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說時間都去哪了?讓讀過這書的人笑話

2020-12-04 錢錢show生活

時間對於每個人都公平,每天不多不少24小時,但當「時間都去哪了?」成為口頭禪,仿佛共識了時間的流逝是沒有痕跡的,大家都這樣,於是放過了自己。

時間效率管理專家、財富高效能專家張萌在《讓你的時間更有價值》這本書中提到了時間的顆粒度問題。

平時我感覺自己比較會規劃自己的時間的,每天時間都排滿的,我可以如數家珍說給你聽,但這本書裡的觀點還是讓我感到慚愧了。

張萌提到了時間顆粒度的問題,就是在規劃時,你把時間分得有多細,而我們的時間顆粒度和成就之間成反比例關係。

在特定範疇下他的成就就會越大,也就是越是縮小了自己的時間顆粒度。

和張萌自己對時間的規劃相比,我感到很是汗顏,我也每天鍛鍊,但是我的瑜伽、徒步都是按小時計的;我寫一篇文章也是按讓自己在2小時內完成的,所以寫得快一點的話,我前面半小時是在刷屏看八卦的,或者淘寶看東西……

因為我覺得兩小時內我能完成,可是我沒想到,如果細分這兩小時,我還能擠出時間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張萌說,因為時間顆粒度小,說明你把時間安排得很清晰,一天做多少事,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什麼時間做什麼樣的事情,給這件事多少時間預算,這些心裡都清清楚楚,所以顆粒度小的人做事情的節奏都是按計劃進行的,就算沒有時間表,他們也一定心裡有數。

所以,守時是對他人最起碼的尊重;不守時,對合作雙方會造成時間上的損失。

因為時間顆粒度小的人的計劃這就像是多米諾骨牌一樣,前面的一張倒下去,後面的都會無一倖免,所以別人遲到,等是不可能的!

讓自己的顆粒度小,而且真正有效率呢,張萌老師提出了以下幾個觀點:

1.不要為了小而小,要小得有意義

要把時間的顆粒度變小,你必須得真的有事情可做。如果整天閒得發慌,根本沒有事情做,那你把時間分得那麼細幹什麼?

2. 對自己和別人狠一點,很有必要

把時間顆粒度變小,首先得做好安排,但是不能僅僅是安排好這麼簡單。

要想真正實踐,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都要狠一點。對自己要高度自律去按節奏完成,對別人同樣,不等就是不等,時間一長,大家都了解你的性格了。

3.改變身邊的人,彼此成就

要想走得更遠,讓更多人同行是個不錯的方法。

讓更多人共享你的好習慣,或者重新進入新圈子,比如大家的時間顆粒度都很小,你們相處起來就會很融洽。大家彼此助力,彼此成就,因為你們都懂得尊重對方的時間。

4. 把細化時間顆粒度變成一種思維方式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思維方式?如果算一下,如果你的時間顆粒度是1個小時,那麼1*1小時,得到的還是1小時;如果你的時間顆粒度是1分鐘,那麼60*60分鐘是3600分鐘,也就是60個小時……

當然,這裡是在說時間顆粒度所蘊藏的價值有多大,如果能把這種思維運用到其他領域,你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問「時間都去哪了」這樣的問題,是因為我們的時間顆粒度太大,中間的縫隙太大,時間都從縫隙當中悄悄溜走了。

張萌的這些觀點我深受啟發,而且慶幸自己在大城市,因為多數人都那麼努力,以前在中等城市,公共場合努力的人,只會孤獨和被笑話;大城市,到處都是更努力的人……

如果你覺得你混得沒那麼好,那是因為你的時間顆粒太大,沒有更好地利用,其實就是不夠努力,它是有道理的!

於是釋然且沒有任何廢話,重新打量自己的時間安排,看看還有哪些時間被流掉了,讓自己的顆粒再細一點!

相關焦點

  • 給那些想讀書,卻不知道該讀什麼書、怎麼讀書的人
    對於平時不怎麼讀書或是沒有讀書習慣的人,建議:1、選的第一本書,要容易讀,信息量不是很大,確保自己可以看完,比如,想知道怎麼專注的?可以讀讀知乎上 胖子鄧的《專注力管理——讓你的努力更有效》,喜歡心理學的,可以試試看高銘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想讀小說的,建議可以試著有文字價值的書讀起,比如王小波或是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自己選,(切記:只選一本,讀完一本再看或是再買下一本)2、第一本書,建議讀的時候,這樣嘗試:第一遍:通讀,把自己覺得挺好的句子,感動深的句子,覺得需要記住的句子,或是不懂的句子,
  • 錢穆:讀這五類書的人,境界自然不一樣
    這一層,或許對青年人講,一時不會領會,要待年紀大了、經驗多、讀書多才能體會到此。我們不是總喜歡過舒服快樂的日子嗎?當知人生有了好的高的境界,他做人自會多情趣,覺得快活舒適。若我們希望能到此境界,便該好好學做人;要學做人,便得要讀書。為什麼讀書便能學得做一個高境界的人呢?因為在書中可碰到很多人,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好做你的榜樣。
  • 幽默笑話:老虎讀了三國以後走火入魔,抓個野豬都「浮想聯翩」
    歡迎收看這期的幽默笑話,在笑話中常常可以讓人忘記煩惱,忘記不開心。但隨著天氣越來越冷,笑話好像還有一個隱藏功能,就是抵禦寒冷,不信的話,大家就一起來看看接下來的幾則笑話。看完之後記得點讚和關注哦!這不,我老婆就接連生了3個女兒,看到日益沉重的家庭負擔,我便勸老婆說:「媳婦啊,我看咱們還是別生了,」沒想到老婆還來了勁了。大聲說道:「我就是要生,我就要看看你上輩子究竟找了幾個情人!」尼瑪,這鬼話你也信啊!
  • 不知道這些知識讀再多的書都沒有
    但是現在,每家咖啡店都擠滿了一邊喝著拿鐵咖啡一邊看書的人。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我也比以前讀了更多的書,但問題是:關鍵不在於你讀了多少書,而在於你從書中學到了多少。我和許多人交談過,的這其中大多數人都沒有很好的閱讀方法。他們只是拿起一些東西開始閱讀,我以前是那樣的。但現在,這對我來可以說是浪費時間,當然,你可能會為了娛樂而讀小說。
  • 一個人的底氣,藏在他讀過的書裡
    如果你想快速了解一個人,就跟他聊最喜歡的書,你讀什麼書,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養出什麼樣的性格。機會從來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她或許沒有系統地學過脫口秀,但她有多年的學習經驗和對生活的敏銳觀察,找到了進入一門新學問的入口。李雪琴曾在自己的短視頻裡說:我從小讀文學作品,文學作品裡的人物形象都是非常鮮明的,作家本身也是很有性格的。
  • 你是講笑話還是鬧笑話,差別在這裡
    很多人喜歡講笑話,很多人也喜歡聽笑話。但是會不會講,卻是一個不簡單的話題。什麼時候適合講笑話,怎樣講最好笑,如果搞砸了又該如何收場?讓我們一起在書裡找答案。1.「講笑話要看場合」「在任何商業或社交聚會中,只要聚在一起聊天的人超過兩人,就不要講笑話了。
  • 美麗會東·薦讀 | 【萌芽】時間都去哪兒了
    投稿郵箱: meilihuidongjiandu@qq.com (無其他任何投稿方式) 「時間都去哪兒了?
  • 教育的技法:把書讀薄了,然後再讀厚了
    無論多大年齡,書都是好朋友不是嗎?遇精彩處,眼前如過電影般,展開屬於我的世界,那裡有人馬座有亞特蘭蒂斯,有江小魚有苗若蘭,有羅波有柯南……書如老友,留得越久,友誼越甜,你不了解我沒關係,我把你讀懂,就夠了。
  • 方舟子:我很少讀中文書
    2010年讀的中文書中有比較好印象的只有袁越(即網上的土摩託)的《生命八卦》(三聯書店)。「生命八卦」是袁越在《三聯生活周刊》開的專欄,名稱雖然八卦,內容其實很嚴肅,是普及生命科學的一些比較有意思的進展。據袁越本人的介紹,他每天都要瀏覽國際頂尖的幾個科學雜誌、科普雜誌的網站和國外主流媒體的科學板塊,從中尋找與生命科學有關的最新報導作為寫作的素材。
  • 別再說派大星傻了,當他接上腦子後,一個動作連章魚哥都佩服!
    別再說派大星傻了,當他接上腦子後,一個動作連章魚哥都佩服!哈嘍,小夥伴們大家好哇,是不是都挺羨慕海綿寶寶身邊有著派大星這樣一個不離不棄的好朋友呢?是以我們經常說到有一種友情就是叫做派大星和海綿寶寶。其實派大星不是沒有聰明的時候,只是他為了友情放棄了變聰明的機會,別再說派大星傻了,人家只是真性情,也活得通透。動畫《天才派大星》這一集中,海綿寶寶和派大星兩人依舊是玩著他們最喜歡的抓水母,遊戲雖然有些幼稚無腦吧,但看著他們玩的開心相信屏幕前的觀眾也是會不由自主的彎起嘴角的,不過這次的嬉戲出了一點點的小意外,派大星在奔跑過程中不小心掉下懸崖啦!
  • 不重視這類書,再多的繪本都是讀個寂寞
    起因是我的那個朝陽老閨蜜找我訴苦,說:孩子數學成績不好,遇到應用題,提筆就懵圈,讀題都要讀半天。米粒媽聽完都恍惚了,這不就是米粒曾經踩過的坑嗎?!閱讀理解不及格,直接影響了各科的學習成績!結果,當天后臺收到好多留言說米粒媽在他們家裝了攝像頭。我就知道,被「淺閱讀」耽誤的孩子不止一個。其實,這種現象在國內很普遍。
  • 世界讀書日之際,你想好要讀什麼書了嗎?
    世界讀書日要來了,那在這個特殊的時間,不知道大家對自己當日日程有什麼安排,你打算讀哪些書呢?有沒有一些曾經想要讀的、但是一直沒有時間讀的書?那不如趁這個世界讀書日,好好地看一看。我們今天來分析一下,對普通人來講,他們應該怎麼讀書?
  • 這位13歲初中生利用碎片時間,2020年讀了63部原版書
    女兒6個月,她從布書開始陪娃親子閱讀;女兒幼兒園三年,是在一所雙語私立幼兒園的國際班度過的,幾個老師都跟她說過孩子英語學得好;女兒5歲時,可以津津有味地聽她讀章節書;女兒進入小學後,學校也非常鼓勵閱讀,孩子如魚得水,經常去學校圖書館看書借書,不時碰到老師們攔住她看她借什麼書,然後誇她幾句。
  • 讓女兒「走出農村,到大城市紮根」被群嘲:讀了幾本書就開始忘本
    有人說嬸嬸「清高,仗著閨女去了大城市就看不起鄉下人」;也有人說她「不自量力,依照自己的家庭條件很難找個城市女婿」,當然,更多的是,村裡人變相的嘲諷:「讀了幾本書、上了個大學,就不知道自己是誰,開始忘了本!人哪,不能太飄,還是老老實實的好!也不看看自己的孩子多大年齡了,一個女孩子家,再過幾年,別說大城市了,在家裡都不好找對象!」
  • 給想要建立閱讀習慣的人的建議:「雜讀」、少量讀、讀經典
    都說「開卷有益」、「腹有詩書自氣華」,讀書的好處大家都明白。但對很多還沒建立起閱讀習慣的人來說,總是說來容易做來難。「書海茫茫,我要從哪本看起呢?」「想看書,可是一本書看了很久還停在第一章,怎麼破?」這些都是常見的困惑。這些問題怎麼解決呢?
  • 2019年這些作家都讀了什麼書?
    在過去的2019年,作家們都讀了什麼書呢?這些書在他們的閱讀史和寫作史上有著哪些意義呢?帶著幾個問題,筆者採訪了幾位知名的作家。于堅、李建春、梁小曼、廖偉棠、胡桑、王煒、文珍、黎戈、錢佳楠、馬克吐舟、陳志煒、王陌書都給了屬於自己的回答。
  • 年終薦書:多讀點書,讓自己快速成長起來
    前幾天隨手寫了一篇薦書的文章,沒想到深受大家喜愛,誠惶誠恐。其實那一篇只介紹了最近一兩個月看到幾本書,很不全面,既然大家喜歡,那就把我最近一年讀過的書都整理一下,一次奉獻給大家。在這裡做個說明,這些書都是本人最近一年完整讀過並認真寫過讀書筆記的,堅持原創,杜絕搬運。
  • 生蠔不管清蒸還是炭燒,吃生蠔都別去內臟,小心被笑話「不會吃」
    生蠔不管清蒸還是炭燒,吃生蠔都別去內臟,小心被笑話「不會吃」,到底為什麼,小鹿下面為大家講解,吃生蠔為何不用去內臟。別看生蠔外殼龐大,實則蠔肉並不多,而且通過做熟後生蠔收縮厲害,不管是生食還是被做熟後的生蠔,內臟都很難完全分離,如果硬要把生蠔內臟分離出來,生蠔肉也已經綿爛不堪,肉沒剩多少,白白浪費了。
  • 笑話或幽默,是一種特定的「文化分享」,華人黃西用英語講笑話
    笑話或幽默,是一種特定的「文化分享」,華人黃西用英語講笑話我始終覺得,如果一個人能隨便用英語給英美國家的人講笑話,而且把他們逗樂,那其英語交流能力絕對沒問題。以前在國內看過些「英語幽默」之類的中譯故事或書,總感覺不出其中的好笑或幽默之處,發現不了「笑點」。
  • 張磊讀什麼書?
    萬科VP譚華傑曾經推薦過四本有關大蕭條的書,伯南克的《大蕭條》、羅斯巴德的《美國大蕭條》、弗裡德曼的《美國貨幣史》,還有一本《1929年大崩盤》。從了解歷史的層面來看,《證券分析》其實也別有氛圍。格雷厄姆另一本著作《聰明的投資者》寫成於1949年,巴菲特在1972年修訂版序言的開頭寫道:「1950年,我讀到這書的時候才19歲,當時我就覺得這是最好的投資書,幾十年過去了,我依然認為《聰明的投資者》是最好的投資書。」2003年wsj記者賈森茲威格對每章都做了點評,頗有些甲戌本石頭記般的趣味。巴菲特是《價值》中被提到最多的投資大師,可見張磊對股神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