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肉比」相信從事過養豬行業的朋友都對對這個名詞並不陌生,那麼什麼是料肉比?如何計算自己飼養豬只的料肉比?料肉比的計算方式是什麼?看下文,我來告訴你。
從字面的意思理解,料肉比就是飼料和豬肉之間的比值,料肉比=飼餵飼料總重量/豬出欄時的稱重的總重量,即飼餵一斤飼料豬能漲多少肉。所以,養豬人都希望自己的料肉比越小越好,就是說餵的飼料少長得肉多。通過料肉比留可以反映出這批豬飼養的情況。有些養戶豬出欄上市的時候賣了幾十萬,但是算算帳發現飼料成本也用了幾十萬,最終也沒賺多少錢。
當然,料肉比在豬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是不一樣的,小豬期間料肉比相對來說比較小,因為,小豬階段的飼料的營養成分相對很高,豬的吸收率也很高,飼料的轉化率也高。大豬階段就有所不同了,大豬的採食量增大,飼料成分中粗纖維含量較大,料肉比相對就會較大,豬的體制對營養的吸收也沒有小豬大。
料肉比是衡量飼料報酬和飼料轉化率的一個重要參數
10公斤左右的斷奶仔豬,此階段料肉比應該控制在1.3-1.5之間,高於1.5說明飼料轉化率低,造成了飼料浪費。
30公斤左右育成豬,此階段料肉比不應該高於1.8左右。
60公斤左右的育肥豬,此階段料肉比應控制在2.3以內。也就是說餵2.3斤飼料長1斤肉。
100公斤育肥豬,此階段的料肉比應該在2.5左右。
料肉比的參考值應該是同一批豬,從進欄到出欄上市之後的時間段,所有豬消耗的所有飼料重量,和所有豬上市稱重的總重量之間的比值。
料肉比,也可以反映出同一批豬的飼養情況,所以一定要同等重量相差不能太大的同等大小的豬,且同時出欄之後,進行比較,才有參考的價值,要不就沒有意義了。另外料肉比也與飼料的質量有關,飼料成本低,飼料營養含量小也會導致料肉比偏高,例如,農村散養的土黑豬,經常飼餵青飼料和農作物秸稈製成的粗飼料,大部分成分是粗纖維,蛋白,脂肪,胺基酸等含量偏低,飼餵飼料多,採食量大長,長肉卻很慢,250斤左右的育肥豬,用精飼料飼餵5個月左右就可以出欄上市,但是土豬卻需要10個月甚至一年,我們養豬的目的是為了盈利,應該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大規模集約化養豬最好採用精飼料,提高飼料轉化率和飼料報酬,降低料肉比,才能提高產能,增加養豬收益。
以上只代表作者自己觀點,如有異議,可以評論私聊。
最後聲明:本文屬於作者原創文章,也發表於其他自媒體平臺,作者鄉野飼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