立方晶體,這就是通常所見到的所謂「黑漆古」皮相。
  • 淺談秦代銅鏡的辨別方法!
    在厚薄特徵上依然是以薄為美,墓葬當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薄體的銅鏡,秦代銅鏡在厚薄特徵上依然是延續戰國薄胎的傳統。從具體尺寸特徵上看顯然也是這樣,但與戰國銅鏡相比並不算太薄,因此可見秦代銅鏡顯然還未走出戰國銅鏡的陰影。
  • 衛浴鏡中的銀鏡與鋁鏡
    目前市面上出售的鏡子,按照材質的分類可以分為鋁鏡和銀鏡兩種。銀鏡就是鍍銀的鏡子,而鋁鏡則是鍍鋁的鏡子。關於鏡子有一個典故就是阿基米德利用銅鏡對準太陽,反射太陽光把敵人的船給燒了。早在1503年的時候,玻璃鏡子就被製作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