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場景中,冷笑,隨處可見。冷笑的內涵是怎樣的?我們得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來分析。
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可以表現出真性情嗎?答案是肯定的。今天我們就看到一條視頻報導,第一次感受發言人真性情的威力!
啥事?原來在1月12日例行記者會上,美國彭博社記者問,英國首相詹森稱,新冠病毒源於蝙蝠或寫穿山甲,他似乎是將新冠疫情歸咎於中醫藥。
彭博社記者問:外交部對此有何評論?
因無知而曾感染新冠肺炎後住進醫院重症監護室的英國首相詹森,也許「專門研究了一番蝙蝠和穿山甲」與中藥的關係,否則不會說出上述這樣的話來。
截圖
詹森如此煞費苦心,想為他的觀點找到適當的依據,也是讓人醉了!
對於彭博社記者不懷好意的提問,我發言人趙立堅一聽就禁不住笑了——回敬對方一聲冷笑。
截圖
新聞記者理應尊重新聞事實,冷靜、客觀、理性地採訪、提問,而不應該在新聞事實中加進個人的具有傾向性的觀點。
就新聞語言看,真實、客觀就是新聞的生命線。我們需要記住的是,冷笑,具有突出的現場感,流露真性情,且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有時候,冷笑,則是一種不言而喻的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