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銅鏡有「英文」 千百年來引猜想

2020-12-10 人民網

原標題:漢代銅鏡有「英文」 千百年來引猜想

圖1:新莽時期鑲嵌綠松石 四神規矩鏡

圖2:新莽時期鑲嵌綠松石

  新莽時期的四神規矩鏡,紋飾圖案內圓外方,無疑是古人「天圓地方」觀念的反映。但其中的「TLV」到底是什麼符號?有何象徵意義?一直以來,學術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富有藝術感的漢銅鏡

  王莽雖是陰謀家、野心家,但他對周朝的文化非常嚮往,對藝術創造充滿熱情。正因如此,在歷史上一閃而過的新莽時期,卻留下了一批精美絕倫的藝術品,如人們所熟知的「金錯刀」、「契刀五百」等。銅鏡方面,該時期的四神規矩鏡,在中國銅鏡史上也佔有一席之地。

  四神規矩鏡,又稱四神博局鏡,因鏡背上有神秘的「TLV」紋而得名。這類鏡子,始見於西漢,新莽時期最流行。紋飾有繁有簡,有的有銘文,有的無銘文,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紋和「TLV」紋是其典型特徵。這種紋飾和外圓內方的布局,既反映了漢人的天地宇宙觀,也反映了漢人對吉祥如意的期盼和追求。

  紋飾類似英文符號 成千年謎團

  現在拿一件典型器來探討一下。這面銅鏡(如圖1),形體碩大,直徑達40餘釐米,重達6000克,採用特殊工藝鑄造,紋飾中的方框、「TLV」紋和鏡子邊緣的流雲紋均鑲嵌綠松石。之所以判斷它為新莽時期的典型器,是因其銘文開頭一句即為「新興闢雍建明堂」,表明此鏡是新莽時期官方為紀念建造「闢雍明堂」而鑄,詳細情況,分析銘文時再討論。

  銅鏡背面的紋飾布局,中央部位是鈕,有橫穿的孔,以便系帶、手持或懸掛。緊連鏡鈕的部分稱為鈕座,鈕區以外的主紋飾一般以內、外區來劃分,再往外便是銘文帶和鏡緣紋飾。這面鑲嵌綠松石四神規矩鏡,為半球形鈕,柿蒂形鈕座。內、外區紋飾以鑲嵌綠松石的方框為間隔,內區飾有十二乳丁間列十二地支文字,外區飾有「四神」、珍禽異獸、八乳丁、「TLV」紋等。緊接外區紋飾的是31字的銘文帶,銘文帶以外是一圈短線紋、一圈鋸齒紋以及鏡緣流雲紋。

  這種布局和紋飾有何含義?為何在距今兩千年的銅鏡上竟出現像大寫英文字母「TLV」符號?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想解開這個謎團。

  四神觀念源於天象

  內圓外方的布局,是古代中國人天地宇宙觀的體現,這種布局,不僅銅鏡有,銅錢和其他藝術品也很常見。成書於漢初的《淮南子·天文訓》稱:「天道曰圓,地道曰方。」表明天圓地方的觀念在漢初已很流行,而且古人認為天比地大,所以銅鏡紋飾中方框以內的部分比以外的部分小。方框以內的紋飾主要表現「地道」,鏡鈕可視為大地的中心,乳丁紋可能象徵高山,十二地支象徵四面八方,亥、子、醜代表北方,寅、卯、辰代表東方,巳、午、未代表南方,申、酉、戌代表西方。有學者認為,鈕孔一定要開在子午線上,以便分出南、北、東、西,同時還體現出上南下北、左東右西的空間觀念。其實不一定要這樣開孔才能表達上述觀念,鈕孔既可以開在子午線上,也可以開在卯酉線(即東西線)上。而對方位的標示主要靠十二地支和四神的對應。

  四神中的青龍,是東方的象徵,所以與寅、卯、辰在同一邊;白虎象徵西方,與申、酉、戌在同一邊;朱雀象徵南方,與巳、午、未在同一邊;玄武與亥、子、醜在同一邊。值得注意的是,四神紋飾在外區,是象徵天上的星宿。事實上,四神觀念也源於天象。先哲在觀察星辰時,選擇了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宿作為坐標,東、南、西、北各有七宿,並把每組七宿連起來形成某種神獸的形象。四神與二十八宿的關係,在唐代的四神鏡中有直接表現(如圖7)。

  同時,銅鏡紋飾上的十二地支和四神,還體現了漢人的陰陽五行觀念。中央屬土,亥、子、醜和玄武屬水,寅、卯、辰和青龍屬木,巳、午、未和朱雀屬火,申、酉、戌和白虎屬金。在吉祥寓意方面,四神分別象徵天地四方的守護神。同時期其他銅鏡上的「左龍右虎闢不祥,朱雀玄武順陰陽」銘文,就直接表達了四神的吉祥功能。

(責編:魯婧、董子龍)

相關焦點

  • 漢代神秘銅鏡:"英文字母"蘊含宇宙模式
    近年來,隨著收藏熱的不斷升溫,古銅鏡日漸受到收藏家和鑑賞家的重視,本報協辦、正在舉行的山東省文物精品大展上就有不少精美的古銅鏡藏品,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莫過於漢代四神規矩鏡。  銅鏡起源 傳說源於黃帝  中國在什麼時代開始鑄造和使用銅鏡,古史中記載了許多傳說。《軒轅黃帝傳》說:「帝因鑄鏡以像之,為十五面,神鏡寶鏡也。」
  • 漢代的手工業有多發達?有項技術至今無法超越
    從西漢初年以來,在封建生產關係有所調整的條件下,經過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社會經濟迅速地恢復和發展起來。司馬遷曾這樣描繪漢武帝時期:「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慄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千陌之間成群,而乘字比者候而不得聚會」。
  • 萬能保安帶銅鏡來鑑寶,聲稱妻子跟網友跑了,專家:你眼光可真行
    這不,在一檔鑑寶節目中,萬能保安帶銅鏡來鑑寶,聲稱妻子跟網友跑了,專家:你眼光可真行!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在一檔鑑寶節目中,一位大哥身穿保安服來到節目現場,聲稱自己的妻子沉迷網聊無法自拔,最後跟網友跑了,這一次來參加鑑寶節目的不僅僅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想讓前妻看到自己的眼光並不差。
  • 鐵器時代·漢代銅器
    匈奴、東胡、西南夷等少數民族的銅器,在種類、形制和紋飾方面都有其特殊的風格,與一般的漢代銅器不同。 傳世的銅器,在宋代以迄20世紀前期的許多金石學書籍中,頗有著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考古調查發掘工作中又有了大量的新發現,為研究漢代銅器提供了更為豐富、可靠的資料。
  • 廣西發現一銅鏡,上面有兩個奇特圖案,網友:孫權或比現代人還潮
    甚至連選擇配偶,都要求助於星座,大有取代生辰八字之勢。因此在很多人看來,十二星座是現代產物。然而隨著一面銅鏡的出土,我們驚訝地發現,至少在三國時期,中國人就已經知道了十二星座。1978年,在廣西省貴港市工農師範廣場中,學者們在一座古墓中發現了一面做工精美的銅鏡。此銅鏡的紋飾與佛像夔鳳鏡一致,為東漢晚期至魏晉特別是孫吳時期的典型鏡類。
  • 穿透時空的鑑容器:七角星紋銅鏡趣談 - 青海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柳春誠 1975年,甘肅廣河齊家坪墓地41號墓出土一面青銅時代齊家文化的銅鏡,被稱為「中華第一鏡」。 1977年,在青海省貴南縣拉乙亥鄉尕馬臺齊家文化墓地25號內的一具俯身直肢中年男性胸下再次清理出一面七角星紋銅鏡。
  • 「齊風魯韻行」(5)金縷玉衣引臺灣記者「尖叫」
    「齊風魯韻行」(5)金縷玉衣引臺灣記者「尖叫」今天上午,「齊風魯韻」兩岸網絡山東行採訪團來到泰安東平博物館「尋寶」。其中,一件出土於漢代的金縷玉衣引得臺灣記者驚嘆不已。其中,一件出土於漢代的金縷玉衣引得臺灣記者驚嘆不已。73歲的臺灣老記者嶽中興感嘆:「2000多年前我們國家就有這樣的瑰寶,真是太震撼了!」大眾網記者採訪了解到,金縷玉衣主要出土於中國漢代,玉衣也稱「玉匣」、「玉柙」,是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
  • 「夜讀」一面銅鏡,折射出遠祖們怎樣的生活意趣?
    1975年,甘肅廣河齊家坪墓地41號墓出土一面青銅時代齊家文化的銅鏡,被稱為「中華第一鏡」。1977年,在青海省貴南縣拉乙亥鄉尕馬臺齊家文化墓地25號內的一具俯身直肢中年男性胸下再次清理出一面七角星紋銅鏡。
  • 淺談秦代銅鏡的辨別方法!
    在厚薄特徵上依然是以薄為美,墓葬當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薄體的銅鏡,秦代銅鏡在厚薄特徵上依然是延續戰國薄胎的傳統。從具體尺寸特徵上看顯然也是這樣,但與戰國銅鏡相比並不算太薄,因此可見秦代銅鏡顯然還未走出戰國銅鏡的陰影。
  • 隋代銅鏡上的十二生肖圖案
    隋鏡存世量雖然較少,但在銅鏡發展史上卻有著上承漢下啟唐的重要地位。隋鏡紋飾圖案豐富多彩,自由活潑,造型上玲瓏別致,而且厚重、典雅,從根本上改變了南北朝以來,銅鏡粗簡、薄小的風格。將十二生肖動物作為銅鏡的主紋飾裝飾,也是從隋代開始的。本文介紹兩面隋代的十二生肖紋飾銅鏡,與愛好者共同品味、欣賞。四神十二生肖鏡(圖①):直徑16.9釐米,重780克。圓形,圓鈕。
  • 看見文物|新石器時代人們使用的「銅鏡」
    進入到新石器時代,各文化類型幾乎都有不同質地的裝飾品。當時的人們常常通過自然界平靜的水面或容器內靜止的水面,也可能藉助早期金屬器光潔的表面映象,來滿足不斷增長的照面裝扮的生活需求。蟠螭紋銅鑑,戰國,1957年河南陝縣後川出土。 李曉霞/攝鑑的外形特點是腹部橫截面與口部為圓形,上腹壁較直,下腹壁圓曲內收成底。此銅鑑頸部收斂、弧腹、圈足。
  • 漢唐銅鏡製作用玄錫來做表面處理中國古代冶金技術重大發明
    銅鏡的表面處理是銅鏡製作的關鍵元素之一。漢唐銅鏡的製作,十分注重表面處理,即用玄錫來做表面處理,這種工藝應該是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一項重大發明創造,但卻至今未得到時人的認識。簡言之,用這種玄錫作表面處理的過程是:早在西周末期,先人就已掌握了錫的特性,使錫在低溫下(即13.2℃以下)發生「錫疫」而變為粉狀「灰錫」(即玄錫),再利用這種粉狀灰錫磨鏡,使銅鏡體布滿灰錫,並使之在大氣中氧化,形成一層一氧化錫晶體薄膜,這層薄膜為褐色立方晶體,這就是通常所見到的所謂「黑漆古」皮相。
  • 國博「鏡裡千秋 - 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掠影
    重輪星芒紋銅鏡,齊家文化,傳甘肅臨夏出土弘紋銅鏡,商,河南安陽婦好墓出土「昭明」蟠螭紋銅鏡,西漢「田氏作竟」七乳四神羽人瑞獸紋銅鏡,東漢,河南南陽百裡奚村漢墓出土「新有善銅」四神博局紋銅鏡,新朝「始建國二年」瑞獸簡化博局紋銅鏡,新朝始建國二年(10年)乳釘間銘文釋文:宜子孫鏡緣銘文釋文:唯始建國二年新家尊
  • 辨真偽、評價值的明清銅鏡鑑定方法!
    另外,明清銅鏡在大小上也是不一。明清銅鏡素麵的情況很常見,總的來看,明清素麵銅鏡在數量上有一定的量。在鏽蝕上特徵明確,很多都有鏽蝕,但鏽蝕的出現主要取決於墓葬當中保存環境,如果保存環境好鏽蝕就比較少,如果保存環境惡劣,顯然銅鏽就會比較嚴重,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
  • 從金銀裝飾圖案看漢代,論錯金銀青銅器的社會意義與藝術價值
    自此以後,青銅器除了銅鏡外,可以說不再有什麼發展了。 但是,晚了青銅器一千多年才出現的錯金銀工藝,是漢代最為流行的工藝技術,在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廣泛出現。它的出現,為漢代衰落的青銅器增添了最後一抹色彩。如果說漢代青銅器日落西山是無可避免的事,那麼錯金銀青銅器就是青銅時代結束的最後一道絢麗的晚霞。
  • 上海博物館有一面古代銅鏡,精美至極,可是如何鑄造卻至今成謎
    常言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國古代的先人,早就開始使用「鏡子」,如果要追溯其歷史的話,那恐怕就要從「以水為鏡」說起了。因此,為了方便讀者們了解,所以小編就給您說一件上海博物館的銅鏡,是目前所發現的銅鏡中最精美的一件,但它是如何鑄造的,卻始終成謎,至今無解。
  • 絲綢之路:南來北往,國內走向國外,為何偏對漢代養蠶業影響較大
    因此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還特意用這兩個字——「鑿空」來形容張騫的壯舉。雖然這個時候「絲綢之路」還沒有形成,但是內涵已經出現,張騫也成為了與絲綢之路一起的代名詞,他用血與淚譜寫的絲綢之路的前奏也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銘記與讚嘆。
  • 陝西行:現代、漢代兩處大地原點有何關聯?當初漢代人是咋做到的
    我國七十年代設立的大地原點2020年6月2日,我曾撰寫了一篇《西北這個省很牛:中國大地原點、北京時間授時發布點都設在該省》的圖文,說了大地原點的事兒。說文解字上說:凡居中曰「臍」,「肚臍」人之中,「天臍」天之中。現代社會把「天臍」稱為大地原點,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可以將它理解為坐標系的原點。
  • 世界「第八大陸」,千百年來人類的鬼斧神工,誰是「罪魁禍首」?
    而我們也都知道,在經過地球數十億年的時間裡,不斷的衍生與發展,直到如今有七個大陸,這些大陸上面大多都是合適人類生存,但是如今說這個世界上還有第八大陸你信嗎世界「第八大陸」,千百年來人類的鬼斧神工,誰是「罪魁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