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倫
以蘋果為代表的智慧型手機徹底顛覆了功能手機、數位相機、MP3行業;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電動汽車正在革新傳統能源汽車;Uber、滴滴和共享單車已徹底改變我們的出行模式…...如今,矽谷的科技精英要顛覆我們的傳統養殖業:在矽谷養豬、養牛、養雞,甚至養蝦!
這是一波以矽谷為中心的「未來肉類」創業和飲食浪潮。這裡提到的未來肉類是通過實驗室培育或植物加工而成的「人造肉」 (動物蛋白替代食品),而非傳統養殖場飼養出來的肉。如今已經有數十家這樣的「人造肉」創業公司。這些公司同人工智慧、區塊鏈、虛擬實境等一樣炙手可熱,好幾家的估值超數億美金,比爾·蓋茨、謝爾蓋·布林、楊致遠和李嘉誠都是其背後的投資人。
吃人造肉,開無人車,已經成為矽谷的一個風尚。
從基本原理上,人造肉大體可以分為三類:1. 植物提取,然後物理合成(Plant Meat);2. 肝細胞培養(Cultured Meat);3. 酵母發酵,分子合成(Yeast Protein)。
1. 植物提取合成
這是大部分人造肉公司的做法。從各類植物中提取相應的營養物質,比如主要的蛋白和油脂,讓提取的營養物質成分跟目標肉類大體相同。然後通過各種食品加工混合工藝,比如攪拌、壓縮、拉絲、膨脹、蒸汽、冷卻等方式來製造。
比如Beyond Meat公司就是靠這種工藝來製作人造牛肉和人造雞肉的。下圖就是Beyond Meat創始人和他身旁的「造肉」機器。
那麼如何讓味道更像真肉呢?矽谷的另外一家人造肉企業Impossible Foods通過研究發現,牛肉的肉味主要來自肉裡的血紅素,而血紅素不僅存在於動物體內,還存在與植物體內。
他們通過使用植物亞鐵血紅素替代動物亞鐵血紅素,使得植物漢堡能夠在纖維結構和口感上近似真實的牛肉漢堡。
採用植物提取後合成還可以用來造蝦。New Wave Foods就是一家用這種方式來生產海鮮類產品,他們從紅藻中提取植物蛋白,然後將他們打碎並混合,讓他們來接近蝦的質感和營養成分,再用現代食品的混合、壓縮、蒸、膨化、拉絲等工藝達到跟蝦仁類似的紋理和質感。
2. 幹細胞培養
來自荷蘭的Mosa Meat公司則是從另外一種方式來「製作」人造肉,那就是用從活得動物身上取一小塊肉,然後進行幹細胞培養。
Mosa Meat公司是荷蘭馬斯垂克大學的馬克·波斯特教授於2015年創立的。波斯特教授和研究人員先將分離出的幹細胞(找到品質極佳的牛或豬,從豬肩膀或其他肉塊上提取細胞,從裡面挑出可以再生的)放入營養液中培養。幹細胞不斷分裂壯大,最後再合成一絲絲透明的肉類纖維,看上去像肉絲。每500萬個細胞可合成一條纖維,每3000條肉類纖維合成漢堡大小的肉塊。
Mosa Meat公司不僅培養牛肉,而且還在器皿中培養生蠔等水產品。加州的Memphis Meats公司也是採用這種方式,他們培育了世界第一塊「實驗室雞肉」。
3. 酵母發酵,分子合成
酵母發酵是利用酵母細胞自我繁殖的原理。同樣來自加州的Clara Foods就是一家利用這個原理來「傳統養殖場」來生產雞蛋的。
Clara Foods把雞蛋蛋白的基因注入到目標酵母的細胞之中,然後讓細胞繁殖生長,蛋白也隨著這個細胞一起繁殖。當繁殖到一定的量,再把蛋白和酵母分離,從而得到雞蛋蛋白。
在這三種人造肉中,除了第二種還在實驗室階段外,另外兩種的產品都已經面世。儘管目前這些產品的售價比真肉略高,但是在理論上,這些公司的模式是可以秒殺傳統養殖業的。
以我們國人熟悉的養豬業為例,傳統養殖業的核心是提高PSY(即一頭母豬一年提供的成活仔豬數),降低FCR(料肉比:指飼養的畜禽增重一公斤所消耗的飼料量),和低人工和管理成本。如果比較PSY,人造肉的PSY是無窮大,因為不管是植物提取還是細胞培養都無需繁育這個流程。而傳統養殖業美國的PSY是25,中國是17(平均值)。然後再看料肉比,美國平均做到2:1,我國平均是2.7:1,但是人造肉幾乎是1:1。
再從能源使用率的角度看,肉類養殖業中,每產出1卡熱量的肉類,需要消耗25卡的熱量,而種植玉米則只需要2.2卡的熱量。所以,從生產效率、能量轉換率和生產成本等方面看,人造肉可以秒殺傳統的養殖業。除此之外,還有更重要的兩點:
第一點,人造肉相比傳統養殖業產出的肉可以做到零膽固醇、沒有抗生素和激素、沒有海鮮過敏原、無轉基因、無麩質。
第二點,人造肉沒有傳統養殖場的環境汙染,而且佔用更少的土地,使用更少的水和更低的碳排放。
目前,成立較早的Beyond Meat(2009)已經有成熟的產品和銷售網絡。你可以通過亞馬遜網購,也可以去全食超市購買,當然你還可以在一些餐廳裡吃的用Beyond Meata做的漢堡。在亞馬遜,Beyond Meat的漢堡牛肉餅售價是5.52美元(0.5磅),其售價比其他肉餅高出約20%。
Impossible Foods在今年年初進入量產階段,每月可以產出100萬磅的牛肉,他們的產品主要通過跟餐廳合作的方式來銷售,在全美有數十家合作餐廳,幾乎每個州都有。New Wave Foods的人造蝦仁已進入美國加州和內華達州的多家餐廳和公司食堂,這其中包括谷歌公司的員工餐廳。該公司計劃明年初進入零售市場。
未來真的不養豬、養牛了嗎?
人造肉雖然尚未進入主流市場,但是發展勢頭迅猛,已經威脅到傳統的養殖業。作為美國最大的肉類生產和加工企業泰森食品(Tyson Foods)乾脆直接入股Beyond Food,持股比例達5%。著名的四大糧商嘉吉則投資了另外一家,Memphis Meats。
未來的養豬場要被顛覆嗎?其實我們把問題放大了看,隨著人口的增長,人類對肉類的需求增加更多,通過散養的方式根本不可能解決吃肉問題。那麼就要規模養殖,我們把這些動物放在擁擠的生長空間,通過複雜的方式,還要使用抗生素和激素,只為最後吃到一口肉,那麼為何不嘗試使用更「好」的方式呢?
來源:虎嗅
原標題:為了讓你吃上「人造肉」,這些矽谷公司也是蠻拼的
最新更新時間:12/22 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