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英文譯作Jun Porcelain)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代替的象徵物,是中國陶瓷重要的組成部分。被譽為「國粹」的鈞瓷,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蘊和瑰麗的窯變神韻,成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它開創了中國瓷器五光十色的先河,為後來各種繪畫藝術瓷的出現,奠定了深厚的技術基礎。在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鈞瓷盛極而衰,滄海桑田,傳統技藝雖然一度失傳,卻在後人努力中鳳凰涅磐。
出身高貴,擁皇家血統
瓷器多以地方命名,鈞瓷因出自河南省鈞臺縣(今禹縣神垕鎮),故名鈞瓷。
鈞瓷發端於東漢,唐時開始創燒,宋代最為輝煌。相傳宋徽宗時期,當地官員將工匠們精心製作的鈞瓷珍品進獻朝廷,宋徽宗看後讚不絕口:「奇珍異寶,精妙絕品。」遂命內侍將鈞瓷陳設在福壽宮中,並召皇親大臣前來觀賞。宋微宗對其中的八寶龍柄花澆壺尤為喜愛,愛不釋手。一日愛女茂德公主進宮朝覲,被此壺的精妙技藝和神奇窯變所吸引。宋徽宗看在眼裡,從案上幾次拿起又放下,最終忍痛割愛,賜予愛女。
宋徽宗每日上朝回宮總要賞玩鈞瓷,自從少了心愛的花澆壺,心中便悶悶不樂。一日,終於忍不住駕幸茂德公主府第。善解人意的公主深明父皇前來的用心,一邊叩頭接駕一邊將八寶龍柄壺呈給皇上。「父皇如此喜愛此瓷,何不令官員設窯燒造,廣為流傳?」宋徽宗聞言龍顏大悅,次日臨朝即傳旨下令官員召集能工巧匠在古鈞臺附近開設官窯,燒造鈞瓷貢品。
自鈞瓷被欽定為御用瓷器後,民間再難一見,鈞瓷精品在民間更是彌足珍貴。每年三十六件(三表示天、地、人三位一體,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件件都刻上編號,多一件就要打碎深埋。宋代官方規定:「民間不得收藏,死後不能殉葬」,足見鈞瓷當時的身價與地位。只有立下赫赫戰功,用金銀珍寶土地不能表示皇恩浩蕩時,皇帝才會賞賜一件鈞瓷。因此,當時盛傳「縱有家財萬貫,不如君賜(鈞瓷)一件」、「黃金有價鈞無價,鈞窯瓷器玉為泥」之說。
極為珍貴的鈞瓷珍品被選入宮中,供皇家使用並世代相傳,故又稱「傳世宋鈞」。當時,官窯的能工巧匠不必為時間與金錢所擾,可以專注於手工創作。從造型到釉色都嚴格按照宮廷式樣,工藝上不惜成本,挑選優質原料,務求精益求精。所製成品不得流入宮外,稍有瑕疵者砸碎深埋。這種完全與民間隔絕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鈞瓷藝術在民間的發展,但對鈞瓷製作技藝的精益求精卻起到了促進作用。因此,鈞瓷在宋代達到了藝術頂峰。
獨樹一幟,民間紛仿製
中國陶瓷歷史,萬年連續不斷,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其中,鈞瓷獨樹一幟,成功創燒的銅紅釉被認為是中國制瓷史上的裡程碑,傳世名品多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神奇的窯變現象以及豐富的色彩變化,引起了歷代宮廷與達官顯貴的關注,同時也興起全國知名窯口主動學習鈞瓷的施釉原理和燒成方式,紛紛嘗試製作「仿鈞」。
鈞瓷盛於宋代也衰於宋代,兩宋滅亡,官窯停燒,鈞瓷業遭受重創,工匠們亡命他鄉,鈞瓷遭受藝術劫難。
元代後期戰火頻仍,中原各地人煙稀少。宮廷就將山西3.5萬戶居民遷至鈞州(今河南禹縣)等地。文獻引述官方統計,當時當地已無一戶鈞瓷世家了,瓷業已衰敗到只能燒造酒缸酒罈之類粗瓷。這一時期的瓷器胎骨厚重,工藝粗糙。
到了明代,以江西景德鎮為首的「仿鈞」之風日盛,號稱一枝獨秀,但傳統技藝已經失傳。
清朝末年,禹州神垕藝人受古玩商人高價收買宋鈞的影響,開始研究恢復失傳300多年的鈞瓷技藝。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和試驗終使失傳已久的鈞瓷得以恢復。但這一時期的鈞瓷儘管造型規整,工藝考究,而釉色單一,成色率低,難與古鈞瓷相比。
民國時期,鈞瓷發展更是舉步維艱,釉色、造型均沒有新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5年,中央召開了全國首次陶瓷工作會議,在周總理的親切關懷下,鈞瓷傳統工藝得以恢復。1963年,中國科學院把恢復宋鈞列入科研項目。2008年,鈞瓷燒制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斷作為國禮現身世界。
生在成型,死活看燒成
在所有瓷種中,鈞瓷是最具個性,最難複製,最為神秘的一種。古人云:「共計一胚之功,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小細節尚不能盡也」。
鈞瓷歷來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說。可見鈞瓷燒造工藝複雜,難度高。從選料到造型,從制模到成型,從素燒到釉燒最終到燒成產品,其間要經過諸多工序。無論哪道工序燒制過程稍有不慎,即使是小小差錯也會前功盡棄,因而鈞瓷珍品率極低。自唐代創燒鈞瓷到北宋發展到鼎盛,至今千餘年間,鈞瓷的燒成歷經了由柴燒到煤燒的階段,而燒成工藝一直是個大難題。
自古「十窯九不成」的魔咒,成為歷代鈞瓷藝人無法破解的謎團。原因在於鈞瓷燒成對窯內環境要求非常苛刻,而柴燒和煤燒的燃料全靠人工添加,對火焰溫度的控制大多僅憑窯工經驗。同時又受季節和氣溫影響,溫度高低不同,燃料質量不一,成品都會千差萬別。十三噸柴燒一窯,燒成結果卻難料。因此民諺有云:生長在成型,死活看燒成。
鈞瓷除脫胚成型和注漿成型外,手拉胚是一種最古老的技術,他是在轉動的輪盤上用手抱住泥團,然後在泥團的中間部位摳出一個窩,並上提把窩拔高。再把左手放在窩裡面,右手放在窩外,兩手四指裡外相對擠拉窩泥,向上或外邊擴展,使泥窩變薄成適當厚度的胚體,使其成為預定的各種形狀。手拉胚成型要求手工技術要高,技藝精湛,勞動強度也很大。如千人千面,形狀不可能完全相同。
夜深人靜,開片亦驚心
鈞瓷又是開片藝術。細細的裂紋連成一片,陶瓷界稱之為「開片」,被譽為鈞瓷「八美」之一。看似工藝缺陷,實則極富美學情調,給人以美感。「變幻莫測,紋路奇多」成為鈞瓷審美的一個組成部分。故說鈞瓷是有生命的,「夜深人靜時,開片亦驚喜」,其開片可持續長達六十年之久。「觀之碎若錘擊,觸之光滑無痕」是制瓷人對鈞瓷開片最精準的描述。
鈞瓷是自然天成的高溫窯變瓷,是「火」的藝術,是「天人合一」的珍寶。其釉彩均為無色釉,經過高溫燒制後呈現五彩斑斕之相,可謂以無應有,以虛受實。「自然天成」的窯變色彩,傳達著鈞瓷追求精神暢達,無為而復樸的本性;啟示著深奧,神秘和超越。其窯變藝術巧奪天工,意韻無窮。被國際友人贊為「含蘊夕陽般之壯麗,日出般之光輝」。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其窯變效果或如雲霧繚繞,或如瀑布飛流直下,氣勢雄渾;或如瑞雪紛飛,或如漫天星辰;或單純而寧靜。「靜」即與陰合德;或喧鬧而熱烈,「動」即與陽同波。神奇的窯變,「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瑰麗奇觀,盡現洋洋灑灑,酣暢淋漓的自然景象。每一件作品都獨具個性,體現鈞瓷唯一、難以複製的特質。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鈞瓷從實用向藝術不斷邁進。現代人在享受古人精神寶藏的同時,也漸漸明白「物性」就是「天性」——鈞瓷保全了天所賦予的本性:大道無形與自然天成。正如一位美學家所言:「即使你不懂美術,不懂瓷器,只要你喜歡美,你就會被鈞瓷吸引住。」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願具有天地靈性的鈞瓷珍品,能入您的雅堂,給予您無限的藝術享受與美學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