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夏季中國洪澇災害數據專題服務網站上線 可查詢災害前後遙感數據集

2020-08-04 環球網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0年夏季中國洪澇災害數據專題服務網站上線 可查詢災害前後遙感數據集

近日,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負責運維的國家對地觀測科學數據中心和國家綜合地球觀測數據共享平臺聯合發布「2020年夏季中國洪澇災害數據專題服務」網站(www.chinageoss.cn/cddr),為地方政府、減災機構和科研院所提供科學數據支撐和信息保障。

目前,該網站可提供鄱陽湖、巢湖、太湖等典型涉災區域的64個基礎地理數據集、9顆高解析度衛星(高分一號、高分三號、高分四號、高分六號、吉林一號和珠海一號)的災害前後遙感數據集、3期覆蓋長江中下遊幹流及主要湖泊的哨兵一號衛星10米解析度SAR影像一張圖產品,以及全國汛情動態監測信息等數據資源,總數據量達到557GB。

2020年夏季中國洪澇災害數據專題服務網站上線 可查詢災害前後遙感數據集

截至8月3日,該服務網站專業用戶數達到2588個,實名註冊的科研團隊151個,支撐科研項目22個;同時與科技部遙感中心、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等合作為國家重點研發項目開通科技雲盤服務,總下載量超過3.21TB。

隨著夏季我國洪澇災害區域的變化,該服務網站將動態持續地為一線抗洪工作提供相關數據。(總臺央視記者 帥俊全)

相關焦點

  • ...中國洪澇災害數據專題服務網站上線 可查詢災害前後遙感數據集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近日,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負責運維的國家對地觀測科學數據中心和國家綜合地球觀測數據共享平臺聯合發布「2020年夏季中國洪澇災害數據專題服務」網站(www.chinageoss.cn/cddr),為地方政府、減災機構和科研院所提供科學數據支撐和信息保障
  • 2020年夏季中國洪澇災害數據專題服務網站正式上線
    中新網北京8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8月4日發布消息說,「2020年夏季中國洪澇災害數據專題服務」網站(www.chinageoss.cn/cddr)近日已正式上線,旨在為地方政府、減災機構和科研院所提供科學數據支撐和信息保障。
  • 2020年夏季中國洪澇災害數據專題服務網站上線
    新華社北京8月4日電(記者董瑞豐)記者4日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2020年夏季中國洪澇災害數據專題服務網站近日已上線,可為地方政府、減災機構和科研院所提供科學數據支撐和信息保障。目前,該網站可提供鄱陽湖、巢湖、太湖等區域的64個基礎地理數據集、9顆國產高解析度衛星的災害前後遙感數據集、3期覆蓋長江中下遊幹流及主要湖泊的哨兵一號衛星10米解析度合成孔徑雷達(SAR)影像一張圖產品,以及全國汛情動態監測信息等數據資源,總數據量達到557GB。該網站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負責運維的國家對地觀測科學數據中心和國家綜合地球觀測數據共享平臺聯合建設。
  • 2020年夏季中國洪澇災害數據專題服務網站上線發布
    中國日報8月4日電(記者 張之豪)近日,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負責運維的國家對地觀測科學數據中心和國家綜合地球觀測數據共享平臺聯合發布「2020年夏季中國洪澇災害數據專題服務」網站(www.chinageoss.cn/cddr),為地方政府、減災機構和科研院所提供科學數據支撐和信息保障。
  • 查洪災數據 上這個網站
    汛情動態監測信息查詢服務 中科院空天院供圖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8月4日發布消息稱,由該院負責運維的國家對地觀測科學數據中心和國家綜合地球觀測數據共享平臺聯合上線發布了「2020年夏季中國洪澇災害數據專題服務」網站(www.chinageoss.cn/cddr),為地方政府、減災機構和科研院所提供科學數據支撐和信息保障。
  • 颱風路徑一鍵查詢,新晴天氣推出「颱風數據」服務
    為獲取颱風路徑信息,減少颱風影響災害,新晴天氣於6月正式上線「颱風路徑查詢」服務功能,用戶可直接通過「新晴天氣APP」實時查看最新颱風路徑,獲得最新、最全面的颱風預防措施。一般來說,夏季是颱風發生的高峰期,每次颱風登陸都會伴有大風和暴雨等天氣情況,容易導致洪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產生,給我國沿海地區造成極大的影響。
  • 徐圩鄉洪澇災害防禦預案
    ,保障本鄉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特制定本預案。,負責制定完善本轄區洪澇災害防治預案及組織群眾參加預案培訓演練,負責轄區內洪澇災害防治責任落實、隊伍組建、物資準備、預警建設等各項工作;掌握險情動態,收集雨情、水情、災情等資料數據,督促各村按規定對各類防洪排澇工程進行監測巡查,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向縣防指和有關部門匯報,並採取相應的應急處理措施;動員組織群眾轉移與避險、搶險,落實安置災民及做好恢復生產工作,維護社會穩定。
  • 洪澇災害對大宗商品的影響
    洪澇災害對大宗商品的影響 2020-07-13 09
  • 中國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
    」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3個專題開展遙感監測與分析,該報告和相關數據集產品均面向社會公開發布,並提供在線免費共享服務。《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首次將「南極冰蓋變化」納入到專題系列,其基於多源遙感數據,生產了1999-2019年逐日南極冰蓋凍融產品、全球首個長時間序列(2010—2019年)全南極冰架崩解逐月精細觀測數據集和三期南極企鵝棲息地分布產品等3種數據集,主要有三方面結論:一是本世紀以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顯著,融化面積佔南極冰蓋總面積的
  • 廣東省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1-2020年)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突發事件應對法》、《氣象災害防禦條例》(國務院第570號令)、《國家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09-2020年)》及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強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工作的有關要求,並與《廣東省防災減災「十二五」規劃》相銜接,特制定《廣東省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1-2020年)》(
  • 科學網—中科院開展九寨溝地震災害遙感監測
    本報訊(記者丁佳)記者近日獲悉,8月8日四川九寨溝地震發生後,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當晚第一時間啟動災害應急響應預案
  • 遙感技術的發展史,中國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
    建立了國家級資源環境宏觀信息服務體系 該服務體系包括以中國1:25萬土地利用數據為核心的國家資源環境空間資料庫,二個部級服務系統,三個省級示範系統及五個縣級服務系統,珠江三角洲地區「4D」(數字高程模型DEM,數字正射影像庫 DOQ,數字專題地圖庫DRG和數字專題信息DTI)技術系統以及全國資源環境信息技術系統。
  • 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衛星數據服務淮河救災
    2007年7月13日蒙窪蓄洪區過水區域遙感影像解譯圖。2007年7月13日蒙窪蓄洪區淹沒區域遙感影像解譯圖。  長期進行國內外重大災害遙感監測的該中心還通過向「國際憲章」成員國求助,獲取日本衛星影像,結合中巴地球資源衛星圖像進行對比分析,對淮河蒙窪蓄洪區進行遙感圖像解譯,及時獲取蓄洪區的淹沒面積及受災情況。
  • 基於遙感和地理信息技術的蝗蟲災害防治
    聯合國糧農組織近日向全球預警,蝗災的擴大趨勢可能會延續到今年6月,屆時,蝗群規模或可增長至目前的500倍。有專家表示,根據遷飛路線,今年起始于于非洲的蝗群依然會在5、6月份飛至巴基斯坦和印度一帶,與當地孵化的蝗蟲合流後進一步擴散至印度全境、孟加拉國和緬甸,而那時恰逢中國的季風季節,蝗蟲也可能隨季風進入雲南地區。
  • 中國網際網路地圖服務網站「天地圖」正式開通上線
    2011年1月18日下午3時,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廳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測繪局副局長閔宜仁宣布中國網際網路地圖服務網站「天地圖」(www.tianditu.cn)正式上線。國家測繪局副局長宋超智、閔宜仁向中外媒體介紹了「天地圖」網站正式上線的相關情況,並回答了記者提問。    「天地圖」由國家測繪局監製、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管理、天地圖有限公司運營。
  • 國之實力的遙感技術
    建立了國家級資源環境宏觀信息服務體系 該服務體系包括以中國1:25萬土地利用數據為核心的國家資源環境空間資料庫,二個部級服務系統,三個省級示範系統及五個縣級服務系統,珠江三角洲地區「4D」(數字高程模型DEM,數字正射影像庫 DOQ,數字專題地圖庫DRG和數字專題信息
  • 建國前氣象災害歷史資料數據集整理完成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韓瑞報導 近日,國家氣象信息中心資料服務室承擔的氣象監測與災害預警工程項目「省級及建國前氣象災害歷史資料處理」順利通過了業務驗收,建國前和建國初期(1898~1953年)中國多個氣象觀測資料數據集整理完成。
  • 黃委利用遙感技術加強疫情防控期凌情監測
    昭君墳漫灘、堤防偎水遙感監測  中國水利網站2月25日訊(通訊員 劉湍康 陳亮)為確保黃河開河關鍵期防凌安全,黃委充分利用遙感技術,克服疫情防控期間人員現場巡查不便的困難,加強凌情遙感監測工作, 為黃河防凌提供精確有效的數據服務。
  • 2020年8月4日 六月十五 星期二 中科院最新科研、科技動態
    4、聲學所將可控制殘差噪聲的語音增強方法用於語音通訊科技動態1、海南一號衛星啟動「星地對接」2、2020年夏季中國洪澇災害數據專題服務網站上線
  • 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監測結果:地質災害活躍度降低
    原標題: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監測結果發布:地質災害活躍度降低 有潛在風險近日,中科院地球大數據專項發布「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情況。遙感監測顯示,到2018年,汶川震區堰塞湖風險已基本消除,生態恢復、災區城鎮重建等方面也取得很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