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信天翁:大洋上的孤獨遊魂

2020-12-04 知識漲長掌

南半球的初夏,一對漂泊信天翁夫婦在巢內產下了一枚蛋,父母雙方輪流孵化11周後,小信天翁破殼而出,待它長大到足以保護自己,它的父母就會離開輪替一長一短的路線外出覓食,保證小信天翁的食物供應。

漂泊信天翁

大概280天後,小信天翁長大到堪比成人大小,慢慢退去絨羽開始嘗試飛翔。經過不斷地練習,它們的飛翔能力越來越強,最後慢慢就會徹底離開自己的出生地。這一走,就是5年。

龐大的身軀

5年的時間裡,漂泊信天翁獨自在大洋上遊蕩,捕食、睡覺、飛翔,一天可輕鬆飛行900公裡。

六歲,它回到出生的島嶼,沒人知道它是怎麼記住這茫茫大洋上的一個小點的。它不靠磁場,似乎也不能用星星和太陽,這種能力或許是一種刻在基因裡的守望。

在出生的小島,年輕的信天翁幾隻一組結伴舞蹈,隨著時間推移,跳舞的信天翁越來越少,最後只剩下一個舞伴為止,之後兩隻鳥就結為伴侶,直到死去。整個過程需要2~8年的時間。

結為伴侶的它們,會一起築巢產下一枚蛋。之後輪替孵蛋和外出覓食。小鳥破殼而出一段時間後,兩隻鳥都會分開奔赴大洋,按照自己的日程覓食與育雛,幾乎不可能再碰面。

直至偶然回來發現幼鳥已經飛走,它們會重新開始它們的漂泊。

但下一繁殖季,兩隻許久未見的鳥又會靠神奇能力聚集在一起,就這樣,再走過50年。

在漂泊信天翁60年的漫長人生中,孤獨十幾個月,甚至幾十個月都是正常的,它們會感到寂寞嗎?或許它們生來就屬於孤獨。

相關焦點

  • 漂泊信天翁,世界上最孤獨、離婚率卻最低的鳥類
    信天翁是地球上能飛的鳥類中上體型最大的,而漂泊信天翁(Wandering;成年信天翁一年飛行的距離大約為12萬公裡,可以繞地球三圈;一隻50歲的漂泊信天翁一生飛行的距離可以超過600萬公裡,足夠往返月球八次之多。
  • 信天翁,南大洋的精靈
    2017年11月的那次南極航行中,德雷克海峽上,第一次與黑眉信天翁同時出現在鏡頭下的是一種模樣很特別的信天翁,深咖與淺咖相間的身體,白色新月形眼紋和喙上的條紋是它的標誌,這就是灰背信天翁(Light-mantled Albatross),信天翁科的烏信天翁屬。
  • 漂泊信天翁——南極上空驕傲的弧線
    漂泊信天翁(學名:Diomedea exulans),是體型最大的一種信天翁,也是全世界翼展最長的一種鳥,最大翼展達到3.7米。巨大的翼展賦予了漂泊信天翁良好的滑翔能力,它可以在空中停留幾個小時而不用揮動翅膀。同時,它每下降1米高度可以滑翔22米遠,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滑翔高手。
  • 擁有最長翅膀的鳥——漂泊信天翁
    漂泊信天翁擁有一個長長的喙,在上面有兩個鼻孔,不要小瞧了這對鼻孔,通過它們管道內部的神經,漂泊信天翁可以靈敏地察覺氣壓和風向的變化,從而讓大腦及時調整飛行姿態。漂泊信天翁在飛翔時並不需要思考複雜的空氣動力學,巨大的翼展賦予了漂泊信天翁良好的滑翔能力,它們可以在空中停留幾個小時而不用揮動翅膀。
  • 漂泊信天翁的漂泊生活
    守望生靈  在鳥類中,活動範圍最廣的可算得上漂泊信天翁了,幾乎整個南冰洋都是它的領地,領地之中都有它的活動蹤跡,其名之所以冠以漂泊二字,緣由也在於此。  一生十分之九的時間在海上  在海上漂泊是漂泊信天翁的一種生活習慣,每隻漂泊信天翁都有連續六七年不離開海洋的經歷,還有的年頭更長,可達10年之久。
  • 漂泊信天翁一生飛過的距離,能往返月球十一次
    1999年2月3日9點過,在飛行了一個多小時後,這隻漂泊信天翁的心率可以降到和它之前趴在陸地上停歇時相似。還有數據顯示漂泊信天翁飛行中的平均代謝率只是基礎代謝率的1.4至2倍,為所有鳥類中最低值。在溫暖與寒冷的海水交匯的南極輻合帶,上湧和混合的海水給漂泊信天翁提供了大量食物,順著西風一路取食就好。在無風時漂泊信天翁會在海面休息,夜間在海面浮遊,漂泊信天翁粉紅色的喙上有兩個細小的管狀鼻孔,這兩根管道有類似戰鬥機空速管的功能,內部的神經可以靈敏地察覺氣壓和風向的變化,從而讓信天翁的大腦及時調整飛行姿態。
  • 世界上的信天翁-翱翔海洋上空的大型鳥類
    阿島信天翁,生活在法屬南部領地中的阿姆斯特丹島上,身長107-122釐米,翼展達280-340釐米。此鳥與漂泊信天翁外型上極為相似,其羽色也與漂泊信天翁第三階段的羽色相同,因此看上去極像幼年的漂泊信天翁。
  • 一生都在海面飛翔的漂泊信天翁,難道不需要睡覺嗎?
    拋卻傳說賦予的「魂器」屬性,真實世界的漂泊信天翁也是足以讓每一個出海的人心中敬畏的。在環繞著南大洋的西風帶——帆船時代著名的「狂暴的50度與尖叫的60度」——信天翁們卻可以優雅地在浪峰間盤旋,忽而迅速接近船尾,剎那間又離船而去,消失於分不出海霧與浪頭界限的天際。踏浪而來的今日主角。
  • 鳥類的滑翔冠軍——漂泊信天翁
    漂泊信天翁是一種大型的信天翁,生活在南冰洋附近,其總數約為8萬隻左右。它是體型最大的一種信天翁,也是眾多鳥類中翼展最長的一種鳥,其翼展平均達3.1米,最長的可達3.7米,體長110釐米,體重一般約50公斤,該鳥羽毛通體純白,只有翅膀的前段是黑色的。其外形很美,有小巧的腳蹼,修長的翅膀,尖銳的嘴啄,巨大的翼骨。漂泊信天翁繁殖力低,一胎只有一隻,其間孵化要78天,看護20天,還要定期餵食,平均相當於一年只能繁殖一隻幼鳥。
  • 【rlyl物種說】今日--漂泊信天翁(Wandering albatross)
    屬:信天翁屬 Diomedea種:漂泊信天翁 D. exulans(Linnaeus, 1758)漂泊信天翁,是一種大型的信天翁,生活在南冰洋附近。漂泊信天翁是體型最大的一種信天翁,也是眾多鳥類中,翼展最長的一種鳥,平均達3.1m,最長可達3.7m。漂泊信天翁以烏賊,小魚,和船隻丟棄的廢物為食。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易危(VU)
  • 信天翁一生飛過的距離,能往返月球十一次
    成千上萬的王企鵝帶著「獼猴桃」幼崽們在礁石間踱步,重達三四噸的雄性南象海豹為了爭奪領地,在沙灘上高聳上身互相撞擊撕咬,鼻息如雷。島上的山地長滿鮮綠的青草,隨著南方大洋經年不息的強勁西風搖曳。逆著這股帶著鹹味兒的海風,一個棕色的身影展開超過三米的巨大雙翼,輕而易舉地被託舉升空。
  • 信天翁一生飛過的距離,能往返月球十一次
    在廣袤無垠的南印度洋上,十一月的克洛澤特群島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成千上萬的王企鵝帶著「獼猴桃」幼崽們在礁石間踱步,重達三四噸的雄性南象海豹為了爭奪領地,在沙灘上高聳上身互相撞擊撕咬,鼻息如雷。島上的山地長滿鮮綠的青草,隨著南方大洋經年不息的強勁西風搖曳。
  • PNAS:年齡不影響漂泊信天翁的天然生理
    漂泊信天翁(Diomedea exulans)是一種大型的信天翁,生活在南冰洋附近。漂泊信天翁是體型最大的一種信天翁,也是眾多鳥類中,翼展最長的一種鳥,平均達3.1m,最長可達3.7m。漂泊信天翁以烏賊,小魚,和船隻丟棄的廢物為食,有的時候會吃得太飽而飛不起來,只好很無助地在水面上休息。漂泊信天翁一次繁殖只生一個蛋,蛋是白色,上面有斑點,大約10釐米長。在繁殖季節,它們會在南冰洋的島上(如奧克蘭、紐西蘭、愛德華王子群島等)佔領一些鬆散的領地來築巢並且繁育後代。它們的巢呈火山狀,用植物建造,在底部寬約一米,頂部寬約半米。
  • 漂泊信天翁:一生飛過的距離,居然能夠往返月球11次
    信天翁的長度大約是70釐米到150釐米,但是當信天翁展開雙翅的時候,寬度可以達到3到4米,而漂泊信天翁之所以帶著漂泊這兩個字,主要是因為漂泊信天翁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海洋上面漂泊度過的,這種生物每一天飛行的平均距離達到了250公裡以上,而以這樣的速度飛行,漂泊信天翁圍繞地球一周所需要的時間也不過兩個月而已。
  • 信天翁習慣漂泊,但無論多遠都會回家等伴侶
    信天翁一生愛漂泊,可以在海上飛行幾個月不落地,在海濤洶湧時覓食,累了就浮在海面上睡覺。但不管飛得多遠,都會記得回家的路,一旦有了伴侶就會相伴幾十年直到死亡,終生不換配偶。在信天翁身上有很多標籤,最能飛、最愛漂泊、最忠貞、最令人心疼等,雖然很多人沒有見過信天翁真容,但還是想用「最」來形容它,你真的了解信天翁嗎?信天翁是一種大型海鳥,屬於鸌形目信天翁科,南北半球均有分布。
  • 世界上的6種信天翁
    1.短尾信天翁。 別名海燕,單型種,無亞種分化。體長94-95釐米,身體白色,頭和頸綴有黃色,初級飛羽和尾尖端黑褐色,嘴粉紅色,腳暗色,體羽最長的肩羽、翅和尾端黑褐色。太平洋上唯一的體白色信天翁。為居留性鳥類,不遷徙。2.阿島信天翁。
  • 中途島上的信天翁
    在距離最近陸地2000英裡的太平洋中途島,每年七八月,數以萬計的成年信天翁在島上聚集,白色身影遮住了大半個蔚藍的天空。
  • 對於世界上最大的信天翁來說,這並不困難
    對於世界上最大的信天翁來說,這並不困難前兩天我們講漂泊信天翁<戳這裡看>的時候,提到了最早被確定的另一種信天翁:皇信天翁。攝影:紅嘴藍鵲皇家信天翁還有個跟它體型幾乎一樣大的親戚:漂泊信天翁(Diomedea exulans)。相比之下,漂泊信天翁的分布更廣,它的翼展幾乎和皇家信天翁一樣大,但平均體重只有皇家信天翁的70%左右。
  • 信天翁:不知疲倦的「飛行家」
    ,比如烏信天翁只有海鷗那麼大,而巨型的漂泊信天翁伸開翅展可以達到3米左右。巨大的漂泊信天翁從學會飛行開始,就會一直飛下去,直到成年之後準備產卵繁殖,而這個過程最久需要10年之久。信天翁主要以磷蝦和魚類為食,捕獵的時候,它們會俯衝入海水中,或者快速掠過海面。
  • 四步滑翔周期助信天翁自由飛行
    漂泊信天翁的四步飛行法或許可供設計無人機的科學家借鑑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