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對於每個人都公平,每天不多不少24小時,但當「時間都去哪了?」成為口頭禪,仿佛共識了時間的流逝是沒有痕跡的,大家都這樣,於是放過了自己。
時間效率管理專家、財富高效能專家張萌在《讓你的時間更有價值》這本書中提到了時間的顆粒度問題。
平時我感覺自己比較會規劃自己的時間的,每天時間都排滿的,我可以如數家珍說給你聽,但這本書裡的觀點還是讓我感到慚愧了。
張萌提到了時間顆粒度的問題,就是在規劃時,你把時間分得有多細,而我們的時間顆粒度和成就之間成反比例關係。
在特定範疇下他的成就就會越大,也就是越是縮小了自己的時間顆粒度。
和張萌自己對時間的規劃相比,我感到很是汗顏,我也每天鍛鍊,但是我的瑜伽、徒步都是按小時計的;我寫一篇文章也是按讓自己在2小時內完成的,所以寫得快一點的話,我前面半小時是在刷屏看八卦的,或者淘寶看東西……
因為我覺得兩小時內我能完成,可是我沒想到,如果細分這兩小時,我還能擠出時間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張萌說,因為時間顆粒度小,說明你把時間安排得很清晰,一天做多少事,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什麼時間做什麼樣的事情,給這件事多少時間預算,這些心裡都清清楚楚,所以顆粒度小的人做事情的節奏都是按計劃進行的,就算沒有時間表,他們也一定心裡有數。
所以,守時是對他人最起碼的尊重;不守時,對合作雙方會造成時間上的損失。
因為時間顆粒度小的人的計劃這就像是多米諾骨牌一樣,前面的一張倒下去,後面的都會無一倖免,所以別人遲到,等是不可能的!
讓自己的顆粒度小,而且真正有效率呢,張萌老師提出了以下幾個觀點:
1.不要為了小而小,要小得有意義
要把時間的顆粒度變小,你必須得真的有事情可做。如果整天閒得發慌,根本沒有事情做,那你把時間分得那麼細幹什麼?
2. 對自己和別人狠一點,很有必要
把時間顆粒度變小,首先得做好安排,但是不能僅僅是安排好這麼簡單。
要想真正實踐,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都要狠一點。對自己要高度自律去按節奏完成,對別人同樣,不等就是不等,時間一長,大家都了解你的性格了。
3.改變身邊的人,彼此成就
要想走得更遠,讓更多人同行是個不錯的方法。
讓更多人共享你的好習慣,或者重新進入新圈子,比如大家的時間顆粒度都很小,你們相處起來就會很融洽。大家彼此助力,彼此成就,因為你們都懂得尊重對方的時間。
4. 把細化時間顆粒度變成一種思維方式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思維方式?如果算一下,如果你的時間顆粒度是1個小時,那麼1*1小時,得到的還是1小時;如果你的時間顆粒度是1分鐘,那麼60*60分鐘是3600分鐘,也就是60個小時……
當然,這裡是在說時間顆粒度所蘊藏的價值有多大,如果能把這種思維運用到其他領域,你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問「時間都去哪了」這樣的問題,是因為我們的時間顆粒度太大,中間的縫隙太大,時間都從縫隙當中悄悄溜走了。
張萌的這些觀點我深受啟發,而且慶幸自己在大城市,因為多數人都那麼努力,以前在中等城市,公共場合努力的人,只會孤獨和被笑話;大城市,到處都是更努力的人……
如果你覺得你混得沒那麼好,那是因為你的時間顆粒太大,沒有更好地利用,其實就是不夠努力,它是有道理的!
於是釋然且沒有任何廢話,重新打量自己的時間安排,看看還有哪些時間被流掉了,讓自己的顆粒再細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