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3年的喀麥隆中場維維安·福,到2004年的本菲卡前鋒費赫爾,到2007年的西班牙國腳普埃爾塔,到2009年的西班牙人隊長哈爾克,再到2010年的前深足外援昌蓋,足球運動員因心臟病猝死已不算新鮮事。這項世界第一運動,正被越來越激烈的對抗和越來越密集的比賽,演變成職業運動員心臟的頭號殺手。
據義大利帕多瓦大學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100萬名21歲以下義大利青年中,面對激烈競爭的運動員發生猝死的危險顯著高於其他人,男性的猝死率又是女性的10倍左右。而歐洲心血管學會1996年公布的一項數據顯示,從1981年至1994年13年間,猝死的足球運動員的數量,佔了所有因心臟病發猝死的運動員的30%。
研究表明,之所以造成這樣的情況,是因為職業足球的發展擴張,導致足球運動員要比其他項目選手經受更高強度的訓練和更激烈的對抗。上世紀60年代,每名球員場均跑動6000米已被稱作「滿場飛」,而如今的球員場均跑動在1.2萬米也算家常便飯。當時球員每場的衝刺跑不過佔總跑動距離的10%,而2010年世界盃,球員衝刺距離平均都在2500米以上,50%的技術動作是在高速對抗中完成的。
在2009年哈爾克悲劇發生後,歐足聯主席普拉蒂尼呼籲減少職業球員的比賽密度,以減少更多悲劇發生。據國際足聯2007年統計,頂級球星每年參加的各種比賽場次在90場左右,是20年前馬拉度納時代的1倍以上。
心臟在長期承受巨大負荷後,可能發生適應性改變。具體表現為心腔擴大及室壁增厚,造成心率減慢,少數人還存在竇性停搏、竇房阻滯的情況,而這正是維維安·福的死因。心臟的這些適應性改變很可能成為危及運動員健康,甚至誘發猝死的「天敵」。加上利益所致,各種補品甚至是違禁藥物的濫用,給球員的心臟增加了更大的負擔,更加大了球員猝死的機率。
在期盼姆安巴醒來的同時,也希望足球能夠重回健康發展的軌道,不再成為擊碎職業球員心臟的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