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
秦代銅鏡出土數量比較少,紀年墓出土的數量更少,原因是秦代時間比較短暫,從出土位置上看,秦代銅鏡出土位置比較明確,主要以墓葬出土為主,遺址出土數量很少,通常在墓葬內出土的位置多在棺槨之內,可以看到銅鏡顯然是人們日常生活當中最不可或缺的用具,所以被放置在棺內。
在厚薄特徵上依然是以薄為美,墓葬當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薄體的銅鏡,秦代銅鏡在厚薄特徵上依然是延續戰國薄胎的傳統。從具體尺寸特徵上看顯然也是這樣,但與戰國銅鏡相比並不算太薄,因此可見秦代銅鏡顯然還未走出戰國銅鏡的陰影。
秦代銅鏡在出土數量上特徵很明確,出土銅鏡的墓葬很多,但每一座墓葬出土銅鏡的數量並不是很多,這一點很明確,以1~2件為主,從總量上看,秦代銅鏡在件數特徵上規模並不大,反而是比較少。
在鈕部特徵理論上各種鈕都應該有見,因為秦代銅鏡主要是延續戰國時期,如方鈕、圓鈕、橋形鈕、十字鈕、環鈕等,但是由於墓葬發現的比較少,所以在鈕部特徵並不是十分明確,只能從紀年墓葬中發現一些。
秦代銅鏡素麵的情況有見,而且從墓葬出土的情況來看顯然是佔據多數,秦代銅鏡顯然不能達到戰國銅鏡之上裝飾繁華的局面。
在造型上特徵十分明確,基本上以圓形為主,造型規整,變形器不見,雋永,但程式化流水線式的痕跡明顯。總之,秦代銅鏡在造型上特徵比較簡單。
秦代銅鏡在功能上的特徵更為明確,顯然是以實用為主,除了減少對於實用而言不必要的紋飾裝飾外,還在鈕部特徵上進行了簡化,只是表現的不明顯而己。另外,從共生的器物造型上看也很明顯,與銅鏡一起共生出土的器物還有帶鉤,而我們知道帶鉤是當時人們的腰帶扣。由此可見,銅鏡在生活當中是極其實用。
秦代銅鏡直徑由戰國時期極其多元化的局面遂漸向固定化的方向發展,但這只是一種趨勢,從觀察來看,秦代銅鏡的確是較戰國銅鏡有向小演變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