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在2014年7月8日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時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自覺認識和更好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習近平同志要求黨政幹部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是圍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這一目標任務提出的。因此,應有其學好用好的側重點。學好是為了用好,將學到的經濟學理論自覺地運用於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事業,重在掌握和遵循經濟規律。經濟規律有多個層次的內容,遵循經濟發展規律應掌握和遵循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經濟規律,如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和生產力自身發展的規律;要掌握和遵循幾個社會形態中存在的經濟規律,如商品經濟規律、市場配置資源的規律;更要研究掌握和遵循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特有規律,這是掌握和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的主要方面,也要對與社會主義並存的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規律有一定了解。
1.遵循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和生產力自身發展的規律
我國是在生產力十分落後的條件下建立社會主義的,在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方面曾經遭受到的一些挫折和教訓,使人們認識到,既不能違反經濟規律,人為地拔高生產關係,也不能違反自然規律,人為地拔高生產力水平。改革開放以來,根據我國生產力落後的國情,我們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調整所有制結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促進了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有一種觀點認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決定作用,以此在生產關係領域搞「不斷革命」。其實,生產力的發展有其內在的發展動力和規律,生產力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又是波浪式推進的。從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來看,生產力的發展有加速的趨勢。要重視生產力諸要素的各自作用和協同作用,勞動者的素質高低,生產資料的質量和數量,管理水平的高低,自然力的應用程度,科技的創新與發展狀況等,都要使其處於最有利於發展的狀態。當代生產力的發展中,科技創新與管理創新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新的產業革命來臨之時,誰佔據科技創新的制高點,誰就會引領世界的新潮流。因此,政治經濟學既要重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研究,這方面的盲點還很多,也要重視對怎樣更好更快發展生產力的研究。但不是研究生產力的技術方面,而是研究生產力的社會方面,諸如轉變經濟增長與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統籌兼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等。
2.遵循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運行規律
在馬恩著作中,沒有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概念。但有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商品流通等概念。其實,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統一就是商品經濟。商品經濟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存在和不斷發展,但當時是自然經濟佔統治地位,只存在局部範圍不規範的市場經濟而不構成市場經濟社會制度。資本主義是天生的市場經濟,西方文獻中把資本主義國家也稱作市場經濟國家。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生產力的發展是一致的和相互促進的。舊中國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的發展也落後。為了大力發展生產力並利用市場機制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我們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並提出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我國需要補上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的課。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是價值規律,價值規律與商品供求規律、競爭規律、價格運動規律、貨幣流通規律相聯繫而起作用。價值規律調節商品生產與流通,也就是現在所講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我國由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的本質和規律,就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強調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同時,還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我國的市場經濟是與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的市場經濟,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方向,不能用新自由主義的觀點解讀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作用。市場的決定作用是有邊界的,不是決定一切的。比如,市場經濟在配置資源中既有靈活性、效率性、擇優性的優點,又有自發性、盲目性、投機性的缺點,它不能實現國民經濟持續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因此私有制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會產生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再比如,市場經濟還會帶來收入差距和財富差距的擴大和分配不公平,這一點在西方經濟學中多有論述,如薩繆爾森在《經濟學》中提出:「在市場經濟中,財富分配不平等遠遠大於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法國學者皮凱蒂熱銷的《21世紀資本論》,用系統的統計數學分析,闡述了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幾百年發展中貧富分化的歷史事實。正因如此,西方國家也強調國家幹預和政府調節,將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結合起來。
3.掌握和遵循社會主義經濟特有的經濟規律
社會主義經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是一種新的社會經濟形態,它會有哪些客觀經濟規律,目前的研究還很不夠。
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為什麼主張用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這是必須首先搞清楚的問題。社會主義事業中出現的左或右的錯誤,都與這一問題未很好地解決有關。脫離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任務,片面強調社會主義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只能是普遍貧窮的社會主義。強調社會主義是公有制沒有錯,沒有公有制就沒有社會主義。但為什麼要搞公有制,服從於什麼目的,長期以來並未完全講清楚。
關於什麼是社會主義和為什麼要搞社會主義的問題,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做了回答: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因此,社會主義著力發展生產力,是為了消除貧富分化,走向共同富裕。但發展生產力,只是共同富裕的物質條件,還需要有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逐步達到共同富裕的社會制度條件,這就需要藉助於社會主義公有制。就發達國家來說,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了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和私有制的基本矛盾,公有制社會化和生產的社會化相一致,有利於消除經濟危機和經濟震蕩,快速發展生產力。就我國而言,用社會主義公有製取代舊中國的多種私有制,解放了被「三座大山」壓抑的生產力,使新中國的成就超過舊中國幾百年。公有制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證,私有制是做不到的。因此,堅持、發展和完善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習近平同志指出:「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管理企業,在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主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佔據支配地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我們黨執政和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須搞好。」明確肯定了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是共產黨執政和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和支柱,所以「必須搞好」。也只有「必須搞好」才能發揮其重要作用。
要弄清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內涵的異同。在我國憲法中,這是作為兩個並列的理論概念提出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以公有制為基礎,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不包括非公經濟。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也要弄清社會主義經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涵的異同。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組成部分,社會主義經濟只以公有制為基礎。
發展社會主義事業,既要重視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又要重視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與完善。需要將生產力標準與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標準統一起來。只強調公有制、按勞分配、消滅剝削等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忽視生產力的發展,會偏離社會主義本質規定,搞貧窮的社會主義。反之,如果只重視生產力的發展,而忽視公有制為基礎、消除兩極分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必然會出現收入差距過分擴大的現象,同樣偏離社會主義本質規定。近年來,有人混淆生產力決定論與生產力標準論的不同內涵,宣傳唯生產力標準論和唯生產力論,忽視和否定發展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重要性,只能起背離社會主義原則的作用。
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應是生產重效率,分配重公平。在社會主義的分配和其他方面,應是效率與公平並重與統一。這也是生產力標準與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標準相統一的體現。
應學習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關係決定分配關係的原理。資本主義所有制決定了資本主義的分配原則是以按資(本)分配為核心的按要素所有權分配,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係決定了分配原則是按勞分配。我國當前出現的貧富分化現象,其原因有多方面,但根本原因是所有制結構變化中公有制比重的過分縮小。消除兩極分化的根本途徑,還在于堅持國有經濟為主導,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4.掌握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規律
首先是剩餘價值規律。剩餘價值規律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關係是資本統治和剝削僱傭勞動的階級對立的關係,是資本佔有剩餘價值的關係。這是資本主義的基本規律。
還要了解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資本主義追求剩餘價值的內在動力和競爭的外部壓力,促使資本家不斷積累、擴大生產。這有三種作用:一是推動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二是推進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三是為轉向社會主義提供物質條件。
要了解資本主義所有制產生和被取代的變革中「否定的否定」規律,即資本主義私有制否定了廣大勞動者自有的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又要否定資本主義私有制,恢復由勞動者佔有的所有制,不過不是回到原點,恢復個體勞動者的所有制,而是建立由聯合起來的勞動者集體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所有制。
資本主義在發展中會產生出否定自己的新經濟因素。馬克思把資本主義內部出現的股份制稱作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消極揚棄,是轉向社會主義的過渡點。把工人合作社稱作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積極揚棄。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這些因素更為發展與擴大,還出現了許多表現為新特點的新因素。這些新特點、新現象不是表示當代資本主義青春永駐,而是出現了更多的轉向社會主義的過渡點。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