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你吃上「人造肉」 這些矽谷公司也是蠻拼的

2020-12-06 界面新聞

作者:鄭倫

以蘋果為代表的智慧型手機徹底顛覆了功能手機、數位相機、MP3行業;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電動汽車正在革新傳統能源汽車;Uber、滴滴和共享單車已徹底改變我們的出行模式…...如今,矽谷的科技精英要顛覆我們的傳統養殖業:在矽谷養豬、養牛、養雞,甚至養蝦!

這是一波以矽谷為中心的「未來肉類」創業和飲食浪潮。這裡提到的未來肉類是通過實驗室培育或植物加工而成的「人造肉」 (動物蛋白替代食品),而非傳統養殖場飼養出來的肉。如今已經有數十家這樣的「人造肉」創業公司。這些公司同人工智慧、區塊鏈、虛擬實境等一樣炙手可熱,好幾家的估值超數億美金,比爾·蓋茨、謝爾蓋·布林、楊致遠和李嘉誠都是其背後的投資人。

吃人造肉,開無人車,已經成為矽谷的一個風尚。

已經面世的人造肉產品,上:牛肉漢堡肉餅、牛肉餡、牛肉丸子,下:香腸,雞肉條,蝦仁

人造肉,如何造?

從基本原理上,人造肉大體可以分為三類:1. 植物提取,然後物理合成(Plant Meat);2. 肝細胞培養(Cultured Meat);3. 酵母發酵,分子合成(Yeast Protein)。

1. 植物提取合成

這是大部分人造肉公司的做法。從各類植物中提取相應的營養物質,比如主要的蛋白和油脂,讓提取的營養物質成分跟目標肉類大體相同。然後通過各種食品加工混合工藝,比如攪拌、壓縮、拉絲、膨脹、蒸汽、冷卻等方式來製造。

比如Beyond Meat公司就是靠這種工藝來製作人造牛肉和人造雞肉的。下圖就是Beyond Meat創始人和他身旁的「造肉」機器。

通過這些「機器」,可以製造出跟真肉在營養和質感上相差無幾的「假肉」。
Beyond Meat跟傳統牛肉對比,營養成份相差無幾,同時具備無抗生素、激素等優勢

那麼如何讓味道更像真肉呢?矽谷的另外一家人造肉企業Impossible Foods通過研究發現,牛肉的肉味主要來自肉裡的血紅素,而血紅素不僅存在於動物體內,還存在與植物體內。

含有植物血紅素的人造牛肉

他們通過使用植物亞鐵血紅素替代動物亞鐵血紅素,使得植物漢堡能夠在纖維結構和口感上近似真實的牛肉漢堡。

採用植物提取後合成還可以用來造蝦。New Wave Foods就是一家用這種方式來生產海鮮類產品,他們從紅藻中提取植物蛋白,然後將他們打碎並混合,讓他們來接近蝦的質感和營養成分,再用現代食品的混合、壓縮、蒸、膨化、拉絲等工藝達到跟蝦仁類似的紋理和質感。

2. 幹細胞培養

來自荷蘭的Mosa Meat公司則是從另外一種方式來「製作」人造肉,那就是用從活得動物身上取一小塊肉,然後進行幹細胞培養。

Mosa Meat公司是荷蘭馬斯垂克大學的馬克·波斯特教授於2015年創立的。波斯特教授和研究人員先將分離出的幹細胞(找到品質極佳的牛或豬,從豬肩膀或其他肉塊上提取細胞,從裡面挑出可以再生的)放入營養液中培養。幹細胞不斷分裂壯大,最後再合成一絲絲透明的肉類纖維,看上去像肉絲。每500萬個細胞可合成一條纖維,每3000條肉類纖維合成漢堡大小的肉塊。

Mosa Meat用器皿培養牛肉

Mosa Meat公司不僅培養牛肉,而且還在器皿中培養生蠔等水產品。加州的Memphis Meats公司也是採用這種方式,他們培育了世界第一塊「實驗室雞肉」。

3. 酵母發酵,分子合成

酵母發酵是利用酵母細胞自我繁殖的原理。同樣來自加州的Clara Foods就是一家利用這個原理來「傳統養殖場」來生產雞蛋的。

傳統的養殖業產蛋模式和Clara Foods利用酵母繁殖產蛋模式對比

Clara Foods把雞蛋蛋白的基因注入到目標酵母的細胞之中,然後讓細胞繁殖生長,蛋白也隨著這個細胞一起繁殖。當繁殖到一定的量,再把蛋白和酵母分離,從而得到雞蛋蛋白。

秒殺傳統養殖業

在這三種人造肉中,除了第二種還在實驗室階段外,另外兩種的產品都已經面世。儘管目前這些產品的售價比真肉略高,但是在理論上,這些公司的模式是可以秒殺傳統養殖業的。

以我們國人熟悉的養豬業為例,傳統養殖業的核心是提高PSY(即一頭母豬一年提供的成活仔豬數),降低FCR(料肉比:指飼養的畜禽增重一公斤所消耗的飼料量),和低人工和管理成本。如果比較PSY,人造肉的PSY是無窮大,因為不管是植物提取還是細胞培養都無需繁育這個流程。而傳統養殖業美國的PSY是25,中國是17(平均值)。然後再看料肉比,美國平均做到2:1,我國平均是2.7:1,但是人造肉幾乎是1:1。

再從能源使用率的角度看,肉類養殖業中,每產出1卡熱量的肉類,需要消耗25卡的熱量,而種植玉米則只需要2.2卡的熱量。所以,從生產效率、能量轉換率和生產成本等方面看,人造肉可以秒殺傳統的養殖業。除此之外,還有更重要的兩點:

第一點,人造肉相比傳統養殖業產出的肉可以做到零膽固醇、沒有抗生素和激素、沒有海鮮過敏原、無轉基因、無麩質。

第二點,人造肉沒有傳統養殖場的環境汙染,而且佔用更少的土地,使用更少的水和更低的碳排放。

目前,成立較早的Beyond Meat(2009)已經有成熟的產品和銷售網絡。你可以通過亞馬遜網購,也可以去全食超市購買,當然你還可以在一些餐廳裡吃的用Beyond Meata做的漢堡。在亞馬遜,Beyond Meat的漢堡牛肉餅售價是5.52美元(0.5磅),其售價比其他肉餅高出約20%。

Impossible Foods在今年年初進入量產階段,每月可以產出100萬磅的牛肉,他們的產品主要通過跟餐廳合作的方式來銷售,在全美有數十家合作餐廳,幾乎每個州都有。New Wave Foods的人造蝦仁已進入美國加州和內華達州的多家餐廳和公司食堂,這其中包括谷歌公司的員工餐廳。該公司計劃明年初進入零售市場。

未來真的不養豬、養牛了嗎?

人造肉雖然尚未進入主流市場,但是發展勢頭迅猛,已經威脅到傳統的養殖業。作為美國最大的肉類生產和加工企業泰森食品(Tyson Foods)乾脆直接入股Beyond Food,持股比例達5%。著名的四大糧商嘉吉則投資了另外一家,Memphis Meats。

未來的養豬場要被顛覆嗎?其實我們把問題放大了看,隨著人口的增長,人類對肉類的需求增加更多,通過散養的方式根本不可能解決吃肉問題。那麼就要規模養殖,我們把這些動物放在擁擠的生長空間,通過複雜的方式,還要使用抗生素和激素,只為最後吃到一口肉,那麼為何不嘗試使用更「好」的方式呢?

來源:虎嗅

原標題:為了讓你吃上「人造肉」,這些矽谷公司也是蠻拼的

最新更新時間:12/22 12:46

相關焦點

  • 肯德基宣布與3D生物列印公司合作,3D列印人造肉你會吃麼?
    肯德基官宣與3D Bioprinting Solutions公司組建生物實驗室,試圖率先在可食用3D生物列印技術做出突破。該計劃利用雞肉細胞和植物材料通過3D列印技術製造非天然肉製品。3D生物列印技術是2000年左右提出在2010年美國Organovo公司宣稱該公司的3D列印技術可以製造生物組織與2014年正式商用。國內最早在2013年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與Regenovo公司合作,也成功研製出可製作活體生物材料的3D列印技術。
  • 人造肉,我們不是造假
    2019年對於喜歡吃豬肉的中國人來來說,逐漸有些吃不起了,不過近期有則新聞似乎給我們帶來好消息。美國人造肉公司Impossible Foods將要進入中國市場,而且中國的人造肉公司也在躍躍欲試,在豬肉吃不起的時候,人造肉市場即將開啟。
  • 人造肉的意義我們都懂,但它可能走錯了路 | 愛範兒
    我知道你們好奇什麼……關於人造肉好不好吃的問題,請直接拖到文末。人造肉,這個兩年前從矽谷精英群體裡火起來的概念終於拍到了中國普羅大眾臉上。辣條也是一類膨化豆製品,你甚至可以將人造肉認為是「辣條 plus」。
  • 比爾·蓋茨都喜歡吃的「人造肉」,到底是什麼來頭?
    如果革命的意思是撕裂重組,這場以「人造肉」為先鋒的飲食革命無疑將打破人類關於食品的所有固識,就像雜交水稻的畝產破千公斤,菜不再種在土裡而是空氣裡,3D列印食物等。在袁隆平讓人類吃飽之後,讓人類吃得更飽的革命正在行進中。01.和懶人一樣,吃貨也是推進生產力發展的一股強大力量。
  • 人造肉科學拯救地球:實驗室培育肉類你敢吃嗎?
    然而,任何以前吃過這種「肉」的人都會告訴你,它們的味道不太好。不可能食品公司想要改變這種現狀,而且要徹底改革植物性肉類的生產過程,其中的秘訣就是亞鐵血紅素。不可能食品公司的人造肉。該公司稱:「亞鐵血紅素讓肉吃起來像肉一樣。」該公司通過基因工程酵母發酵,創造了一種基於植物的亞鐵血紅素。
  • 人造肉到底是用什麼做的,裡面有肉嗎?
    ,這樣就可以避免為了只吃這兩個部位而要殺整隻雞,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當然了在中國整隻雞哪個部位都不會被浪費。 現在很多公司都在研究人造肉,普遍認為未來的人造肉將與畜牧肉在口感和營養方面越來越接近,甚至某些方面超過畜牧肉。
  • 這個帥帥的科學記者為了弄清人肉的味道,從自己大腿上取了幾片肉...也是蠻拼的
    但是,你知道人體組織本身含有多少熱量嗎?英國布萊頓大學的James Cole博士曾對此進行過研究。假設把人體看成食物,總共能產生81500千卡的能量。Cole進一步指出,一隻手臂大概能產生1800千卡,而一條腿則能產生大約7150千卡的熱量.這個研究的腦洞實在是太大了,小漫也是看得心驚膽戰...
  • 未來你吃的肉可能都是假的,以色列成功研製出人造牛排
    五年前,首個實驗室培養的人造肉漢堡問世。鑑於人口不斷上升面臨的糧食危機,實驗室培養的人造肉品被認為是面對未來相當重要的發展。許多以此為目標的新創公司也不斷出現。如矽谷的New Age Meats 於九月成功培養出人造香腸;而Just 也培養出人造雞塊。
  • 被熱炒的「人造肉」到底能不能吃?健不健康?
    中國新聞網微信公號綜合消息,近日,「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首日便暴漲163%,引爆國內「人造肉」概念股,5月15日,多個「人造肉」龍頭股漲停。在「人造肉第一股」背後,擁有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影星萊昂納多、Twitter創始人埃文威廉士等多個「明星」投資者。
  • 麥當勞&「人造肉第一股」,是環保主義還是資本遊戲?
    03 Beyond Meat,一家「人造肉」公司 Beyond Meat 是一家專業做「人造肉」的公司,最初生產凍雞肉替代品。 自去年以來,這家美國的人造肉公司便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股價一度像坐上了火箭連續暴漲,
  • ...FIELD獲數千萬融資,中國人造肉領域創業公司的判斷邏輯是什麼?
    就目前已披露的信息來看,星期零的本次融資,是國內人造肉創業公司中目前金額最高的一輪融資。同時,投資方也是國內一線投資機構和國外人造肉和替代蛋白領域的知名投資機構。,才有機會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這也是早期很多人造肉公司在實際的商業化上進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 人造培根和牛排將面世,人造肉能代替天然肉嗎?
    人造肉能代替天然肉嗎?人造肉和天然肉有什麼區別?人造肉上市,你敢吃嗎?該公司CEO伊森-布朗表示,這兩款產品是該公司長期創新努力的一部分,對於該公司產品組合的建立非常重要。但他補充稱,這兩款產品目前仍在開發中。布朗沒有透露該公司計劃何時將這些產品推向市場,指出其研究人員將需要一個「意外的突破」,在不久的將來推出。
  • 業內解釋"人造肉":如何把大豆等植物變得像肉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茜曾有位外國作家在自己的飲食著作中提出:你只應該吃你奶奶認為是食物的東西更具挑戰的是,現在又流行起一種叫「人造肉」的食物,那是什麼東西?隨著國外的人造肉漢堡和國內的人造肉月餅相繼問世,人造肉的掃盲科普工作迫在眉睫。事實上,現在國內已經有一些科研人員盯上了這一領域,北京工商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李健是其中之一。李健除了在學校的實驗室裡搞研發,還為深圳一家人造肉企業研究產業解決方案。
  • 植物蛋白肉、試管培育肉、3D列印肉……「未來肉類」悄然走向人們的餐桌
    右上:以色列「阿列夫農場」公司公布的3D列印肉模擬圖|資料照片製圖:馮曉瑜如果面前的餐桌上放著一塊人造牛排,你敢試吃嗎?按照這家公司市場營銷經理安德烈·魯科維什尼科夫的解釋,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基於動物細胞的3D列印食品,而他們致力於創造的產品在味道和構造方面將最大程度上接近人們熟悉的雞柳。就在我們擔心「不夠吃」或糾結「吃什麼」的時候,「未來肉類」正悄然走向我們的餐桌,它們究竟是什麼,又有哪些種類呢?
  • 醞釀了兩年多的中國「人造肉」預計9月上市,你願意吃嗎?
    看來,人造肉的團隊力量還遠遠沒有被大眾所看到。中國人造肉的發展,相信也會越來越快。這並不只是技術上的突破,也是人們飲食觀念慢慢改變的重要途徑。也是這兩個人造肉企業的巨大成功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紛紛開始研究其人造肉。
  • 人造肉上美國餐桌 從動物身上提幹細胞長出"肉「」
    以後人們吃肉,都是從實驗室培養出來的人造肉,能避免各種病毒和細菌,也不會有虐待動物和家禽的罪惡了。  據美國《科學》雜誌近日報導,實驗室培育的肉類產品,俗稱「人造肉」,很快就會出現在美國人的餐桌上。美國農業部和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近日宣布,他們將聯合對這種肉類的生產進行監督,以便其可以被安全地出售給全國各地的消費者。
  • 美國人造肉公司CEO稱人造肉可節約中國一半耕地和水 臨近中秋人造...
    Impossible Foods是一家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人造肉企業,由前史丹福大學生物化學系教授派屈克布朗創立於2011年。目前該公司在加利福尼亞的歐克蘭(Oakland)擁有首個大型食物製造工場,每月可以生產大約200萬磅植物製造的肉。目前他們的產品主要是牛肉,未來會繼續研發魚肉、豬肉、乳製品等。
  • 在空間站實現人造肉!你會吃人造牛肉、兔和魚等太空造嗎?
    用細胞製造肉不再是科幻小說中的故事,現在一名俄羅斯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上做到了這一點,這些產品進入超市只是個時間問題。在太空中進行的測試可以使用3D印表機生產牛肉、兔子和魚組織。以色列初創公司Aleph Farm的負責人迪迪埃·圖比亞(Didier Toubia)說:這項新技術「可能使長期旅行成為可能,並重新開始太空探索」,例如前往火星。
  • 較真| 人造肉來了:能吃嗎?好吃嗎?貴嗎?
    據報導,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中心周光宏教授帶領團隊,使用第六代的豬肌肉乾細胞,在培養20天後,獲得重達5克的人造豬肉。這是國內首例由動物幹細胞擴增培養而成的人造肉,是一個裡程碑式的突破。 先不談專業領域的技術發展,人造肉的出現,對我們普通消費者會造成什麼影響嗎?人造肉能吃嗎?會成為今後餐桌上的「家常食材」嗎?
  • 人造肉在中國被正式命名為上市,60元一斤能吃嗎?
    過去,人造肉只用於特定人群,如太空人,或直接送到餐館,普通的人們也可以購買人造肉,一些電子商務平臺已經開始將零售人造肉上架,230g的價格是28元,每公斤60元左右。人造肉是什麼肉?很多人會問,人造肉是什麼樣的肉?健不健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