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漢代銅鏡有「英文」 千百年來引猜想
圖1:新莽時期鑲嵌綠松石 四神規矩鏡
圖2:新莽時期鑲嵌綠松石
新莽時期的四神規矩鏡,紋飾圖案內圓外方,無疑是古人「天圓地方」觀念的反映。但其中的「TLV」到底是什麼符號?有何象徵意義?一直以來,學術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富有藝術感的漢銅鏡
王莽雖是陰謀家、野心家,但他對周朝的文化非常嚮往,對藝術創造充滿熱情。正因如此,在歷史上一閃而過的新莽時期,卻留下了一批精美絕倫的藝術品,如人們所熟知的「金錯刀」、「契刀五百」等。銅鏡方面,該時期的四神規矩鏡,在中國銅鏡史上也佔有一席之地。
四神規矩鏡,又稱四神博局鏡,因鏡背上有神秘的「TLV」紋而得名。這類鏡子,始見於西漢,新莽時期最流行。紋飾有繁有簡,有的有銘文,有的無銘文,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紋和「TLV」紋是其典型特徵。這種紋飾和外圓內方的布局,既反映了漢人的天地宇宙觀,也反映了漢人對吉祥如意的期盼和追求。
紋飾類似英文符號 成千年謎團
現在拿一件典型器來探討一下。這面銅鏡(如圖1),形體碩大,直徑達40餘釐米,重達6000克,採用特殊工藝鑄造,紋飾中的方框、「TLV」紋和鏡子邊緣的流雲紋均鑲嵌綠松石。之所以判斷它為新莽時期的典型器,是因其銘文開頭一句即為「新興闢雍建明堂」,表明此鏡是新莽時期官方為紀念建造「闢雍明堂」而鑄,詳細情況,分析銘文時再討論。
銅鏡背面的紋飾布局,中央部位是鈕,有橫穿的孔,以便系帶、手持或懸掛。緊連鏡鈕的部分稱為鈕座,鈕區以外的主紋飾一般以內、外區來劃分,再往外便是銘文帶和鏡緣紋飾。這面鑲嵌綠松石四神規矩鏡,為半球形鈕,柿蒂形鈕座。內、外區紋飾以鑲嵌綠松石的方框為間隔,內區飾有十二乳丁間列十二地支文字,外區飾有「四神」、珍禽異獸、八乳丁、「TLV」紋等。緊接外區紋飾的是31字的銘文帶,銘文帶以外是一圈短線紋、一圈鋸齒紋以及鏡緣流雲紋。
這種布局和紋飾有何含義?為何在距今兩千年的銅鏡上竟出現像大寫英文字母「TLV」符號?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想解開這個謎團。
四神觀念源於天象
內圓外方的布局,是古代中國人天地宇宙觀的體現,這種布局,不僅銅鏡有,銅錢和其他藝術品也很常見。成書於漢初的《淮南子·天文訓》稱:「天道曰圓,地道曰方。」表明天圓地方的觀念在漢初已很流行,而且古人認為天比地大,所以銅鏡紋飾中方框以內的部分比以外的部分小。方框以內的紋飾主要表現「地道」,鏡鈕可視為大地的中心,乳丁紋可能象徵高山,十二地支象徵四面八方,亥、子、醜代表北方,寅、卯、辰代表東方,巳、午、未代表南方,申、酉、戌代表西方。有學者認為,鈕孔一定要開在子午線上,以便分出南、北、東、西,同時還體現出上南下北、左東右西的空間觀念。其實不一定要這樣開孔才能表達上述觀念,鈕孔既可以開在子午線上,也可以開在卯酉線(即東西線)上。而對方位的標示主要靠十二地支和四神的對應。
四神中的青龍,是東方的象徵,所以與寅、卯、辰在同一邊;白虎象徵西方,與申、酉、戌在同一邊;朱雀象徵南方,與巳、午、未在同一邊;玄武與亥、子、醜在同一邊。值得注意的是,四神紋飾在外區,是象徵天上的星宿。事實上,四神觀念也源於天象。先哲在觀察星辰時,選擇了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宿作為坐標,東、南、西、北各有七宿,並把每組七宿連起來形成某種神獸的形象。四神與二十八宿的關係,在唐代的四神鏡中有直接表現(如圖7)。
同時,銅鏡紋飾上的十二地支和四神,還體現了漢人的陰陽五行觀念。中央屬土,亥、子、醜和玄武屬水,寅、卯、辰和青龍屬木,巳、午、未和朱雀屬火,申、酉、戌和白虎屬金。在吉祥寓意方面,四神分別象徵天地四方的守護神。同時期其他銅鏡上的「左龍右虎闢不祥,朱雀玄武順陰陽」銘文,就直接表達了四神的吉祥功能。
(責編:魯婧、董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