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高明的「理想國」
11月底,記者冒雨採訪了平邑縣卞橋鎮蔣家莊的「六不用」農場。非常幸運的是,農場的設計者蔣高明教授正在這裡。
先說蔣高明。他就出生於蔣家莊,恢復高考後的第五年考入山東大學生物系,後成為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還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中國國家委員會副秘書長。
再說「六不用」。蔣高明教授提出了生態農業發展的模式,即種地不用化肥、化學農藥、地膜、除草劑、人工合成激素及轉基因種子。
2006年,蔣高明教授回到老家蔣家莊,建設「弘毅生態農場」,實踐自己提出的「六不用」。當天的採訪只所以「幸運」,是因為蔣高明大部分時間在北京,很少會在這處農場裡。
採訪中,蔣教授結合弘毅農場十幾年的實踐,提出了幾條「顛覆性」的觀點。
1、不用化肥的「噸糧田」
農民鍾情於化肥,是為了獲得高產,而蔣高明告訴記者,「六不用」農場的小麥畝產量可達1150斤,加上一季玉米的收穫,不用化肥也可成為噸糧田。更可貴的是,「六不用」的農產品價格是普通的3-5倍,生態農業的效益非常可觀。
2、三年可改良土壤
農場的高產,源自土壤的有機質。由於以往常年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結、酸化,有機質下降。蔣教授介紹,弘毅農場的土壤通過不斷改良,使得有機質含量從0.7%提高到了目前的5%。改良的過程只需要三年,辦法就是每年往地裡施用5立方米左右的有機肥。
3、有機肥取之不盡
弘毅農場建有養牛場,300頭牛的糞便被施用到地裡。除此之外,枯枝爛葉、莊稼秸稈等等,都可以經腐熟發酵後作為有機肥。自然界上述有機物中的氮素,四倍於全國農業作物實際吸收的量,可謂取之不盡。但在平時,畜禽糞便等有機肥原料卻成了到處喊打的汙染物。
4、有點害蟲是好事
1956年的時候,農業部做了一個統計,農作物中常見的害蟲不到20種,而對付這些害蟲的農藥也就四五種。現在呢,害蟲300多種,農藥幾千種。害蟲越滅越多,益蟲卻不見了蹤影。其實,有點害蟲是好事,一可以傳花授粉,二可以養活益蟲。同樣,有點雜草也是好事,特別是果園後期的雜草,枯落物與根系可以「固氮」,給果樹補充氮元素。
蔣高明介紹,弘毅農場有100畝土地,帶動周邊實施「六不用」的土地400畝。同時,指導平邑縣柏林鎮養泉峪村建生態果園500畝,指導該縣地方鎮九間棚村建「六不用」農場2000畝。另外,在全國推廣「六不用」種植50多萬畝。在這些土地裡,蔣高明追求著生態農業的理想。
推廣路上的「攔路虎」
3000畝之於一個縣,50多萬畝之於全國,都是很小的數字。「六不用」很高明,但蔣教授奔走呼號了十幾年,「星星之火」卻沒有「燎原」。全國以縣為單位推廣「六不用」的,只有山西省的大寧縣。
究其原因,除了技術推廣不到位之外,傳統觀念、農業結構及資本投入,成為「六不用」推廣路上的「攔路虎」。蔣高明掌握技術,但難以改變農民的觀念、農業的結構,也難以運作巨額的農業資本。
1、農民觀念
蔣家莊附近有幾家木材板皮加工廠,普通工人月工資4000元左右,幾乎抵得上10畝土地全年的收益。農民不願甚至不會種地,更不會費盡力氣地去實踐「六不用」。
蔣家莊的農民說,在「六不用」的頭幾年,作物的產量會下降,果實賣相也不好,往往會影響農民的信心。具體操作上,施用化肥只不過是「一下下」的事,而施用有機肥呢,從搜集物料、漚製成肥到把很重的肥料上到地裡,費工又費時,沒人願意幹。
農民用除草劑、用化學農藥,也出於「快捷、高效」的目的。幾十年形成耕作習慣,有著很現實的原因,嘗試改變往往「出力不討好」。
2、農業結構
蔣教授介紹,在歐洲「土地碎片化」是違法的。1000畝的農場裡,「標配」200頭牛、400頭豬,牛糞、豬糞作為有機肥施用到土地裡,土地過剩的糧食、秸稈再餵養牛和豬,形成「農牧循環」,產出有機食品。
目前,我國的土地集約化程度較低,「六不用」受制於農業產業結構。土地被劃分為一畝、二畝的單元,生態農業就沒有了用武之地。你在自己的一畝地裡不用化肥、農藥,周邊地裡的化肥、農藥就會滲透過來;你只有二畝地塊,就無法配套養殖豬、牛、羊,也就不可能形成「種養一體、農牧循環」。因此,沒有集約化,「六不用」無從談起。
3、資金投入
平邑縣柏林鎮養泉峪村,有500畝的生態果園農場,就是按蔣高明「六不用」模式運作的。建設500畝的生態果園,投入是多少呢?500萬。比如水肥混合滴管系統,就比同樣地塊的傳統農業多投入幾十萬。很顯然,農民、村裡和鎮裡都拿不出這個錢,是駐該村的市派第一書記到臨沂「拉來」的這筆投資。
農村的人才、資金通過各種方式流入到城鎮,而城鎮的人才、資金流入農村的卻是少之又少。特別是生態農業投入大,回報周期長,風險也不小,很難吸引到非農資金的投入。
由感性到理性的反思
「六不用」推廣不容易,仍有一些有識之士在努力堅持。讓我們從感性到理性,反思一下「六不用」的必要性。
1、感性認識:蚯蚓、水汪與鴿子
在弘毅農場裡,我們看到了貓,蔣高明說那是對付老鼠的;看到了滅蟲燈,蔣高明說那是對付害蟲的,起初每盞燈每晚捕獲害蟲多達4.5千克,而現在這一數字則是0.1千克;看到了鴿子,蔣高明說那是生態改良後,它們自己飛來安家的。
在蔣高明的有機果園裡,我們動手開挖,在大約半立方米土壤裡,發現了上百條蚯蚓。來到周圍傳統的果園裡,挖掘同樣大的地方,發現最多的有十幾條蚯蚓,有的地方連一條也沒有。
再對比水汪。蔣高明農場裡有七八個水汪,而且裡面的水是清的。周圍地塊裡,很少見到水汪,即便有一處,水也是綠色的,那是化肥的滲入造成的富養化。
蔣高明拔個蘿蔔給我們品嘗,一下讓我們找到了「小時候的味道」。感性認識告訴我們,這裡土好、水清、果甜、糧香。
2、理性認識:生態農業勢在必行
蔣高明展示了長長的一沓紙,列舉了通過農業領域進入人類食物鏈的化學物質。僅以危害較小的地膜為例,就可產生30多種塑化劑。
很顯然,它們對食品安全、人類健康造成了較大影響。可見,發展生態農業已勢在必行。目前我市有些地方,已為生態農業的發展顯示出「路線圖」:流轉土地—吸引投資—集約經營—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實現農業生態化。
今後,應從理性的高度來認識、從政策的層面來推動生態農業的發展。
臨報融媒記者 彭慶東 閆春秀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