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地說,墨菲定律說的是:怕什麼來什麼,而且一定會來。
2003年10月2日晚間,在哈佛大學的桑德斯戲院宣布了2003年搞笑諾貝爾獎。這是自1991年以來的第十三次頒獎。頒獎典禮中有四五位真正的諾貝爾工程獎得主到場,整個頒獎過程持續90分鐘,期間鬨笑不斷。
這一年度的搞笑諾貝爾工程獎授予愛德華.墨菲,約翰保羅.斯坦布和喬治.尼克斯,他們的貢獻就是在1949年共同創立「墨菲定律」,「墨菲定律」將原先的的基本工程法則「如果有兩種或更多種方式做某事,其中一種能導致災難,有人將會採取這種方式」,換取另一種方式來表述:「有可能出錯的事情,均會出錯」。
愛德華.墨菲生於1917年,職業是航空工程師。他在1949年參與美國空軍一項火箭發射計劃,測驗一個人的身體對速度的增加能有多大容忍限度。當時有兩種方法可以將加速度計固定在支架上,而不可思議的是,竟然有人如此精準的將16個加速度計全部裝在了錯誤的位置上。於是墨菲做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任何可能出錯的事都會出錯」。
沒有幾個月,這句話就傳遍了整個航天工程界,成為科學文化領域的至理名言,後來普及成美國人的日常話語。1958年「墨菲定律」的條目被收入《韋氏大字典》。
除了「凡是可能出錯的,準會出錯」這句經典的名言之外,墨菲定律還體現在:凡是鋼筆落地,總是筆尖朝下;凡是蛋糕落地,總是奶油朝下;凡是我喜歡的女孩,總是名花有主。
如果有可能出現幾個問題,那麼造成最大損害的那個將是第一個出錯的;如果一切似乎進展順利,你顯然忽略了一些東西;在更換新的之前,你永遠找不到丟失的物品。
墨菲定律不是物理學和概率學上的定律,而是一句警句,警示人們不可心存僥倖,要做到充足的準備。
對待墨菲定律的態度有兩種:有人把他當做藉口,總是說差錯難免,無能為力;另一種則是把他當做警鐘,時刻警惕著,力保安全。其實在差錯與後果之間,還有最後一條防線,那就是檢查。事故是可能避免的,關鍵在於預防。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
1:提升預測能力
預防離不開預測。在你動手做一件事之前,不妨仔細在腦海裡再過一遍,就會容易發現平時注意不到的細節和可能出現的問題。隨著經歷和經驗越來越豐富,你會發現你的感知到風險的就會越來越多。刻意的練習和思考是可以提升預知能力的。
2、增強抗壓能力
不思考不準備是很輕鬆的,但你可能會面臨無力解決當下局面的狀況。特別是在工作或在生活中出現多線任務交織的情形。為了對抗墨菲定律的情景,你會時刻思考,提前策劃。這樣即使有很多事情一起出現,你會應對自如。
墨菲定律揭示的是導致不良結果的普遍性,以及人為無法阻絕所有意外的必然性。你可以從這個定律上面學會小心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