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科技創新盤點丨專家們的25個關鍵詞

2021-01-08 網易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70年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挑戰。2019即將過去,三思派特別邀請25位科技創新領域重量級專家學者,以關鍵詞加評述的形式,共同回顧2019不平凡的一年。

  (專家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元:挑戰撲面而來

  

  王 元

  中國科技金融促進會理事長

  與過去在書面文字中經常寫或看從而也漸感麻木的「挑戰」不同,2019年,挑戰對幾乎所有中國人無疑是最具骨感的詞彙了:中美貿易衝突波瀾起伏、中美「脫鉤」、「文明衝突論」泛起、孟晚舟被拘、華為被妖魔化,中加、中澳互懟、香港動蕩……不斷在將以往大多僅是對未來邏輯推演出的場景變成一個又一個超出想像力的現實挑戰。 應對挑戰當然要付出代價,但在激發著企業和科技人員奮進的同時,也許最具深遠意義的收穫是極大地強化了一種全社會共識,即自主創新能力才是推動國家富強的關鍵,有此才會使中國真正融入世界創新網絡,而不僅僅是一個模仿者、跟隨者和逐利者。

  王國豫:科技向善

  

  王國豫

  復旦大學生命醫學倫理研究中心主任、哲學學院教授

  科技倫理的制度化建設蹣跚起步。2019年7月,國家深改委通過了《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10月,四中全會提出要將科技倫理治理納入社會治理的框架。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科技倫理監管和治理體系的工作已經啟動。令人欣喜的是,諸多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的專家、生命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一起加入了對新興技術倫理的追問與反思,科技倫理已然成為公共話語中的重要議題,科技向善亦已成為社會公眾的共識。
劉則淵:元素周期表

  

  劉則淵

  大連理工大學教授、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原副理事長

  即將過去的2019年,是俄羅斯偉大的化學家門捷列夫發現化學元素周期律150周年,由聯合國確定為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國際年。非常有趣的是,俄羅斯科學史家凱德洛夫經過考證,以確鑿的手稿和資料,闡明門捷列夫是在1869年3月1日一天之內製作出第一張元素周期表,撰寫出巨著《偉大發現的一天》(1958)。恩格斯對這一發現給予高度評價:「門捷列夫不自覺地應用黑格爾的量轉化為質的規律,完成了科學上的一個勳業」。 可是在19世紀中葉,化學元素僅發現63個,而且一些原子量測定不準確。門捷列夫在著述《化學原理》一書中,一直面臨按什麼順序來安排元素及化合物的問題,從而觸發了他通過元素原子量的比較、原子量和化學性質的關係分析,作出了第一張元素周期表。其後經過完善,於1871年才正式提出元素周期律。 《偉大發現的一天》俄文版,經林永康、劉則淵、王續琨等翻譯,將在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

  
劉琦巖:覺悟

  

  劉琦巖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2019年,是眾多中國企業家和百姓自主創新覺悟之年。我們很早就提出過自主創新的主張,2006年起又再次強調要自主創新,也理論過不自主不創新的風險和危險。可說歸說,做歸做。自主創新在相當一些場合還是被模糊處之了。2019年,是中國面對的問題、市場和競爭對手,讓我們更深刻出體會到不創新不行,不自主創新更不行。

  
杜德斌:中美科技競爭

  

  杜德斌

  華東師範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院長、教授

  在知識經濟時代,大國競爭從熱戰轉向冷戰,從戰場轉向實驗室。中美貿易戰的本質是科技戰。科技領先將成為決定中美競爭勝負的關鍵。

  
李垣:承壓

  

  李垣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陳勁:對峙

  

  陳勁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2019年是國際局勢較為複雜的一年,中國的科技創新繼續取得新的成就,長徵運載火箭等大國重器再創輝煌,物聯網布局基本形成,中國有望繼續引領信息科技的創新發展。

  
陳憲:區域集群

  

  陳憲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2019年,黨中央提出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區域集群」。區域集群正在成為空間布局國家戰略的重要目標。區域集群的本質是什麼?是創新集群。創新集群的規模和質量決定著產業集群即新興產業的發展水平。長三角和珠三角是目前我國兩個內在創新集群和新興產業集群的區域集群。

  
陳悅:痛點

  

  陳 悅

  大連理工大學科學學與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教授

  2019中國科技驚豔了整個世界。克隆雜交水稻種子面世,最聰明的盾構機啟動,嫦娥四號拍回人類第一張月背圖,中國火箭海上發射解鎖,國產高速磁懸浮樣車下線,「天河二號」量子霸權標準算出,中國5G商業元年的開啟......。在這眾多令國人自豪的高光時刻,總有些痛點直擊靈魂深處。「卡脖子」技術使中國高科技企業體會了切膚之痛,也讓高校科研院所深悟無力感,「自主創新」成為民族之聲。一次次讓人驚掉下巴的「科研不端」讓科研學術圈體會到屈辱之痛的同時,還有些許酸澀的無奈。中美貿易關係的變化讓我們感受到與「天花板」的撞擊之痛,這個痛意味著不確定性將是我們未來面臨的常態問題。2019年之痛將會成為中國科技管理體制變革的引擎,我們已經看到了就在這一年,國家已經針對這些痛及時地發布了各種政策文件。但中國科技管理仍然任重道遠,因為中國科技發展的速度真的是太快了。

  
朱春奎:責任式創新助推科技強國建設

  

  

  朱春奎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導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解動力,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動整個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最近幾十年,隨著科學技術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研究與創新既帶來經濟效益也衍生大量社會危害,引發人們對科技發展責任議題的關注。責任式創新為科技治理提供了具有實踐效力的倫理框架。2019年,在中國有眾多的政策制定者、產業代表、民間組織和科學家等,呼籲將社會和道德考量納入研究與創新。中國在創新驅動發展與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需要在科技、經濟、制度和社會四個方面踐行創新發展的責任,將責任要素逐步納入創新活動的推進過程,推動創新與責任相結合、促進創新活動符合社會期望並實現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向負責任的創新強國轉型。

  
芮明傑:奮起直追

  

  

  芮明傑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產業經濟學系主任

  201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科技創新奮起直追的一年。這一年全球貿易摩擦,使我們認識到科學技術創新和發達國家有差距,特別是尚存在不少約束我國經濟與產業發展的「卡脖子」關鍵技術需要突破,而其背後又是基礎科學研究的薄弱。為此我們需要積蓄力量,奮起直追。

  
沈小白:UNVEILING

  

  

  沈小白

  愛丁堡大學商學院國際和中國商務高級講師(副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和清華大學科技學院前客座教授

  Because of the advancement of digital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world has been 「transforming」 for at least a decade. With the rapidly increasing 「internet population」, the anchor of the government has to be nothing but at the 「people-centred」.

  UNVEILING

  The 2019 「UNVEILS」 the failure of the dominant world powers: the failure of the liberalist market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and the failure of the bipartisan political systems. The governments cannot capture the interests of the 「mass」 and represent the diverse desires and beliefs of their people. The phenomenon of Trump in the US and Boris Jonson in the UK reflects the defects of the world dominan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in the digital and internet age.

  
張衛平:寧靜致遠

  

  

  張衛平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致遠講席教授

  2019年,註定是一個不平凡之年。世界很鬧。科技很熱。經濟很冷。單邊主義盛行,量子霸權鼓起,學術造假不斷。自媒體熱播。未來不確定。競爭趨熱化。樹欲靜而風不止,人類在熱鬧中焦慮地前行。是該反思的時候。希望世界能寧靜一些。創新需要靈魂在安靜的瞬間去捕捉自然的奧妙。寧靜致遠,致遠才有未來。

  武夷山:顛覆性創新

  

  武夷山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越來越多的學者在關注顛覆性創新和顛覆性技術。但是,人們往往假定:顛覆性創新是好東西,值得追求。但應該記住:顛覆性創新和顛覆性技術並非絕對的善,因為顛覆性意味著破壞多樣性,多樣性才是較為永恆的好東西。例如,電力機車比柴油機車先進,於是它顛覆了柴油機車。但是2008年雪災時,南方很多電力機車都趴窩了,因為雪災影響了向火力發電廠運煤,而一旦發電出了問題,一大批電力機車就動不了了。後來,幸虧從東北向南方調去一些燃油機車,才逐漸解決了問題。如果我們認為柴油機車落後就將其徹底淘汰(意味著多樣性下降),那後果不堪設想。

  另外,研究顛覆性創新需要做一個起碼的定量估計:到了什麼程度才算顛覆?把原有在位技術的市場佔有率降低25%還是30%算是顛覆?沒有這麼一個門檻的話,空談顛覆性創新的概念,沒有多大意義,因為不同人心目中的顛覆性技術清單都不一致,無法繼續相互討論下去。

  想預測未來潛在的顛覆性技術,除了現有的一些方法外,不妨觀察年輕人的偏好、習慣有什麼改變。他們無比熱愛的東西可能就代表著未來必將得勢的新事物。

  
林寶軍:航天速度

  

  林寶軍

  北鬥導航衛星總設計師

  嫦娥月背探測,胖五再次升空,北鬥核心星座建成,中國航天科技工作者書寫著一篇篇璀璨華章,向國慶70周年獻禮。中國航天,以中國速度,在全世界矚目下持續高速發展。

  
胡志堅:百年變局

  

  胡志堅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世界形勢迎來百年未有之變局,民粹主義、民族主義、保護主義在世界上泛起,多邊主義受到挑戰,經濟和科技全球化遭遇逆風,世界經濟呈現更深度的調整趨勢,技術創新價值鏈在各種幹擾下重組,科學隱約出現國界,全球治理赤字日益嚴重,合作還是對抗、融合還是分離來到了十字路口,各種風險突然集聚仿佛天空陰雲密布,中國不斷擴大開放、堅持全球化、多邊主義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和聲音猶如天空中的一抹彩雲,猶顯珍貴!

  
趙志耘:脫鉤

  

  趙志耘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2019年,科技全球化與逆全球化思潮相互擠壓,「中國威脅論」與科技脫鉤像一片陰雲給中國的科技發展帶來無形的擠壓。科技脫鉤會給我國一些企業發展帶來「陣痛」甚至「窒息」,但註定無法阻止中國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從歷史來看,任何一個新興大國的崛起都是在技術封鎖中不斷成長起來的。在英國崛起的過程中,歐洲大陸對其進行了兩次大封鎖;美國剛剛獨立時,英國採取了全面的技術封鎖;德國崛起時,歐洲列強進行了全面的科學與技術封鎖。創新往往都是被逼出來的。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在打壓和倒逼下,只會更加堅定中國科技界勇於創新的決心,加快中國企業「技術替代」的步伐,加快推動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

  姜雪峰:交叉融匯

  

  

  姜雪峰

  華東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導

  科技的飛速前進帶來了傳統學科界限的進一步消融匯聚。伴隨人類發展需求複雜度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科技問題無法用單一學科去解決,「交叉融匯」成為主題詞。化學與生物正解決人類的健康問題;化學與物理正解決人類對自然的深層次認知;化學與材料正解決人類的能源問題;化學與生態學正解決人類與自然的和諧。

  
高橋文行:創造核心技術

  

  

  高橋文行

  日本經濟大學教授,日本競爭情報學會會長

  改革開放40年,科技創新改變了中國。 伴隨著經濟總量的飛躍發展和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中國的國際競爭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 2019年,隨著數位技術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數字經濟和人工智慧等技術領域躍居成為全球大國,中國經濟整體向價值鏈上遊延伸。 這勢必引起發達經濟體的密切關注。 中美貿易摩擦無異於使我們看清了在關鍵核心技術上的差距。 從競爭情報視角分析可以看出,識別和跟蹤科技前沿技術,創造核心技術已經成為「百年之未有的大變局」新時期的嚴峻挑戰。

  
高抒:Anthropocene

  

  

  高抒

  華東師範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教授,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Anthropocene。2019年人們對「人類世」給予了很大的關注,這個詞是從」Anthropocene」翻譯而來的。 在地質歷史上,更新世是人類登上地球歷史舞臺的標誌,全新世是人類顯著影響地球環境的時期,而人類世是人類在地球環境演化中佔主導地位的時期。 從內涵上看,我認為「人新世」應是更恰當的譯法。 如今,人們已經感受到人類活動正在以加速的方式持續進行。 我們身邊的變化就很驚人,海岸帶開發幾十年,天然岸線大部分消失了; 石料和石灰巖的開採,削平了一座座山峰; 城市的快速擴張,正在吞沒大片原野; 排放的二氧化碳甚至改變了氣候。 從高山到深海,地表景觀和堆積物無不展示著人類帶來的巨變。 所以,這一年國際學術組織已傾向於支撐將此作為一個正式的地質時期來研究。可以預見,對Anthropocene的研究將會更加系統化。例如,人新世將是地質年代表中唯一人類文字和沉積記錄完全同步存在的時期,兩者的結合可以極大地豐富地球演化的史料。海岸帶是人類活動集中的區域,因而將成為人新世沉積記錄的理想研究區域,甚至會產生Anthropodynamics研究方向,從物質和能量角度來闡明人類活動對海岸帶造成的系統狀態轉換。

  
郭哲:對衝選邊

  

  

  郭哲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調研宣傳部部長

  2019,大國間貿易博弈牽動政經棋盤鬥轉星移格局重塑。對衝供應鏈遷移的中流砥柱——要素聯繫。

  
盛世豪:自信

  

  盛世豪

  浙江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副主席,研究員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從運載第一顆人造衛星,到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墨子)……70年歲月荏苒,幾代人前赴後繼,在世界科技創新史上鐫刻了一個又一個中國科技創新的深度。面對美國深度調整對華科技戰略,強行推動中美「科技脫鉤」,圍堵打壓我國高科技領域領軍企業,試圖遏制或削弱我國科技創新領域的發展勢頭,以華為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企業,逆勢勇進,以科技創新不斷夯實國家強盛之基,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在科技創新領域勇於趕超的自信。

  
遊光榮:華為

  

  

  遊光榮

  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常務理事、研究員

  2019年初,我為2019年選擇的關鍵詞是「華為」。當時提出的問題是:首先,孟晚舟2018年12月初在加拿大被捕事件如何收場?結果仍未收場。其次,華為在發展全球市場還將遭遇什麼樣的風波?實際上風波貫穿全年。第三,繼中興、華為之後,會不會出現第三個?我們看到的是海康威視、大疆等赫然在列。

  
褚君浩:努力走通發現科學規律、發展核心技術、推動產業發展的三步曲

  褚君浩

  中國科學院院士

  
繆其浩:趨穩

  

  

  繆其浩

  原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研究員

  回顧我在年初為三思派寫的2019年科技創新展望,好像基本符合後來的發展。 只是那時選的關鍵詞「穩健」是對我們自己說的,現在「復盤」我改為「趨穩」,指的是2019年世界科技創新總的態勢在不確定中大勢越來越明朗,全球化調整的態勢恐怕不可逆轉,對科技創新的負面影響,包括倫理、隱私和貧富差距擴大等等需要加以更多關注已經成為共識,甚至也已變成國際競爭的新陣地。

  

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2021科技創新丨年初展望,28位專家的28個關鍵詞
    在2021年的第一天,三思派邀請28位專家學者,以關鍵詞加評述的方式,展望我國科技創新事業在新的一年裡如何乘風破浪。  全面推進城市數位化轉型  朱春奎  復旦大學上海市科技創新與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2020年11月25日,上海市委全會指出,要全面推進城市數位化轉型,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
  • 聚焦丨盤點2020十大國內科技新聞,這是不平凡的一年
    聚焦丨盤點2020十大國內科技新聞,這是不平凡的一年 2020-12-31 11: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視頻丨汪群斌解讀復星發展關鍵詞:聚焦、創新、穩健
    視頻丨汪群斌解讀復星發展關鍵詞:聚焦、創新、穩健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21 10:16:01
  • 打開我軍科技創新這五年,你得用這4個關鍵詞
    科技興軍,這個高頻字眼,映射到國防科技發展的諸多領域。點擊滑鼠,自主創新、軍民融合、搶佔制高點、戰鬥力貢獻率成為熱詞。某種意義上,這4個關鍵詞也是打開我軍科技創新這5年的重要「鑰匙」。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喜迎黨的十九大」特刊——打開科技創新四個關鍵詞■解放軍報記者 張 新5月5日,中國首款國際主流水準的幹線客機C919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首飛。
  • 2019 五大關鍵詞火遍中國網際網路
    2019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到來,中國網際網路領域出現幾個承上啟下的關鍵節點,不僅進一步打開了行業發展的新空間,也進一步延展了網際網路賦能的邊界。  【關鍵詞一:5G】  2019年被稱為「5G商用元年」。2019年6月,工信部正式向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和中國廣播電視發放5G運營商許可證。10月底,三大運營商正式推出5G商業套餐,標誌著中國5G大規模商用正式啟動。
  • 2019甘肅創新驅動答卷:科技創新 跑出「加速度」
    2019年,全省科技系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圍繞全省中心工作,發揮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平臺帶動作用,突出推進脫貧攻堅和發展十大生態產業兩大主題,主動服務各行各地,深耕科技創新創業,促進成果轉移轉化,著力「集聚、整合、激活、撬動」創新資源,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方式,增加高水平科技創新供給,構築發展新優勢,打造發展新空間,科技創新對全省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引領能力持續增強
  • 聲納丨中國科技創新提升全人類福祉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又一次得到檢驗,成為「十三五」規劃期間科技進步的一個縮影。中國科技創新之所以取得令人振奮的成就,首先在於中國領導層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提出五大發展理念並將「創新」放在首位,再到強調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頂層布局為中國科技創新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強大信心與動力。巴西聖保羅州支持研究基金會產業創新領域專家費爾南德斯認為,中國能在科技前沿領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一個關鍵原因得益於高瞻遠矚的國家發展戰略。
  • 2019中國體育營銷大盤點:贊助代言篇
    這裡是體育夢工場2019年終企劃的第一篇文章——《2019中國體育營銷大盤點:贊助代言篇》 據體育數據公司Two Circles報告,2019年,全球品牌的體育贊助支出將會達到460億美元,相比去年增加了4%。
  • 年終盤點丨2020十大中國黑科技
    2020接近尾聲,如同這個萬花筒似的世界一樣,這一年中科技圈每天也在發生著各種事情,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這個所處的世界。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2020中國科技硬核突破,點讚中國「黑科技」,致敬每一位建設者!黑科技2020﹀﹀﹀01、「九章」問世,重奪量子霸權!
  • 2017小盤點:「黑色」科技 創新發展
    環顧2017,黑色似乎成為了最富想像的色彩,當高鐵、共享單車這些中國新四大發明成為大眾眼中的「黑」科技時,黑色已然成為了科技與創新的代名詞。這一年,在江銅,千萬雙智慧的眼眸,迸發出無限創意。「不明覺厲」的「黑」科技在江銅蔓延生長。這一年,公司不斷加大投入,搭建創新平臺,強化激勵機制,讓無限創意在江銅孵化。
  • 創新、合規、責任 三個關鍵詞解析鳳凰金融五年發展
    來源:中國經營報創新、合規、責任 三個關鍵詞解析鳳凰金融五年發展文/佚名金融行業的近五年,以金融為基礎的科技建設飛速發展,並受到各界關注,業內越來越多的聲音提倡創新發展、合規運營與責任金融這三個關鍵詞。
  • 詳解2019「雙11」八大關鍵詞 是「套路競技」還是創新試驗?
    今年,第11個「雙11」有其特別的意義:它到底會在「套路競技場」中走向沒落,還是在創新試驗田中走向新生?這是「雙11」下一個10年必須面對的重要拷問! 2019年,是第11個「雙11」,以天貓、京東、蘇寧、拼多多為代表的電商平臺,預熱與造勢早在1個月前就已高調開啟,拉開了「雙11」大戰的帷幕。領券、湊單、預售、定製……從老套路到新玩法,各個當仁不讓。
  • 2018旅遊發展趨勢解讀:四個維度,八大關鍵詞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透露出了一些旅遊關鍵詞,為今年的旅遊業界指明了全新的發展方向,本期旅遊周刊就從四個維度來全方位解讀這八大旅遊關鍵詞。關鍵詞一:全域旅遊報告原文: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專家解讀:通過全域旅遊,促進城鄉旅遊互動和城鄉一體。通過全域旅遊創建,可有效拉動消費,促進經濟發展。
  • 盤點|全國各地法院2019年度十大智慧財產權典型案例
    盤點|全國各地法院2019年度十大智慧財產權典型案例 2020-04-28 10: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深圳論壇|國內外頂級專家「論見」科技與人才的創新之道
    、有才天下創始人戴科彬、雲天勵飛董事長兼CEO陳寧等海內外演講嘉賓,通過「科技創新與管理」與「人才成長與發展」兩個方面的探討,聚焦人工智慧、可穿戴設備、生物醫藥等科技前沿領域,共同尋求在新形勢下,科技與人才的可持續發展與創新之道。
  • 時政新聞眼丨 從三個關鍵詞,讀懂這場不一般的基層代表座談會
    △楊淑亭獲得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出生於1995年的鄒彬,是當天年齡最小的發言代表。透過三個關鍵詞,可以讀懂這場不一般的基層代表座談會。發展:珍惜發展好局面 鞏固發展好勢頭 「十四五規劃」,全稱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在8月24日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總書記作出了「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重大論斷。當時他還引述了一句中國人熟悉的話:「事實證明,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
  • 五大關鍵詞繪就精彩瀏陽
    關鍵詞2  改革創新  共建湘贛邊區域開放合作試驗區  新聞事件:首屆湘贛邊區域開放合作交流會在瀏召開,湘贛邊10縣市合作正式啟動  精彩回放:2014年12月18日、19日,來自井岡山市、蓮花縣、醴陵市、平江縣、上慄縣、銅鼓縣、萬載縣、修水縣、永新縣等10個縣(市)的主要領導和部門負責人齊聚瀏陽河畔,參加由瀏陽倡議發起的首屆湘贛邊區域開放合作交流會
  • 「創新產業聚落 · No.3」深圳——城市創新空間的四個關鍵詞
    本文想結合深圳創新產業聚落的測度,聚焦深圳創新空間幾個關鍵詞,來對深圳的創新空間進行一番掠影式的介紹。關鍵詞1:生長圖1:深圳創新產業聚落的總體空間分布深圳的創新空間是不斷「生長」的,有著很強的時代發展烙印。
  • 回顧2019丨氟化工大事記盤點!
    本文挑選了2019年有代表性的大事件,與讀者們一起回顧我們這一年,希望能拋磚引玉地引發各位對未來趨勢的判斷。  多種高端氟材料實現國產化  2019年,在許多專業人士的努力下,我國的這兩種高端氟材料打破了國外壟斷,實現國產化。
  • 第三屆COMAC科技創新周開幕!
    2019年9月2日,第三屆COMAC國際科技創新周在中國商飛上飛公司拉開帷幕。COMAC 國際科技創新周邀請政府、企業、高校、投資機構等共同參與,開展深度的政產學研融對話,共享商用飛機產業創新發展機遇。當前,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蓬勃發展,新一輪工業革命呼之欲出,為商用飛機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我們真誠地邀請各位專家學者圍繞「基於數位化轉型的智能製造」這一主題,碰撞智慧、交流思想、探索合作,取得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