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諺語,說:「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就了了」還真不是信口雌黃,當真道出了人性的冷漠。親人之間(當然除卻父母),親戚之間,就算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兄弟姐妹,到第二代第三代出世的時候,也就慢慢的疏遠了。
自然,親情的維護是要靠雙方的寬容與博愛為基礎,倘若遇著一個斤斤計較的,你心胸再寬廣,哪怕是寬闊到真的能撐船,在一忍再忍的情形下恐怕也不能繼續再忍,親情也會戛然而止,關係也就走到了盡頭。
記得西漢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裡面有過這樣的描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親朋道義因財失,父子情懷為利休……」也就是說,天下的人為了利益可以蜂擁而至,也可以為了利益而各奔東西。
於是,就有了——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之說。用我們家鄉的俗話就是「窮莫向親,冷莫向燈」。人窘迫時想向親戚們借點錢渡過難關,可能有點難;人冷了想靠近燈取暖,似乎也是徒勞。倘若身處泥沼不能動彈,求遍所有都如同孤島,此時此刻毫無親情可言,希望伴隨著失望,再有血緣紐帶也是枉然。思前想後,實在沒有聯繫的必要就果斷捨棄了。
當然,各種算計各種索取不記情不感恩,像這種無情無義的親戚畢竟是少數。而有幸的是,我竟然碰上了一個——舅舅的兒子。這親親的表弟,打著親情的幌子,巧舌如簧,以至於吃了你的肉喝了你的血(有些微的誇張)還說你不大度。說來說去,還是要怪自己太重感情,吃了心軟的虧。人家能做到六親不認,能做到冷酷無情,我卻做不到。怎麼辦?只得自認倒黴,乾脆老死不相往來。所謂的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認不到就刻畫得淋漓盡致。
生活中的很多無奈,不是所有人都值得珍惜,也不是所有人都值得放在心上,除非你永遠站立在高層,否則,落井下石的人就是你最親近之人。有錢了,親情也就濃厚;沒錢時,親情肯定遠離。當然,雪中送炭的也有,但不多。
依我看,似乎親情都是建立在金錢之上的(這只是我個人觀點),有錢就有親情。哪怕你身在千裡之外,似乎都每時每刻的能感受到親戚的噓寒問暖。一旦你跌入困境,需要有人伸出援手幫襯的時候,嘿嘿,對不起得很,此時此刻的你就如同瘟神,似乎你周圍連空氣裡都帶有某種威脅其生命安全的病毒一般,躲得偏遠。甚而至於其活著都忐忑不安,怕萬一哪天不小心接了你的電話,找他賒借渡難關。
嗚呼!在利益面前,親情薄如紙。錢就如同個照妖鏡,各路牛鬼蛇神瞬間原形畢露——你落難弱勢時,踩你嚼你舌根的,到處抹黑你誹謗你的,顛倒黑白的散布謠言來中傷你的,欺負你的人,或許就是這一群所謂的親戚。因為,處於此種落魄境地的你,已經沒有半點利用價值,在你身上也佔不著半點便宜。於是乎,什麼親情不親情的也就等於零,就算是假意的虛偽一下都嫌麻煩。
自古以來都有世態炎涼,人情冷暖之說。若在先前,或許怕別人指責還會勉強遮掩客套一下,但現如今卻是現實得很,有錢才是爺,沒錢你還算什麼親戚?有一句話咋說來著?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裝到你籃子裡面的才是屬於你的菜。只要你時來運轉強大了,身邊才儘是笑臉和好言語,才盡顯尊貴和存在。
不過話又說回來,不管老表們如何,但作為一個小輩,對自己的長輩該敬的還是要敬,至於同輩有無親情則另當別論。千錯萬錯,就算他犯有一萬種不能原諒的理由,你總還不至於讓日子都在煩惱裡面過。畢竟,人生就這麼幾十年,匆匆忙忙的如白駒過隙,還不如放下所有,且行且珍惜。
或許,等我們到了老了的那一天,再從新來審視和面對親情,可能會有新的認知。等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不管以前有多少的恩恩怨怨,愛恨情仇,在此時此刻都應該會化為烏有。既如此,那就學會釋懷,少些憎恨,少些抱怨,快快活活地過好自己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