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臨沂網戒中心迎來十周年。中心主任楊永信以「電擊治網癮」聞名於世,他給大多數曾被他治療的孩子帶來了無法忘卻的痛苦,在網戒中心的經歷對他們的人生產生了巨大影響。
如今,一部分曾經被他治療過的少年已經長大成人,他們開始走進社會。其中的大多數選擇封存過去,他們不願意對任何人提起這段往事,只有少部分人願意站出來發出聲音,這些聲音有的充滿憤怒,有的試圖反思,有的只有淡漠和疲倦。
楊永信微博:楊永信http:///u/1272230125
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網戒中心在大樓右側
■1
已經出院的胡凱斌曾經試圖自殺,他聽到風聲要被抓進去繼續治療,然後他用刀劃了手腕。他的舉動嚇壞了父母,他們向他保證不會再送他進去,但幾周後他還是被抓回了網戒中心。
劉雲亮在網戒中心做班委時曾上門抓人,對方「抹了脖子」。但沒用,被按著傷口送到醫院包紮,然後直接送回網戒中心13號室,楊永信一邊電,一邊問:「還敢不敢(自殺)了?」
李林峰曾經想過自殺,在首次被電擊之後的一個月裡,他「一直在研究怎麼死不會被人看見。」 後來他目睹了一個姑娘忽然衝向樓道要撞樓梯拐角。「我當時想要攔她。」李林峰迴憶,「攔了是一個好的表現,但是我當時想算了,我知道她什麼情況,她想死很正常,你覺得呢?我覺得她想死很正常。」
其他學員擋了一下,姑娘沒有死成。之後「全中心緊急集合」。楊永信來到現場,臉色鐵青,把她拉到自己的辦公室裡,又從電擊室裡拿出了器械。「拿安全帶綁上。她還罵呢,楊永信我操你媽什麼的,罵。楊永信也沒反應,電電電,她罵,電,沒加口銜,加了她就罵不了了,她就一直罵,他就一直電,電到最後沒有聲音了,2小時。」
知乎上曾經有一個問題:「如果你被抓進網癮治療中心,你會怎樣做」,很多回答者表示自己會逃跑,反抗或自殺。但在真正經歷過這一切的人眼裡,這些言論「非常可笑」。
「他們根本不知道裡面什麼樣……不是想不想死的問題,而是死得了死不了的問題。」趙柏然在微信中的聲音非常疲憊,「所以怎麼說呢,只要你沒進去過,你是想像不出來的。」他補充,「說再多也想像不出來。」
當我們拍這張照片的時候,忽然被家長們圍住了
■2
「電擊的作用有幾個,一個是懲罰,一個是彰顯權力,最重要的是製造危機感。」 清華大學心理發展指導中心講師李松蔚博士對記者說,「危機感會破壞基本的安全需要,你不知道會經歷什麼,直接進入叢林求生模式,前額葉功能被抑制。換句話說,理性功能已經不好使了,哪裡有活路就往哪裡闖,無頭蒼蠅,人心惶惶。」
電擊是網戒中心的重要手段,負責讓學員進入非正常狀態。與之配合的是負責重建學員求生模式的點評課,電擊告訴學員不能做什麼,點評課告訴學員做什麼。如果一個人被扔進叢林裡,得知唯一求生的路是學狗叫,親自在叢林裡廝殺過的人就會主動把自己當成狗。「因為理智功能已經崩壞了,是重新建立起來的。」李松蔚說。
網戒中心使用一系列手段強化這種氣氛。學員被強制服用抗抑鬱和抗焦慮的藥物用以控制情緒。「反正吃完之後就不太會笑了。」部分學員還會每天接受藥物點滴,「每天中午都打,打到後來胳膊上都沒有能下針的地方了。」不吃藥,偷偷藏藥和拒絕打針會被電擊。
楊永信鼓勵人們互相舉報,所有人都必須證明自己的忠誠。舉報的理由可以是「笑」,可以是「兩個人在一起說話」,可以僅僅是「懷疑」。每個人隨時都會被人舉報,一句話,一個表情,甚至一次沉默都有可能被舉報。被舉報會被電擊。
楊永信鼓勵家長揭發孩子。這讓孩子們認為世界上再沒有任何人可信任。摧毀親情讓學員體驗到無助和無力感。王安覺得再也無法信任自己的家長。「我跟你說了,媽我受不了了,你帶我出去,我回家聽話……我偷偷告訴你的事兒,你直接跟楊永信說,反過來就把我拉走去電……你覺得以後我還能信任你嗎?」
表現好的學員被推舉為班委,楊永信在給少部分人以權力。班委協助管理日常工作(包括協助電擊),也擔負舉報的責任。如果被認為管理不力,班委會被連坐電擊。
王安曾經是體育委員,13號室給他留下了恐懼的回憶,他也曾在這裡按住掙扎的盟友。他曾經勸一個新學員在接受電擊時帶上牙套。
「那個學員也挺倔,剛剛去當學生,怎樣都不咬(口銜),然後他把牙咬碎了,他把自己的牙咬碎了。」王安向記者回憶,「那是我按著的,我們沒有一個人覺得這事很嚴重,我當時的感覺就是:傻逼,我讓你咬你不咬,就覺得你是自找的。」
網戒中心位於心理諮詢大樓的2層和3層
■3
「如果每天都要為求生而戰,這個人是堅持不下去的。」李松蔚說,「為了讓自己能適應環境,人必須把一部分」想著怎麼不被電「的功能交給無意識——也就是放到自動化加工的系統裡。」
「人腦有兩個系統,慢系統是理智加工的系統,快系統是無意識加工的系統」。李松蔚用軍訓舉例,任何人都可以接受為期10天的軍訓,我們使用慢系統(理智)來加工軍訓的規則,但我們的快系統(無意識)仍然是正常人。適應新規則會讓人神經緊繃,但大多數人都可以學會並承受規則。10天後,軍訓結束,我們回到正常環境裡,一切照舊。
但假想一個環境,你在這個環境下隨時可能承受巨大痛苦,而且離開的日子遙遙無期。在這種情況下,人不可能持續用慢系統加工和理解規則,慢系統非常耗能且低效,為了避免崩潰,身體一定會把規則放到快系統裡,把重要的東西變成本能。
「然後你就慢慢地放鬆了,會發現這裡生活也挺好,(只要掌握規則就)不用時刻保持緊繃,也不會被電,你的身體會「自動」按照那個地方的規則來做事。」李松蔚說。
李松蔚補充:「這個過程叫做「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