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山地烏骨雞、舊院黑雞、峨眉黑雞……四川地方雞種在全國來看一直「榜上有名」。近日,以四川地方雞種為素材培育出的優質肉雞新品種又傳來好消息——紅星新聞記者從四川省科技廳獲悉,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與四川大恆家禽育種有限公司歷經10餘年聯合培育的大恆799肉雞配套系通過國家審定。這是四川在「十三五」期間通過國家審定的第二個肉雞配套系,也是迄今為止四川通過國家審定的第三個肉雞配套系。
4億羽,是四川省當前的肉雞年出欄量,在全國排名第六。另一方面,為了滿足四川人「挑剔的胃」,每年四川還要從廣西、廣東等地購進不同品種的雞,這些品種雞佔川內整體消費量一半。
一面是佔據西南地區肉雞總產能「半壁江山」的出欄量,一面是品種少不能滿足產業和市場的多元化需求,未來四川肉雞培育將如何「破題」?四川省優質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家禽所副所長楊朝武博士接受記者採訪,講述他眼中的「雞」遇。
▲大恆優質肉雞群體
生長速度更快、料肉比更低
大恆799肉雞配套系來了
大恆799肉雞配套系如何育成?與市面上的肉雞相比有哪些優勢?
楊朝武介紹,大恆799肉雞配套系歷經九個世代的遺傳選擇,培育形成以生長快速、青腳麻羽為主要特徵的優質肉雞配套系。該配套系培育出的商品代肉雞不僅保持了地方雞種的優質風味和外觀性狀,且生產性能大幅度提高。父母代繁殖性能較高,商品代生長速度快,料肉比更低,其均勻度、成活率、外觀性狀、肉質風味等方面均受到市場的普遍青睞。
具體來看,該配套系培育出的商品代肉雞生長速度較育種素材提高80%以上,相比四川第一個通過國家審定的大恆699肉雞配套系綜合生產效率提高20.4%。此外,該配套系是我國第一個通過審定的可以通過快慢羽實現雛雞雌雄鑑別的優質肉雞配套系,鑑別準確率達到99.3%以上。
「大恆799肉雞配套系是採用現代遺傳育種學和分子生物學等技術手段結合的產物,歷經十餘年育成。」他說。
據楊朝武介紹,四川目前有3個通過國家審定的培育品種,除了大恆799肉雞配套系,還有2010年通過審定的大恆699肉雞配套系及2017年由四川農業大學培育通過的天府肉雞配套系。
「四川肉雞產業以優質肉雞為主,大部分是具有國家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培育品種或地方雞種,其中,培育品種佔7成左右。」楊朝武說,四川3個培育品種都以地方雞種為素材培育而成,正因如此,3個培育品種在肉質、生產特徵和養殖方式方面類似,「不能完全滿足目前四川產業和市場的多元化需求,很多品種還需引進。」他說,在不同的餐飲消費場景中,還要求雞要「多變」。比如白切雞適合採用生長速度較快的品種,涼拌雞適合採用中速型品種,紅燒雞則需要採用生長速度較慢的品種。鑑於多變的消費場景,每年,四川都會從廣西、廣東等地購進一半左右的肉雞滿足市場需求。
▲大恆優質肉雞配套系生長發育、產蛋性能測定及信息採集工作場景
四川年人均雞肉消費量不足10㎏
肉雞產業結構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有一個潛在指標:雞肉消費量越高的地方經濟越發達。」楊朝武告訴記者,就四川來看,四川年人均雞肉消費量不足10㎏,佔總體肉類消費量20%左右。而在北上廣深,這個數據會變成15kg以上,佔比會達到30%以上。
「雞肉是豬肉很好的替代品,從這個角度來看,四川肉雞產業結構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楊朝武說,從保障糧食安全的角度來看,雞肉的飼料轉化率遠高於豬、牛。比如,一隻雞長1kg肉,會消耗約2kg飼料,但是換成豬、牛,這個數據會變成3kg-5kg。
另一方面,早在2006年,成都已明令禁止三環內開展活禽宰殺,其後,成都又出具相關條令,將管控範圍擴大,要求加強城鄉農貿市場標準化建設,逐步推行「禽類定點屠宰、白條禽上市」制度。所謂「白條禽」,即已處理乾淨,待加工的禽肉,同時在運輸上市的過程中以冷鏈保存,保證肉質新鮮。
「H7N9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產業轉型升級。」楊朝武認為,未來,活禽市場將全面取締,冰鮮雞將替代傳統雞肉產品端上老百姓餐桌。而這,也給肉雞品種培育提出一個新要求:即培育出產肉量高、適合屠宰加工的品種。
▲大恆799肉雞配套系雛雞性別鑑別圖譜
「和外國人喜歡吃雞胸肉不同的是,國人更偏好雞腿肉。」在此背景下,楊朝武說,未來五年,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將培育更多優質肉雞品種,首先會從提高腿肌率上發力。
「整齊度高」也是研究院重點研究方向之一。所謂的整齊度高,即肉雞體重、個頭、體型相當,以滿足大規模機械化屠宰的需求。「未來肉雞加工、冰鮮技術也將進一步提高,在保持肉質不變的情況下更加安全。四川人喜好活禽點殺,未來這些場面將一去不返。」
另一方面,楊朝武表示,就四川來看,肉雞行業在屠宰加工技術鏈和產業鏈上尚存在不足。比如,四川目前還沒有大型機械化活雞宰殺基地,在雞毛、內臟、雞骨等副產物加工上也不完善。
「但規範正在逐步建立。」楊朝武提及,農業農村部新出臺的《全國肉雞遺傳改良計劃》中已經明確未來黃羽肉雞培育的重點是屠宰加工型品種,這必然會進一步引導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進步。
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 圖據受訪者
編輯 官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