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整理此篇文章時花了很多時間,寫的著實很用心,但是由於有很多專業術語,怕有些人看不明白,所以為了寫的更詳盡,捨不得刪減,但是誠懇的希望想改變的你們用心好好的多看幾遍,讀懂了這篇頗有深度的文章,你一定受益匪淺!
首先來看幾個很平常的現象:
棉被每天都要蓋,那為什麼早上起來還要疊被子呢?
地板馬上就髒了,為什麼還要掃呢?
每天都要吃飯,很快就會胖回來了,為什麼還要減肥呢?
我們就用熵增思維來解釋這些問題。
熵:是一個化學與熱力學上的概念,用來度量一個系統從正常到失序的現象。一個系統內的熵越多,能夠做有用功的能力就會隨之下降。
簡易的說熵這個詞最早是來自於物理學,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是守恆的,可以互相轉化(比如機械能轉化為電能),而不會消失。熱力學第二定律進一步指出,雖然能量可以轉化,但是無法100%利用。在轉化過程中,總是有一部分能量會被浪費掉。"有效能量"指的是,可以被利用的能量;"無效能量"指的是,無法再利用的能量,又稱為熵。所以,熵就是系統中的無效能量,而且這種無效能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
當然這裡不能解釋為什麼早上起來非要疊被子,這種最簡單的問題,這個問題如果你看到最後,一定會明白小編的良苦用心。
在物理學上,一個孤立的系統的熵值是持續增加的。這個基本的定律被稱為熵增定律(如果把熵比作為負能量,那麼熵值就是體現負能量的多少)。這裡為什麼說孤立,而不是獨立!就像今年疫情時不能出門的這段時間,你會發現家裡沒有越來越乾淨,反而越來越亂。近而對於我們的人生,如果用亂七八糟來替換熵值的概念,我們也可以得到以下表述:人會越活越複雜,越複雜就越難做決定,如果任由這種趨勢發展,我們會被越來越多的無用信息所淹沒,而無法行動,這就是一個普通人無法再進步的原因所在。
這裡如果我們把孩子比作一張白紙,我們會發現孩子在剛出生成長的那些年裡,是進步最快的。我們會被他們純真的眼眸所吸引,被他們無知的單純所打動。隨之我們年歲的增長,學到更多東西,見過更多風景,我們便漸漸失去了這種單純。因為我們亂了……
從前的時光其實是很慢的,因為科技還沒有現在這樣發達,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現在的日子過得快,手機 電腦 郵件都是光速,我們卻越來越迷茫。在從前,我們靠信件和別人聯繫,每字每句都從心裡來,流到筆尖中去,自然反覆斟酌,收信者也反覆品讀。而現在,我們的聯繫越來越方便,蘊含在字裡行間的意義越越來越少。在從前,我們的閱讀是以書為主,拆去一本書的書封,伴著油墨清香從扉頁讀到後記,這個有序的過程也慢慢地引導著我們的思考和體驗,自然每一本書都印象深刻。而現在,我們每天淹沒在各種從手機和網絡上傳來的所謂信息娛樂中,在一個個碎片化的時間中,我們的思緒也隨風而來又隨風而去了。
無序性代表著在我們生活中,並沒有計劃和預料的事件,例如你正想查找一些工作中的問題,但是最後卻被娛樂新聞或者某小視頻所吸引,並且足足浪費了二個小時的時間。每當一個突如其來的朋友到訪,或者是事情的發展超過了預期,或者是不停地接收到新的任務,或者是同一個話題有了太多不同的意見,你的反應是什麼呢?是不是頭痛欲裂,無力思考?這就是無序性對我們生活的危害。每天混亂作息,暴飲暴食,不計劃不規劃,給我們帶來的是漸漸失去真正的行動力。
再舉個更直接的例子,如果我們能看到橡皮筋的分子結構,我們會發現它的結構在拉緊和放鬆的狀態時是不一樣的。放鬆的時候它的分子結構像一團亂麻交織在一起。而在把橡皮筋拉長的時候,那些如同鏈狀的分子就會沿著拉伸的方向比較整齊地排列起來。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兩種狀態:一種是自然,或者自發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結構呈「混亂」或 「無序」狀。而另一種是在外界的拉力下規則地排列起來的狀態。而這種無序的增加,就是熵增。
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人為什麼一定要自律?因為只有自律才能夠形成就更有序的人生,也才能夠不斷進步。這就回答了開頭,為什麼每天都要疊被子的原因,有序性,是一種規律,讓你每天早上起床就能明白你這一天,都需要有序的去做事情。培養孩子也是一樣,從小就該讓她們了解事情就該有序的去完成,在早期就形成一種正向規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培養好習慣。當然這只是基本,當你遇到瓶頸時,就需要更多的能量注入或者轉換,只有有序+能量的輸入才能真正的讓人進步,這也是接下來要說的。
物質世界的狀態總是自發地轉變成無序:從「低熵」變到「高熵」。比如,當外力去除之後,整齊排列的分子就會自然地向紊亂的狀態轉變。
"無序化"代表著混亂(實質是隨機運動),因此又可以得到三個很重要的結論:
結論1:如果沒有外部能量輸入,封閉系統趨向越來越混亂(熵越來越大)。
比如,如果房間無人打掃,不可能越來越乾淨(有序化),只可能越來越亂(無序化)。
結論2:如果要讓一個系統變得更有序,必須有外部能量的輸入。
重力定律解釋水只會向下流。水本身不會自己上坡,如果我們希望水能夠上坡,我們必須提供外部能量來讓水泵把水送到山上。
結論3:當一個系統(或部分)變得更加有序,必然有另一個系統(或部分)變得更加無序,而且"無序"的增加程度將超過"有序"的增加程度。
上面三個結論在物理學上是很明顯的。假設一杯冰水,如果沒有外部能量輸入。
結論1:在常溫下冰塊將會融化;
結論2:要讓它變得更冰,必須有外部能量的輸入;
結論3:當它變得更冰的同時,周圍的溫度一定會升高。
這直接說明了能量是守衡的,能量也是可以轉化的。
那麼,最後:如何提高生活的有序性?如何降低自己的熵值呢?如何真正的讓自己進步呢?
答案還在物理學中,熵增定律很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一個孤立的系統」。要讓自己系統的無序性降低,就需要與其他的系統發生聯繫。一次安靜的冥想,一場專注的長跑,一個陌生人的微笑,一本深刻的好書,更例如小編寫的文章。這些都能夠降低自己生活中的熵值。在放任自己的本性中,我們的無序性會提高。暴飲暴食、無度縱慾、沉迷聲色犬馬、不間斷的碎片化娛樂都會升高我們的熵值。在一晚上不間斷的看視頻和刷微博之後,你是感覺是充實了呢,還是感覺越來越無力了呢?所以人要學會約束自己的本能,自律並且做規劃來達到更好的生活狀態。
寫到現在貌似還停留在了熵值有害的狀態,其實也不盡然。熵值是一把雙刃劍。一個系統的有序性越高,它就越有效率,就越穩定;反之,無序性越高,就越不穩定,容易誕生新的存在。越是太平盛世,想實現不同社會階級的流動就越艱難,反而是亂世之中更容易草莽出英雄。治世的草莽之中出的估計也就是個農民,有所謂屠狗之輩。把熵值應用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穩步發展的人生階段,需要降低熵值,讓這種穩定的系統持續的提供成長的養料;而在困境逆境中,則需要提高熵值,打破已有的體系為自己注入更多的新能量,才能找到新的機遇和新的力量。
都說讀書無用課本無用,我看高中的物理知識就足以產生一種新的世界觀。寫到這,小編又想到了《生物論》,有機會深度剖析一下,這些著名的作品都能給人生帶來更多的啟示。當然我們今天講的是如何利用熵增理論,來使自己進步。很多人認為理論就是文字,不能夠把文字轉換成你自己的內在能量,也是無用功。所以說文章有深度,小編才疏學淺這些文字也不能解釋到極致,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希望大家自己收藏多看幾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